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若欲捐舍聲聞。
修菩薩乘。
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
為同為異。
涅槃雲。
佛性為因。
涅槃為果。
涅槃翻無生滅。
故知生滅心盡。
方見佛性。
因正果正。
因果同時也。
阿難。
若于因地。
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宗鏡雲。
紹佛乘人。
先須得本。
悟自真心不生不滅為因。
然後以無生之旨。
遍治一切。
故知生滅心之不能悟自真心也。
若能悟此無生滅之心。
即為佛之知見。
棗柏雲。
若有習氣。
還以佛之知見治之。
此即圓成果地修證。
更無增減。
非别有修證也。
以是義故。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
皆從變滅。
阿難。
汝觀世間可作之法。
誰為不壞。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
何以故。
空非可作。
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以虛空喻無作體性。
始終常住。
不如有為妄心虛僞變滅。
△二分清濁以表妙覺明心。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
潤濕為水。
暖觸為火。
動搖為風。
由此四纏。
分汝湛圓妙覺明心。
為視。
為聽。
為覺。
為察。
從始入終。
五疊渾濁。
本由覺明。
生起四大。
四大假合。
妄有六根。
分此湛圓。
遂成渾濁。
圓覺雲。
我今此身。
四大和合。
所謂發毛爪齒。
皮肉筋骨。
髓腦垢色。
皆歸于地。
唾涕膿血。
津液涎沫。
痰淚精氣。
大小便利。
皆歸于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圓覺各還四大。
使悟六根假合。
皆為幻滅。
以顯非幻滅者。
豈非視聽覺察元一湛圓。
所分湛圓。
由于四大。
四大生起。
本于覺明。
故知不随分别。
則狂性自歇。
湛即菩提耳。
雲何為濁。
阿難。
譬如清水。
清潔本然。
即彼塵土灰沙之倫。
本質留礙。
二體法爾性不相循。
有世間人。
取彼土塵。
投于淨水。
土失留礙。
水亡清潔。
容貌汩然。
名之為濁。
汝濁五重。
亦複如是。
清水喻湛圓覺性。
塵土灰沙喻四大。
二體不循謂覺性四大。
淨染相違。
法爾如是也。
無明不覺。
無有主者。
有世間人此約投塵汩淨。
若或使之。
非有所指也。
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喻明與無明。
非一非異。
容貌汩然極色心擾亂之狀。
△三示五濁。
分五。
初劫濁。
阿難。
汝見虛空。
遍十方界。
空見不分。
有空無體有見無覺。
相織妄成。
是第一重。
名為劫濁。
覺明妄動之始。
止有空見。
正當妄動。
未分能所。
故雲空見不分也。
無體則未成四大。
無覺則未成六根。
未有體覺。
而空見變現。
故曰相織。
本無二相。
而忽有二相。
故曰妄成。
正指劫初也。
劫翻時分。
△二見濁。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見聞覺知。
壅令留礙。
水火風土。
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
是第二重。
名為見濁。
前猶有空無體。
今則現抟四大而為自體。
抟納受也。
前猶有見無覺。
今則見聞覺知。
壅令留礙。
水火風土。
旋令覺知。
是四性本無留礙。
而為四大壅令留礙。
四大本無覺知。
而為四性旋令覺知。
有情無情。
交相和合。
是為相織妄成也。
見濁之見。
從見分來。
最初我體。
能現根塵。
故次于劫。
長水以配現相。
故初為業轉。
亦自有見。
△三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
性發知見。
容現六塵。
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
是第三重。
名煩惱濁。
憶識誦習三世之境。
一時俱現。
由憶而過去似現前。
由識而現在如曾見。
由誦習而未來若預了。
此意識之情狀也。
性謂識性。
性發于根。
相現于塵。
容塵相也。
故曰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此言虛妄徒相擾亂。
是為煩惱。
此配六粗前四也。
△四衆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
相織妄成。
是第四重。
名衆生濁。
生滅即衆生行業。
衆生執吝生死。
故知見欲留。
然所作善惡殊塗。
故業運常遷。
遷流無定。
生滅靡停。
惑業相織。
成衆生濁。
是為業相。
△五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
衆塵隔越。
無狀異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
相織妄成。
是第五重。
名為命濁。
見聞謂根。
性即識性。
六根同一識性。
而各現聲色。
各生分别。
便成睽異。
識性本一。
故曰相和。
根塵互異。
故曰相背。
同中有異。
異中有同。
故曰失準。
此業報所限。
當苦系相也。
身受為識所持曰命。
是為命濁。
上三示五濁竟。
△四結成因地。
阿難。
汝今欲令見聞覺知。
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應當先擇生死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見聞覺知根也。
此根性屬現量。
具有常樂我淨德相。
迷則止名根性。
悟則四德宛然。
此在悟後。
故欲即此見聞覺知遠契涅槃四德。
言遠契者以初心望究竟也。
生死根本乃指六識。
從根性發。
明必不使流入意地。
則現前曉了。
無别真常。
常光圓滿。
永無生滅。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伏還元覺。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湛即圓湛之性。
旋返也。
圓湛之性。
迷則随順虛妄。
流轉生滅。
悟則即妄歸真。
滅生非滅。
非實有虛妄。
生滅可除也。
故曰得元明覺無生滅性。
果在因中。
因圓果滿耳。
如澄濁水。
貯于靜器。
靜深不動。
沙土自沈。
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明相精純。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不随虛妄生滅。
即為靜深。
非更有止觀法也。
不随虛妄生滅。
則真心自見。
所謂清水現前也。
自心自見。
即準初住。
入佛知見。
與佛無二。
至于泥去水純。
無逾清水。
極于所知障盡。
始名見心初起。
則初心究竟二無别耳。
仁王經雲。
三賢十聖忍中行。
惟佛一人到其源。
所謂源者。
無逾清水澄徹。
修窮方知省力也。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者。
此為如來随類度生。
大悲所感。
月印千江。
水光不到。
即今日用。
在了事上。
華鳥石人應無差别。
唯當自得也。
十方諸佛所以成就菩提者。
皆以不生滅為因。
不生滅者佛性也。
十二類生所以流轉六道者。
皆以生滅為因。
生滅者五蘊也。
然五蘊元在佛性之中。
則流轉不出常住。
佛性即在五蘊之内。
則不變無礙随緣。
智者知其然。
故常即五蘊而得佛性之無生滅。
非别有所謂不生滅也。
圓覺雲。
一切衆生。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此迷法身而為色陰也。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迷真心而為受想行識也。
圭峰曰。
但以空寂為自體。
勿認色身。
但以靈知為自心。
勿認妄念。
此悟四大之原自空寂。
悟六塵緣影之無别靈知。
但離緣塵。
即同本有也。
涅槃雲。
滅無常色。
而得常住真色。
滅無常受想行識。
而得常住受想行識。
曹溪雲。
但轉其名無實性。
亦可謂究竟真诠矣。
而此又雲。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伏還元覺。
又曰初伏客塵。
又曰永斷無明。
然後乃合涅槃清淨者何也。
涅槃曰。
佛性為因。
涅槃為果。
是因非果。
名為佛性。
是果非因。
名為涅槃。
以要而言。
舍佛性無别涅槃。
所謂因該果海。
舍涅槃無别佛性。
所謂果徹因源。
今自衆生最初發明。
亦惟見聞覺知。
外不為空見所紛。
内不為四大留礙。
根識俱泯。
三世何從。
業運本空。
同異頓撤而已。
故華嚴十住初心。
便與佛齊。
此在大心凡夫。
親紹佛種。
非餘外人。
若因中三德。
與果地殊。
則圓融行布。
不妨互見。
與此經湛旋之旨。
原非分外。
為有虛妄者言之。
彼自無瘡。
猶在當人谛審耳。
上二審觀因地發心竟。
△三審詳煩惱根本。
分四。
初審根塵颠倒所在。
第二義者。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
于菩薩乘。
生大勇猛。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
此無始來。
發業潤生。
誰作誰受。
前約不生滅心。
以為本修因地。
此審煩惱根本。
以盡微細所知。
所知即分别。
屬六識。
下文煩惱根本。
雖指六根。
以根能對相發知。
目為賊媒。
而實則六識為真賊也。
發業無明。
即妄動發業。
潤生無明。
即愛取為惑。
二皆煩惱。
作謂六識。
受即八識也。
七識不流轉。
以八識為苦樂因。
所謂佛性流轉五道。
皆由分别。
分别即無明耳。
阿難。
汝修菩提。
若不審觀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颠倒。
處尚不知。
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煩惱根本為發業潤生。
悉于虛妄根塵而現。
此六根為煩惱出入之處。
故當于處審除耳。
阿難。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見所結。
雲何知解。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
空無形相。
無結解故。
第一義。
以虛空形可作之法。
可作變滅。
虛空無壞。
此第二義。
亦以虛空無結。
以明結處可見。
以起下文。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
及與身心。
六為賊媒。
自劫家寶。
由此無始衆生世界。
生纏縛故。
于器世間。
不能超越。
由六根為媒。
引起六識家賊。
劫害真性。
孤山曰。
衆生世界是正報。
器世間是依報。
以由正報纏縛。
故于依報不能超越。
下約二報而言。
△二明衆生世界纏縛超越。
分三。
初明世界方位。
阿難。
雲何名為衆生世界。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
東南西南。
東北西北上下為界。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方位有十。
流數有三。
一切衆生。
織妄相成。
身中貿遷。
世界相涉。
此承上言衆生世界也。
世界下言世界之相。
一切下結歸衆生。
貿遷謂貿易遷移也。
世與界互相更涉。
即是身中貿遷。
總見衆生織妄成身。
一刹那間。
分位相易。
念念流轉。
故須逆流旋源耳。
而此界性。
設雖十方。
定位可明。
世間祇目東西南北。
上下無位。
中無定方。
四數必明。
與世相涉。
三四四三。
宛轉十二。
流變三疊。
一十百千。
總括始終。
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
有千二百。
四數即東西南北。
以東西南北之方。
與過現未來之世。
以三乘四。
以四乘三。
互成十二。
宛轉猶互成也。
流流數。
指世。
蓋方曆世而變始成也。
雲栖雲。
界四世三。
彼此相涉。
以三乘四。
以四乘三。
俱成十二。
是一疊。
即此十二。
一各變十。
成一百二十。
是二疊。
即此一百二十。
十各變百。
成一千二百。
是三疊。
一切衆生。
身在世界之中。
見聞覺知。
刹那生滅。
粗細之相。
乃有如許。
古德雲。
一念中有八萬四千塵勞是也。
功德猶功能也。
此言六根了别是同。
各各功能。
互有全缺。
下文自列。
△二别六根功德。
分六。
初眼根功德。
阿難。
汝複于中克定優劣。
如眼觀見。
後暗前明。
前方全明。
後方全暗。
左右旁觀。
三分之二。
統論所作。
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
一分無德。
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克定優劣。
以伏下文選根之意。
資中雲。
眼者一方三百。
旁觀二百。
又得二分之餘。
共成五百。
并前三百。
總成八百。
△二耳根功德。
如耳周聽。
十方無遺。
動若迩遙。
靜無邊際。
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耳之聞根。
雖分動靜。
而意顯無遺。
所謂十處擊鼓。
一時俱聞也。
△三鼻根功德。
如鼻嗅聞。
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
而阙中交。
驗于鼻根。
三分阙一。
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阙中交者謂息出盡少停。
而後複入。
入盡少停。
而後複出。
是三分阙一也。
△四舌根功德。
如舌宣揚。
盡諸世間出世間智。
言有方分。
理無窮盡。
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舌取宣揚。
不取嘗味。
蓋從其勝也。
世出世智。
當在至人分上。
然言有方分。
理無窮盡。
則廣攝凡庸。
粗言細語。
皆第一義。
雖當人不覺。
非理之過。
故為圓滿。
△五身根功德。
如身覺觸。
識于違順。
合時能覺。
離中不知。
離一合雙。
驗于身根。
三分阙一。
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合有違順。
離一合雙。
是為三分阙一。
△六意根功德。
如意默容。
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唯聖與凡。
無不包容盡其涯際。
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意遍十方。
通于三世。
真俗凡聖。
靡不周到。
與耳功德當無優劣。
然耳返無聞。
意歸有地。
初心方便。
同異可見。
上二别六根功德竟。
△三令詳六根圓滞。
阿難。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
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
誰合。
誰離。
誰深。
誰淺。
誰為圓通。
誰不圓滿。
流根謂圓湛覺心。
即不生滅地也。
智論雲。
菩薩自念。
我不應知諸餘人常随生死等流。
我當逆流以求盡源。
入泥洹道。
六根攬納外塵以為受用。
故曰六受用根。
合離深淺總就六根度量。
以見選擇圓通之意。
不必分貼。
若能于此悟圓通根。
逆彼無始織妄業流。
得循圓通。
與不圓根。
日劫相倍。
此言圓通與不圓通。
功效遲捷。
所謂用少方便。
疾證菩提也。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
本所功德。
數量如是。
随汝詳擇其可入者。
吾當發明。
令汝增進。
六根皆圓湛覺心所露。
故曰本所功德。
然随方随根。
各有相應。
故須詳擇。
當為發明也。
十方如來。
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
亦無優劣。
但汝下劣。
未能于中圓自在慧。
故我宣揚。
令汝但于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
彼六知根。
一時清淨。
此見不但六根。
即十八界皆如來圓覺妙心之所映發。
故上根圓慧。
随所觸發。
皆可明悟。
中下之士。
一門深入。
六用分明。
前第一義。
審觀因地發心。
要在生滅中。
明取不生滅性。
為本修因。
不離五蘊汩濁。
指出清潔本然。
此第二義。
則在審詳煩惱根本。
以為降伏。
亦即六根以明颠倒所在。
颠倒想滅。
六根宛然。
故就衆生世界。
分别淺深圓滞。
雖為下文選根之意。
猶屬帶言。
此實在審除煩惱。
所謂逆生死流。
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一正本修因。
一除煩惱根本。
煩惱根本。
既審所除。
則本修因地。
益彰圓妙。
二以成一。
總為發覺初心也。
上二明衆生世界纏縛超越竟。
△三明六根虛妄。
分二。
初審根中積習。
分二。
初問一門深入。
阿難白佛言。
世尊。
雲何逆流深入一門。
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阿難疑一門深入。
能令六根清淨。
此執有根法也。
夫真性寄發。
六根皆然。
故能一根返源。
六根清淨。
此疑一六不同。
下文既得六銷。
猶未忘一。
乃執有涅槃也。
然既執有涅槃。
則不能不執有生死。
内外法執。
一時俱具。
更待下釋。
△二示修中所斷。
佛告阿難。
汝今已得須陀洹果。
已滅三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
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齊頭數。
見所斷惑謂見道分所應斷之惑也。
思惑屬修道分。
見思二惑。
皆指十使。
一身見。
二邊見。
三見取。
四戒取。
五邪見。
為五利使。
六貪。
七瞋。
八癡。
九慢。
十疑。
為五鈍使。
此十使有分别俱生二種。
分别十使。
二乘初果準大乘初地圓乘初住斷盡。
俱生十使。
二三果皆斷。
至四果而盡。
準大乘亦地地斷。
至金剛定。
方始斷盡。
此言煩惱障也。
若所知障。
二乘無分。
大乘入地初斷分别。
若微細俱生。
十一地後斷。
二障又分現行種子。
虛習揀非現行。
現行屬因。
此因習氣。
根本智斷。
種子習氣屬果。
此果習氣。
後得智斷。
所謂積生無始虛習也。
至于分齊頭數。
微細所知。
非初心能辦耳。
上初審根中積習竟。
△二明一六虛妄。
分八。
初辨非一非六。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
為一為六。
阿難。
若言一者。
耳何不見。
目何不聞。
頭奚不履。
足奚無語。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
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
汝之六根。
誰來領受。
阿難言。
我用耳聞。
佛言。
汝耳自聞。
何關身口。
口來問義。
身起欽承是故應知。
非一終六。
非六終一。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難。
當知是根。
非一非六。
六用不通。
故不為一。
耳聞法音。
身口俱動。
故不為六。
非一則不非六。
終六則不終一。
豈六一之元是見一六之俱非。
須知誰成六根。
而曰非一。
顯覺明之無體也。
現見六根。
而曰非六。
指聞見之非他矣。
△二以空喻一不成。
由無始來。
颠倒淪替。
故于圓湛一六義生。
汝須陀洹。
雖得六銷。
猶未亡一。
修菩薩乘。
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
為同為異。
涅槃雲。
佛性為因。
涅槃為果。
涅槃翻無生滅。
故知生滅心盡。
方見佛性。
因正果正。
因果同時也。
阿難。
若于因地。
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宗鏡雲。
紹佛乘人。
先須得本。
悟自真心不生不滅為因。
然後以無生之旨。
遍治一切。
故知生滅心之不能悟自真心也。
若能悟此無生滅之心。
即為佛之知見。
棗柏雲。
若有習氣。
還以佛之知見治之。
此即圓成果地修證。
更無增減。
非别有修證也。
以是義故。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
皆從變滅。
阿難。
汝觀世間可作之法。
誰為不壞。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
何以故。
空非可作。
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以虛空喻無作體性。
始終常住。
不如有為妄心虛僞變滅。
△二分清濁以表妙覺明心。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
潤濕為水。
暖觸為火。
動搖為風。
由此四纏。
分汝湛圓妙覺明心。
為視。
為聽。
為覺。
為察。
從始入終。
五疊渾濁。
本由覺明。
生起四大。
四大假合。
妄有六根。
分此湛圓。
遂成渾濁。
圓覺雲。
我今此身。
四大和合。
所謂發毛爪齒。
皮肉筋骨。
髓腦垢色。
皆歸于地。
唾涕膿血。
津液涎沫。
痰淚精氣。
大小便利。
皆歸于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圓覺各還四大。
使悟六根假合。
皆為幻滅。
以顯非幻滅者。
豈非視聽覺察元一湛圓。
所分湛圓。
由于四大。
四大生起。
本于覺明。
故知不随分别。
則狂性自歇。
湛即菩提耳。
雲何為濁。
阿難。
譬如清水。
清潔本然。
即彼塵土灰沙之倫。
本質留礙。
二體法爾性不相循。
有世間人。
取彼土塵。
投于淨水。
土失留礙。
水亡清潔。
容貌汩然。
名之為濁。
汝濁五重。
亦複如是。
清水喻湛圓覺性。
塵土灰沙喻四大。
二體不循謂覺性四大。
淨染相違。
法爾如是也。
無明不覺。
無有主者。
有世間人此約投塵汩淨。
若或使之。
非有所指也。
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喻明與無明。
非一非異。
容貌汩然極色心擾亂之狀。
△三示五濁。
分五。
初劫濁。
阿難。
汝見虛空。
遍十方界。
空見不分。
有空無體有見無覺。
相織妄成。
是第一重。
名為劫濁。
覺明妄動之始。
止有空見。
正當妄動。
未分能所。
故雲空見不分也。
無體則未成四大。
無覺則未成六根。
未有體覺。
而空見變現。
故曰相織。
本無二相。
而忽有二相。
故曰妄成。
正指劫初也。
劫翻時分。
△二見濁。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見聞覺知。
壅令留礙。
水火風土。
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
是第二重。
名為見濁。
前猶有空無體。
今則現抟四大而為自體。
抟納受也。
前猶有見無覺。
今則見聞覺知。
壅令留礙。
水火風土。
旋令覺知。
是四性本無留礙。
而為四大壅令留礙。
四大本無覺知。
而為四性旋令覺知。
有情無情。
交相和合。
是為相織妄成也。
見濁之見。
從見分來。
最初我體。
能現根塵。
故次于劫。
長水以配現相。
故初為業轉。
亦自有見。
△三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
性發知見。
容現六塵。
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
是第三重。
名煩惱濁。
憶識誦習三世之境。
一時俱現。
由憶而過去似現前。
由識而現在如曾見。
由誦習而未來若預了。
此意識之情狀也。
性謂識性。
性發于根。
相現于塵。
容塵相也。
故曰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此言虛妄徒相擾亂。
是為煩惱。
此配六粗前四也。
△四衆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
相織妄成。
是第四重。
名衆生濁。
生滅即衆生行業。
衆生執吝生死。
故知見欲留。
然所作善惡殊塗。
故業運常遷。
遷流無定。
生滅靡停。
惑業相織。
成衆生濁。
是為業相。
△五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
衆塵隔越。
無狀異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
相織妄成。
是第五重。
名為命濁。
見聞謂根。
性即識性。
六根同一識性。
而各現聲色。
各生分别。
便成睽異。
識性本一。
故曰相和。
根塵互異。
故曰相背。
同中有異。
異中有同。
故曰失準。
此業報所限。
當苦系相也。
身受為識所持曰命。
是為命濁。
上三示五濁竟。
△四結成因地。
阿難。
汝今欲令見聞覺知。
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應當先擇生死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見聞覺知根也。
此根性屬現量。
具有常樂我淨德相。
迷則止名根性。
悟則四德宛然。
此在悟後。
故欲即此見聞覺知遠契涅槃四德。
言遠契者以初心望究竟也。
生死根本乃指六識。
從根性發。
明必不使流入意地。
則現前曉了。
無别真常。
常光圓滿。
永無生滅。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伏還元覺。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湛即圓湛之性。
旋返也。
圓湛之性。
迷則随順虛妄。
流轉生滅。
悟則即妄歸真。
滅生非滅。
非實有虛妄。
生滅可除也。
故曰得元明覺無生滅性。
果在因中。
因圓果滿耳。
如澄濁水。
貯于靜器。
靜深不動。
沙土自沈。
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明相精純。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不随虛妄生滅。
即為靜深。
非更有止觀法也。
不随虛妄生滅。
則真心自見。
所謂清水現前也。
自心自見。
即準初住。
入佛知見。
與佛無二。
至于泥去水純。
無逾清水。
極于所知障盡。
始名見心初起。
則初心究竟二無别耳。
仁王經雲。
三賢十聖忍中行。
惟佛一人到其源。
所謂源者。
無逾清水澄徹。
修窮方知省力也。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者。
此為如來随類度生。
大悲所感。
月印千江。
水光不到。
即今日用。
在了事上。
華鳥石人應無差别。
唯當自得也。
十方諸佛所以成就菩提者。
皆以不生滅為因。
不生滅者佛性也。
十二類生所以流轉六道者。
皆以生滅為因。
生滅者五蘊也。
然五蘊元在佛性之中。
則流轉不出常住。
佛性即在五蘊之内。
則不變無礙随緣。
智者知其然。
故常即五蘊而得佛性之無生滅。
非别有所謂不生滅也。
圓覺雲。
一切衆生。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此迷法身而為色陰也。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迷真心而為受想行識也。
圭峰曰。
但以空寂為自體。
勿認色身。
但以靈知為自心。
勿認妄念。
此悟四大之原自空寂。
悟六塵緣影之無别靈知。
但離緣塵。
即同本有也。
涅槃雲。
滅無常色。
而得常住真色。
滅無常受想行識。
而得常住受想行識。
曹溪雲。
但轉其名無實性。
亦可謂究竟真诠矣。
而此又雲。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伏還元覺。
又曰初伏客塵。
又曰永斷無明。
然後乃合涅槃清淨者何也。
涅槃曰。
佛性為因。
涅槃為果。
是因非果。
名為佛性。
是果非因。
名為涅槃。
以要而言。
舍佛性無别涅槃。
所謂因該果海。
舍涅槃無别佛性。
所謂果徹因源。
今自衆生最初發明。
亦惟見聞覺知。
外不為空見所紛。
内不為四大留礙。
根識俱泯。
三世何從。
業運本空。
同異頓撤而已。
故華嚴十住初心。
便與佛齊。
此在大心凡夫。
親紹佛種。
非餘外人。
若因中三德。
與果地殊。
則圓融行布。
不妨互見。
與此經湛旋之旨。
原非分外。
為有虛妄者言之。
彼自無瘡。
猶在當人谛審耳。
上二審觀因地發心竟。
△三審詳煩惱根本。
分四。
初審根塵颠倒所在。
第二義者。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
于菩薩乘。
生大勇猛。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
此無始來。
發業潤生。
誰作誰受。
前約不生滅心。
以為本修因地。
此審煩惱根本。
以盡微細所知。
所知即分别。
屬六識。
下文煩惱根本。
雖指六根。
以根能對相發知。
目為賊媒。
而實則六識為真賊也。
發業無明。
即妄動發業。
潤生無明。
即愛取為惑。
二皆煩惱。
作謂六識。
受即八識也。
七識不流轉。
以八識為苦樂因。
所謂佛性流轉五道。
皆由分别。
分别即無明耳。
阿難。
汝修菩提。
若不審觀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颠倒。
處尚不知。
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煩惱根本為發業潤生。
悉于虛妄根塵而現。
此六根為煩惱出入之處。
故當于處審除耳。
阿難。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見所結。
雲何知解。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
空無形相。
無結解故。
第一義。
以虛空形可作之法。
可作變滅。
虛空無壞。
此第二義。
亦以虛空無結。
以明結處可見。
以起下文。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
及與身心。
六為賊媒。
自劫家寶。
由此無始衆生世界。
生纏縛故。
于器世間。
不能超越。
由六根為媒。
引起六識家賊。
劫害真性。
孤山曰。
衆生世界是正報。
器世間是依報。
以由正報纏縛。
故于依報不能超越。
下約二報而言。
△二明衆生世界纏縛超越。
分三。
初明世界方位。
阿難。
雲何名為衆生世界。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
東南西南。
東北西北上下為界。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方位有十。
流數有三。
一切衆生。
織妄相成。
身中貿遷。
世界相涉。
此承上言衆生世界也。
世界下言世界之相。
一切下結歸衆生。
貿遷謂貿易遷移也。
世與界互相更涉。
即是身中貿遷。
總見衆生織妄成身。
一刹那間。
分位相易。
念念流轉。
故須逆流旋源耳。
而此界性。
設雖十方。
定位可明。
世間祇目東西南北。
上下無位。
中無定方。
四數必明。
與世相涉。
三四四三。
宛轉十二。
流變三疊。
一十百千。
總括始終。
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
有千二百。
四數即東西南北。
以東西南北之方。
與過現未來之世。
以三乘四。
以四乘三。
互成十二。
宛轉猶互成也。
流流數。
指世。
蓋方曆世而變始成也。
雲栖雲。
界四世三。
彼此相涉。
以三乘四。
以四乘三。
俱成十二。
是一疊。
即此十二。
一各變十。
成一百二十。
是二疊。
即此一百二十。
十各變百。
成一千二百。
是三疊。
一切衆生。
身在世界之中。
見聞覺知。
刹那生滅。
粗細之相。
乃有如許。
古德雲。
一念中有八萬四千塵勞是也。
功德猶功能也。
此言六根了别是同。
各各功能。
互有全缺。
下文自列。
△二别六根功德。
分六。
初眼根功德。
阿難。
汝複于中克定優劣。
如眼觀見。
後暗前明。
前方全明。
後方全暗。
左右旁觀。
三分之二。
統論所作。
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
一分無德。
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克定優劣。
以伏下文選根之意。
資中雲。
眼者一方三百。
旁觀二百。
又得二分之餘。
共成五百。
并前三百。
總成八百。
△二耳根功德。
如耳周聽。
十方無遺。
動若迩遙。
靜無邊際。
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耳之聞根。
雖分動靜。
而意顯無遺。
所謂十處擊鼓。
一時俱聞也。
△三鼻根功德。
如鼻嗅聞。
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
而阙中交。
驗于鼻根。
三分阙一。
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阙中交者謂息出盡少停。
而後複入。
入盡少停。
而後複出。
是三分阙一也。
△四舌根功德。
如舌宣揚。
盡諸世間出世間智。
言有方分。
理無窮盡。
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舌取宣揚。
不取嘗味。
蓋從其勝也。
世出世智。
當在至人分上。
然言有方分。
理無窮盡。
則廣攝凡庸。
粗言細語。
皆第一義。
雖當人不覺。
非理之過。
故為圓滿。
△五身根功德。
如身覺觸。
識于違順。
合時能覺。
離中不知。
離一合雙。
驗于身根。
三分阙一。
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合有違順。
離一合雙。
是為三分阙一。
△六意根功德。
如意默容。
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唯聖與凡。
無不包容盡其涯際。
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意遍十方。
通于三世。
真俗凡聖。
靡不周到。
與耳功德當無優劣。
然耳返無聞。
意歸有地。
初心方便。
同異可見。
上二别六根功德竟。
△三令詳六根圓滞。
阿難。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
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
誰合。
誰離。
誰深。
誰淺。
誰為圓通。
誰不圓滿。
流根謂圓湛覺心。
即不生滅地也。
智論雲。
菩薩自念。
我不應知諸餘人常随生死等流。
我當逆流以求盡源。
入泥洹道。
六根攬納外塵以為受用。
故曰六受用根。
合離深淺總就六根度量。
以見選擇圓通之意。
不必分貼。
若能于此悟圓通根。
逆彼無始織妄業流。
得循圓通。
與不圓根。
日劫相倍。
此言圓通與不圓通。
功效遲捷。
所謂用少方便。
疾證菩提也。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
本所功德。
數量如是。
随汝詳擇其可入者。
吾當發明。
令汝增進。
六根皆圓湛覺心所露。
故曰本所功德。
然随方随根。
各有相應。
故須詳擇。
當為發明也。
十方如來。
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
亦無優劣。
但汝下劣。
未能于中圓自在慧。
故我宣揚。
令汝但于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
彼六知根。
一時清淨。
此見不但六根。
即十八界皆如來圓覺妙心之所映發。
故上根圓慧。
随所觸發。
皆可明悟。
中下之士。
一門深入。
六用分明。
前第一義。
審觀因地發心。
要在生滅中。
明取不生滅性。
為本修因。
不離五蘊汩濁。
指出清潔本然。
此第二義。
則在審詳煩惱根本。
以為降伏。
亦即六根以明颠倒所在。
颠倒想滅。
六根宛然。
故就衆生世界。
分别淺深圓滞。
雖為下文選根之意。
猶屬帶言。
此實在審除煩惱。
所謂逆生死流。
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一正本修因。
一除煩惱根本。
煩惱根本。
既審所除。
則本修因地。
益彰圓妙。
二以成一。
總為發覺初心也。
上二明衆生世界纏縛超越竟。
△三明六根虛妄。
分二。
初審根中積習。
分二。
初問一門深入。
阿難白佛言。
世尊。
雲何逆流深入一門。
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阿難疑一門深入。
能令六根清淨。
此執有根法也。
夫真性寄發。
六根皆然。
故能一根返源。
六根清淨。
此疑一六不同。
下文既得六銷。
猶未忘一。
乃執有涅槃也。
然既執有涅槃。
則不能不執有生死。
内外法執。
一時俱具。
更待下釋。
△二示修中所斷。
佛告阿難。
汝今已得須陀洹果。
已滅三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
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齊頭數。
見所斷惑謂見道分所應斷之惑也。
思惑屬修道分。
見思二惑。
皆指十使。
一身見。
二邊見。
三見取。
四戒取。
五邪見。
為五利使。
六貪。
七瞋。
八癡。
九慢。
十疑。
為五鈍使。
此十使有分别俱生二種。
分别十使。
二乘初果準大乘初地圓乘初住斷盡。
俱生十使。
二三果皆斷。
至四果而盡。
準大乘亦地地斷。
至金剛定。
方始斷盡。
此言煩惱障也。
若所知障。
二乘無分。
大乘入地初斷分别。
若微細俱生。
十一地後斷。
二障又分現行種子。
虛習揀非現行。
現行屬因。
此因習氣。
根本智斷。
種子習氣屬果。
此果習氣。
後得智斷。
所謂積生無始虛習也。
至于分齊頭數。
微細所知。
非初心能辦耳。
上初審根中積習竟。
△二明一六虛妄。
分八。
初辨非一非六。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
為一為六。
阿難。
若言一者。
耳何不見。
目何不聞。
頭奚不履。
足奚無語。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
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
汝之六根。
誰來領受。
阿難言。
我用耳聞。
佛言。
汝耳自聞。
何關身口。
口來問義。
身起欽承是故應知。
非一終六。
非六終一。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難。
當知是根。
非一非六。
六用不通。
故不為一。
耳聞法音。
身口俱動。
故不為六。
非一則不非六。
終六則不終一。
豈六一之元是見一六之俱非。
須知誰成六根。
而曰非一。
顯覺明之無體也。
現見六根。
而曰非六。
指聞見之非他矣。
△二以空喻一不成。
由無始來。
颠倒淪替。
故于圓湛一六義生。
汝須陀洹。
雖得六銷。
猶未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