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九

關燈
陰主人。

    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彼塵勞内。

    汝妙覺中。

    此魔佛究竟之别也。

    妙覺如光。

    如沸。

    如主。

    塵勞如風。

    如冰。

    如客。

    覺迷迥異。

    神力徒勞。

    若非行人陰分别心自啟疑殆。

    終無所入耳。

     當處禅那。

    覺悟無惑。

    則彼魔事。

    無奈汝何。

    陰銷入明。

    則彼群邪。

    鹹受幽氣。

    明能破暗。

    近自銷殒。

    如何敢留擾亂禅定。

    若不明悟。

    被陰所迷。

    則汝阿難必為魔子。

    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

    殊為眇劣。

    彼唯咒汝破佛律儀。

    八萬行中。

    祇毀一戒。

    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

    此乃隳汝寶覺全身。

    如宰臣家。

    忽逢籍沒。

    宛轉零落。

    無可哀救。

     此示禅那常當覺察。

    惑則不覺。

    覺則無咎也。

    陰謂陰分别習。

    此習一銷。

    當處朗然。

    以明破暗。

    正如順風揚塵。

    有何艱險。

    若稍疑慮。

    即為所昏耳。

    梵咒比魔為劣。

    彼為咒汝等者蓋原彼咒力。

    祇能毀汝一戒。

    但初果見谛。

    以見障思。

    故曰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也。

    此即承上毀戒。

    乃至隳汝寶覺全身。

    非心清淨。

    則如宰臣籍沒。

    零落無救矣。

    宰臣犯國重法。

    則削沒其籍。

    同于庶人。

    是為零落。

     上初原魔事因起竟。

     △二正示陰魔。

    分七。

    初色陰。

    分四。

    初色陰區宇。

     阿難。

    當知汝坐道場。

    銷落諸念。

    其念若盡。

    則諸離念一切精明。

    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當住此處。

    入三摩地。

    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精性妙淨。

    心未發光。

    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銷落諸念。

    非一切念不生。

    當念離念。

    無離念者。

    故曰則諸離念一切精明。

    圓覺雲。

    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

    于諸妄心。

    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于無了知。

    不辨真實。

    即于此處。

    說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方為相應。

    然作此解。

    便非真三摩地矣。

    如明目人。

    喻入三摩地人。

    已獲精性妙淨。

    而曰處大幽暗者。

    喻色陰未破。

    所謂心未發光。

    非真如在幽暗之中也。

    然行人至此。

    精性妙淨。

    當不自知其未發光耳。

     △二色陰盡相。

     若目明朗。

    十方洞開。

    無複幽黯。

    名色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觀其所由。

    堅固妄想。

    以為其本。

     前喻明目。

    今定極發光。

    喻目明朗。

    十方洞開無複幽暗者此色陰破時境界也。

    劫濁為四大最初之體。

    正當空見不分。

    若色陰破。

    便能頓超。

    觀其所由是觀色陰所由。

    由覺明堅執。

    妄想留礙。

    則知入正定者。

    用心固有方便耳。

     △三色境差别。

    分十。

    初身能出礙。

     阿難。

    當在此中。

    精研妙明。

    四大不織。

    少選之間。

    身能出礙。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精研妙明亦即随順妙明。

    不失其候。

    心無四大。

    自然不織。

    不可别有精研也。

    内外四大。

    為心所礙。

    非四大礙。

    精明流溢。

    瞥爾融通。

    出與無出。

    俱非二境。

    以此自知。

    乃無聖解耳。

     △二體拾蛔蟲。

     阿難。

    複以此心精研妙明。

    其身内徹。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

    拾出蛲蛔。

    身相宛然。

    亦無傷毀。

    此名精明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妙明自徹。

    無身内外。

    見蛔拾出。

    如取目前。

    身相宛然。

    豈自今日。

    若能如是。

    聖解何從。

     △三空聞密義。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

    除執受身。

    餘皆涉入。

    互無賓主。

    忽于空中聞說法聲。

    或聞十方同敷密義。

    此名精魄遞相離合。

    成就善種。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魂魄志意精神。

    各有所司。

    亦如六根。

    各各有識。

    今除執受身形。

    皆相涉入互為賓主者。

    此由妙明融徹。

    亦猶六根互相為用。

    互相賓主也。

    聞法敷義。

    此即其驗。

    所謂精魄離合。

    更非别事也。

     △四佛現蓮出。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

    内光發明。

    十方遍作閻浮檀色。

    一切種類。

    化為如來。

    于時忽見毗廬遮那。

    踞天光台。

    千佛圍繞。

    百億國土。

    及與蓮華。

    俱時出現。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

    心光研明。

    照諸世界。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真性發明。

    徹知内外十方。

    皆是毗盧遮那大身充滿。

    色心無二。

    體用同時。

    揆今所見。

    總非神異。

    所謂心魂靈悟也。

    華嚴雲。

    佛身充滿于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随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行者妙明凝結。

    随所露現。

    洵非他物。

    古德雲。

    一切聲是佛聲。

    一切色是佛色。

    深知其故。

    勿作餘觀也。

     △五寶色滿空。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

    觀察不停。

    抑按降伏。

    制止超越。

    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或百寶色。

    同時遍滿。

    不相留礙。

    青黃赤白。

    各各純現。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此亦一色之所露現。

    良由行人知見未脫。

    泯絕力勝。

    心境異生。

    若能覺悟。

    便自平複耳。

     △六夜同白晝。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

    精光不亂。

    忽于夜半。

    在暗室内。

    見種種物。

    不殊白晝。

    而暗室物。

    亦不除滅。

    此名心細密澄其見。

    所視洞幽。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妙明凝靜。

    靜極發光。

    一切幽翳所不能昏。

    而暗室物亦不除滅者。

    目前無法。

    境界俨然。

    心光所徹。

    晝宵何與。

    三摩地中。

    本自如是也。

     △七斫體不覺。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

    四體忽然同于草木。

    火燒刀斫。

    曾無所覺。

    又則火光不能燒爇。

    縱割其肉。

    猶如削木。

    此名塵并。

    排四大性。

    一向入純。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妙湛遺身。

    體非知覺。

    昔則四大為體。

    旋令覺知。

    今則五塵并消。

    四大不織。

    功用入純。

    法爾何異。

     △八遍成佛界。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

    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

    具足七寶。

    光明遍滿。

    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

    樓殿華麗。

    下見地獄。

    上觀天宮。

    得無障礙。

    此名欣厭凝想日深。

    想久化成。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欣厭凝想。

    想久化成。

    此在三摩地中所不應有。

    然自發明。

    徹知如是。

    即此知心。

    便成境界。

    即如衆生作業。

    亦複自知。

    即此知心。

    現三塗相。

    始由自私。

    終入同分。

    法亦如是也。

     △九夜見遠方。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

    忽于中夜。

    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

    或聞其語。

    此名迫心。

    逼極飛出。

    故多隔見。

    非為證聖。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遐迩境界。

    古今人物。

    于自心中。

    原不相隔。

    舉念即是。

    為色陰所礙。

    便有十方三世。

    行人發明。

    以理證知。

    今從功用所逼。

    現如是事。

    不足為異也。

     △十體變通義。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見善知識形體變移。

    少選無端種種遷改。

    此名邪心。

    含受魑魅。

    或遭天魔。

    入其心腹。

    無端說法。

    通達妙義。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魔事銷歇。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初心發明。

    循三摩地。

    以期漸證。

    始見形體遷改。

    次乃通達妙義。

    皆由觀深功極。

    稍一動念。

    即為魔娆。

    前九猶是禅境。

    此乃克證所招。

    但自知非。

    亦無所失耳。

     上三色境差别竟。

     △四結令傳示。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色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

    迷不自識。

    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

    堕無間獄。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

    于末法中。

    宣示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

    成無上道。

     禅心凝定。

    陰妄堅礙。

    消息互異。

    故多所現也。

    行人明見覺心。

    覺心随順。

    一切境界。

    無所希求。

    如乳中有酪。

    功熟自證。

    此乃聖凡情盡。

    方得如是。

    如來再三丁甯。

    覆護良切。

    若大妄語。

    又禅心粗動。

    頑迷益甚矣。

     上初色陰竟。

     △二受陰。

    分四。

    初受陰區宇。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奢摩他中。

    色陰盡者。

    見諸佛心。

    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若有所得。

    而未能用。

    猶如魇人。

    手足宛然。

    見聞不惑。

    心觸客邪。

    而不能動。

    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前雲若目明朗。

    十方洞開。

    無複幽暗。

    名色陰盡。

    此言色陰盡者。

    見諸佛心。

    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于未證時。

    但言境界。

    此已親證。

    唯論其心。

    初心發明。

    即佛即心。

    漸證明露。

    即心即佛。

    體本是同。

    互觀成異也。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者。

    性體具足。

    妙用弗齊。

    魇人手足宛然。

    見聞不惑。

    正如親見佛心。

    如鏡中像也。

    觸邪不動。

    乃喻有不能用。

    為受陰區宇。

     △二受陰盡相。

     若魇咎歇。

    其心離身。

    返觀其面。

    去住自由。

    無複留礙。

    名受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觀其所由。

    虛明妄想。

    以為其本。

     妄見我體。

    執以為實。

    此受陰所成也。

    若受已破。

    自然離身。

    去住無礙耳。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水火風土。

    旋令覺知。

    此覺知心。

    目為虛明。

    由明堅執。

    以為根本。

     △三受境差别。

    分十。

    初見物生悲。

     阿難。

    彼善男子。

    當在此中。

    得大光耀。

    其心發明。

    内抑過分。

    忽于其處發無窮悲。

    如是乃至觀見蚊虻。

    猶如赤子。

    心生憐愍。

    不覺流淚。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

    久自銷歇。

    若作聖解。

    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悲。

    啼泣無限。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色陰既銷。

    則受陰現前。

    抑即抑此也。

    内抑過分。

    即于是中。

    見諸衆生。

    元同一體。

    祇為不覺。

    枉受淪溺。

    故起憂悲。

    淨名什注雲。

    未能深入定相。

    見有衆生。

    心生愛着。

    因此生悲。

    名為愛見大悲。

    愛見悲者。

    則于生死有疲厭心。

    若能離此。

    在在所生。

    不為愛見之所覆也。

     △二猛志齊佛。

     阿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勝相現前。

    感激過分。

    忽于其中生無限勇。

    其心猛利。

    志齊諸佛。

    謂三僧祇。

    一念能越。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

    久自銷歇。

    若作聖解。

    則有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誇。

    我慢無比。

    其心乃至上不見佛。

    下不見人。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受陰明白者深悉受之過咎。

    乘定力勝相。

    感激發勇。

    不自忖量。

    辄謂頓超僧祇。

    生大我慢。

    障于正受。

    故知行人精進。

    但随三昧。

    自為消息。

    唯有一心。

    更無餘念有所希冀。

    是謂真三摩提。

    自始至終。

    當無岐路也。

     △三心生沈憶。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

    智力衰微。

    入中隳地。

    迥無所見。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于一切時。

    沈憶不散。

    将此以為勤精進相。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憶魔入其心腑。

    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長水雲。

    受陰未空。

    前無新證。

    色陰已盡。

    歸失故居。

    前後失準。

    堕在兩楹。

    無所依倚。

    名中隳地。

    既于此處。

    心無所措。

    遂生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