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八

關燈
正。

    如狐狸能現美男女。

    此媚惑之鬼。

    故名曰魅。

    恨為怨因。

    怨恨之餘。

    仍為蠱毒。

    故凡毒蠱。

    皆鬼所托。

    懷瞋不已。

    積抱成憶。

    乘人衰運。

    入身為疾。

    謂之疠鬼。

    高舉陵人。

    托氣為質。

    中無所有。

    常自饑餓。

    此慢餘報也。

    诳罔虛矯。

    以欺無識。

    為心幽隐。

    故遇幽成魇。

    魇惑寐者也。

    執見明悟。

    外道異解。

    與正相拒。

    其餘報能假日月光華。

    山川靈氣。

    以自成形。

    名為魍魉。

    成枉因。

    押枉成證。

    其餘報必憑明顯。

    以供役使。

    名役使鬼。

    如靈廟使者之屬。

    引黨自覆。

    如鬼附人。

    今巫祝為鬼所憑。

    傳送吉兇。

    此訟餘報也。

     △三結鬼報。

     阿難。

    是人皆以純情墜落。

    業火燒幹。

    上出為鬼。

    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

    若悟菩提。

    則妙圓明。

    本無所有。

     此結十因餘報。

    而曰若悟菩提。

    則妙圓明。

    本無所有。

    須知妙性圓明。

    現在地獄三塗。

    常無間歇。

    所謂佛性流轉五道也。

    菩薩随類現身。

    皆為此故。

    是安知無善根衆生。

    在極苦中。

    當下發明者。

    況人而可自棄耶。

    情報既盡。

    故雲業火燒幹。

     △四總标畜報。

     複次阿難。

    鬼業既盡。

    則情與想二俱成空。

    方于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值。

    身為畜生。

    酬其宿債。

     此想皆情所攝。

    非上情墜想升之想也。

    既雲情想俱空。

    則畜生單為償負。

    然餘習增上。

    亦各随類。

    下文自詳。

     △五十種畜類。

     物怪之鬼。

    物銷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枭類。

    風魃之鬼。

    風銷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咎徴一切異類。

    畜魅之鬼。

    畜死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狐類。

    蟲蠱之鬼。

    蠱滅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毒類。

    衰厲之鬼。

    衰窮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蛔類。

    受氣之鬼。

    氣銷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食類。

    綿幽之鬼。

    幽銷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服類。

    和精之鬼。

    和銷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應類。

    明靈之鬼。

    明滅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休徴一切諸類。

    依人之鬼。

    人亡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循類。

     附物為怪鬼。

    抱塊作枭倫。

    此貪物餘習。

    咎徴如群鼠衆雀。

    兆為荒儉。

    商羊水災。

    鶴舞旱應。

    詐為魅惑。

    餘生狐身。

    前鬼附畜。

    此竟作畜也。

    毒類蚖蝮蛇蠍。

    蛔類即蛔蛲。

    前厲鬼乘衰。

    此蛔蛲附腹。

    食類即一切生命。

    可作飲食。

    昔為鬼餓。

    今供人飽。

    服類今蠶絲獸毛。

    皆堪服用。

    應類如社燕賓鴻。

    皆應時至。

    此見習精耀之所感。

    在鬼托明。

    在畜休徴。

    即麟鳳之屬。

    為人兆祥。

    非彼能緻也。

    依人為鬼。

    畜仍依人。

    如世貓犬。

    凡此畜類。

    雖償夙負。

    悉是餘習。

    故各以類感也。

     △六結畜報。

     阿難。

    是等皆以業火幹枯。

    酬其宿債。

    旁為畜生。

    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

    若悟菩提。

    則此妄緣。

    本無所有。

     上結鬼趣雲。

    則妙圓明。

    本無所有。

    此結畜報。

    又雲則此妄緣。

    本無所有。

    是知妙性不染。

    虛妄元無。

    再三提命。

    所應自返耳。

     △七帶牒前問重示。

     如汝所言。

    寶蓮香等。

    及琉璃王。

    善星比丘。

    如是惡業。

    本自發明。

    非從天降。

    亦非地出。

    亦非人與。

    自妄所招。

    還自來受。

    菩提心中。

    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菩提心中。

    本無一切業果。

    故自菩提心觀此業系。

    虛無實事。

    然以衆生妄想凝結。

    現在迷中。

    不可言無。

    所謂無我無作無受者。

    所作之業亦不亡。

    心悟業空。

    境界自别。

    不可同日語矣。

     △八酬剩還徴。

     複次阿難。

    從是畜生。

    酬償先債。

    若彼酬者。

    分越所酬。

    此等衆生。

    還複為人。

    反徴其剩。

    如彼有力。

    兼有福德。

    則于人中不舍人身。

    酬還彼力。

    若無福者。

    還為畜生。

    償彼餘直。

     分越所酬謂所酬之債。

    餘于所負。

    此或受負之人。

    誅求過甚。

    則此畜生還複為人。

    以徴所餘。

    如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也。

    有力謂有能不失人身之力。

    如宿世護法。

    受不殺戒。

    皆為長壽之因。

    福德亦夙世所作一切三寶福德。

    此生未盡。

    故現世酬還。

    無俟後生。

    例知富貴之人。

    偶為人負。

    當作此想。

    便無酬上起負耳。

     △九償報相尋。

     阿難。

    當知若用錢物。

    或役其力。

    償足自停。

    如于中間。

    殺彼身命。

    或食其肉。

    如是乃至經微塵劫。

    相食相誅。

    猶如轉輪。

    互為高下。

    無有休息。

    除奢摩他。

    及佛出世。

    不可停寝。

     此言财物力使。

    酬足即憩。

    若殺身命。

    抱恨無窮。

    今世所酬之畜。

    即後生徴負之人。

    徴複成負。

    負複為徴。

    無有了日。

    除是當人悟本自性。

    得真三昧。

    則業惑兩空。

    不則值佛出世。

    各得解脫。

    乃可休息。

    殺戒當嚴。

    同于淫欲。

    不可不銘。

     △十人道餘感。

     汝今應知。

    彼枭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頑類。

    彼咎徴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異類。

    彼狐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于庸類。

    彼毒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很類。

    彼蛔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微類。

    彼食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柔類。

    彼服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勞類。

    彼應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于文類。

    彼休徴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明類。

    彼諸循倫。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于達類。

     人道為五戒正因。

    今以畜生複形。

    故雲參合。

    因貪物堕者。

    在鬼附物為怪。

    在畜抱塊為枭。

    複人為頑。

    故知心附物則不靈也。

    貪欲所迷。

    為魃為咎。

    得複人身。

    成于異類。

    不可與語。

    淫之能銷铄人性靈如此。

    狐為媚惑。

    喪失廉恥。

    近于昏庸。

    雖複為人。

    愚昧彌甚。

    毒倫元鬼為蠱。

    在人為狠。

    習性難易。

    隔世猶在。

    蛔伏人腹。

    心志微劣。

    人之寒賤。

    良有宿因。

    食倫曆刀砧之餘。

    柔性不振。

    在人猶爾。

    服用多出皮毛。

    牛馬餘習。

    勞累見于人身。

    應類有知時之識。

    明類有世辯之聰。

    循類通禍福之故。

    世智辯聰。

    八難之一。

    人之負才喆者。

    非出性慧。

    反足障道。

    其宿感固自有由也。

     △十一結餘感。

     阿難。

    是等皆以宿債畢酬。

    複形人道。

    皆無始來業計颠倒。

    相生相殺。

    不遇如來。

    不聞正法。

    于塵勞中。

    法爾輪轉。

    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再結十因六報。

    皆由衆生颠倒。

    雖宿債暫酬。

    而相生相殺。

    終無窮盡。

    唯有遇佛聞法。

    見性為道。

    天上天下。

    更無可了輪轉者。

    衆生懵然。

    為可憐愍。

     上四示十習因六交報竟。

     △五别修妄成。

    分三。

    初總标。

     阿難。

    複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

    别修妄念。

    存想固形。

    遊于山林人不及處。

    有十種仙。

     正覺即本元自性真覺。

    三摩地即自性三昧。

    舍此皆為邪見别修也。

    妄念謂五蘊身中我體。

    以此為性。

    存想攝身。

    依于山林人不到處。

    功畢成仙。

    略有十種。

    下文各詳。

     △二别成十種仙。

     阿難。

    彼諸衆生。

    堅固服餌而不休息。

    食道圓成。

    名地行仙。

     搗合衆藥。

    而成膏餌。

    餌屬凝滞。

    但可固形長年。

    不能輕舉。

    故為地行。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

    藥道圓成。

    名飛行仙。

     草木多能永年。

    但須久服。

    方得成功。

    比餌較輕。

    故得飛行。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

    化道圓成。

    名遊行仙。

     金石如養煉丹砂。

    九轉大還。

    自此以上。

    皆外憑藥力。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

    氣精圓成。

    名空行仙。

     動止謂引導精氣。

    如熊經鳥伸之法。

    自此以下。

    皆取足于身也。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

    潤德圓成。

    名天行仙。

     津液即服津之法。

    津化而汗液自斂。

    膚[勝-力+天]凝密。

    此以陰潤銷融邪火。

    而真火自足。

    故曰潤德。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

    吸粹圓成。

    名通行仙。

     精色即吸采日精月華。

    及雲霞霧露之屬。

    此雖藉外。

    亦有内符之法。

    不則成風邪之疾。

    通謂與陰陽之氣相通也。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

    術法圓成。

    名道行仙。

     此以符咒愈疾解厄。

    道家亦重弘濟累功之事。

    兼攝靜持。

    亦斂神聚精之理。

    故名奉成法。

    而實資内力。

    故謂之術。

    以其及物。

    亦名為道。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

    思憶圓成。

    名照行仙。

     此以澄寂心念。

    不雜異想。

    乃抱一守靜之常。

    道家亦謂見性。

    如朗日晴空。

    而不知其同是思憶也。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

    感應圓成。

    名精行仙。

     交遘謂水火交遘。

    所造四大。

    唯水火相濟。

    則地風從之。

    此從坎位起火。

    直透上關。

    化而為水。

    以會于離。

    循此感應環運。

    自能化血成精。

    化精成氣。

    至謂男女媾精。

    又道家之魔說矣。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

    覺悟圓成。

    名絕行仙。

     人之一身。

    有主則變。

    無主則化。

    有變無化。

    則滞于形骸。

    有化無變。

    則日就銷殒。

    于此覺悟。

    則絕地而行。

    時節若到。

    自能隐顯随意。

    遠近無迹。

    唯此一類。

    與前第八。

    為道家正傳。

    餘皆岐路耳。

     △三結仙道。

     阿難。

    是等皆于人中煉心。

    不修正覺。

    别得生理。

    壽千萬歲。

    休止深山。

    或大海島。

    絕于人境。

    斯亦輪回。

    妄想流轉。

    不修三昧。

    報盡還來。

    散入諸趣。

     總結仙道。

    責非正修也。

    凡此十種。

    不出妄念。

    背正知見。

    以此用心。

    窮極一生。

    十不一成。

    成亦僅延年歲。

    縱得神變。

    亦為妄力所持。

    力盡淪墜。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即未成就。

    已植正因。

    終不虛棄。

    又五戒十善。

    徑得天身。

    以天視仙。

    如王與民。

    天且易盡。

    而況仙乎。

    心本無生。

    始背覺心。

    趨于生門。

    其間自有必然之理。

    得其肯綮。

    不勞功用。

    然生則必滅。

    無生則無滅。

    别者揀非正修也。

     上五别修妄成竟。

     △六諸天差别。

    分四。

    初欲界。

    分七。

    初四王天。

     阿難。

    諸世間人。

    不求常住。

    未能舍諸妻妾恩愛。

    于邪淫中。

    心不流逸。

    澄蓥生明。

    命終之後。

    鄰于日月。

    如是一類。

    名四天王天。

     六欲皆以十善全缺粗細而為差等。

    此經不說十善。

    但舉淫斷。

    以準餘善。

    非單一善也。

    妻妾之外。

    皆名邪淫。

    心有所限。

    即不流逸。

    由不流逸。

    故言澄蓥。

    此亦明理寡欲之俦。

    以此明鄰日月。

    故生四天。

    性覺常住。

    不求常住。

    即不修正覺也。

     △二忉利天。

     于己妻房。

    淫愛微薄。

    于淨居時。

    不得全味。

    命終之後。

    超日月明。

    居人間頂。

    如是一類。

    名忉利天。

     淫愛微薄。

    即無全味。

    此于世心。

    更較超越。

    故生忉利。

    忉利翻三十三。

    此天在須彌山頂。

    四角有三十二天圍繞。

    帝釋為主。

    以上二天。

    皆依須彌。

    名地居天。

    離地八萬四千由旬。

     △三須??摩天。

     逢欲暫交。

    去無思憶。

    于人間世。

    動少靜多。

    命終之後。

    于虛空中。

    朗然安住。

    日月光明。

    上照不及。

    是諸人等。

    自有光明。

    如是一類。

    名須??摩天。

     逢暫去無。

    可知不逢欲境念必不生。

    即此類餘。

    情想俱薄。

    故動少靜多。

    便有空居之應。

    衆生欲心濃厚。

    遂多滞礙。

    反此則虛豁朗住。

    固可比量而知耳。

    ??摩此雲時分。

    以蓮華開合為晝夜。

     △四兜率陀天。

     一切時靜。

    有應觸來。

    未能違戾。

    命終之後。

    上升精微。

    不接下界諸人天境。

    乃至劫壞。

    三災不及。

    如是一類。

    名兜率陀天。

     兜率陀此雲喜足。

    後身菩薩。

    于彼教化。

    多修喜足之行。

    得少意悅為喜。

    更不求餘為足也。

    應觸未違。

    此但随順。

    故知一切時靜也。

    精微約天而言。

    此天一生補處菩薩所居。

    發弘誓願。

    得生彼處。

    以菩薩無漏力故。

    三災不及。

    此指内院。

    今經約勝。

     △五樂變化天。

     我無欲心。

    應汝行事。

    于橫陳時。

    味如嚼蠟。

    命終之後。

    生越化地。

    如是一類。

    名樂變化天。

     無欲應彼。

    同于兜率。

    在境無味。

    更過于是。

    橫陳應欲時境也。

    瑜伽雲。

    由彼諸天。

    為自己故。

    化為欲塵。

    非為他故。

    唯自變化。

    變謂轉變。

    變粗為妙。

    化謂化現。

    無而忽有。

     △六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

    同世行事。

    于行事交。

    了然超越。

    命終之後。

    遍能出超化無化境。

    如是一類。

    名他化自在天。

     諸樂欲境。

    不勞自化。

    現在受用。

    故雲他化也。

    前但無味。

    此已超越。

    自住心與不住心之别。

    化指樂化。

    無化指前四天。

     △七結欲界。

     阿難。

    如是六天。

    形雖出動。

    心迹尚交。

    自此以還。

    名為欲界。

     人界于欲。

    未接已接。

    身心搖動。

    天随境到。

    心止于境。

    故雲出動。

    心迹尚交。

    且非絕無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八 音釋 薤 (音械)。

     蓥 (荥去聲磨飾也)。

     棙 (音利機棙也)。

     淬 (音翠堅刀刃也)。

     撾 (同擿馬棰)。

     虺 (音毀蛇屬)。

     礰 (音力石聲)。

     鸩 (沈去聲毒鳥)。

     鞠 (音菊诘也)。

     碾硙 (碾同輾硙開上聲碎物之器)。

     蹙 (音促縮也)。

     榨 (音詐壓物器)。

     愗 (音茂愚貌)。

     ?? (咎入聲齧也)。

     槊 (音朔矛屬)。

     剚 (音恣插刃也)。

     眨 (音劄動也)。

     魃 (音拔)。

     魇 (音谒)。

     憩 (音器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