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四

關燈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擔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上六收陰入處界七大歸如來藏。

    以啟真悟竟。

     △七明相續妄生。

    諸大不礙。

    分八。

    初滿慈贊佛陳疑。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善為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

     長水雲。

    如來藏。

    不空不有。

    即性即相。

    名第一義谛。

    愚謂此乃指蹤之談。

    即使意絕言窮。

    猶非親證。

    當知親證所詣耳。

    谛真實處也。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

     智論雲。

    富樓那于四衆中。

    用十二部經種種法門。

    種種因緣。

    廣譬喻說。

    能利益衆生。

    當為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猶如聾人。

    逾百步外。

    聆于蚊蚋。

    本所不見。

    何況得聞。

    佛雖宣明。

    令我除惑。

    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微妙即指第一義谛。

    二乘隻解人執。

    而所知非分。

    故聞本空周遍。

    猶如聾人。

    逾百步外。

    聞于蚊蚋也。

    惑即本空周遍二惑。

    二惑若除。

    則所知障盡。

    究竟無疑。

    亦即指此。

     世尊。

    如阿難輩。

    雖則開悟。

    習漏未除。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

    雖盡諸漏。

    今聞如來所說法音。

    尚纡疑悔。

     阿難開悟。

    即指前雲獲本妙心。

    常住不滅。

    然亦大乘法執分别。

    一聞本空周遍。

    已得頓忘。

    而微細俱生。

    猶未蕩盡。

    故雲習漏未除也。

    二執皆言漏。

    習漏則唯指二執俱生。

    滿慈雖登無漏。

    此單指人空。

    諸漏謂欲漏。

    有漏。

    無明漏。

    然屬界内。

    皆人空攝。

    顯下所疑乃屬法執。

    雖較有學開悟。

    猶遜一籌。

    而亦可作其蕩除俱生之助。

    疑即疑法。

    悔悔二乘之誤。

     △二設二難。

    分二。

    初難清淨忽生。

     世尊。

    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

    皆如來藏。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終而複始。

     初牒所聞。

    下起疑義。

    溫陵雲。

    清淨則宜無諸相。

    本然則宜無遷流。

    此指業用也。

    謂皆如來藏清淨本然。

    則當無此業用。

    山河大地謂器世間。

    有為謂衆生世間。

    忽生疑始生。

    遷流疑相續。

     △二難諸大不遍。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世尊。

    若地性遍。

    雲何容水。

    水性周遍。

    火則不生。

    複雲。

    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

    不相陵滅。

    世尊。

    地性障礙。

    空性虛通。

    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此疑四大各有自性。

    不能相容。

    不知如來藏妙真如性。

    本周法界。

    四大依起。

    四大無體。

    唯心所現。

    故以四大望如來藏。

    則曰本性圓融。

    此如來所說。

    滿慈今就四大性言。

    乃有此疑。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唯願如來宣流大慈。

    開我迷雲。

    及諸大衆。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欽渴如來無上慈悔。

     是義即本知周遍二義。

    如來說本空。

    則大地山河。

    目前宛爾。

    如來說周遍。

    則地水火風。

    性相乖角。

     上二設二難竟。

     △三許宣勝義。

    告衆令聽。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

    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唯識雲。

    勝義谛略有四種。

    一世間勝義。

    謂蘊處界等。

    二道理勝義。

    謂苦等四谛。

    三證得勝義。

    謂二空真如。

    四勝義勝義。

    謂一真法界。

    即第一義谛也。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富樓那等欽佛法音。

    默然承聽。

     涅槃許聲聞亦得作佛。

    一闡提皆有佛性。

    楞伽五性兼收。

    五性一聲聞性。

    二辟支佛性。

    三如來乘性。

    四不定乘性。

    五無性。

    即一闡提。

    此許定性聲聞。

    及一切未得二空回心上乘阿羅漢等。

    正與二經同旨。

    阿練若此雲無喧雜。

    一乘為諸佛大寂滅場。

    是真阿練若正修行處。

    大乘本生心地經雲。

    觀一切煩惱根原。

    即是自心。

    了達此法。

    堪能止住阿練若處。

    不悟自心。

    徒栖遠谷。

    避喧求寂。

    舉世未有其方。

    若頓了自心。

    是真阿練若。

     △四标性本以顯妄元。

    分二。

    初标性本。

     佛言。

    富樓那。

    如汝所言。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

    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

    唯然。

    世尊。

    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宗鏡雲。

    性覺妙明者。

    是自性清淨心。

    即如來藏性。

    在纏真如等。

    本性清淨。

    不為煩惱所染。

    名為性覺。

    本覺明妙者。

    出纏真如等。

    從無分别智。

    覺盡無始妄念。

    名究竟覺。

    始覺即本覺。

    悟本之覺。

    名曰本覺。

    故起信論雲。

    于真如門。

    名為性覺。

    于生滅門名為本覺。

    以性覺不從能所而生。

    非假修證而得。

    本自妙而常明。

    故曰性覺妙明。

    以始覺般若。

    明性覺之妙。

    故曰本覺明妙。

    又真如之性。

    性自了故。

    則性覺妙明。

    以始覺之智。

    了本性故。

    則本覺明妙。

     性覺渾侖而言之也。

    本覺是由始覺轉合而言之也。

    妙者無有始終。

    無有分别。

    此指性體本自寂照。

    故曰妙明。

    由始覺以合回本覺。

    是由明合妙。

    故曰明妙。

    覺範論曰。

    馬鳴雲。

    始覺時即是本覺。

    無别覺起。

    立始覺者。

    以依本覺有不覺。

    依不覺說有始覺。

    推馬鳴之意。

    以較此經。

    乃是升本覺為性覺。

    升始覺為本覺。

    故異耳。

    今所言性覺者。

    則馬鳴以為本覺者也。

    所言本覺者。

    則馬鳴以為始覺者也。

    覺範引馬鳴。

    謂此經升本為性。

    升始為本。

    以本為性。

    則體合如是。

    以始為本。

    則不能無說。

    蓋由始以識乎本。

    既已識本。

    即稱本覺。

    以明合妙。

    是何必升耶。

     △二诘性明為妄。

     佛言。

    汝稱覺明。

    為複性明。

    稱名為覺。

    為覺不明。

    稱為明覺。

     诘意謂汝以覺性本明。

    自不因明而名為覺。

    抑以覺性不明。

    是必藉明而後稱為覺。

    也解深密經如來為始教菩薩。

    不能擔荷八識。

    以八識有明與不明二義。

    故别立第九。

    取其淨白偏真。

    亦随權說。

    與此正類。

     富樓那言。

    若此不明。

    名為覺者。

    則無所明。

     謂若不以明而名為覺。

    則覺無所明。

    不知真如自體。

    本照本寂。

    但祇以明一半而為覺性。

    則明必有所。

    所立能生。

    能所宛然。

    遂成虛妄。

    華嚴雲。

    無見即是是。

    能見一切法。

    肇論雲。

    般若無知。

    無所不知。

    亦概可見。

     佛言。

    若無所明。

    則無明覺。

    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上二句推滿慈之意。

    若無所明。

    則無明覺。

    謂無明固不足見覺體也。

    有所二句是正破。

    謂性覺本明。

    不因所有。

    所立體亡。

    故曰有所非覺。

    若一切無所照了。

    又非本覺明妙。

    故曰無所非明。

    無明一句轉縱以出下正告二語。

    謂性覺本自妙明。

    若單以明為覺。

    則明必妄動。

    此當業相也。

     覺體本明。

    以無自性。

    不能自守。

    故有業相。

    業則轉而生所矣。

    世尊恐人于明處認覺。

    反落妄緣。

    特先诘其以性明。

    抑以不明。

    而滿慈果以覺為所明。

    乃約其意雲。

    汝謂若無所明。

    則無明覺矣。

    乃明指其病曰。

    夫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然後直告之曰。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謂覺本妙明。

    然此明不能自守。

    易于生所。

    若以明為覺。

    是以業相為性覺自體。

    失于本妙。

    故曰妄也。

     問世尊诘滿慈。

    謂汝以性明。

    稱名為覺。

    此意易曉。

    而曰為覺不明。

    稱為明覺。

    豈世尊故為探之耶。

    抑别有旨也。

    既以不明。

    又稱明覺。

    何也答曰。

    如來藏中。

    實有明不明二義。

    明者覺體本明也。

    無明者覺體無性。

    以至真故無分别。

    無分别中。

    湛然常住。

    所謂妙也。

    無分别中。

    冥然不覺。

    所謂無明也。

    然覺體本明。

    以無分别。

    不覺妄動。

    乃有見相。

    所謂所明也。

    世尊此問。

    謂以性覺本明。

    而名為覺耶。

    抑以覺體亦有不明。

    而唯以明者為覺耶。

    不知覺之不明。

    覺之無自性。

    覺之無分别。

    所謂至真至妙也。

    若舍此妙。

    而不能安住。

    唯以其明者為覺。

    則此明無性。

    不能自守。

    妄生分别矣。

    故單以無明為覺。

    即非覺湛明性。

    單以明為覺。

    則明必生所。

    此所為妄也。

    傅大士雲。

    安住無明之明照。

    了達明照之無明。

    是無明之明照。

    貴乎安住。

    明照之無明。

    貴乎了達。

    二者相須。

    偏用未見其妙耳。

    然此第在為道者言之也。

    若在性覺。

    則本妙本明。

    無古無今。

    在聖人。

    則覆明覆妙。

    無終無始。

    在衆生世界。

    則由覺有明。

    由明生所由所立能。

    同異熾然。

    不妨仍是清淨本然耳。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覺性本明。

    不落能所。

    故曰覺非所明。

    是原性覺之無能所。

    以見覺明為妄也。

    夫真明無性。

    不能自守。

    妄有所覺。

    故曰因明立所。

    是又原覺明之所由起。

    以見所立則能必生耳。

    此當轉相。

    蓋以所明猶是真明無性。

    妄有所動。

    今則因妄動妄自作主。

    轉所為能矣。

     上四标性本以顯妄元竟。

     △五原器界虛空衆生因相分四。

    初示器界因相。

     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無因異望性覺而言。

    今能所既立。

    境界妄現。

    故曰熾然成異。

    自此至無同異。

    皆當現相也。

     △二示虛空因相。

     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

     上熾然成異。

    乃指器界。

    今異彼所異者。

    謂異于器界。

    而起同相。

    即下文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以起下文無同無異。

     △三示衆生因相。

     同異發明。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同為虛空。

    異為器界。

    色空對現。

    含識從生。

    故下文雲彼無同異。

    真有為法。

     △四總結因相。

     如是擾亂。

    相待生勞。

    勞久發塵。

    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如是承上同異與無同異。

    總攝現相。

    以有境界對現。

    故相擾亂。

    境界擾亂。

    遂生勞慮。

    對境分别。

    而起智相。

    勞久則分别相續。

    乃有塵象。

    塵污染義。

    謂愛憎污染真性。

    執取愛憎。

    循名著相。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此則從人法俱生。

    而究人法分别。

    是為四粗。

    業系二粗。

    雖出衆生業果。

    然實已具此。

    所謂惑業苦三。

    不相離也。

     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

    真有為法。

     前在三細現相。

    未有實境。

    隻言同異。

    今在智相分别之後。

    名相判然。

    夫因中但見其異。

    而不知世界依起。

    因中但見其同。

    而不知虛空自靜。

    對同而顯彼無同。

    對異而顯彼無異。

    因所生能。

    習成含識。

    所謂有為法也。

    華嚴雲。

    何等名有為法。

    所謂三界衆生。

     上五原器界虛空衆生因相竟。

     △六示三種相續果相。

    分四。

    初世界相續果相。

     覺明空昧。

    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前言世界衆生業果之因。

    此乃分詳生起之相。

    覺性成所。

    則所立性亡。

    故外見有空。

    明所不及則随照失宗。

    故反觀同昧。

    空昧無主。

    則動靜兩衡。

    故相待成搖。

    此風輪之所由生也。

    世界依空。

    風輪所持。

    皆由覺明為妄。

     因空生搖。

    堅明立礙。

    彼金寶者明覺立堅。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空因迷覺而搖。

    堅因執明成礙。

    以搖撼執。

    明覺益堅。

    故金輪外應。

     堅覺寶成。

    搖明風出。

    風金相摩。

    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取前風金二性。

    為火大所生。

    變化者變生為熟。

    化物成燼。

     寶明生潤。

    火光上烝。

    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世間之寶。

    光透内外。

    如水晶金玉。

    皆有潤氣。

    加以火烝。

    便成津液。

    若在所明。

    光明自愛。

    愛流為種。

    是為水因。

    火從心生。

    覺心妄動。

    增長愛河。

    此大不言覺明。

    而理當具有。

    故補出此。

     火騰水降。

    交發立堅。

    濕為巨海。

    幹為洲潬。

    以是義故。

    彼大海中。

    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

    江河常注。

     交發立堅。

    有相容互彰之義。

    濕為巨海。

    幹為洲潬。

    即二性互彰。

    不相假借。

    所謂立堅也。

    此從堅明所生。

    海中火起。

    洲潬常注。

    又即二性相容之中。

    而見互彰。

    猶是立堅之意。

    海即四大海。

    洲即四大洲。

    及諸小洲。

    潬謂近水沙出。

    皆可居處。

    宗鏡雲。

    愛心多者即成巨海。

    執心多者即成洲潬。

    風性生慢。

    火性生瞋。

    于色起愛。

    潬中流水。

    違愛生瞋。

    海中火起。

    四大唯心。

    判然可見。

    下文分出四心輕重之勢。

     水勢劣火。

    結為高山。

    是故山石擊則成??。

    融則成水。

     瞋重愛微。

    故外應高山。

    擊則成火。

    融則成水。

    以驗二性所成。

     土勢劣水。

    抽為草木。

    是故林薮遇燒成土。

    因絞成水。

     愛重執輕。

    故外應草木。

    成土成水。

    亦見二性之效。

    然四大唯心。

    疊相輕重。

    故所應外相不同。

    總以明四大與諸相所起。

     交妄發生。

    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

    世界相續。

     楞伽雲。

    四大種從妄想生。

    即此覺明為妄也。

    空昧生風。

    執明生金。

    風摩金而火現。

    火烝寶而水流。

    由是諸相疊興。

    山陵草木。

    輕重互形。

    無有一法不由心現。

    此以迷起。

    非自心有。

    故楞伽又有流注異因之斥。

     △二衆生相續果相。

     複次富樓那。

    明妄非他。

    覺明為咎。

    所妄既立。

    明理不逾。

     明而以為妄者非他。

    謂覺非所明。

    而以覺為所明之咎。

    所妄既立。

    則明為所限。

    故曰明理不逾。

    下文見聞覺知。

    正由此分。

     以是因緣。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色香味觸。

    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無明妄動。

    而有見分。

    即有相分。

    相為根塵。

    複引見分以為諸識發揮。

    即當六根對塵。

    妄生分别。

    起惑造業。

    所謂六妄成就也。

    故見聞覺知。

    雖總指根。

    而識亦具。

     同業相纏。

    合離成化。

     溫陵曰。

    同業即胎卵。

    因父母己三者同業。

    故相纏着而有生。

    合離即濕化。

    不因父母。

    但由己業。

    或合濕而成形。

    即蠢蠕也。

    或離異而托化。

    即天獄也。

     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見明是見中先成一定分别。

    故能因色而發。

    明見想成又因見明與色。

    而起現行之想。

    明即當見明。

    見即當色發也。

    若男則異見謂父。

    同想謂母。

    此中憎即異見。

    愛即同想。

    然一切憎愛。

    即從此生耳。

     流愛為種。

    納想為胎。

    交遘發生。

    吸引同業。

    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蒱昙等。

     同想故成愛。

    愛以合體初投而言。

    故曰種。

    納想以既投而言。

    既投則愛戀不舍。

    故增長成胎。

    交遘五句。

    總承上文以明其同業吸引。

    羯羅藍此雲凝滑。

    遏蒱昙此雲胞狀。

    胎中凡五七始成。

    今但舉二七略耳。

    前三節總四生。

    此與上節先言胎。

    後乃總結。

     胎卵濕化。

    随其所應。

    卵唯想生。

    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

    化以離應。

     随其所應當兼業與情想合離而言。

    蓋以四生人與旁生皆具。

    卵想胎情。

    濕合化離。

    此舉四生之所感。

    大概如是。

    其中善惡。

    各以業應。

    不可克定。

     情想合離。

    更相變易。

    所有受業。

    逐其飛沈。

    以是因緣。

    衆生相續。

     更相變易即前所謂人與旁生悉具四生。

    乃至或先或後。

    或權現。

    或實報。

    皆不可定。

    其所應受。

    皆随業善惡以為升沈。

    由是舍身受身。

    無有斷絕。

    故曰相續。

     △三業果相續果相。

     富樓那。

    想愛同結。

    愛不能離。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

    相生不斷。

    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欲貪由于想愛纏綿不舍。

    故有父母子孫相續。

     貪愛同滋。

    貪不能止。

    則諸世間卵化濕胎。

    随力強弱。

    遞相吞食。

    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殺亦由貪。

    為愛身命。

    須賴滋養。

    則強弱相制。

    互相吞啖。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

    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

    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貪乃有盜。

    故以人食羊。

    雖用财奪命。

    亦同不與而取。

    至人死為羊。

    羊死為人。

    生死相啖。

    展轉無窮。

    乃約責償而言。

    因世人食肉不知其禍。

    故以隔世曉之。

    殺盜皆本于貪。

    固本經緣起偏重。

    然衆生由妄明生所。

    所複生能。

    結為我體。

    為有我故。

    是彼愛着。

    增長愛心。

    妨他利己。

    則殺與盜。

    皆由貪起。

    不可不懲也。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生死。

     汝負我命。

    遂我今盜。

    我還汝債。

    成汝今殺。

    殺盜互滋。

    相酬無已。

    此總四生轉結盜殺。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

     色在汝。

    故曰汝愛我心。

    色在我。

    故曰我憐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