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倫次。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
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惟垂大慈。
再愍斯會及與将來。
施以法音。
洗滌沈垢。
無遮有二。
一人無遮。
不揀下根。
二法無遮。
秘密開殚。
性淨妙常者。
性根性。
謂此根性本淨本妙。
本不變易。
此屬所诠。
了義曰真。
無虛曰實。
言此法句真實。
乃指能诠。
舒即解也。
上開示解結。
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
又曰。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
又曰。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雲何立。
可謂分明指示。
而猶未嘗一一條示詳悉。
如下文雲。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知見妄發等。
又曰。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等。
故須再懇也。
△三示绾結。
并徴結元。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
整涅槃僧。
斂僧伽梨。
攬七寶幾。
引手于幾。
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
涅槃僧此雲裡衣。
僧伽梨此雲大衣。
劫波羅此雲時分。
即夜摩天也。
疊華西天之帛。
價重無量。
于大衆前。
绾成一結。
示阿難言。
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
此名為結。
于是如來绾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
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又白佛言。
此亦名結。
如是倫次绾疊華巾總成六結。
一一結成。
皆取手中所成之結。
持問阿難。
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亦複如是次第酬佛。
此名為結。
佛告阿難。
我初绾巾。
汝名為結。
此疊華巾。
先實一條。
第二第三。
雲何汝曹複名為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此寶疊華緝績成巾。
雖本一體。
如我思惟。
如來一绾。
得一結名。
若百绾成。
終名百結。
何況此巾祇有六結。
終不至七。
亦不停五。
雲何如來祇許初時。
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佛告阿難。
此寶華巾。
汝知此巾元止一條。
我六绾時。
名為六結。
汝審觀察。
巾體是同。
因結有異。
于意雲何。
初绾結成。
名為第一。
如是乃至第六結生。
吾今欲将第六結名。
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
六結若存。
斯第六名。
終非第一。
縱我曆生盡其明辨。
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佛言。
如是。
六結不同。
循顧本因。
一巾所造。
令其雜亂。
終不得成。
則汝六根。
亦複如是。
畢竟同中。
生畢竟異。
我初結時。
汝名為結。
此疊華巾。
先實一條。
第二第三。
雲何汝等複名為結。
此喻元一性覺。
始于覺明為妄。
妄有見相。
由是六根一時并現。
故六根之結。
初自覺明。
而覺明之妄。
遍于六根。
原妄不分體用。
語覺亦貫偏全。
縛結既無一六。
解脫豈有初終。
而阿難必執倫次。
不得混亂。
此二乘法執。
未易頓忘。
故世尊止言初結不同六結。
此初明巾本一條。
忽而绾結。
蓋自一條而言初。
非于六結而分先後也。
又曰。
欲将第六結名。
成第一不。
此以第六統言六結。
顯異初結。
又雲。
六結不同。
循顧本因。
一巾所造。
又曰。
畢竟同中。
生畢竟異。
此皆以六望一。
以同成異。
起于一體。
終于名相。
妄發有因。
了妄元假。
勿以方便障于真實。
學者思之。
上二绾巾以示結示元竟。
△三示解結先後。
分四。
初诘示結元。
佛告阿難。
汝必嫌此六結不成。
願樂一成。
複雲何得。
阿難言。
此結若存。
是非鋒起。
于中自生此結非彼。
彼結非此。
如來今日若總解除。
結若不生。
則無彼此。
尚不名一。
六雲何成。
佛言六解一亡。
亦複如是。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知見妄發。
發妄不息。
勞見發塵。
如勞目睛。
則有狂華。
于湛精明。
無因亂起。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生死涅槃。
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此實發明雲何是結也。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知見妄發。
是指覺明為妄也。
發妄不息。
勞見發塵。
如勞目睛。
則有狂華。
是由能所發生同異及無同異也。
本湛精明。
無因亂起。
以顯現前世界。
及與衆生。
如虛空華。
本無所因。
若悟無因。
當下自息。
生死涅槃。
宛如昨夢。
并言涅槃者。
伏下一亡之旨。
△二徴解法。
阿難言。
此勞同結。
雲何解除。
如來以手将所結巾偏掣其左。
問阿難言。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旋複以手偏牽右邊。
又問阿難。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佛告阿難。
吾今以手左右各牽。
竟不能解汝設方便。
雲何解成。
左右偏掣諸疏皆喻空有。
愚謂當指根塵。
未經發明根性得所迷因。
縱使離塵取靜。
關閉六門。
非究竟解。
以起下當于結心之意。
△三許除結心。
銷妄還真。
阿難白佛言。
世尊。
當于結心解即分散。
佛告阿難。
如是如是。
若欲除結。
當于結心。
所謂結心者。
心即常住覺心。
此覺無性。
妄以所明。
遂為結始。
若于根性現前曉了無憎愛處。
當下發明。
還符本覺。
便能深悉覺明之妄。
于外六塵。
依前對現。
六根所起。
分别俨然。
人空法解。
先後不無。
而根本智明。
理事無礙。
始終因果。
唯自證知。
不屬圓缺耳。
阿難。
我說佛法從因緣生。
非取世間和合粗相。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随所緣出。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亦知頭數。
現前種種。
松直棘曲。
鹄白烏玄。
皆了元由。
因即佛性。
緣即一切淨法。
以佛性無性。
故當照了所謂了達明照之無明也。
佛性本淨。
蓋以無始虛僞習氣。
從不覺起。
依于所明。
覆蔽六根。
雖當發明。
要須淨力。
即前如幻三昧。
彈指圓成。
此為方便。
不同二乘實法也。
推此而知世出世法。
無不各有本因。
各有所緣。
如來發明出世本因。
圓滿淨緣。
得一切智。
具正遍知。
自然塵沙惑盡。
盡諸界外。
皆了元由矣。
是故阿難。
随汝心中選擇六根。
根結若除。
塵相自滅。
諸妄銷亡。
不真何待。
此起選擇圓根。
所謂旋根返源。
雖當發明。
猶須淨力也。
△四示绾生次第。
解應先後。
阿難。
吾今問汝。
此劫波羅巾。
六結現前。
同時解萦。
得同除不。
不也。
世尊。
是結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六結同體。
結不同時。
則結解時。
雲何同除。
佛言。
六根解除。
亦複如是。
此言解結。
不可同時。
以伏下文先得人空。
次成法解。
然能喻似指結解次第。
須知所喻别有滞圓。
但領其意。
不可過拘也。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阿難自承擊鐘之示。
當是發明根性之後。
此雲先得人空。
亦即空性圓明。
便成法解。
蓋心外無法。
但了所知。
了無所了。
自然法分别盡。
此圓乘直捷。
非藏通境界也。
長水即下文初于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由是漸增聞所聞盡。
以當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即當法解。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為當得無生忍。
詳思相配。
亦自穩當。
然愚以下文選根。
已于方便默示圓融。
今于次第亦宜先伏此旨。
故不可實法也。
但雲此根初解。
解何物耶。
夫攬色成見。
見即我體。
若能離色。
見不獨立。
此空乃空其攬色之見執。
非空其映色之根性。
于此不辨。
則離見無我。
此涅槃所以不許二乘見佛性也。
夫色法也。
見人也。
色離而後見謝。
人空而法猶有待者。
攬色之見已離。
離見之色未盡。
謂有色可離。
故未盡也。
色既未盡。
未可言空性圓明。
空性即人空之性。
夫法由心生。
心若不生。
法無能住。
故知心外之法執未忘。
仍是人空未圓。
是必空性圓明。
方能成法解脫。
此見法空皆由人空之極。
極則空相亦泯。
如人初覺。
不言我覺。
所謂六解一亡也。
愚嘗按諸經所雲。
二乘證人空而未證法空。
但就其斷煩惱障言之。
若所知未斷。
豈能心境寂然。
故知人法當一時頓空。
先後之語。
猶是世尊方便也。
上三示解結先後竟。
△四遍徴圓通。
分二十七。
初陳悟請示圓根。
阿難及諸大衆。
蒙佛開示。
慧覺圓通。
得無疑惑。
一時合掌頂禮雙足。
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
快得無礙。
雖複悟知一六亡義。
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世尊我輩飄零。
積劫孤露。
何心何慮。
預佛天倫。
如失乳兒。
忽遇慈母。
飄零者浮沉六道也。
孤露者未有歸泊也。
已悟六解一亡。
未達一門深入。
憶昔飄零。
欣今所遇。
若複因此際會道成。
所得密言。
還同本悟。
則與未聞無有差别。
唯垂大悲。
惠我秘嚴。
成就如來最後開示。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退藏密機。
冀佛冥授。
悟而曰本者。
本未曾迷。
今亦無悟。
故雲與未聞等。
此正阿難深達實相。
下劣驚異。
一時俱了矣。
首楞嚴定。
秘密妙嚴。
一門深入。
方便圓妙。
此最後究竟。
故須默靜冥受也。
△二告衆徴問。
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諸大菩薩。
及諸漏盡大阿羅漢。
汝等菩薩及阿羅漢。
生我法中。
得成無學。
吾今問汝。
最初發心。
悟十八界。
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二十五聖。
悟七大十八界而獲圓通。
此止言十八界者。
識大六識攝。
見大六根攝。
五大六塵攝。
究而言之。
則七大十八界總六根攝。
故上言生死安樂。
均此六根。
指示發明。
亦唯根性也。
生我法中者長水雲。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得佛法分。
△三聲塵圓通。
憍陳那五比丘。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在鹿苑。
及于雞園。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
于佛音聲。
悟明四谛。
佛問比丘。
我初稱解。
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妙音密圓。
我于音聲得阿羅漢。
佛之音聲。
從佛口出。
而聲非口。
音遍十方。
不落聲塵。
不可分别。
而非無聲。
是為了聲實相。
悟此而知四谛亦複如是。
涅槃會上。
佛為二乘說四谛法。
告文殊菩薩曰。
有苦有谛有實。
有集有谛有實。
有滅有谛有實。
有道有谛有實。
如來非苦非谛是實。
虛空非苦非谛是實。
佛性非苦非谛是實。
所雲苦者。
為無常相。
是可斷相。
是為實谛。
如來之性。
非苦。
非無常。
非可斷相。
是故為實。
所言集者。
能令五陰和合而生。
亦名為苦。
亦名無常。
是可斷相。
如來之性非是集性。
非是陰因。
非可斷相。
是故為實。
所言滅者。
名煩惱滅。
亦常無常。
二乘所得。
名曰無常。
諸佛所得。
是則名常。
亦名證法。
是為實谛。
如來之性。
不名為滅。
能滅煩惱。
非常無常。
不名證知。
常住無變。
是故為實。
道者。
能斷煩惱。
亦常無常。
是可修法。
是名實谛。
如來非道。
能斷煩惱。
非常無常。
非可修法。
常住不變。
是故為實。
此大乘四谛。
非二乘所得。
然如來說法。
唯有一乘。
更無二三。
随機各領。
如天普雨。
萬物大小。
所潤各别。
又内秘外現。
當此無遮普示。
不可複有餘乘耳。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音聲為上。
溫陵雲。
二十五門。
初标音聲。
以此方教體故。
△四色塵圓通。
優波尼沙陀。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亦觀佛最初成道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
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惟垂大慈。
再愍斯會及與将來。
施以法音。
洗滌沈垢。
無遮有二。
一人無遮。
不揀下根。
二法無遮。
秘密開殚。
性淨妙常者。
性根性。
謂此根性本淨本妙。
本不變易。
此屬所诠。
了義曰真。
無虛曰實。
言此法句真實。
乃指能诠。
舒即解也。
上開示解結。
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
又曰。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
又曰。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雲何立。
可謂分明指示。
而猶未嘗一一條示詳悉。
如下文雲。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知見妄發等。
又曰。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等。
故須再懇也。
△三示绾結。
并徴結元。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
整涅槃僧。
斂僧伽梨。
攬七寶幾。
引手于幾。
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
涅槃僧此雲裡衣。
僧伽梨此雲大衣。
劫波羅此雲時分。
即夜摩天也。
疊華西天之帛。
價重無量。
于大衆前。
绾成一結。
示阿難言。
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
此名為結。
于是如來绾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
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又白佛言。
此亦名結。
如是倫次绾疊華巾總成六結。
一一結成。
皆取手中所成之結。
持問阿難。
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亦複如是次第酬佛。
此名為結。
佛告阿難。
我初绾巾。
汝名為結。
此疊華巾。
先實一條。
第二第三。
雲何汝曹複名為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此寶疊華緝績成巾。
雖本一體。
如我思惟。
如來一绾。
得一結名。
若百绾成。
終名百結。
何況此巾祇有六結。
終不至七。
亦不停五。
雲何如來祇許初時。
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佛告阿難。
此寶華巾。
汝知此巾元止一條。
我六绾時。
名為六結。
汝審觀察。
巾體是同。
因結有異。
于意雲何。
初绾結成。
名為第一。
如是乃至第六結生。
吾今欲将第六結名。
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
六結若存。
斯第六名。
終非第一。
縱我曆生盡其明辨。
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佛言。
如是。
六結不同。
循顧本因。
一巾所造。
令其雜亂。
終不得成。
則汝六根。
亦複如是。
畢竟同中。
生畢竟異。
我初結時。
汝名為結。
此疊華巾。
先實一條。
第二第三。
雲何汝等複名為結。
此喻元一性覺。
始于覺明為妄。
妄有見相。
由是六根一時并現。
故六根之結。
初自覺明。
而覺明之妄。
遍于六根。
原妄不分體用。
語覺亦貫偏全。
縛結既無一六。
解脫豈有初終。
而阿難必執倫次。
不得混亂。
此二乘法執。
未易頓忘。
故世尊止言初結不同六結。
此初明巾本一條。
忽而绾結。
蓋自一條而言初。
非于六結而分先後也。
又曰。
欲将第六結名。
成第一不。
此以第六統言六結。
顯異初結。
又雲。
六結不同。
循顧本因。
一巾所造。
又曰。
畢竟同中。
生畢竟異。
此皆以六望一。
以同成異。
起于一體。
終于名相。
妄發有因。
了妄元假。
勿以方便障于真實。
學者思之。
上二绾巾以示結示元竟。
△三示解結先後。
分四。
初诘示結元。
佛告阿難。
汝必嫌此六結不成。
願樂一成。
複雲何得。
阿難言。
此結若存。
是非鋒起。
于中自生此結非彼。
彼結非此。
如來今日若總解除。
結若不生。
則無彼此。
尚不名一。
六雲何成。
佛言六解一亡。
亦複如是。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知見妄發。
發妄不息。
勞見發塵。
如勞目睛。
則有狂華。
于湛精明。
無因亂起。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生死涅槃。
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此實發明雲何是結也。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知見妄發。
是指覺明為妄也。
發妄不息。
勞見發塵。
如勞目睛。
則有狂華。
是由能所發生同異及無同異也。
本湛精明。
無因亂起。
以顯現前世界。
及與衆生。
如虛空華。
本無所因。
若悟無因。
當下自息。
生死涅槃。
宛如昨夢。
并言涅槃者。
伏下一亡之旨。
△二徴解法。
阿難言。
此勞同結。
雲何解除。
如來以手将所結巾偏掣其左。
問阿難言。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旋複以手偏牽右邊。
又問阿難。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佛告阿難。
吾今以手左右各牽。
竟不能解汝設方便。
雲何解成。
左右偏掣諸疏皆喻空有。
愚謂當指根塵。
未經發明根性得所迷因。
縱使離塵取靜。
關閉六門。
非究竟解。
以起下當于結心之意。
△三許除結心。
銷妄還真。
阿難白佛言。
世尊。
當于結心解即分散。
佛告阿難。
如是如是。
若欲除結。
當于結心。
所謂結心者。
心即常住覺心。
此覺無性。
妄以所明。
遂為結始。
若于根性現前曉了無憎愛處。
當下發明。
還符本覺。
便能深悉覺明之妄。
于外六塵。
依前對現。
六根所起。
分别俨然。
人空法解。
先後不無。
而根本智明。
理事無礙。
始終因果。
唯自證知。
不屬圓缺耳。
阿難。
我說佛法從因緣生。
非取世間和合粗相。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随所緣出。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亦知頭數。
現前種種。
松直棘曲。
鹄白烏玄。
皆了元由。
因即佛性。
緣即一切淨法。
以佛性無性。
故當照了所謂了達明照之無明也。
佛性本淨。
蓋以無始虛僞習氣。
從不覺起。
依于所明。
覆蔽六根。
雖當發明。
要須淨力。
即前如幻三昧。
彈指圓成。
此為方便。
不同二乘實法也。
推此而知世出世法。
無不各有本因。
各有所緣。
如來發明出世本因。
圓滿淨緣。
得一切智。
具正遍知。
自然塵沙惑盡。
盡諸界外。
皆了元由矣。
是故阿難。
随汝心中選擇六根。
根結若除。
塵相自滅。
諸妄銷亡。
不真何待。
此起選擇圓根。
所謂旋根返源。
雖當發明。
猶須淨力也。
△四示绾生次第。
解應先後。
阿難。
吾今問汝。
此劫波羅巾。
六結現前。
同時解萦。
得同除不。
不也。
世尊。
是結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六結同體。
結不同時。
則結解時。
雲何同除。
佛言。
六根解除。
亦複如是。
此言解結。
不可同時。
以伏下文先得人空。
次成法解。
然能喻似指結解次第。
須知所喻别有滞圓。
但領其意。
不可過拘也。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阿難自承擊鐘之示。
當是發明根性之後。
此雲先得人空。
亦即空性圓明。
便成法解。
蓋心外無法。
但了所知。
了無所了。
自然法分别盡。
此圓乘直捷。
非藏通境界也。
長水即下文初于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由是漸增聞所聞盡。
以當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即當法解。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為當得無生忍。
詳思相配。
亦自穩當。
然愚以下文選根。
已于方便默示圓融。
今于次第亦宜先伏此旨。
故不可實法也。
但雲此根初解。
解何物耶。
夫攬色成見。
見即我體。
若能離色。
見不獨立。
此空乃空其攬色之見執。
非空其映色之根性。
于此不辨。
則離見無我。
此涅槃所以不許二乘見佛性也。
夫色法也。
見人也。
色離而後見謝。
人空而法猶有待者。
攬色之見已離。
離見之色未盡。
謂有色可離。
故未盡也。
色既未盡。
未可言空性圓明。
空性即人空之性。
夫法由心生。
心若不生。
法無能住。
故知心外之法執未忘。
仍是人空未圓。
是必空性圓明。
方能成法解脫。
此見法空皆由人空之極。
極則空相亦泯。
如人初覺。
不言我覺。
所謂六解一亡也。
愚嘗按諸經所雲。
二乘證人空而未證法空。
但就其斷煩惱障言之。
若所知未斷。
豈能心境寂然。
故知人法當一時頓空。
先後之語。
猶是世尊方便也。
上三示解結先後竟。
△四遍徴圓通。
分二十七。
初陳悟請示圓根。
阿難及諸大衆。
蒙佛開示。
慧覺圓通。
得無疑惑。
一時合掌頂禮雙足。
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
快得無礙。
雖複悟知一六亡義。
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世尊我輩飄零。
積劫孤露。
何心何慮。
預佛天倫。
如失乳兒。
忽遇慈母。
飄零者浮沉六道也。
孤露者未有歸泊也。
已悟六解一亡。
未達一門深入。
憶昔飄零。
欣今所遇。
若複因此際會道成。
所得密言。
還同本悟。
則與未聞無有差别。
唯垂大悲。
惠我秘嚴。
成就如來最後開示。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退藏密機。
冀佛冥授。
悟而曰本者。
本未曾迷。
今亦無悟。
故雲與未聞等。
此正阿難深達實相。
下劣驚異。
一時俱了矣。
首楞嚴定。
秘密妙嚴。
一門深入。
方便圓妙。
此最後究竟。
故須默靜冥受也。
△二告衆徴問。
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諸大菩薩。
及諸漏盡大阿羅漢。
汝等菩薩及阿羅漢。
生我法中。
得成無學。
吾今問汝。
最初發心。
悟十八界。
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二十五聖。
悟七大十八界而獲圓通。
此止言十八界者。
識大六識攝。
見大六根攝。
五大六塵攝。
究而言之。
則七大十八界總六根攝。
故上言生死安樂。
均此六根。
指示發明。
亦唯根性也。
生我法中者長水雲。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得佛法分。
△三聲塵圓通。
憍陳那五比丘。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在鹿苑。
及于雞園。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
于佛音聲。
悟明四谛。
佛問比丘。
我初稱解。
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妙音密圓。
我于音聲得阿羅漢。
佛之音聲。
從佛口出。
而聲非口。
音遍十方。
不落聲塵。
不可分别。
而非無聲。
是為了聲實相。
悟此而知四谛亦複如是。
涅槃會上。
佛為二乘說四谛法。
告文殊菩薩曰。
有苦有谛有實。
有集有谛有實。
有滅有谛有實。
有道有谛有實。
如來非苦非谛是實。
虛空非苦非谛是實。
佛性非苦非谛是實。
所雲苦者。
為無常相。
是可斷相。
是為實谛。
如來之性。
非苦。
非無常。
非可斷相。
是故為實。
所言集者。
能令五陰和合而生。
亦名為苦。
亦名無常。
是可斷相。
如來之性非是集性。
非是陰因。
非可斷相。
是故為實。
所言滅者。
名煩惱滅。
亦常無常。
二乘所得。
名曰無常。
諸佛所得。
是則名常。
亦名證法。
是為實谛。
如來之性。
不名為滅。
能滅煩惱。
非常無常。
不名證知。
常住無變。
是故為實。
道者。
能斷煩惱。
亦常無常。
是可修法。
是名實谛。
如來非道。
能斷煩惱。
非常無常。
非可修法。
常住不變。
是故為實。
此大乘四谛。
非二乘所得。
然如來說法。
唯有一乘。
更無二三。
随機各領。
如天普雨。
萬物大小。
所潤各别。
又内秘外現。
當此無遮普示。
不可複有餘乘耳。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音聲為上。
溫陵雲。
二十五門。
初标音聲。
以此方教體故。
△四色塵圓通。
優波尼沙陀。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亦觀佛最初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