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因于愛憐。
互相系縛。
此結欲貪。
單指人道。
各為詳略。
不可拘例。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
以是因緣。
業果相續。
總結三貪為業果相續之本。
△四總結三種次第遷流。
富樓那。
如是三種颠倒相續。
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因了發相。
從妄見生。
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因此虛妄。
終而複始。
此原三種相續。
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本如來藏。
原非别有。
因了發相。
從妄見生。
此乃忽生之所由也。
因明立所。
故曰因了發相。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故曰從妄見生。
以此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實結生起之因。
以見一念妄動。
遂緻忽生遷流。
既無自性。
亦非心外。
此章有三可疑。
一疑諸經所标三分。
由自證而後見。
見而後相。
三細亦由迷如來藏。
妄有業相。
業而後轉。
轉而後現。
皆先能後所。
今經始叙所明。
是先所後能也。
不知性覺妙明。
即當如來藏。
妄為明覺。
即當妄動業相。
諸疏皆遺妄為明覺一句。
而以因明立所。
生汝妄能。
始準業相。
故必緻疑先所後能矣。
夫所立能生。
正屬轉相。
迷于本住。
乃生異見。
此能承妄動之後。
發現相之始。
故有同異與無同異之境相繼而生也。
亦因酬三種忽生之問。
故原本言之。
若依唯識。
則器界根身。
皆唯内識變似現前。
一時頓現。
非由漸次積聚。
此意在四科七大之前。
隐顯互彰。
須人自悟。
是不可明破耳。
二疑世界皆由妄想四大種生。
添出金木。
諸疏遂有五行之配。
夫五行屬世論。
非如來所說。
雲栖亦雲。
溫陵謂萬法自五行變化。
此出日家。
經中罕言。
當用四大為正。
且金因執明而生。
所謂堅明立礙。
是地大攝。
土勢劣水。
抽為草木。
水大所生。
目為諸相。
此可理通。
偶有所類。
辄引世論。
愚于諸疏論中。
所見不少。
諸師皆有高識。
而故随世谛。
殊不可解也。
三疑性覺妙明。
何故又雲妄為明覺。
覺海之中。
誰為迷者。
既雲性覺。
不應複起妄明。
既有所明。
豈不能障彼明妙。
此疑較上二疑更細。
未有發覆。
愚唯知之。
而不能以文言詳釋。
亦但曰性覺本妙本明。
自能自所。
聖人知之。
以明還妙。
妙本自明。
凡夫不知。
随能生所。
因所立能。
覺明不礙性覺之常然。
性覺豈傷覺明之自異。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如來特為滿慈指出。
使自深知。
殆亦無低昂于其間欤。
上六示三種相續果相竟。
△七明覺不生迷。
分四。
初疑如來妙明世界猶在。
富樓那言。
若此妙覺本妙覺明。
與如來心。
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何當複生。
此與圓覺金剛藏菩薩雲。
十方衆生。
本成佛道。
後起無明。
一切如來。
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疑同而意各有屬。
圓覺疑衆生已成佛道。
此經疑世界衆生尚在現前。
謂衆生即今非佛。
不可遂謂已成。
如來妙空明覺。
不可尚存世界。
故知現前不了。
猶是法執未忘。
觀下文迷方翳目之示。
但祛其迷。
方非南北。
若除其翳。
華豈有無也。
山河大地謂世界。
有為謂衆生。
習漏謂業果。
上下語詳略俱具。
△二喻迷人惑方。
悟不生迷。
佛告富樓那。
譬如迷人。
于一聚落。
惑南為北。
此迷為複因迷而有。
因悟而出。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迷本無根。
雲何因迷。
悟非生迷。
雲何因悟。
聚落喻如來藏。
南喻妙明。
北喻明覺。
惑者喻如來藏不覺妄動而有業相。
此明覺之所由起也。
因迷即指此。
因悟指如來藏。
诘此二義。
以申下答。
明覺之妄。
不因如來藏。
以如來藏不生明覺。
所謂悟非生迷也。
亦複不因不覺妄動。
以如來藏本無自性。
明自生所。
生即無生。
所謂迷本無根也。
滿慈之答。
正合下文聖意。
佛言。
彼之迷人。
正在迷時。
倏有悟人。
指示令悟。
富樓那。
于意雲何。
此人縱迷。
于此聚落。
更生迷不。
不也。
世尊。
指示令悟者喻十方如來已得妙空明覺也。
故知十方如來。
同在迷中。
藉善友力。
還得本悟。
此人縱迷者原其先縱似有迷。
今得本悟。
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以伏下文覺不生迷也。
富樓那。
十方如來。
亦複如是。
此迷無本。
性畢竟空。
昔本無迷。
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
覺不生迷。
此迷即指如來藏不覺妄動。
無本者謂藏無自性。
妄動即空。
無自性故畢竟空也。
如來藏性。
畢竟空寂。
故曰昔本無迷。
以有妄覺。
故似有迷。
以有妄覺。
而得始覺。
故似有覺。
始覺之智。
照了妄覺。
妄即随滅。
始亦無名。
唯一性覺。
豈複有目前不了者耶。
故曰覺不生迷。
宗鏡雲。
從來迷悟似迷。
今日悟迷非悟。
△三喻華翳既除。
華不更出。
亦如翳人。
見空中華。
翳病若除。
華于空滅。
忽有愚人。
于彼空華所滅空地。
待華更生。
汝觀是人。
為愚為慧。
空本無華。
因翳妄見。
言華滅者。
驗翳除也。
以本無生。
不應言滅。
滅且不言。
待華更生。
愚慧可見。
翳喻妄見。
華喻山河。
翳除華滅。
妄息見亡。
富樓那言。
空元無華。
妄見生滅。
見華滅空。
已是颠倒。
敕令更出。
斯實狂癡。
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答同示旨。
但出見華滅空已是颠倒。
益見華本無生。
故下文特許其所解之合。
佛言。
如汝所解。
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
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如來既許其今合。
而即責其前疑。
滿慈未至諸佛。
然明鏡之像。
像當有無。
摩尼之色。
色為真似。
果位雖别。
而法眼自圓。
△四喻金礦不雜。
又如金礦。
雜于精金。
其金一純。
更不成雜。
如木成灰。
不重為木。
衆生似有所迷。
如金在礦。
諸佛還得本悟。
如金一純。
須知金在礦中。
元自不雜。
此言雜者。
歸重出礦。
金當一純也。
木喻惑障。
惑障望諸佛菩提涅槃。
如木成灰。
前二喻指佛性之在衆生。
本來清淨。
妄見生滅。
生滅元虛。
性體自寂。
山河大地。
豈更有無。
唯當證知也。
此二喻指菩提涅槃之在諸佛。
清淨無垢。
還合妙明。
性覺不假修持。
始覺仍教頓盡。
大地衆生。
從中影現。
終當究竟也。
合此四喻。
方為了義。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
亦複如是。
菩提智德。
涅槃斷德。
因窮果極之所顯現。
此答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等相何當複生。
故終以金木二喻重結問意。
上七明覺不生迷竟。
△八示諸大相容。
分五。
初牒原問。
富樓那。
又汝問言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陵滅。
又徴虛空及諸大地。
俱遍法界。
不合相容。
次答四大不能相容。
先牒問辭。
△二以虛空喻藏性相容。
富樓那。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虛空喻如來藏。
群相喻七大。
如來藏清淨本然。
本非七大。
而自性不守。
變現随緣。
若有自性。
則心妨他性。
故雲不拒。
△三以七事喻諸大不礙藏性。
所以者何。
富樓那。
彼太虛空。
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
風搖則動。
霁澄則清。
氣凝則濁。
土積成霾。
水澄成映。
舉七事不礙太虛。
以喻七大不礙如來藏性。
七事不可分貼七大。
即下文色空詳略俱具。
但取其義。
勿拘陳迹。
屯聚也。
風搖則動者以風搖似太虛動。
非真空動也。
風卷土雨空曰霾。
于意雲何。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
為因彼生。
為複空有。
若彼所生富樓那。
且日照時。
既是日明。
十方世界。
同為日色。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是空明。
空應自照。
雲何中霄雲霧之時。
不生光耀。
當知是明。
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
殊方猶雲各處。
諸有為相即指明等。
彼指日等。
世界同為日色反見亦有不同日色。
空中更有圓日現見圓日同于諸相。
窮明非是日也。
若空自明。
不應複有中宵雲霧。
窮明非是空也。
明非是日。
喻四大原本藏性。
明非是空。
喻藏性不生四大。
藏性不生四大。
而四大唯藏性現。
故又曰不異空。
四大原本藏性。
而藏性不拒諸相。
故又曰不異日。
△四以喻準法。
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結為空果。
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此以喻準法。
觀相即觀四大諸法之相。
亦猶非四大非如來藏所謂妄也。
于無可指陳。
更欲诘其相陵滅義。
是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也。
觀性元真。
唯妙覺明。
妙覺明心。
先非水火。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以相之妄。
識性之真。
唯妙覺明。
先非水火。
故知水火無性。
皆心所現。
不相容納。
義窮于此。
△五喻藏性随諸相現。
真妙覺明。
亦複如是。
汝以空明。
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
各各發明。
則各各現。
若俱發明。
則有俱現。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
如喻太虛各随相現也。
舉空以盡諸大。
謂汝心若發明空相。
則藏性随有空現。
所謂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也。
各各發明是由一人一大。
以推多人多大。
若俱發明又由多人多大。
以盡大地七大。
藏性本空。
七大無體。
妄動發知。
諸相群現。
相非實有。
知亦元虛。
唯一藏性。
永無增減。
雲何俱現。
富樓那。
如一水中。
現于日影。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東西各行。
則各有日随雲人去。
一東一西。
先無準的。
日喻真性。
水影喻所知之惑。
各行各随喻循業發現。
唯一性覺。
妄有所明。
遂起諸相。
世間衆生業果各有所感。
各不相知。
于中無主。
憑何準的。
然皆不離自性而有所現。
于此深觀。
自解契合耳。
準謂繩準。
的謂射的。
不應難言。
此日是一。
雲何各行。
各日既雙。
雲何現一。
宛轉虛妄。
無可憑據。
各行各見。
則不應是一。
現本是一。
則不應見雙。
故知見一見雙。
皆為妄覺。
妙覺明心。
豈堕所知。
強說是非。
祇益虛妄。
上七明相續妄生諸大不礙竟。
△八示妙明合藏。
非即雙離。
分五。
初示背覺合塵。
富樓那。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随為色空周遍法界。
是故于中風動空澄。
日明雲暗。
衆生迷悶。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
有世間相。
随覺明所現。
見有色空。
則覺明乘權。
而藏心匿體。
所謂傾奪也。
由是藏心亦随覺明而現色空。
妄挾真而周遍矣。
故知風動空澄。
日明雲暗。
心變成境。
境非他物。
随塵背覺。
迷悶不知。
一落世間。
塵勞何已。
△二示妙明合藏。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者。
此妙明不生滅。
乃由始覺還合本覺。
始覺而稱妙明。
謂般若之智。
照明本妙。
至于妙明。
則常照常寂。
此為本不生滅地也。
是故于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
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上言妙明之體。
此言妙明之用。
一謂理法界。
無量謂事法界理可遍事。
故一為無量。
事皆歸理。
故無量為一。
理無不該故大。
事有紀極故小。
然事即含理。
故小中現大。
理可攝事。
故大中現小。
此一多自在。
事理無礙法界也。
不動二句。
會上一多大小之用。
全攝體中。
以見性覺妙明。
本未嘗動。
而十方遍現。
故能身中現土。
土中現身。
依正無礙。
大小雙融。
此又于用而益彰體妙。
方顯事事無礙法界耳。
滅塵合覺。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此結上體用之妙。
良由滅塵合覺之所緻也。
當知如來藏性。
本自如然。
覺明妄動。
流轉至今。
非藉大智照了。
泯見忘情。
雖有真元。
無由顯發。
有志斯道。
當不顸颟。
△三示如來藏一切俱非。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非心。
非空。
非地。
非水。
非風。
非火。
此非七大也。
心即識大。
亦即五陰。
心攝名蘊。
地水火風是色蘊。
非眼。
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
非聲香味觸法。
非眼識界。
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此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也。
已上非六凡。
非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
非老死盡。
此非十二因緣流轉還滅。
指緣覺界。
非苦。
非集。
非滅。
非道。
非智。
非得。
此非四谛能證所證。
指聲聞界。
非檀那。
非屍羅。
非毗梨耶。
非羼提。
非禅那。
非般剌若。
非波羅蜜多。
檀那此雲布施。
屍羅此雲持戒。
毗梨耶此雲精進。
羼提此雲忍辱。
禅那此雲靜慮。
般剌若此雲智慧。
以上六度為能趨之行。
波羅蜜多此雲到彼岸。
此一為所趨之理。
合二指菩薩界。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羅诃三耶三菩。
非大涅槃。
非常。
非樂。
非我。
非淨。
怛闼阿竭此雲如來。
阿羅诃此雲應供。
三耶三菩此雲正遍知。
舉三以該十号。
為能證之人。
涅槃此雲無生滅。
常樂我淨即涅槃四德。
為如來所證之法。
此指佛界。
已上盡四聖。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世指六凡。
出世指四聖。
一切俱非者約如來藏本妙圓心。
無有悟迷。
絕性離相。
不存凡聖之心。
誰陟生佛之路。
既非有法。
豈堕無為。
所謂龍袖拂開。
益彰象王行處。
于此全身放下。
便可信手拈來。
若是睹影神駒。
立見追風千裡。
△四示如來藏一切俱即。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即心。
即空。
即地。
即水。
即風。
即火。
即眼。
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
即聲香味觸法。
即眼識界。
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即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
即老死盡。
即苦。
即集。
即滅。
即道。
即智。
即得。
即檀那。
即屍羅。
即毗梨耶。
即羼提。
即禅那。
即般剌若。
即波羅蜜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
即阿羅诃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
即常。
即樂。
即我。
即淨。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一切俱即者諸疏皆約生滅門。
愚謂上承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又攝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心之後。
則此皆應在如來分上。
随世出世間現凡現聖。
應俗應真。
皆為全體大用。
亦以示世出世間。
即妄即真。
即相即性。
即實即權。
指凡夫之當念。
拂聖者之殊塗。
佛不更佛。
無為豈為。
入此法門。
無轉變相。
又有分貼空不空如來藏。
及三谛之解。
似于本經。
皆為添足。
△五示非即俱離。
須憑妙指。
分二。
初非即俱離妙窮所知。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此又拂非即之意言。
以顯掩室摩竭杜口毗耶之旨。
合此三義。
大啟無遮。
才有承當之人。
已同刻舟之劍。
大須着眼。
莫落今時。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
及出世間聲聞緣覺。
以所知心。
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用世語言。
入佛知見。
此于三義之後。
但斥凡小。
勿以所知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則從上來事。
可以神會矣。
長水引圓覺雲。
但諸聲聞所圓境界。
身心語言。
皆悉斷滅。
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
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
終不能着。
以輪回心。
生輪回見。
入于如來大寂滅海。
終不能至。
△二示妙音須憑妙指。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
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
終不能發。
琴瑟箜篌琵琶喻衆生身。
妙音喻如來藏性。
妙指喻般若智。
宗鏡釋雲。
我身五陰如箜篌。
身中真如佛性是聲。
六度萬行如弦縧。
巧便智慧如彈箜篌人。
以巧便智慧。
修行六度。
前來成佛。
一塵一毛。
皆遍法界。
汝與衆生。
亦複如是。
寶覺真心。
各各圓滿。
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上文所喻既明此當但領其意。
不必一一分疏。
蓋謂寶覺真心。
各各圓滿。
乃如來按指。
即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
則塵勞先起。
此為有無妙智。
大可明鑒也。
故知寶覺真心。
本有廣大神用。
須以大智照了。
頓發妙光。
所謂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汝若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随為色空也。
海印華嚴出現品偈雲。
如海印現衆生身。
以此稱名為大海。
普覺普印諸心行。
是故說名為大覺。
故知海印喻覺海。
如來按指發光。
當不但顯神用耳。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
愛念小乘。
得少為足。
承上汝但舉心塵勞先起。
皆由安于權小。
不慕大乘。
互相系縛。
此結欲貪。
單指人道。
各為詳略。
不可拘例。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
以是因緣。
業果相續。
總結三貪為業果相續之本。
△四總結三種次第遷流。
富樓那。
如是三種颠倒相續。
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因了發相。
從妄見生。
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因此虛妄。
終而複始。
此原三種相續。
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本如來藏。
原非别有。
因了發相。
從妄見生。
此乃忽生之所由也。
因明立所。
故曰因了發相。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故曰從妄見生。
以此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實結生起之因。
以見一念妄動。
遂緻忽生遷流。
既無自性。
亦非心外。
此章有三可疑。
一疑諸經所标三分。
由自證而後見。
見而後相。
三細亦由迷如來藏。
妄有業相。
業而後轉。
轉而後現。
皆先能後所。
今經始叙所明。
是先所後能也。
不知性覺妙明。
即當如來藏。
妄為明覺。
即當妄動業相。
諸疏皆遺妄為明覺一句。
而以因明立所。
生汝妄能。
始準業相。
故必緻疑先所後能矣。
夫所立能生。
正屬轉相。
迷于本住。
乃生異見。
此能承妄動之後。
發現相之始。
故有同異與無同異之境相繼而生也。
亦因酬三種忽生之問。
故原本言之。
若依唯識。
則器界根身。
皆唯内識變似現前。
一時頓現。
非由漸次積聚。
此意在四科七大之前。
隐顯互彰。
須人自悟。
是不可明破耳。
二疑世界皆由妄想四大種生。
添出金木。
諸疏遂有五行之配。
夫五行屬世論。
非如來所說。
雲栖亦雲。
溫陵謂萬法自五行變化。
此出日家。
經中罕言。
當用四大為正。
且金因執明而生。
所謂堅明立礙。
是地大攝。
土勢劣水。
抽為草木。
水大所生。
目為諸相。
此可理通。
偶有所類。
辄引世論。
愚于諸疏論中。
所見不少。
諸師皆有高識。
而故随世谛。
殊不可解也。
三疑性覺妙明。
何故又雲妄為明覺。
覺海之中。
誰為迷者。
既雲性覺。
不應複起妄明。
既有所明。
豈不能障彼明妙。
此疑較上二疑更細。
未有發覆。
愚唯知之。
而不能以文言詳釋。
亦但曰性覺本妙本明。
自能自所。
聖人知之。
以明還妙。
妙本自明。
凡夫不知。
随能生所。
因所立能。
覺明不礙性覺之常然。
性覺豈傷覺明之自異。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如來特為滿慈指出。
使自深知。
殆亦無低昂于其間欤。
上六示三種相續果相竟。
△七明覺不生迷。
分四。
初疑如來妙明世界猶在。
富樓那言。
若此妙覺本妙覺明。
與如來心。
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何當複生。
此與圓覺金剛藏菩薩雲。
十方衆生。
本成佛道。
後起無明。
一切如來。
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疑同而意各有屬。
圓覺疑衆生已成佛道。
此經疑世界衆生尚在現前。
謂衆生即今非佛。
不可遂謂已成。
如來妙空明覺。
不可尚存世界。
故知現前不了。
猶是法執未忘。
觀下文迷方翳目之示。
但祛其迷。
方非南北。
若除其翳。
華豈有無也。
山河大地謂世界。
有為謂衆生。
習漏謂業果。
上下語詳略俱具。
△二喻迷人惑方。
悟不生迷。
佛告富樓那。
譬如迷人。
于一聚落。
惑南為北。
此迷為複因迷而有。
因悟而出。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迷本無根。
雲何因迷。
悟非生迷。
雲何因悟。
聚落喻如來藏。
南喻妙明。
北喻明覺。
惑者喻如來藏不覺妄動而有業相。
此明覺之所由起也。
因迷即指此。
因悟指如來藏。
诘此二義。
以申下答。
明覺之妄。
不因如來藏。
以如來藏不生明覺。
所謂悟非生迷也。
亦複不因不覺妄動。
以如來藏本無自性。
明自生所。
生即無生。
所謂迷本無根也。
滿慈之答。
正合下文聖意。
佛言。
彼之迷人。
正在迷時。
倏有悟人。
指示令悟。
富樓那。
于意雲何。
此人縱迷。
于此聚落。
更生迷不。
不也。
世尊。
指示令悟者喻十方如來已得妙空明覺也。
故知十方如來。
同在迷中。
藉善友力。
還得本悟。
此人縱迷者原其先縱似有迷。
今得本悟。
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以伏下文覺不生迷也。
富樓那。
十方如來。
亦複如是。
此迷無本。
性畢竟空。
昔本無迷。
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
覺不生迷。
此迷即指如來藏不覺妄動。
無本者謂藏無自性。
妄動即空。
無自性故畢竟空也。
如來藏性。
畢竟空寂。
故曰昔本無迷。
以有妄覺。
故似有迷。
以有妄覺。
而得始覺。
故似有覺。
始覺之智。
照了妄覺。
妄即随滅。
始亦無名。
唯一性覺。
豈複有目前不了者耶。
故曰覺不生迷。
宗鏡雲。
從來迷悟似迷。
今日悟迷非悟。
△三喻華翳既除。
華不更出。
亦如翳人。
見空中華。
翳病若除。
華于空滅。
忽有愚人。
于彼空華所滅空地。
待華更生。
汝觀是人。
為愚為慧。
空本無華。
因翳妄見。
言華滅者。
驗翳除也。
以本無生。
不應言滅。
滅且不言。
待華更生。
愚慧可見。
翳喻妄見。
華喻山河。
翳除華滅。
妄息見亡。
富樓那言。
空元無華。
妄見生滅。
見華滅空。
已是颠倒。
敕令更出。
斯實狂癡。
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答同示旨。
但出見華滅空已是颠倒。
益見華本無生。
故下文特許其所解之合。
佛言。
如汝所解。
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
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如來既許其今合。
而即責其前疑。
滿慈未至諸佛。
然明鏡之像。
像當有無。
摩尼之色。
色為真似。
果位雖别。
而法眼自圓。
△四喻金礦不雜。
又如金礦。
雜于精金。
其金一純。
更不成雜。
如木成灰。
不重為木。
衆生似有所迷。
如金在礦。
諸佛還得本悟。
如金一純。
須知金在礦中。
元自不雜。
此言雜者。
歸重出礦。
金當一純也。
木喻惑障。
惑障望諸佛菩提涅槃。
如木成灰。
前二喻指佛性之在衆生。
本來清淨。
妄見生滅。
生滅元虛。
性體自寂。
山河大地。
豈更有無。
唯當證知也。
此二喻指菩提涅槃之在諸佛。
清淨無垢。
還合妙明。
性覺不假修持。
始覺仍教頓盡。
大地衆生。
從中影現。
終當究竟也。
合此四喻。
方為了義。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
亦複如是。
菩提智德。
涅槃斷德。
因窮果極之所顯現。
此答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等相何當複生。
故終以金木二喻重結問意。
上七明覺不生迷竟。
△八示諸大相容。
分五。
初牒原問。
富樓那。
又汝問言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陵滅。
又徴虛空及諸大地。
俱遍法界。
不合相容。
次答四大不能相容。
先牒問辭。
△二以虛空喻藏性相容。
富樓那。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虛空喻如來藏。
群相喻七大。
如來藏清淨本然。
本非七大。
而自性不守。
變現随緣。
若有自性。
則心妨他性。
故雲不拒。
△三以七事喻諸大不礙藏性。
所以者何。
富樓那。
彼太虛空。
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
風搖則動。
霁澄則清。
氣凝則濁。
土積成霾。
水澄成映。
舉七事不礙太虛。
以喻七大不礙如來藏性。
七事不可分貼七大。
即下文色空詳略俱具。
但取其義。
勿拘陳迹。
屯聚也。
風搖則動者以風搖似太虛動。
非真空動也。
風卷土雨空曰霾。
于意雲何。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
為因彼生。
為複空有。
若彼所生富樓那。
且日照時。
既是日明。
十方世界。
同為日色。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是空明。
空應自照。
雲何中霄雲霧之時。
不生光耀。
當知是明。
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
殊方猶雲各處。
諸有為相即指明等。
彼指日等。
世界同為日色反見亦有不同日色。
空中更有圓日現見圓日同于諸相。
窮明非是日也。
若空自明。
不應複有中宵雲霧。
窮明非是空也。
明非是日。
喻四大原本藏性。
明非是空。
喻藏性不生四大。
藏性不生四大。
而四大唯藏性現。
故又曰不異空。
四大原本藏性。
而藏性不拒諸相。
故又曰不異日。
△四以喻準法。
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結為空果。
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此以喻準法。
觀相即觀四大諸法之相。
亦猶非四大非如來藏所謂妄也。
于無可指陳。
更欲诘其相陵滅義。
是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也。
觀性元真。
唯妙覺明。
妙覺明心。
先非水火。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以相之妄。
識性之真。
唯妙覺明。
先非水火。
故知水火無性。
皆心所現。
不相容納。
義窮于此。
△五喻藏性随諸相現。
真妙覺明。
亦複如是。
汝以空明。
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
各各發明。
則各各現。
若俱發明。
則有俱現。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
如喻太虛各随相現也。
舉空以盡諸大。
謂汝心若發明空相。
則藏性随有空現。
所謂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也。
各各發明是由一人一大。
以推多人多大。
若俱發明又由多人多大。
以盡大地七大。
藏性本空。
七大無體。
妄動發知。
諸相群現。
相非實有。
知亦元虛。
唯一藏性。
永無增減。
雲何俱現。
富樓那。
如一水中。
現于日影。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東西各行。
則各有日随雲人去。
一東一西。
先無準的。
日喻真性。
水影喻所知之惑。
各行各随喻循業發現。
唯一性覺。
妄有所明。
遂起諸相。
世間衆生業果各有所感。
各不相知。
于中無主。
憑何準的。
然皆不離自性而有所現。
于此深觀。
自解契合耳。
準謂繩準。
的謂射的。
不應難言。
此日是一。
雲何各行。
各日既雙。
雲何現一。
宛轉虛妄。
無可憑據。
各行各見。
則不應是一。
現本是一。
則不應見雙。
故知見一見雙。
皆為妄覺。
妙覺明心。
豈堕所知。
強說是非。
祇益虛妄。
上七明相續妄生諸大不礙竟。
△八示妙明合藏。
非即雙離。
分五。
初示背覺合塵。
富樓那。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随為色空周遍法界。
是故于中風動空澄。
日明雲暗。
衆生迷悶。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
有世間相。
随覺明所現。
見有色空。
則覺明乘權。
而藏心匿體。
所謂傾奪也。
由是藏心亦随覺明而現色空。
妄挾真而周遍矣。
故知風動空澄。
日明雲暗。
心變成境。
境非他物。
随塵背覺。
迷悶不知。
一落世間。
塵勞何已。
△二示妙明合藏。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者。
此妙明不生滅。
乃由始覺還合本覺。
始覺而稱妙明。
謂般若之智。
照明本妙。
至于妙明。
則常照常寂。
此為本不生滅地也。
是故于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
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上言妙明之體。
此言妙明之用。
一謂理法界。
無量謂事法界理可遍事。
故一為無量。
事皆歸理。
故無量為一。
理無不該故大。
事有紀極故小。
然事即含理。
故小中現大。
理可攝事。
故大中現小。
此一多自在。
事理無礙法界也。
不動二句。
會上一多大小之用。
全攝體中。
以見性覺妙明。
本未嘗動。
而十方遍現。
故能身中現土。
土中現身。
依正無礙。
大小雙融。
此又于用而益彰體妙。
方顯事事無礙法界耳。
滅塵合覺。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此結上體用之妙。
良由滅塵合覺之所緻也。
當知如來藏性。
本自如然。
覺明妄動。
流轉至今。
非藉大智照了。
泯見忘情。
雖有真元。
無由顯發。
有志斯道。
當不顸颟。
△三示如來藏一切俱非。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非心。
非空。
非地。
非水。
非風。
非火。
此非七大也。
心即識大。
亦即五陰。
心攝名蘊。
地水火風是色蘊。
非眼。
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
非聲香味觸法。
非眼識界。
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此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也。
已上非六凡。
非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
非老死盡。
此非十二因緣流轉還滅。
指緣覺界。
非苦。
非集。
非滅。
非道。
非智。
非得。
此非四谛能證所證。
指聲聞界。
非檀那。
非屍羅。
非毗梨耶。
非羼提。
非禅那。
非般剌若。
非波羅蜜多。
檀那此雲布施。
屍羅此雲持戒。
毗梨耶此雲精進。
羼提此雲忍辱。
禅那此雲靜慮。
般剌若此雲智慧。
以上六度為能趨之行。
波羅蜜多此雲到彼岸。
此一為所趨之理。
合二指菩薩界。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羅诃三耶三菩。
非大涅槃。
非常。
非樂。
非我。
非淨。
怛闼阿竭此雲如來。
阿羅诃此雲應供。
三耶三菩此雲正遍知。
舉三以該十号。
為能證之人。
涅槃此雲無生滅。
常樂我淨即涅槃四德。
為如來所證之法。
此指佛界。
已上盡四聖。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世指六凡。
出世指四聖。
一切俱非者約如來藏本妙圓心。
無有悟迷。
絕性離相。
不存凡聖之心。
誰陟生佛之路。
既非有法。
豈堕無為。
所謂龍袖拂開。
益彰象王行處。
于此全身放下。
便可信手拈來。
若是睹影神駒。
立見追風千裡。
△四示如來藏一切俱即。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即心。
即空。
即地。
即水。
即風。
即火。
即眼。
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
即聲香味觸法。
即眼識界。
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即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
即老死盡。
即苦。
即集。
即滅。
即道。
即智。
即得。
即檀那。
即屍羅。
即毗梨耶。
即羼提。
即禅那。
即般剌若。
即波羅蜜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
即阿羅诃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
即常。
即樂。
即我。
即淨。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一切俱即者諸疏皆約生滅門。
愚謂上承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又攝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心之後。
則此皆應在如來分上。
随世出世間現凡現聖。
應俗應真。
皆為全體大用。
亦以示世出世間。
即妄即真。
即相即性。
即實即權。
指凡夫之當念。
拂聖者之殊塗。
佛不更佛。
無為豈為。
入此法門。
無轉變相。
又有分貼空不空如來藏。
及三谛之解。
似于本經。
皆為添足。
△五示非即俱離。
須憑妙指。
分二。
初非即俱離妙窮所知。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此又拂非即之意言。
以顯掩室摩竭杜口毗耶之旨。
合此三義。
大啟無遮。
才有承當之人。
已同刻舟之劍。
大須着眼。
莫落今時。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
及出世間聲聞緣覺。
以所知心。
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用世語言。
入佛知見。
此于三義之後。
但斥凡小。
勿以所知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則從上來事。
可以神會矣。
長水引圓覺雲。
但諸聲聞所圓境界。
身心語言。
皆悉斷滅。
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
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
終不能着。
以輪回心。
生輪回見。
入于如來大寂滅海。
終不能至。
△二示妙音須憑妙指。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
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
終不能發。
琴瑟箜篌琵琶喻衆生身。
妙音喻如來藏性。
妙指喻般若智。
宗鏡釋雲。
我身五陰如箜篌。
身中真如佛性是聲。
六度萬行如弦縧。
巧便智慧如彈箜篌人。
以巧便智慧。
修行六度。
前來成佛。
一塵一毛。
皆遍法界。
汝與衆生。
亦複如是。
寶覺真心。
各各圓滿。
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上文所喻既明此當但領其意。
不必一一分疏。
蓋謂寶覺真心。
各各圓滿。
乃如來按指。
即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
則塵勞先起。
此為有無妙智。
大可明鑒也。
故知寶覺真心。
本有廣大神用。
須以大智照了。
頓發妙光。
所謂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汝若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随為色空也。
海印華嚴出現品偈雲。
如海印現衆生身。
以此稱名為大海。
普覺普印諸心行。
是故說名為大覺。
故知海印喻覺海。
如來按指發光。
當不但顯神用耳。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
愛念小乘。
得少為足。
承上汝但舉心塵勞先起。
皆由安于權小。
不慕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