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觀不淨相。
生大厭離。
悟諸色性。
以從不淨。
白骨微塵。
歸于虛空。
空色二無。
成無學道。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
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
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色因為上。
始從不淨觀。
心生厭離。
以厭離心。
研塵歸空。
色空無二。
得色實相。
所謂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
長水曰。
了諸色塵。
本如來藏。
故曰悟諸色性也。
觀不淨相。
此是菩薩行九想觀。
不如聲聞厭離求涅槃也。
龍樹釋論雲。
九想雖是不淨觀。
依是能成大事。
菩薩憐愍衆生。
知衆生三毒因緣。
為着色衆。
說是青淤想等。
破除内外所著身相。
是為菩薩行九想觀。
章安雲。
菩薩以大涅槃心。
修淨業法。
如浮囊白骨八苦等觀。
故非專。
為二乘也。
尼沙陀此雲塵性。
因悟得名也。
△五香塵圓通。
香嚴童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為相。
我時辭佛。
宴晦清齋。
見諸比丘燒沉水香。
香氣寂然。
來入鼻中。
我觀此氣。
非木非空。
非煙非火。
去無所著。
來無所從。
由是意銷。
發明無漏。
如來印我得香嚴号。
塵氣倏滅。
妙香密圓。
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香嚴為上。
香諸有為相之一。
非木非空。
非煙非火。
去無所著。
來無所從。
所謂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香既如是。
諸法亦然。
直下意銷。
性相常住。
非識所識矣。
香嚴真香自嚴。
以悟為号。
童真表初入佛法。
亦顯童真入道。
如文殊善财諸大菩薩。
皆稱童子。
宴息。
晦向暮也。
清齋清淨之室。
△六味塵圓通。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
并在會中五百梵天。
長水雲。
堪任補處。
紹繼佛種。
令不斷故。
名法王子。
五百梵天。
是其徒屬。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無始劫為世良醫。
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
名數凡有十萬八千。
如是悉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
并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
有毒無毒。
悉能遍知。
承事如來。
了知味性。
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
非離身心。
分别味因。
從是開悟。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
今于會中為法王子。
因味覺明。
位登菩薩。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味因為上。
此因味有知。
悟知味性也。
空不能覺。
故曰非空。
有則無形。
故曰非有。
身非知因。
心同生滅。
故曰不即身心。
味非空嘗。
分别非味。
故曰不離身心。
由是分别味因。
發明覺性。
體用全彰。
湛然圓滿。
藥王藥上按觀藥王經雲。
過去有佛。
号琉璃光。
有比丘名日藏。
宣布正法。
有長者名星宿光。
聞說法故。
将诃黎勒諸藥。
奉日藏大衆。
願我未來能治衆生身心兩病。
舉世歡喜。
立名藥王。
弟名電光明。
以醍醐上妙之藥供養。
立名藥上。
△七觸塵圓通。
?陀婆羅。
并其同伴十六開士。
?陀婆羅此雲善守。
長水雲。
準法華說。
威音王佛。
有二萬億。
相繼出世。
此人初佛像法之中。
為上慢者。
毀常不輕。
由是堕獄。
經于千劫。
罪畢得出。
值後威音。
出家獲悟。
随例入浴。
觀此水性。
了不可得。
不從因生。
故悟水因。
十六開士王城在家菩薩。
安師雲。
開士始士。
荊溪雲。
心初開故。
始發心故。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
于浴僧時。
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既不洗塵。
亦不洗體。
中間安然。
得無所有。
宿習無忘。
乃至今時。
從佛出家。
令得無學。
彼佛名我?陀婆羅。
妙觸宣明。
成佛子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觸因為上。
水無能洗之因。
塵與體亦無所洗之性。
三不相到。
中間安然。
中間謂覺觸之心也。
觸塵既盡。
妙觸宣明。
妙觸亦指覺觸。
謂直下無有能觸所觸。
能覺所覺則真覺現前。
故雲妙觸宣明也。
宿習者前佛初心。
今佛究竟。
不忘宿因也。
長水謂妄習銷落。
與上下文。
恐不相應。
△八法塵圓通。
摩诃迦葉。
及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于往劫。
于此界中。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
我得親近。
聞法修學。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然燈續明。
以紫金光塗佛形像。
自爾已來。
世世生生。
身常圓滿。
紫金光聚。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我眷屬。
同時發心。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
唯以空寂。
修于滅盡。
身心乃能。
度百千劫。
猶如彈指。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
世尊說我頭陀為最。
妙法開明。
銷滅諸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法因為上。
法五塵落謝影子。
為意所緣。
觀法變滅。
意念自息。
即以空寂之心。
成于滅盡。
滅盡雖九次第中滅受想定。
然以悟明自心。
頓空法執。
諸漏永絕。
固非九次第攝。
舍利此雲骨身。
亦雲靈骨。
如五色寶珠。
此如來戒定慧力之所熏修。
無上福田也。
迦葉此雲飲光。
法中有三迦葉。
皆是大人。
于同名中。
此為最長。
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
大迦葉第一。
故标大迦葉。
受佛遺囑。
付法傳衣。
入定雞足。
金光比丘尼。
即大迦葉在家時婦。
△九眼根圓通。
阿那律陀。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常樂睡眠。
如來诃我為畜生類。
我聞佛诃。
啼泣自責。
七日不眠。
失其雙目。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我不因眼觀見十方。
精真洞然。
如觀掌果。
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旋見循元。
斯為第一。
樂見照明謂以根中見精。
返觀自性。
發本明耀也。
金剛三昧即指此發本明耀。
絕根離塵。
堅固深密。
故能不因眼根觀見十方。
複言精真洞然者。
以顯旋見循元之效。
乃精真所徹。
非同修得也。
阿那律此雲無貧。
亦雲如意。
白飯王子。
△十鼻根圓通。
周利槃特迦。
周利此雲大路邊。
昔長者之女。
随夫他國。
二度産子。
皆于路傍。
大即周利。
此雲大路邊。
小即槃特迦。
此雲小路邊。
此言弟而兼言兄。
謂周利之弟也。
過去為大法師。
秘吝佛法。
後報愚鈍。
以宿善故。
遇佛出家。
五百比丘。
同教一經。
九十日不得成就。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阙誦持。
無多聞性。
最初值佛。
聞法出家。
憶持如來一句伽陀。
于一百日。
得前遺後。
得後遺前。
佛愍我愚。
教我安居調出入息。
我時觀息。
微細。
窮盡生住異滅。
諸行刹那。
其心豁然。
得大無礙。
乃至漏盡成阿羅漢。
住佛座下。
印成無學。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反息循空。
斯為第一。
調息出入。
此如來方便。
使心緣息。
得毋散亂。
然後研極細微。
盡諸生滅。
至于刹那。
窮空無歸。
返觀調者。
一時漏盡。
不同天台止觀。
乃成實法。
張無盡疑調息。
謂諸經所無。
敢于删添字句。
此措大習氣。
贻譏識者。
不可不慎。
華嚴論謂刹那是極短促念慮不及之際。
一念具九十九刹那。
一刹那具九十九生滅。
由此推窮。
悟知一息之外。
别無一息可得。
正于此時。
心光自露不從人覓耳。
息屬鼻。
此鼻根圓通也。
△十一舌根圓通。
憍梵缽提。
此雲牛呞。
一雲牛舌。
以舌似牛。
故有虛哨之病。
食後猶唼唼常嚼。
時人稱為牛呞。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我有口業。
于過去劫輕弄沙門。
世世生生。
有牛呞病。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我得滅心入三摩地。
觀味之知。
非體非物。
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内脫身心。
外遺世界。
遠離三有。
如鳥出籠。
離垢銷塵。
法眼清淨。
成阿羅漢。
如來親印登無學道。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還味旋知。
斯為第一。
從舌嘗味。
因味映知。
悟此根知。
非味非舌。
超然獨脫。
所謂一味清淨心地法門也。
内脫身心。
是由非體而極于身心俱脫。
外遺世界。
是由非物而極于器界俱遺。
如鳥出籠。
離垢銷塵。
亦即應念得超之意。
如來示我下至入三摩地總言所得。
後乃叙出觀味之知而得漏盡。
張無盡乃雲。
靜觀心地。
似分兩重。
不應本根。
△十二身根圓通。
畢陵伽婆蹉。
此翻餘習。
如呼恒河神為小婢。
由過去世為婆羅門。
我慢餘習。
因此得名。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發心。
從佛入道。
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
乞食城中。
心思法門。
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
我念有知。
知此深痛。
雖覺覺痛。
覺清淨心無痛痛覺。
我又思惟。
如是一身。
甯有雙覺。
攝念未久。
身心忽空。
三七日中。
諸漏虛盡。
成阿羅漢。
得親印記。
發明無學。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純覺遺身。
斯為第一。
知身痛之覺。
即覺覺痛之知。
但在迷中。
止有覺痛。
常人同具。
若覺覺痛。
此覺清淨。
無痛可得。
亦無痛覺。
此在初悟。
能所未忘。
故須攝念忽空。
始得純覺遺身也。
正當此時。
猶是知痛之覺。
無逾常人。
以覺覺痛之知。
因迷而起若迷已悟。
覺亦無從。
此非過量。
未易語此。
恐認因迷之心。
難言解脫矣。
△十三意根圓通。
須菩提。
此雲空生。
從曠劫來。
得空三昧。
以此得名。
亦常行無诤三昧。
人皆喜見。
以樂空故。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得無礙。
自憶受生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
即知空寂。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亦令衆生證得空性。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
空性圓明。
得阿羅漢。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同佛知見。
印成無學。
解脫性空。
我為無上。
從曠劫來。
心得無礙。
初在母胎。
已知空寂。
顯此從空入覺。
發明覺性真空。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故知覺性真空。
不同二乘見諸空寂。
故雲得阿羅漢。
頓入如來。
又雲印成無學。
則此無學。
乃指大乘。
涅槃佛亦得稱須陀洹。
及阿羅漢。
此準二乘位次。
若稱須陀洹。
猶重見道初心。
與佛無别之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諸相入非。
非所非盡。
旋法歸無。
斯為第一。
長水雲。
初以單空空于諸相。
故曰諸相入非。
次以重空空于空相。
故曰非所非盡。
無亦盡也。
此言單空。
對相而言。
謂諸相元空也。
此言重空。
對空而言。
謂空相亦空也。
無亦盡者。
即盡此重空也。
不結發明覺性者。
先已叙出。
故此但言所證。
亦在當人自會耳。
△十四眼識圓通。
舍利弗。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見清淨。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世出世間種種變化。
一見則通。
獲無障礙。
心見清淨者此由眼識明利。
發世間智。
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者亦自名相而言。
非真達出世法也。
觀下文悟心無際。
方稱見谛。
可以互證。
我于中路。
逢迦葉波兄弟相逐。
宣說因緣。
悟心無際。
因緣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若會中道。
即名見谛。
此悟因緣。
可當初果。
從佛出家。
見覺明圓。
得大無畏。
成阿羅漢。
為佛長子
觀不淨相。
生大厭離。
悟諸色性。
以從不淨。
白骨微塵。
歸于虛空。
空色二無。
成無學道。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
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
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色因為上。
始從不淨觀。
心生厭離。
以厭離心。
研塵歸空。
色空無二。
得色實相。
所謂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
長水曰。
了諸色塵。
本如來藏。
故曰悟諸色性也。
觀不淨相。
此是菩薩行九想觀。
不如聲聞厭離求涅槃也。
龍樹釋論雲。
九想雖是不淨觀。
依是能成大事。
菩薩憐愍衆生。
知衆生三毒因緣。
為着色衆。
說是青淤想等。
破除内外所著身相。
是為菩薩行九想觀。
章安雲。
菩薩以大涅槃心。
修淨業法。
如浮囊白骨八苦等觀。
故非專。
為二乘也。
尼沙陀此雲塵性。
因悟得名也。
△五香塵圓通。
香嚴童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為相。
我時辭佛。
宴晦清齋。
見諸比丘燒沉水香。
香氣寂然。
來入鼻中。
我觀此氣。
非木非空。
非煙非火。
去無所著。
來無所從。
由是意銷。
發明無漏。
如來印我得香嚴号。
塵氣倏滅。
妙香密圓。
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香嚴為上。
香諸有為相之一。
非木非空。
非煙非火。
去無所著。
來無所從。
所謂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香既如是。
諸法亦然。
直下意銷。
性相常住。
非識所識矣。
香嚴真香自嚴。
以悟為号。
童真表初入佛法。
亦顯童真入道。
如文殊善财諸大菩薩。
皆稱童子。
宴息。
晦向暮也。
清齋清淨之室。
△六味塵圓通。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
并在會中五百梵天。
長水雲。
堪任補處。
紹繼佛種。
令不斷故。
名法王子。
五百梵天。
是其徒屬。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無始劫為世良醫。
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
名數凡有十萬八千。
如是悉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
并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
有毒無毒。
悉能遍知。
承事如來。
了知味性。
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
非離身心。
分别味因。
從是開悟。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
今于會中為法王子。
因味覺明。
位登菩薩。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味因為上。
此因味有知。
悟知味性也。
空不能覺。
故曰非空。
有則無形。
故曰非有。
身非知因。
心同生滅。
故曰不即身心。
味非空嘗。
分别非味。
故曰不離身心。
由是分别味因。
發明覺性。
體用全彰。
湛然圓滿。
藥王藥上按觀藥王經雲。
過去有佛。
号琉璃光。
有比丘名日藏。
宣布正法。
有長者名星宿光。
聞說法故。
将诃黎勒諸藥。
奉日藏大衆。
願我未來能治衆生身心兩病。
舉世歡喜。
立名藥王。
弟名電光明。
以醍醐上妙之藥供養。
立名藥上。
△七觸塵圓通。
?陀婆羅。
并其同伴十六開士。
?陀婆羅此雲善守。
長水雲。
準法華說。
威音王佛。
有二萬億。
相繼出世。
此人初佛像法之中。
為上慢者。
毀常不輕。
由是堕獄。
經于千劫。
罪畢得出。
值後威音。
出家獲悟。
随例入浴。
觀此水性。
了不可得。
不從因生。
故悟水因。
十六開士王城在家菩薩。
安師雲。
開士始士。
荊溪雲。
心初開故。
始發心故。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
于浴僧時。
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既不洗塵。
亦不洗體。
中間安然。
得無所有。
宿習無忘。
乃至今時。
從佛出家。
令得無學。
彼佛名我?陀婆羅。
妙觸宣明。
成佛子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觸因為上。
水無能洗之因。
塵與體亦無所洗之性。
三不相到。
中間安然。
中間謂覺觸之心也。
觸塵既盡。
妙觸宣明。
妙觸亦指覺觸。
謂直下無有能觸所觸。
能覺所覺則真覺現前。
故雲妙觸宣明也。
宿習者前佛初心。
今佛究竟。
不忘宿因也。
長水謂妄習銷落。
與上下文。
恐不相應。
△八法塵圓通。
摩诃迦葉。
及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于往劫。
于此界中。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
我得親近。
聞法修學。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然燈續明。
以紫金光塗佛形像。
自爾已來。
世世生生。
身常圓滿。
紫金光聚。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我眷屬。
同時發心。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
唯以空寂。
修于滅盡。
身心乃能。
度百千劫。
猶如彈指。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
世尊說我頭陀為最。
妙法開明。
銷滅諸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法因為上。
法五塵落謝影子。
為意所緣。
觀法變滅。
意念自息。
即以空寂之心。
成于滅盡。
滅盡雖九次第中滅受想定。
然以悟明自心。
頓空法執。
諸漏永絕。
固非九次第攝。
舍利此雲骨身。
亦雲靈骨。
如五色寶珠。
此如來戒定慧力之所熏修。
無上福田也。
迦葉此雲飲光。
法中有三迦葉。
皆是大人。
于同名中。
此為最長。
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
大迦葉第一。
故标大迦葉。
受佛遺囑。
付法傳衣。
入定雞足。
金光比丘尼。
即大迦葉在家時婦。
△九眼根圓通。
阿那律陀。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常樂睡眠。
如來诃我為畜生類。
我聞佛诃。
啼泣自責。
七日不眠。
失其雙目。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我不因眼觀見十方。
精真洞然。
如觀掌果。
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旋見循元。
斯為第一。
樂見照明謂以根中見精。
返觀自性。
發本明耀也。
金剛三昧即指此發本明耀。
絕根離塵。
堅固深密。
故能不因眼根觀見十方。
複言精真洞然者。
以顯旋見循元之效。
乃精真所徹。
非同修得也。
阿那律此雲無貧。
亦雲如意。
白飯王子。
△十鼻根圓通。
周利槃特迦。
周利此雲大路邊。
昔長者之女。
随夫他國。
二度産子。
皆于路傍。
大即周利。
此雲大路邊。
小即槃特迦。
此雲小路邊。
此言弟而兼言兄。
謂周利之弟也。
過去為大法師。
秘吝佛法。
後報愚鈍。
以宿善故。
遇佛出家。
五百比丘。
同教一經。
九十日不得成就。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阙誦持。
無多聞性。
最初值佛。
聞法出家。
憶持如來一句伽陀。
于一百日。
得前遺後。
得後遺前。
佛愍我愚。
教我安居調出入息。
我時觀息。
微細。
窮盡生住異滅。
諸行刹那。
其心豁然。
得大無礙。
乃至漏盡成阿羅漢。
住佛座下。
印成無學。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反息循空。
斯為第一。
調息出入。
此如來方便。
使心緣息。
得毋散亂。
然後研極細微。
盡諸生滅。
至于刹那。
窮空無歸。
返觀調者。
一時漏盡。
不同天台止觀。
乃成實法。
張無盡疑調息。
謂諸經所無。
敢于删添字句。
此措大習氣。
贻譏識者。
不可不慎。
華嚴論謂刹那是極短促念慮不及之際。
一念具九十九刹那。
一刹那具九十九生滅。
由此推窮。
悟知一息之外。
别無一息可得。
正于此時。
心光自露不從人覓耳。
息屬鼻。
此鼻根圓通也。
△十一舌根圓通。
憍梵缽提。
此雲牛呞。
一雲牛舌。
以舌似牛。
故有虛哨之病。
食後猶唼唼常嚼。
時人稱為牛呞。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我有口業。
于過去劫輕弄沙門。
世世生生。
有牛呞病。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我得滅心入三摩地。
觀味之知。
非體非物。
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内脫身心。
外遺世界。
遠離三有。
如鳥出籠。
離垢銷塵。
法眼清淨。
成阿羅漢。
如來親印登無學道。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還味旋知。
斯為第一。
從舌嘗味。
因味映知。
悟此根知。
非味非舌。
超然獨脫。
所謂一味清淨心地法門也。
内脫身心。
是由非體而極于身心俱脫。
外遺世界。
是由非物而極于器界俱遺。
如鳥出籠。
離垢銷塵。
亦即應念得超之意。
如來示我下至入三摩地總言所得。
後乃叙出觀味之知而得漏盡。
張無盡乃雲。
靜觀心地。
似分兩重。
不應本根。
△十二身根圓通。
畢陵伽婆蹉。
此翻餘習。
如呼恒河神為小婢。
由過去世為婆羅門。
我慢餘習。
因此得名。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發心。
從佛入道。
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
乞食城中。
心思法門。
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
我念有知。
知此深痛。
雖覺覺痛。
覺清淨心無痛痛覺。
我又思惟。
如是一身。
甯有雙覺。
攝念未久。
身心忽空。
三七日中。
諸漏虛盡。
成阿羅漢。
得親印記。
發明無學。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純覺遺身。
斯為第一。
知身痛之覺。
即覺覺痛之知。
但在迷中。
止有覺痛。
常人同具。
若覺覺痛。
此覺清淨。
無痛可得。
亦無痛覺。
此在初悟。
能所未忘。
故須攝念忽空。
始得純覺遺身也。
正當此時。
猶是知痛之覺。
無逾常人。
以覺覺痛之知。
因迷而起若迷已悟。
覺亦無從。
此非過量。
未易語此。
恐認因迷之心。
難言解脫矣。
△十三意根圓通。
須菩提。
此雲空生。
從曠劫來。
得空三昧。
以此得名。
亦常行無诤三昧。
人皆喜見。
以樂空故。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得無礙。
自憶受生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
即知空寂。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亦令衆生證得空性。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
空性圓明。
得阿羅漢。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同佛知見。
印成無學。
解脫性空。
我為無上。
從曠劫來。
心得無礙。
初在母胎。
已知空寂。
顯此從空入覺。
發明覺性真空。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故知覺性真空。
不同二乘見諸空寂。
故雲得阿羅漢。
頓入如來。
又雲印成無學。
則此無學。
乃指大乘。
涅槃佛亦得稱須陀洹。
及阿羅漢。
此準二乘位次。
若稱須陀洹。
猶重見道初心。
與佛無别之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諸相入非。
非所非盡。
旋法歸無。
斯為第一。
長水雲。
初以單空空于諸相。
故曰諸相入非。
次以重空空于空相。
故曰非所非盡。
無亦盡也。
此言單空。
對相而言。
謂諸相元空也。
此言重空。
對空而言。
謂空相亦空也。
無亦盡者。
即盡此重空也。
不結發明覺性者。
先已叙出。
故此但言所證。
亦在當人自會耳。
△十四眼識圓通。
舍利弗。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見清淨。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世出世間種種變化。
一見則通。
獲無障礙。
心見清淨者此由眼識明利。
發世間智。
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者亦自名相而言。
非真達出世法也。
觀下文悟心無際。
方稱見谛。
可以互證。
我于中路。
逢迦葉波兄弟相逐。
宣說因緣。
悟心無際。
因緣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若會中道。
即名見谛。
此悟因緣。
可當初果。
從佛出家。
見覺明圓。
得大無畏。
成阿羅漢。
為佛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