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入。
以所聞之理。
對能聞之根。
得真聞性。
入流亡所。
聞盡覺空。
成于真寂。
此三摩地。
實以聞中入也。
以言诠教。
權實分明。
不雜世論。
是音清淨。
以聞聽受。
得魚忘筌。
會歸自己。
是聞清淨。
故有音無聞。
有聞無音。
皆不成教。
音聞互彰。
清淨各得。
此真教體也。
教體必順方宜。
選聞乃依根立。
故曰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二贊根主。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衆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
出世獲常住。
初二句歎菩薩得真聞性。
至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
是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所謂離苦得解脫也。
又二句歎三十二應。
又二句歎十四無畏。
又二句歎德号互見。
智理雙融曰妙。
清淨無垢曰梵。
觀世音則純悲應物。
無遠弗屆。
有感斯應。
不失其時。
如潮之有節也。
從聞入妙。
不曰妙聞。
而曰妙音。
聞有彼我。
音無自他。
塵塵皆真。
法法如是也。
末二句究極利生。
拔苦與樂。
等世出世。
所謂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也。
△三贊聞根。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此就衆生現前。
有聲皆聞。
有聞皆遍。
無有遠近前後。
以顯聞性周圓也。
以聲映聞。
以聞涉聲。
俱無形段。
亦無涯畛。
性相自他。
一時融洽。
不因修證。
無有等待。
耳門之妙。
于斯可盡。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複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此以五根出聞根之無隔礙。
所謂通真實。
也遐迩就衆生耳根所及。
或遠或近。
俱無障蔽。
不如五根乃以聖限也。
口鼻與身。
皆合方知。
亦複然倒下句文耳。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号無聞。
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有聲為動相。
無聲為靜相。
動靜在聲。
而于聞中原無二相也。
既無二相。
則無聲時。
俱謂無聞。
非無聞性。
故知聞性常在。
不随音聲生滅。
故曰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所謂圓離者。
聞性湛然。
從本如是。
迥然于動靜有無之外。
是為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夫以夢想既絕思惟。
而猶聞杵宛然。
益見聞性出于思惟之外。
是豈身心所能及耶。
覺乃聞性之體。
觀乃聞性之用。
身攝眼鼻舌三。
心指意根。
亦五根不齊之意。
△四責多聞勸修。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衆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随所淪。
旋流獲無妄。
聲論本以宣明聞性。
而衆生迷聞日久。
但随聲教。
徒生分别。
即使空極玄微。
無所銷歸。
反為理障。
此即流轉。
蓋責阿難強記。
祇益多聞。
而對境邪思。
幾随淪墜。
旋流即亡所。
所亡聞盡。
覺性朗然。
祇在反覆之間耳。
阿難汝谛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
将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世尊重宣偈雲。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乃知金剛如幻佛母三昧。
即此聞性也。
阿難曆劫多聞。
一切如來諸秘密門。
無不強記。
獨不能盡除欲漏。
此見畜聞之誤。
古今皆然。
豈知聲教所宣。
發明何事。
若能返觀聞性。
始知秘密祇在目前。
盡聞不住。
空覺極圓。
自性三昧。
猶如金剛。
一切法森羅。
如幻不思議。
諸佛如來。
俱從此出。
所謂佛母也。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此直指聞性。
即真覺心。
為在迷位。
循聲奔逸。
名之為聞。
若于聞中。
入流亡所。
則聲聞俱盡。
聲盡則動靜不生。
聞盡則空覺自朗。
誰更複名聞性也。
一根既然。
六根皆爾。
能脫即盡聞不住。
此豈非空覺極圓耶。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
空華因眼翳而有。
喻三界亦因見聞而現。
空本無華。
眼元無翳。
言眼翳者。
自覺明一妄。
妄有六根。
知覺奔逸。
不能自複。
遂使圓淨之體流轉根門。
無人覺知。
瞥爾錯過。
若解聞中入流亡所。
則塵銷覺淨。
豈待銷停也。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此承塵銷覺淨。
淨極謂所亡聞盡。
故覺體光融。
内澄寂照。
外含虛空。
楞伽所謂性虛空故。
迥無所有也。
以此虛明寂照之心。
觀諸世間。
豈非夢事。
故知三界夢幻。
在圓湛體中。
如陽焰空華。
不落有無。
身心超越。
如雁過長空。
影蹤不涉。
圓覺雲。
如器中锽。
聲出于外。
形随心轉。
心既超越。
形影何留。
故以在夢之登伽。
豈能留汝已寤之阿難矣。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長水以幻師喻真性。
又以幻師喻無明。
愚謂偏一俱非。
當合喻也。
蓋無明即真。
不覺成幻。
故有六根男女。
其實皆由妄見一機抽動。
若見亡機寂。
則六用旋複。
本無自性耳。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上為能喻。
此出所喻之法。
并明一根返元。
六根清淨之義也。
塵垢應念銷。
以見悟迷機括轉圓之疾。
謂迷則全真即妄。
悟則全妄即真。
本自明妙。
常在六門。
覺即宛然矣。
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上言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謂塵垢本無自性。
明妙本自圓成。
昔本無迷。
今亦無悟。
初心頓徹。
更無剩義。
十住初心。
所為即與佛齊也。
此言餘塵尚諸學者。
正指二執習氣。
十地後盡。
所謂圓融不礙行布也。
明極即如來。
不言行極者。
須知差别智極。
但圓本智。
總非别事也。
大衆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此勸旋聞歸性。
因确指聞性即如來真如妙覺。
更無别有。
此真圓通也。
倒聞謂聞性本妙。
迷妄循塵。
故謂之倒。
以顯反聞則聞性自妙。
與佛無殊耳。
△五會三世普門。
重揀方便。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惟觀世音。
此贊成反聞為涅槃一路。
舉過去諸佛。
現前菩薩。
以為将來龜鑒。
引歸自己。
總見一路涅槃。
必無岐路也。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塵勞。
非是長修學。
淺深同說法。
初四句原奉佛敕之意。
又二句結選圓通。
耳根第一。
又三句明二十四聖。
各随塵勞所重。
因事舍離。
事謂七大十八界。
皆佛威神者起信雲。
諸修行人。
若無諸佛菩薩顯庇冥加。
決不成就。
又二句反明耳門乃三根齊攝。
淺深俱證。
此可長修。
同一說法也。
△六禮藏求加。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及三界二十五有。
皆如來藏心之所流現。
含真妄以常圓。
随迷悟而不立。
此不思議境界。
文殊菩薩深切着明。
念拯未來。
願求加被。
毋越此根易為成就。
真實心者文殊自謂确從本心。
實知實見。
非同狥機也。
迷本無因。
悟非今有。
圓覺曰。
一切衆生。
已成佛道。
此三世如來。
自十信滿心。
以至等妙二覺。
而後證知其為已成佛道。
非以理言也。
然則何名衆生。
曰以不自信故。
何不自信。
曰已成佛故。
夫佛不自佛。
乃為真佛。
衆生亦不自衆生。
乃真衆生。
此佛所為窮至妙覺。
而後知不自佛也。
衆生所為流盡三塗。
而後知不自衆生也。
知其不自佛。
乃能深信衆生。
知其不自衆生。
乃能深信于佛。
故衆生以信佛為初機。
佛以信衆生為究竟。
夫以信衆生為究竟。
則必不肯使初心之士不能自信。
而重言乎修證之塗。
以自惑而惑人也明矣。
其奈人不自信。
故自導知歸。
次言塗路。
終言到家。
而不知夫不行而速。
不疾而至者。
自知歸時。
久已知之。
而必待到家乃始深信。
然則佛菩薩于此且當胡為耶。
文殊選根曰。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此言初心所悟聞性。
而即于衆生現前具足圓聽。
非别有所謂塗路也。
又曰。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夫誰不聽音。
誰限遠迩。
亦可以日用而證知矣。
又曰。
無聲号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此豈有待修為而後得其常住如是耶。
至于夢聞杵音。
迥出思惟之外。
自聞聞性。
俨然三昧之中。
垢銷應念。
明妙圓成。
此皆大智所示修證之門。
而于耳根反彰直捷。
然後知衆生已成佛道。
始于初心。
明知其故。
而必至空竟始為親證。
若未究竟。
頓捐程塗。
苟非其人。
祇成過誤。
又或實指行布。
終障圓融。
夫以如來出世。
為一大事因緣。
究而言之。
唯佛知見。
更有過于涅槃。
我道必為魔說。
詳閱諸疏。
盡解直捷之談。
一及修持。
辄拘位置。
即出吾宗。
亦未能免。
豈亦複有格格耶。
上四正選圓根竟。
△五聞法獲證。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
身心了然。
得大開示。
觀佛菩提及大涅槃。
猶如有人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普會大衆。
天龍八部。
有學二乘。
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
其數凡有十恒河沙。
皆得本心。
遠塵離垢。
獲法眼淨。
性比丘尼。
聞說偈已。
成阿羅漢。
無量衆生。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來将敕文殊選根。
從五體放光。
灌十方諸佛菩薩。
十方諸佛亦從五體放光。
灌今如來并在會諸菩薩及阿羅漢等。
一時蒙光。
普獲金剛三昧。
至此選根已竟。
普會大衆。
天龍八部。
及諸有學二乘。
新學菩薩。
聞說偈已。
皆得本心。
遠塵離垢。
獲法眼淨。
彼獲金剛三昧。
即此皆得本心也。
法眼淨準華嚴十住初心。
從十信滿足。
始雲悟本自心。
許與佛齊。
金剛三昧乃十地所證。
初位許與佛齊。
則亦應許獲是三昧耳。
新發心菩薩但當信門。
至此入住。
自可明證。
阿難前已身心皎然。
快得無礙。
正當初住。
今雲未得還歸。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豈非深明地上法行。
以幾極果耶。
發菩提心。
是入信位。
有訝性比丘尼。
先證無學。
是又不可以大乘初心較優劣耳。
上二依悟圓修竟。
△三廣垂修範。
分八。
初因阿難乞度未來。
總标三決定義。
阿難整衣服。
于大衆中合掌頂禮。
心迹圓明。
悲欣交集。
欲益未來諸衆生故。
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
我今已悟成佛法門。
是中修行。
得無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
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
自覺己圓。
能覺他者。
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
願度末劫一切衆生。
世尊。
此諸衆生。
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
如恒河沙。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雲何令其安立道場。
遠諸魔事。
于菩提心。
得無退屈。
心即已悟之心。
迹即将證之迹。
悲悲往昔之迷。
欣欣今日之悟。
因自念他。
即今垂後。
正菩薩真典型也。
有佛則必有魔。
有真則必有僞。
互相建立。
自古如然。
但依正悟正修。
以作人依人範。
攝心之路有門。
道場之立從法。
事師既往。
理啟如今。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稱贊阿難。
善哉善哉。
如汝所問安立道場。
救護衆生末劫沉溺。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大衆。
唯然奉教。
安立道場。
念後淪溺。
正如來本懷。
故興贊詞。
末世邪說。
即出法中。
故宜秉戒莊嚴。
作心城塹。
事理兼攝。
成内外護。
是當仰荷慈力耳。
佛告阿難。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毗奈耶此雲調伏。
謂調練三業。
制伏過非。
安法師雲。
戒律禅定智慧。
三者至道之門戶。
泥洹之關要。
什公雲。
持戒能折伏煩惱。
令其勢微。
禅定能遮煩惱。
如四山斷流。
智慧能滅煩惱。
畢竟無餘。
故涅槃雲。
有煩惱則無智慧。
有智慧則無煩惱。
無漏謂不漏落三有。
決定謂佛佛如是也。
△二示四決定明誨。
分四。
初示決定斷淫。
阿難。
雲何攝心我名為戒。
攝心為戒。
蓋密示一切唯心。
非但束身。
故下皆雲。
其心不淫。
其心不殺。
其心不偷。
此以發明自心為本。
一切法行。
皆莊嚴自心也。
先舉淫者。
本經緣起當機也。
若諸世界六道衆生。
其心不淫。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清涼雲。
淫愛惑業。
招潤生死。
圓覺雲。
一切衆生。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此性命謂生死根株也。
相續輪轉之義。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多智禅定。
非異色因。
今淫心不除。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則為異色因矣。
是安得不作異色因果耶。
長水雲。
雖不斷欲。
而修定得福。
随福優劣。
故成三品。
以邪定力。
故得五通。
以有漏業。
生天魔界。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魔民熾盛世間。
廣行貪淫。
為善知識。
令諸衆生落愛見坑。
失菩提路。
具正法眼。
令一切人離欲超塵。
以所聞之理。
對能聞之根。
得真聞性。
入流亡所。
聞盡覺空。
成于真寂。
此三摩地。
實以聞中入也。
以言诠教。
權實分明。
不雜世論。
是音清淨。
以聞聽受。
得魚忘筌。
會歸自己。
是聞清淨。
故有音無聞。
有聞無音。
皆不成教。
音聞互彰。
清淨各得。
此真教體也。
教體必順方宜。
選聞乃依根立。
故曰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二贊根主。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衆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
出世獲常住。
初二句歎菩薩得真聞性。
至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
是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所謂離苦得解脫也。
又二句歎三十二應。
又二句歎十四無畏。
又二句歎德号互見。
智理雙融曰妙。
清淨無垢曰梵。
觀世音則純悲應物。
無遠弗屆。
有感斯應。
不失其時。
如潮之有節也。
從聞入妙。
不曰妙聞。
而曰妙音。
聞有彼我。
音無自他。
塵塵皆真。
法法如是也。
末二句究極利生。
拔苦與樂。
等世出世。
所謂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也。
△三贊聞根。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此就衆生現前。
有聲皆聞。
有聞皆遍。
無有遠近前後。
以顯聞性周圓也。
以聲映聞。
以聞涉聲。
俱無形段。
亦無涯畛。
性相自他。
一時融洽。
不因修證。
無有等待。
耳門之妙。
于斯可盡。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複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此以五根出聞根之無隔礙。
所謂通真實。
也遐迩就衆生耳根所及。
或遠或近。
俱無障蔽。
不如五根乃以聖限也。
口鼻與身。
皆合方知。
亦複然倒下句文耳。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号無聞。
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有聲為動相。
無聲為靜相。
動靜在聲。
而于聞中原無二相也。
既無二相。
則無聲時。
俱謂無聞。
非無聞性。
故知聞性常在。
不随音聲生滅。
故曰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所謂圓離者。
聞性湛然。
從本如是。
迥然于動靜有無之外。
是為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夫以夢想既絕思惟。
而猶聞杵宛然。
益見聞性出于思惟之外。
是豈身心所能及耶。
覺乃聞性之體。
觀乃聞性之用。
身攝眼鼻舌三。
心指意根。
亦五根不齊之意。
△四責多聞勸修。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衆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随所淪。
旋流獲無妄。
聲論本以宣明聞性。
而衆生迷聞日久。
但随聲教。
徒生分别。
即使空極玄微。
無所銷歸。
反為理障。
此即流轉。
蓋責阿難強記。
祇益多聞。
而對境邪思。
幾随淪墜。
旋流即亡所。
所亡聞盡。
覺性朗然。
祇在反覆之間耳。
阿難汝谛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
将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世尊重宣偈雲。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乃知金剛如幻佛母三昧。
即此聞性也。
阿難曆劫多聞。
一切如來諸秘密門。
無不強記。
獨不能盡除欲漏。
此見畜聞之誤。
古今皆然。
豈知聲教所宣。
發明何事。
若能返觀聞性。
始知秘密祇在目前。
盡聞不住。
空覺極圓。
自性三昧。
猶如金剛。
一切法森羅。
如幻不思議。
諸佛如來。
俱從此出。
所謂佛母也。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此直指聞性。
即真覺心。
為在迷位。
循聲奔逸。
名之為聞。
若于聞中。
入流亡所。
則聲聞俱盡。
聲盡則動靜不生。
聞盡則空覺自朗。
誰更複名聞性也。
一根既然。
六根皆爾。
能脫即盡聞不住。
此豈非空覺極圓耶。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
空華因眼翳而有。
喻三界亦因見聞而現。
空本無華。
眼元無翳。
言眼翳者。
自覺明一妄。
妄有六根。
知覺奔逸。
不能自複。
遂使圓淨之體流轉根門。
無人覺知。
瞥爾錯過。
若解聞中入流亡所。
則塵銷覺淨。
豈待銷停也。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此承塵銷覺淨。
淨極謂所亡聞盡。
故覺體光融。
内澄寂照。
外含虛空。
楞伽所謂性虛空故。
迥無所有也。
以此虛明寂照之心。
觀諸世間。
豈非夢事。
故知三界夢幻。
在圓湛體中。
如陽焰空華。
不落有無。
身心超越。
如雁過長空。
影蹤不涉。
圓覺雲。
如器中锽。
聲出于外。
形随心轉。
心既超越。
形影何留。
故以在夢之登伽。
豈能留汝已寤之阿難矣。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長水以幻師喻真性。
又以幻師喻無明。
愚謂偏一俱非。
當合喻也。
蓋無明即真。
不覺成幻。
故有六根男女。
其實皆由妄見一機抽動。
若見亡機寂。
則六用旋複。
本無自性耳。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上為能喻。
此出所喻之法。
并明一根返元。
六根清淨之義也。
塵垢應念銷。
以見悟迷機括轉圓之疾。
謂迷則全真即妄。
悟則全妄即真。
本自明妙。
常在六門。
覺即宛然矣。
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上言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謂塵垢本無自性。
明妙本自圓成。
昔本無迷。
今亦無悟。
初心頓徹。
更無剩義。
十住初心。
所為即與佛齊也。
此言餘塵尚諸學者。
正指二執習氣。
十地後盡。
所謂圓融不礙行布也。
明極即如來。
不言行極者。
須知差别智極。
但圓本智。
總非别事也。
大衆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此勸旋聞歸性。
因确指聞性即如來真如妙覺。
更無别有。
此真圓通也。
倒聞謂聞性本妙。
迷妄循塵。
故謂之倒。
以顯反聞則聞性自妙。
與佛無殊耳。
△五會三世普門。
重揀方便。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惟觀世音。
此贊成反聞為涅槃一路。
舉過去諸佛。
現前菩薩。
以為将來龜鑒。
引歸自己。
總見一路涅槃。
必無岐路也。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塵勞。
非是長修學。
淺深同說法。
初四句原奉佛敕之意。
又二句結選圓通。
耳根第一。
又三句明二十四聖。
各随塵勞所重。
因事舍離。
事謂七大十八界。
皆佛威神者起信雲。
諸修行人。
若無諸佛菩薩顯庇冥加。
決不成就。
又二句反明耳門乃三根齊攝。
淺深俱證。
此可長修。
同一說法也。
△六禮藏求加。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及三界二十五有。
皆如來藏心之所流現。
含真妄以常圓。
随迷悟而不立。
此不思議境界。
文殊菩薩深切着明。
念拯未來。
願求加被。
毋越此根易為成就。
真實心者文殊自謂确從本心。
實知實見。
非同狥機也。
迷本無因。
悟非今有。
圓覺曰。
一切衆生。
已成佛道。
此三世如來。
自十信滿心。
以至等妙二覺。
而後證知其為已成佛道。
非以理言也。
然則何名衆生。
曰以不自信故。
何不自信。
曰已成佛故。
夫佛不自佛。
乃為真佛。
衆生亦不自衆生。
乃真衆生。
此佛所為窮至妙覺。
而後知不自佛也。
衆生所為流盡三塗。
而後知不自衆生也。
知其不自佛。
乃能深信衆生。
知其不自衆生。
乃能深信于佛。
故衆生以信佛為初機。
佛以信衆生為究竟。
夫以信衆生為究竟。
則必不肯使初心之士不能自信。
而重言乎修證之塗。
以自惑而惑人也明矣。
其奈人不自信。
故自導知歸。
次言塗路。
終言到家。
而不知夫不行而速。
不疾而至者。
自知歸時。
久已知之。
而必待到家乃始深信。
然則佛菩薩于此且當胡為耶。
文殊選根曰。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此言初心所悟聞性。
而即于衆生現前具足圓聽。
非别有所謂塗路也。
又曰。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夫誰不聽音。
誰限遠迩。
亦可以日用而證知矣。
又曰。
無聲号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此豈有待修為而後得其常住如是耶。
至于夢聞杵音。
迥出思惟之外。
自聞聞性。
俨然三昧之中。
垢銷應念。
明妙圓成。
此皆大智所示修證之門。
而于耳根反彰直捷。
然後知衆生已成佛道。
始于初心。
明知其故。
而必至空竟始為親證。
若未究竟。
頓捐程塗。
苟非其人。
祇成過誤。
又或實指行布。
終障圓融。
夫以如來出世。
為一大事因緣。
究而言之。
唯佛知見。
更有過于涅槃。
我道必為魔說。
詳閱諸疏。
盡解直捷之談。
一及修持。
辄拘位置。
即出吾宗。
亦未能免。
豈亦複有格格耶。
上四正選圓根竟。
△五聞法獲證。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
身心了然。
得大開示。
觀佛菩提及大涅槃。
猶如有人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普會大衆。
天龍八部。
有學二乘。
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
其數凡有十恒河沙。
皆得本心。
遠塵離垢。
獲法眼淨。
性比丘尼。
聞說偈已。
成阿羅漢。
無量衆生。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來将敕文殊選根。
從五體放光。
灌十方諸佛菩薩。
十方諸佛亦從五體放光。
灌今如來并在會諸菩薩及阿羅漢等。
一時蒙光。
普獲金剛三昧。
至此選根已竟。
普會大衆。
天龍八部。
及諸有學二乘。
新學菩薩。
聞說偈已。
皆得本心。
遠塵離垢。
獲法眼淨。
彼獲金剛三昧。
即此皆得本心也。
法眼淨準華嚴十住初心。
從十信滿足。
始雲悟本自心。
許與佛齊。
金剛三昧乃十地所證。
初位許與佛齊。
則亦應許獲是三昧耳。
新發心菩薩但當信門。
至此入住。
自可明證。
阿難前已身心皎然。
快得無礙。
正當初住。
今雲未得還歸。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豈非深明地上法行。
以幾極果耶。
發菩提心。
是入信位。
有訝性比丘尼。
先證無學。
是又不可以大乘初心較優劣耳。
上二依悟圓修竟。
△三廣垂修範。
分八。
初因阿難乞度未來。
總标三決定義。
阿難整衣服。
于大衆中合掌頂禮。
心迹圓明。
悲欣交集。
欲益未來諸衆生故。
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
我今已悟成佛法門。
是中修行。
得無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
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
自覺己圓。
能覺他者。
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
願度末劫一切衆生。
世尊。
此諸衆生。
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
如恒河沙。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雲何令其安立道場。
遠諸魔事。
于菩提心。
得無退屈。
心即已悟之心。
迹即将證之迹。
悲悲往昔之迷。
欣欣今日之悟。
因自念他。
即今垂後。
正菩薩真典型也。
有佛則必有魔。
有真則必有僞。
互相建立。
自古如然。
但依正悟正修。
以作人依人範。
攝心之路有門。
道場之立從法。
事師既往。
理啟如今。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稱贊阿難。
善哉善哉。
如汝所問安立道場。
救護衆生末劫沉溺。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大衆。
唯然奉教。
安立道場。
念後淪溺。
正如來本懷。
故興贊詞。
末世邪說。
即出法中。
故宜秉戒莊嚴。
作心城塹。
事理兼攝。
成内外護。
是當仰荷慈力耳。
佛告阿難。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毗奈耶此雲調伏。
謂調練三業。
制伏過非。
安法師雲。
戒律禅定智慧。
三者至道之門戶。
泥洹之關要。
什公雲。
持戒能折伏煩惱。
令其勢微。
禅定能遮煩惱。
如四山斷流。
智慧能滅煩惱。
畢竟無餘。
故涅槃雲。
有煩惱則無智慧。
有智慧則無煩惱。
無漏謂不漏落三有。
決定謂佛佛如是也。
△二示四決定明誨。
分四。
初示決定斷淫。
阿難。
雲何攝心我名為戒。
攝心為戒。
蓋密示一切唯心。
非但束身。
故下皆雲。
其心不淫。
其心不殺。
其心不偷。
此以發明自心為本。
一切法行。
皆莊嚴自心也。
先舉淫者。
本經緣起當機也。
若諸世界六道衆生。
其心不淫。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清涼雲。
淫愛惑業。
招潤生死。
圓覺雲。
一切衆生。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此性命謂生死根株也。
相續輪轉之義。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多智禅定。
非異色因。
今淫心不除。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則為異色因矣。
是安得不作異色因果耶。
長水雲。
雖不斷欲。
而修定得福。
随福優劣。
故成三品。
以邪定力。
故得五通。
以有漏業。
生天魔界。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魔民熾盛世間。
廣行貪淫。
為善知識。
令諸衆生落愛見坑。
失菩提路。
具正法眼。
令一切人離欲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