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六

關燈
入佛知見。

    名善知識。

    此以貪欲自縛縛他。

    如來懸記。

    末世衆生。

    慎宜擇法。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先斷心淫。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此谕阿難轉教世人。

    以先斷淫心為第一決定。

    此戒與小乘不同。

    雖使執身不行。

    執心不起。

    若非明見自心。

    清淨無垢。

    淫機猶伏。

    此所為先斷淫心也。

     是故阿難。

    若不斷淫修禅定者。

    如蒸沙石。

    欲其成飯。

    經百千劫。

    祇名熱沙。

    何以故。

    此非飯本。

    沙石成故。

     戒定慧從自性生。

    自性自慧。

    自性自定。

    自性自戒。

    若以淫心修禅定者。

    非禅定因。

    豈獲成就。

    故曰此非飯本。

    沙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

    縱得妙悟。

    皆是淫根。

    根本成淫。

    輪轉三塗。

    必不能出。

    如來涅槃。

    何路修證。

     佛性為因。

    涅槃為果。

    若以淫身。

    求佛妙果。

    先非妙悟也。

    夫真悟佛性。

    則般若解脫。

    三德同符。

    斯為涅槃。

    如彼妙悟。

    悉為生死根本。

    所謂淫因。

    成輪轉果耳。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

    斷性亦無。

    于佛菩提。

    斯可希冀。

     淫機身心俱斷。

    二乘亦能。

    至于斷性亦無。

    則非真悟佛性極于究竟未易幾及。

    謂俱生習氣。

    非二乘分。

    此正深勉阿難究竟菩提也。

     如我此說。

    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蓋防末世天魔。

    入我法中。

    邪說亂正。

    為此确示。

    波旬此雲惡者。

    翻譯雲。

    魔王名也。

     △二示決定斷殺。

     阿難。

    及諸世界六道衆生。

    其心不殺。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殺。

    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

    為大力鬼。

    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

    下品當為地行羅刹。

    彼諸鬼神。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帶殺修禅。

    報為神道。

    然此禅即四禅八定之禅。

    誤以為自性真禅。

    又如心開亦誤認生死根本以為修因。

    依生死因以為禅定。

    即不犯殺。

    亦難解脫。

    犯即淪墜。

    因果曆然。

    此相續謂負命索償也。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鬼神熾盛世間。

    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難。

    我令比丘食五淨肉。

    此肉皆我神力化生。

    本無命根。

    汝婆羅門地多蒸濕。

    加以沙石。

    草菜不生。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

    因大慈悲。

    假名為肉。

    汝得其味。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衆生肉名為釋子。

     五淨謂不見。

    不聞。

    不疑為我。

    加自死鳥殘。

    為五也。

    楞伽曰。

    大慧。

    我有時說遮五種肉。

    或制十種。

    今于此經。

    一切種。

    一切時。

    開除方便。

    一切悉斷。

    又雲。

    一切衆生。

    從本以來。

    展轉因緣。

    常為六親。

    以親想故。

    不應食肉。

    食肉且禁。

    而況殺乎。

     汝等當知。

    是食肉人。

    縱得心開似三摩地。

    皆大羅刹。

    報終必沉生死苦海。

    非佛弟子。

    如是之人。

    相殺相吞。

    相食未已。

    雲何是人得出三界。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次斷殺生。

    是名如來。

    先佛世尊。

    第二決定。

    清淨明誨。

     鬼神邪定。

    亦能知過去未來事。

    起信論雲。

    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

    亦知未來之事。

    得他心智。

    辯才無礙。

    報終猶壽盡也。

     是故阿難。

    若不斷殺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

    自塞其耳。

    高聲大叫。

    求人不聞。

    此等名為欲隐彌露。

     長水雲。

    塞耳修禅。

    高聲行殺。

    求不聞之道。

    彰彌露之苦。

     清淨比丘。

    及諸菩薩。

    于岐路行。

    不蹋生草。

    況以手拔。

    雲何大悲取諸衆生血肉充食。

     涅槃雲。

    佛告迦葉。

    若人掘地刈草斫樹。

    斬截死屍。

    以是業緣。

    堕地獄不。

    迦葉言。

    應堕地獄。

    何以故。

    如佛昔為聲聞說法。

    汝諸比丘。

    于諸草木。

    莫生惡心。

    何以故。

    一切衆生。

    為惡心故。

    堕于地獄。

     若諸比丘。

    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及是此土靴履裘毳。

    乳酪醍醐。

    如是比丘。

    于世真脫。

    酬還宿債。

    不遊三界。

    何以故。

    服其身分。

    皆為彼緣。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

    足不離地。

    必使身心于諸衆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

    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補遺雲。

    酬還宿債。

    隻此一生。

    舍此則長揖三界矣。

    央掘羅經雲。

    文殊白佛言。

    珂貝蠟蜜。

    皮草缯綿。

    非自界内耶。

    佛告文殊。

    若習近世間物者。

    是方便法。

    若物展轉來者。

    則可習近。

    若展轉來。

    離殺者手。

    則可習近。

    文殊言。

    今此城中有一皮師。

    能作革履。

    若自死牛。

    牛主從旃陀羅取皮。

    付皮師使作革履。

    施持戒人。

    此展轉可習近不。

    佛言。

    若不受者。

    是比丘法。

    若受者非悲。

    然不破戒。

     如我此說。

    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如淫義釋。

     △三示決定斷偷。

     阿難。

    又複世界六道衆生。

    其心不偷。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偷心推窮極細。

    過于不與而取。

    此生滅事。

    須人自檢。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偷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偷。

    必落邪道。

    上品精靈。

    中品妖魅。

    下品邪人。

    諸魅所著。

    彼等群邪。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從名利心生于委曲。

    皆名偷心。

    一切智定。

    悉惡因緣。

    涅槃所謂善因而得惡果。

    即指此輩。

    精靈妖魅。

    總謂自己侵淫于人。

    多諸面目。

    其心無别也。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妖邪熾盛世間。

    潛匿奸欺。

    稱善知識。

    各自謂己得上人法。

    詃惑無識。

    恐令失心。

    所過之處。

    其家耗散。

     長水雲。

    奸欺盈抱。

    潛護如淳。

    詐僞充懷。

    隐藏若拙。

    此四句亦可盡悉其态矣。

    恐令失心等者謂顯異惑衆。

    偷甚不與也。

     我教比丘。

    循方乞食。

    令其舍貪。

    成菩提道。

    諸比丘等。

    不自熟食。

    寄于殘生。

    旅泊三界。

    示一往還。

    去已無返。

     寄于殘生。

    旅泊三界。

    示一往還。

    去已無返。

    以此處心。

    即使王候修供。

    萬指圍繞。

    如同行乞。

    吾人于此。

    所當内省。

     雲何賊人假我衣服。

    裨販如來。

    造種種業。

    皆言佛法。

    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

    由是疑誤無量衆生。

    堕無間獄。

     裨益也。

    販買賤賣貴。

    謂買賤賣貴以自裨益也。

    涅槃雲。

    我滅度後。

    是魔波旬。

    漸當壞亂我之正法。

    乃至作比丘比丘尼。

    及阿羅漢等形。

    以有漏身。

    稱是無漏。

    壞我正法。

    乃至說言無四重僧殘不定舍堕忏悔衆學滅诤等法。

    亦無偷蘭遮五逆一闡提罪。

    乃至若犯如是等罪。

    亦無有報。

    如是說者。

    并是魔說。

     若我滅後。

    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

    能于如來形像之前。

    身然一燈。

    燒一指節。

    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長揖世間。

    永脫諸漏。

    雖未即明無上覺路。

    是人于法已決定心。

    若不為此舍身微因。

    縱成無為。

    必還生人。

    酬其宿債。

    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後斷偷盜。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然指然香。

    舍身微因。

    即得盡酬宿債。

    此亦論心。

    非但論事。

    蓋以正信之心能忍身分也。

    縱成無為者長水以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方此必酬宿債。

    謂成無為後。

    現有為身。

    尚還宿債。

    愚謂如來馬麥之報。

    為示當機。

    應别具眼。

    興起行經雲。

    随羅然國。

    有婆羅門王名阿耆達。

    請佛及五百比丘。

    三月夏坐。

    時有天魔迷惑王心。

    使還宮内。

    耽荒五欲。

    供養六日便止。

    諸比丘乞食。

    三日空還。

    有波羅國馬士。

    告諸比丘。

    正有馬麥。

    君能啖不。

    五百匹馬日食二升。

    分半以給比丘。

    一良馬日食四升。

    分半供佛。

    佛言。

    過去毗婆葉佛時。

    我為婆羅門。

    名因提耆利。

    博達四韋。

    教五百童子。

    王設會請佛。

    有一比丘。

    病不能行。

    佛及大衆食已。

    為病比丘請食。

    過梵志山。

    梵志聞飯香美。

    詢曰。

    此髡頭沙門。

    正應食馬麥。

    不應食此。

    諸童子複曰。

    此等師主。

    亦應食馬麥。

    時婆羅門。

    則我身是。

    五百童子。

    五百羅漢是。

    病比丘。

    即彌勒是。

    以是因緣。

    經曆地獄。

    無數千歲。

    今雖得道。

    爾時殘緣于毗園邑食馬麥九十日也。

     是故阿難。

    若不斷偷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

    水灌漏卮。

    欲求其滿。

    縱經塵劫。

    終無平複。

     修禅定者。

    其心内外一無所重。

    稍有微系。

    縱處山林阒無人處。

    終不成就。

    豈更偷耶。

    非真定因。

    難為定果。

    如貯漏卮。

    必無平複。

     若諸比丘。

    衣缽之餘。

    分寸不畜。

    乞食餘分。

    施餓衆生。

    于大集會。

    合掌禮衆。

    有人捶詈。

    同于稱贊。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

    身肉骨血。

    與衆生共。

    不将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

    以誤初學。

    佛印是人。

    得真三昧。

    如我所說。

    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分衣缽餘。

    施與凍餒。

    于大集會。

    合掌禮衆。

    尚有其人。

    若受捶詈。

    同于贊歎。

    已少概見。

    至于捐舍身分。

    與衆生共。

    實未曾睹。

    回不了義将為己解。

    所聞皆然。

    願與吾人深切猛省。

    懲其相似。

    勉所未能也。

     △四示決定斷妄。

     阿難。

    如是世界六道衆生。

    雖則身心無殺盜淫。

    三行已圓。

    若大妄語。

    即三摩地不得清淨。

    成愛見魔。

    失如來種。

    所謂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或求世間尊勝第一。

    謂前人言。

    我今已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道。

    辟支佛乘。

    十地地前諸位菩薩。

    求彼禮忏。

    貪其供養。

    是一颠迦。

    銷滅佛種。

    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佛記是人。

    永殒善根。

    無複知見。

    沈三苦海。

    不成三昧。

     求己尊勝。

    是貪名聞。

    求彼忏悔。

    是希利養。

    智論雲。

    經雲已除利養名聞。

    說法無所怖望。

    是利養法如賊。

    壞功德本。

    譬如天雹。

    傷害五谷。

    利養名聞。

    亦複如是。

    壞功德苗。

    不令增長。

    如佛說毛繩縛人。

    斷膚截骨。

    貪利養人。

    斷功德本。

    亦複如是。

    大慈憐愍。

    為衆說法。

    不為衣食聲名勢利故說。

    若我以此虛妄而得供養。

    與惡賊劫盜得食無異。

    人着利養。

    則破持戒皮。

    斷禅定肉。

    破智慧骨。

    失微妙善心髓。

    一颠迦即一闡提。

    多羅木舊名貝多。

    此樹以刀斷則不能複活。

    三苦海即三塗也。

     我滅度後。

    敕諸菩薩及阿羅漢。

    應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種種形。

    度諸輪轉。

    或作沙門。

    白衣居士。

    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

    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

    與其同事。

    稱贊佛乘。

    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洩佛密因。

    輕言未學。

    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雲何是人惑亂衆生成大妄語。

     同事四攝之一。

    菩薩四攝。

    一布施。

    二愛語。

    三利行。

    四同事。

    同事有二。

    謂同其事業。

    或現同種族。

    其意總在贊歎佛乘。

    令其身心入三摩地耳。

    終不自言者恐類邪人要求利養。

    示現菩薩。

    必不如是。

    輕言未學謂于未學人前輕自洩漏也。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後複斷除諸大妄語。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

    若不斷其大妄語者。

    如刻人糞為栴檀形。

    欲求香氣。

    無有是處。

     大妄語。

    較淫殺盜。

    其罪尤甚。

    破淫殺盜。

    祇能自害。

    若大妄語。

    兼能害人。

    故真有道人。

    決無谄曲。

    以谄曲心現有道相。

    誣罔聖賢。

    欺詐善類。

    豈非刻彼人糞作栴檀形。

    如來所為深卻痛絕也。

     我教比丘。

    直心道場。

    于四威儀一切行中。

    尚無虛假。

    雲何自稱得上人法。

    譬如窮人。

    妄号帝王。

    自取誅滅。

    況複法王如何妄竊。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求佛菩提。

    如噬臍人。

    欲誰成就。

    若諸比丘。

    心如直弦。

    一切真實入三摩地。

    永無魔事。

    我印是人。

    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者謂因以成果。

    果如其因。

    未有因既虛僞果能真實也。

    所以菩提心行。

    内外無遮。

    自見己過。

    遇人謙下。

    常處三摩地中。

    上沐慈光。

    下遠魔事。

    愚與同道。

    法合如是。

    噬臍杜順雲。

    若齧臍腹。

    喻不可及。

     如我所說。

    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阿難已悟成佛法門。

    唯念末劫邪師過誤。

    重請建立。

    以标法幢。

    如來懸示四決定義。

    亦為波旬潛入我法。

    真僞難分。

    故于衆前正告之曰。

    如我此說。

    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可謂深切着明矣。

    何慮至今竟符昔記。

    世尊曰。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魔道。

    如不斷殺。

    必落神道。

    如不斷偷。

    必落邪道。

    又曰。

    縱得妙悟。

    縱得心開。

    亦就波旬各各自謂。

    衆生眩惑。

    舉國失心。

    設言縱得。

    以示決非。

    智者于斯。

    所宜谛審。

    未有發明自性而乃岐路若此也。

    彼所謂妙悟者。

    亦曰佛之知見而已。

    夫佛之知見。

    即衆生心是。

    衆生迷心。

    外逐境緣。

    起淫怒癡。

    流轉五道。

    所謂背覺合塵也。

    若有真悟。

    自當背塵合覺。

    而乃随諸境緣。

    人貪亦貪。

    人瞋亦瞋。

    人癡亦癡。

    揣波旬自謂。

    亦曰心外無法。

    總不可得。

    大用現前。

    不存軌則而已。

    然則貪瞋癡法。

    有耶無耶。

    有不是無。

    作業可見。

    無不應取。

    作者俨然。

    現在有中。

    現同流轉。

    而曰無者。

    此但借口聖言。

    以為縱情之助。

    不知如來所說一切法空。

    一切法無自性。

    蓋以法從心生。

    心若不生。

    法無能住。

    今生心取法。

    即是縛因。

    何逃縛果。

    楞伽雲。

    受淫怒癡性已。

    然後妄想計着淫怒癡性非性。

    彼取有而妄計無。

    非不取而法自無也。

    故又曰。

    甯取有如須彌山。

    不取無如芥子許。

    撥無之見。

    滅佛種性。

    淪溺後昆。

    莫此為甚。

    世有智者。

    須具擇法。

    當此邪正混淆。

    稍具正見。

    豈肯更以口舌起诤。

    偶疏及此。

    聊為拈出。

    以俟天下後世高明自愛。

    或無河漢吾言。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六 音釋 大家 (家音姑女之尊稱)。

     詃 (懸上聲誘也)。

     髡 (音坤剃發)。

     捶 (音垂擊也)。

     詈 (音利罵也)。

     齧 (音孽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