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為比丘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窺牕觀室。
唯見清水遍在室中。
了無所見。
童稚無知。
取一瓦礫投于水内。
激水作聲。
顧盼而去。
我出定後。
頓覺心痛。
如舍利弗。
遭違害鬼。
增一雲。
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
入金剛三昧。
有二鬼從虛空過定。
伽羅鬼語彼鬼言。
我今堪以拳打此沙門頭。
優婆伽羅鬼語第二鬼。
汝勿興此意。
彼鬼再三不聽。
善鬼即去。
惡鬼即打舍利弗頭。
舍利弗從三昧起。
白世尊言。
體素無患。
唯苦頭痛。
世尊告曰。
有伽羅鬼手打汝頭。
彼鬼有大力。
若以手打須彌山者。
山便為二分。
今此鬼受其罪報。
全身堕阿鼻獄中。
世尊告諸比丘。
甚奇甚特。
金剛三昧力。
乃至于斯。
正使須彌山打頭者。
不能動其毛。
打頭鬼。
亦名複害。
我自思惟。
今我已得阿羅漢道。
久離病緣。
雲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無退失。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
說如上事。
我則告言。
汝更見水。
可即開門。
入此水中。
除去瓦礫。
童子奉教。
後入定時。
還複見水。
瓦礫宛然。
開門除出。
我後出定。
身質如初。
逢無量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
方得亡身。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
性合真空。
無二無别。
今于如來得童真名。
預菩薩會。
佛問圓通。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
得無生忍。
圓滿菩提。
斯為第一。
證真自性。
則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水既如是。
七大皆然。
性真空中。
一切皆真。
一切皆空。
投礫心痛。
身既未亡。
法亦宛在。
以心入定。
非心即定。
以心觀水。
非水即心也。
與十方香水無二無别者。
随其所現。
更無前後出入。
所謂水與性一味流通耳。
故知二乘無學。
所證人空。
猶未忘法者。
愚謂法既未忘。
則人空亦未圓極。
法華謂之化城。
又曰唯有一乘。
更無二三也。
△二十三風大圓通。
琉璃光法王子。
長水雲。
具雲吠琉璃。
此雲遠山寶。
由觀身心風力所轉。
觀成得用。
身心洞徹。
猶如琉璃。
故以名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恒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聲。
開示菩薩本覺妙明。
觀此世界及衆生身。
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我于爾時。
觀界安立。
觀世動時。
觀身動止。
觀心動念。
諸動無二。
等無差别。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十方微塵颠倒衆生。
同一虛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
所有衆生。
如一器中貯百蚊蚋。
啾啾亂鳴。
于分寸中。
鼓發狂鬧。
界無方位。
故曰安立。
世為遷流。
故曰動時。
即過現未也。
動止謂四威儀。
動念謂生滅。
開示本覺。
而乃教觀世界衆生。
正令當人達此現前根身器界。
皆是妄緣。
本無所有。
則本覺自然出現。
故此覺了群動之性。
無去無來。
當處虛妄。
沙界衆生。
如器中蚊。
枉自狂鬧。
可謂深達諸法無生。
但須一回親證。
自與十方諸佛同一圓湛耳。
逢佛未幾。
得無生忍。
爾時心開。
乃見東方不動佛國。
為法王子。
事十方佛。
身心發光。
洞徹無礙。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
悟菩提心。
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傳一妙心。
斯為第一。
爾時心開。
即親證本覺。
不為風力所轉也。
迷妄無主。
随緣飄忽。
目為風力。
與外風大。
同一體妄。
風止浪停。
覺海澄湛。
即上契諸佛。
下啟群生。
無二妙心。
祇争迷悟耳。
△二十四空大圓通。
虛空藏菩薩。
清涼雲。
無閡住檀。
施等虛空。
即金剛寶菩薩。
亦虛空藏菩薩别名。
宗鏡曰。
大集會中。
虛空藏來時。
純現虛空相。
謂阿難言。
我以自身證知。
是故如所證知能如是說。
何以故。
我身即是虛空。
以虛空證知一切法。
為虛空印所印。
爾時五百大聲聞。
各以自所著郁多羅僧。
奉虛空藏。
奉上衣已。
一時同聲說如是言。
其有衆生深發菩提心者。
快得善利。
于如是大智法藏中。
不堕其外。
所上之衣。
即便不現。
諸聲聞問衣何所至耶。
虛空藏答言。
入我藏中。
又虛空藏菩薩。
以虛空為庫藏。
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寶物衣服飲食。
故偈雲。
虛空無高故。
下亦不可得。
諸法亦如是。
其性無高下。
虛空藏菩薩。
得虛空庫藏。
充足諸有情。
此識無窮盡。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與如來。
定光佛所。
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
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又于自心現大圓鏡。
内放十種微妙寶光。
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虛空。
不相妨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
得大随順。
定光即然燈佛。
孤山雲。
法身如空。
遍一切處。
是謂無邊。
此由深悟法身。
同于色心。
如帝網珠。
互相涉入也。
珠以表色。
而能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所謂全色是心。
不分主伴。
鏡以表心。
而能光流十方諸幢王刹。
來入鏡中。
涉入我身。
所謂全心是色不離本際。
此以神力表法。
然後實示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修佛事。
得大随順。
華嚴偈雲。
佛身充滿于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随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此菩提座。
常應十方。
而未常動。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
妄想生滅虛空無二。
佛國本同。
于同發明。
得無生忍。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虛空無邊。
入三摩地。
妙力圓明。
斯為第一。
四大種從妄想生。
妄想無性。
唯心所現。
一悟唯心。
四大色空。
本非他物。
故曰于同發明。
此即入三摩地。
得大總持。
圓明遍攝矣。
△二十五識大圓通。
彌勒菩薩。
具雲梅怛利曳那。
此雲慈氏。
法華叙品雲。
日月燈明佛八子。
皆師妙光。
其最後成佛者。
名曰然燈。
八百弟子中。
有一人号曰求名。
貪着利養。
雖複讀誦衆經。
而不通利。
多所忘失。
故名求名。
偈曰。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于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家。
棄舍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号之為求名。
亦行衆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于諸佛。
随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号名曰彌勒。
廣度諸衆生。
其數無有量。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
入三摩地。
曆劫已來。
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
歇滅無有。
一切萬法。
皆由内識變似現前。
識亦虛妄。
唯是一心。
此一如來藏心。
即首楞嚴三昧。
是大總持。
能攝一切三昧。
摧滅一切虛妄。
如湯沃冰。
故曰求世名心。
歇滅無有。
此當根本大智。
後皆差别成就。
至然燈佛出現于世。
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
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此以差别之智。
圓會穢淨有無。
滅諸分别。
得大随順。
所謂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此識心即指真唯識。
入真唯識性。
自成三昧。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今得授記。
次補佛處。
前會淨穢有無。
同是妙圓。
此從妙圓流出一切如來。
一如覺明所起世界衆生。
互相建立。
迷悟自分。
悟迷無别也。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
十方唯識。
識心圓明。
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及遍計執。
得無生忍。
斯為第一。
谛觀十方唯識謂十方諸相。
皆由内識變似。
因相達性。
性本圓明。
入圓明性。
一切名相因緣。
了無所得。
是離依他。
入圓明性。
一切我及我所。
情謂俱亡。
是離遍計。
二俱遠離。
唯一圓成寶覺。
是為無生法忍。
△二十六見大圓通。
大勢至法王子。
法華文句雲。
得大勢者。
思益雲。
我投足之處。
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及魔宮殿。
故名大勢至。
觀經雲。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令離三塗。
得無上力。
是故号此菩薩為大勢至。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
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專憶喻佛念衆生。
專忘喻衆生不念佛。
若逢不逢若見不見者謂此一人于佛。
當必不逢。
而猶言或者。
以佛念衆生故。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同于形影不相乖異以見生佛同源。
雖憶念睽隔。
而念想所通。
氣分自合。
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心之悟迷。
亦如母子。
本悟如母。
未悟如子。
本悟所熏。
念念覺露。
如母憶子。
背覺合塵。
念念情移。
如子逃逝。
若情不生。
反觀自得。
如子憶母。
立見冥合也。
現前見佛。
誰解承當。
當來見佛。
錯過不少。
所謂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指示念人。
詞旨深切。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此喻念佛。
去佛不遠。
如以能念。
莊嚴所念。
本香熏發。
故曰香光。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
歸于淨土。
以念佛心。
念自心佛。
心佛雙忘。
等法界性。
此無生法忍也。
一人既爾。
大地皆然。
同一法身。
互相攝取。
揆因知果。
法爾如是也。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一念總攝六根。
總攝六根會歸一念。
念念相繼。
無有他念。
即入三摩。
是在當人。
自知自肯。
古佛楷模。
取則不遠。
遍觀諸聖所謂入三摩地者。
豈非根塵識三。
是則窮十八界。
皆三摩地也。
二十五聖。
不分大小權實。
同一證悟。
則大小權實。
盡入三摩地人也。
故知迷則十八界枞然。
大小權實厘然。
悟則法法圓通。
人人圓通。
楞嚴為聲聞啟教。
人知引權入實。
導别歸圓。
而不知寓實于權。
指圓于别。
旨更深玄。
如曰見與見緣。
并所想相。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此所謂引權入實。
導别歸圓也。
至于選根。
明舍圓融。
獨談行布。
而乃真俗互彰。
同異各見。
吾怪古今諸疏。
猶區區于諸聖而必審其所從來。
于進修而必限其位置。
是猶适秦而首越。
俟之精識。
定當作何語矣。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五 音釋 糅 (柔上聲雜也)。
掣 (音徹牽曳也)。
萦 (音荥系也)。
呞 (音癡吐而噍也)。
唼 (音霎鳥聚食聲)。
蹉 (剉平聲)。
啾 (酒平聲小聲也)。
我有弟子窺牕觀室。
唯見清水遍在室中。
了無所見。
童稚無知。
取一瓦礫投于水内。
激水作聲。
顧盼而去。
我出定後。
頓覺心痛。
如舍利弗。
遭違害鬼。
增一雲。
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
入金剛三昧。
有二鬼從虛空過定。
伽羅鬼語彼鬼言。
我今堪以拳打此沙門頭。
優婆伽羅鬼語第二鬼。
汝勿興此意。
彼鬼再三不聽。
善鬼即去。
惡鬼即打舍利弗頭。
舍利弗從三昧起。
白世尊言。
體素無患。
唯苦頭痛。
世尊告曰。
有伽羅鬼手打汝頭。
彼鬼有大力。
若以手打須彌山者。
山便為二分。
今此鬼受其罪報。
全身堕阿鼻獄中。
世尊告諸比丘。
甚奇甚特。
金剛三昧力。
乃至于斯。
正使須彌山打頭者。
不能動其毛。
打頭鬼。
亦名複害。
我自思惟。
今我已得阿羅漢道。
久離病緣。
雲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無退失。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
說如上事。
我則告言。
汝更見水。
可即開門。
入此水中。
除去瓦礫。
童子奉教。
後入定時。
還複見水。
瓦礫宛然。
開門除出。
我後出定。
身質如初。
逢無量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
方得亡身。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
性合真空。
無二無别。
今于如來得童真名。
預菩薩會。
佛問圓通。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
得無生忍。
圓滿菩提。
斯為第一。
證真自性。
則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水既如是。
七大皆然。
性真空中。
一切皆真。
一切皆空。
投礫心痛。
身既未亡。
法亦宛在。
以心入定。
非心即定。
以心觀水。
非水即心也。
與十方香水無二無别者。
随其所現。
更無前後出入。
所謂水與性一味流通耳。
故知二乘無學。
所證人空。
猶未忘法者。
愚謂法既未忘。
則人空亦未圓極。
法華謂之化城。
又曰唯有一乘。
更無二三也。
△二十三風大圓通。
琉璃光法王子。
長水雲。
具雲吠琉璃。
此雲遠山寶。
由觀身心風力所轉。
觀成得用。
身心洞徹。
猶如琉璃。
故以名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恒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聲。
開示菩薩本覺妙明。
觀此世界及衆生身。
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我于爾時。
觀界安立。
觀世動時。
觀身動止。
觀心動念。
諸動無二。
等無差别。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十方微塵颠倒衆生。
同一虛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
所有衆生。
如一器中貯百蚊蚋。
啾啾亂鳴。
于分寸中。
鼓發狂鬧。
界無方位。
故曰安立。
世為遷流。
故曰動時。
即過現未也。
動止謂四威儀。
動念謂生滅。
開示本覺。
而乃教觀世界衆生。
正令當人達此現前根身器界。
皆是妄緣。
本無所有。
則本覺自然出現。
故此覺了群動之性。
無去無來。
當處虛妄。
沙界衆生。
如器中蚊。
枉自狂鬧。
可謂深達諸法無生。
但須一回親證。
自與十方諸佛同一圓湛耳。
逢佛未幾。
得無生忍。
爾時心開。
乃見東方不動佛國。
為法王子。
事十方佛。
身心發光。
洞徹無礙。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
悟菩提心。
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傳一妙心。
斯為第一。
爾時心開。
即親證本覺。
不為風力所轉也。
迷妄無主。
随緣飄忽。
目為風力。
與外風大。
同一體妄。
風止浪停。
覺海澄湛。
即上契諸佛。
下啟群生。
無二妙心。
祇争迷悟耳。
△二十四空大圓通。
虛空藏菩薩。
清涼雲。
無閡住檀。
施等虛空。
即金剛寶菩薩。
亦虛空藏菩薩别名。
宗鏡曰。
大集會中。
虛空藏來時。
純現虛空相。
謂阿難言。
我以自身證知。
是故如所證知能如是說。
何以故。
我身即是虛空。
以虛空證知一切法。
為虛空印所印。
爾時五百大聲聞。
各以自所著郁多羅僧。
奉虛空藏。
奉上衣已。
一時同聲說如是言。
其有衆生深發菩提心者。
快得善利。
于如是大智法藏中。
不堕其外。
所上之衣。
即便不現。
諸聲聞問衣何所至耶。
虛空藏答言。
入我藏中。
又虛空藏菩薩。
以虛空為庫藏。
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寶物衣服飲食。
故偈雲。
虛空無高故。
下亦不可得。
諸法亦如是。
其性無高下。
虛空藏菩薩。
得虛空庫藏。
充足諸有情。
此識無窮盡。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與如來。
定光佛所。
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
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又于自心現大圓鏡。
内放十種微妙寶光。
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虛空。
不相妨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
得大随順。
定光即然燈佛。
孤山雲。
法身如空。
遍一切處。
是謂無邊。
此由深悟法身。
同于色心。
如帝網珠。
互相涉入也。
珠以表色。
而能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所謂全色是心。
不分主伴。
鏡以表心。
而能光流十方諸幢王刹。
來入鏡中。
涉入我身。
所謂全心是色不離本際。
此以神力表法。
然後實示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修佛事。
得大随順。
華嚴偈雲。
佛身充滿于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随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此菩提座。
常應十方。
而未常動。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
妄想生滅虛空無二。
佛國本同。
于同發明。
得無生忍。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虛空無邊。
入三摩地。
妙力圓明。
斯為第一。
四大種從妄想生。
妄想無性。
唯心所現。
一悟唯心。
四大色空。
本非他物。
故曰于同發明。
此即入三摩地。
得大總持。
圓明遍攝矣。
△二十五識大圓通。
彌勒菩薩。
具雲梅怛利曳那。
此雲慈氏。
法華叙品雲。
日月燈明佛八子。
皆師妙光。
其最後成佛者。
名曰然燈。
八百弟子中。
有一人号曰求名。
貪着利養。
雖複讀誦衆經。
而不通利。
多所忘失。
故名求名。
偈曰。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于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家。
棄舍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号之為求名。
亦行衆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于諸佛。
随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号名曰彌勒。
廣度諸衆生。
其數無有量。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
入三摩地。
曆劫已來。
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
歇滅無有。
一切萬法。
皆由内識變似現前。
識亦虛妄。
唯是一心。
此一如來藏心。
即首楞嚴三昧。
是大總持。
能攝一切三昧。
摧滅一切虛妄。
如湯沃冰。
故曰求世名心。
歇滅無有。
此當根本大智。
後皆差别成就。
至然燈佛出現于世。
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
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此以差别之智。
圓會穢淨有無。
滅諸分别。
得大随順。
所謂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此識心即指真唯識。
入真唯識性。
自成三昧。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今得授記。
次補佛處。
前會淨穢有無。
同是妙圓。
此從妙圓流出一切如來。
一如覺明所起世界衆生。
互相建立。
迷悟自分。
悟迷無别也。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
十方唯識。
識心圓明。
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及遍計執。
得無生忍。
斯為第一。
谛觀十方唯識謂十方諸相。
皆由内識變似。
因相達性。
性本圓明。
入圓明性。
一切名相因緣。
了無所得。
是離依他。
入圓明性。
一切我及我所。
情謂俱亡。
是離遍計。
二俱遠離。
唯一圓成寶覺。
是為無生法忍。
△二十六見大圓通。
大勢至法王子。
法華文句雲。
得大勢者。
思益雲。
我投足之處。
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及魔宮殿。
故名大勢至。
觀經雲。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令離三塗。
得無上力。
是故号此菩薩為大勢至。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
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專憶喻佛念衆生。
專忘喻衆生不念佛。
若逢不逢若見不見者謂此一人于佛。
當必不逢。
而猶言或者。
以佛念衆生故。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同于形影不相乖異以見生佛同源。
雖憶念睽隔。
而念想所通。
氣分自合。
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心之悟迷。
亦如母子。
本悟如母。
未悟如子。
本悟所熏。
念念覺露。
如母憶子。
背覺合塵。
念念情移。
如子逃逝。
若情不生。
反觀自得。
如子憶母。
立見冥合也。
現前見佛。
誰解承當。
當來見佛。
錯過不少。
所謂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指示念人。
詞旨深切。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此喻念佛。
去佛不遠。
如以能念。
莊嚴所念。
本香熏發。
故曰香光。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
歸于淨土。
以念佛心。
念自心佛。
心佛雙忘。
等法界性。
此無生法忍也。
一人既爾。
大地皆然。
同一法身。
互相攝取。
揆因知果。
法爾如是也。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一念總攝六根。
總攝六根會歸一念。
念念相繼。
無有他念。
即入三摩。
是在當人。
自知自肯。
古佛楷模。
取則不遠。
遍觀諸聖所謂入三摩地者。
豈非根塵識三。
是則窮十八界。
皆三摩地也。
二十五聖。
不分大小權實。
同一證悟。
則大小權實。
盡入三摩地人也。
故知迷則十八界枞然。
大小權實厘然。
悟則法法圓通。
人人圓通。
楞嚴為聲聞啟教。
人知引權入實。
導别歸圓。
而不知寓實于權。
指圓于别。
旨更深玄。
如曰見與見緣。
并所想相。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此所謂引權入實。
導别歸圓也。
至于選根。
明舍圓融。
獨談行布。
而乃真俗互彰。
同異各見。
吾怪古今諸疏。
猶區區于諸聖而必審其所從來。
于進修而必限其位置。
是猶适秦而首越。
俟之精識。
定當作何語矣。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五 音釋 糅 (柔上聲雜也)。
掣 (音徹牽曳也)。
萦 (音荥系也)。
呞 (音癡吐而噍也)。
唼 (音霎鳥聚食聲)。
蹉 (剉平聲)。
啾 (酒平聲小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