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三

關燈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上二五陰竟。

     △三六入。

    分六。

    初眼入。

     複次阿難。

    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

    即彼目睛瞪發勞者。

    兼目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六入即六根。

    謂根為塵所入。

    故雲六入。

    即彼目睛瞪發勞者此領前色陰文。

    前以目喻真智。

    晴空喻真理。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

    瞪以發勞。

    喻無始不覺心動。

    乃有見相二分。

    今即前文所喻單取相中根見。

    謂兼目與勞。

    皆即菩提瞪發勞相也。

    目即根。

    勞即根中妄見。

    菩提瞪發勞相相字。

    正原本如來藏不覺妄動。

    乃于此目勞而得其狀也。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

    發見居中。

    吸此塵象。

    名為見性。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先标明暗二塵。

    以顯根見所發離塵無體。

    謂從覺性流露。

    而無見自體也。

     如是阿難。

    當知是見。

    非明暗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明暗該色。

    非空色者。

    蓋以出非根耳。

    謂寄根而發。

    本無自性。

    因緣自然。

    不破而破。

     何以故。

    若從明來。

    暗即随滅。

    應非見暗。

    若從暗來。

    明即随滅應無見明。

    若從根生。

    必無明暗。

    如是見精。

    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前矚塵象。

    歸當見根。

    又空自觀。

    何關汝入。

     從明則不見暗。

    從暗則不見明。

    從根則無明暗時。

    而此見精。

    在浮塵内。

    無有自性。

    不能顯發。

    從空則歸當見眼。

    又空能觀。

    非關根入。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窮諸虛妄。

    則因緣無托。

    更疑自然。

    于何表示。

     △二耳入。

     阿難。

    譬如有人。

    以兩手指。

    急塞其耳。

    耳根勞故。

    頭中作聲。

    兼耳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此即本根設喻。

    以指塞耳。

    耳勞作聲。

    以喻耳入之妄。

    現前不塞之耳。

    所有耳入之妄。

    皆如能喻。

    故曰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動靜二種妄塵。

    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

    名聽聞性。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是聞。

    非動靜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靜來。

    動即随滅。

    應非聞動。

    若從動來。

    靜即随滅。

    應無覺靜。

    若從根生。

    必無動靜。

    如是聞體。

    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有聞成性。

    即非虛空。

    又空自聞。

    何關汝入。

     有聞成性者言聞從空出。

    則空成聞性。

    不名為空也。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結同前釋。

     △三鼻入。

     阿難。

    譬如有人。

    急畜其鼻。

    畜久成勞。

    則于鼻中聞有冷觸。

    因觸分别通塞虛實。

    如是乃至諸香臭氣。

    兼鼻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亦同耳入。

    即本根設喻。

    以見現前鼻入之妄。

    下三根例此。

     因于通塞二種妄塵。

    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

    名嗅聞性。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當知是聞。

    非通塞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通來。

    塞則聞滅。

    雲何知塞。

    如因塞有。

    通則無聞。

    雲何發明香臭等觸。

    若從根生。

    必無通塞。

    如是聞機。

    本無自性。

    若從空出。

    是聞自當回嗅汝鼻。

    空自有聞。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例前釋。

     △四舌入。

     阿難。

    譬如有人。

    以舌舐吻。

    熟舐令勞。

    其人若病。

    則有苦味。

    無病之人。

    微有甜觸。

    由甜與苦。

    顯此舌根。

    不動之時。

    淡性常在。

    兼舌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

    發知居中。

    吸此塵象。

    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

    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如是嘗苦淡知。

    非甜苦來。

    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甜苦來。

    淡則知滅。

    雲何知淡。

    若從淡出。

    甜即知亡。

    複雲何知甜苦二相。

    若從舌生。

    必無甜淡及與苦塵。

    斯知味根。

    本無自性。

     從舌即浮塵根。

    知味根指勝義。

    謂若從浮塵舌根而生。

    則此知味之勝義。

    在浮塵内。

    于無甜淡時。

    無嘗自性。

    不能顯發也。

    甜苦淡三。

    而言二種妄塵者。

    甜苦屬有味。

    淡屬無味。

    故分二對。

     若于空出。

    虛空自味。

    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

    何關汝入。

     上言名知味性。

    此乃承虛空自味。

    虛空自知。

    文句便宕。

    若嫌其重。

    分貼塵入。

    闆且無義。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結同前釋。

     △五身入。

     阿難。

    譬如有人。

    以一冷手觸于熱手。

    若冷勢多。

    熱者從冷。

    若熱功勝。

    冷者成熱。

    如是以此合覺之觸。

    顯于離知。

    涉勢若成。

    因于勞觸。

    兼身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二手皆身根。

    故以冷熱為觸塵。

    合而順。

    則離必違。

    合而違。

    則離必順。

    是合覺顯于離知也。

    涉勢若成因于勞觸謂冷勢熱勢。

    以多與勝之涉而成。

    乃因于二手之勞觸。

    此見虛妄。

    亦即本根設喻。

    以明現在身根。

    亦複如是。

    同為菩提瞪發勞相也。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

    發覺居中。

    吸此塵象。

    名知覺性。

    此知覺體。

    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是覺。

    非離合來。

    非違順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何以故。

    若合時來。

    離當已滅。

    雲何覺離。

    違順二相。

    亦複如是。

    若從根出。

    必無離合違順四相。

    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覺。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例前釋。

     △六意入。

     阿難。

    譬如有人。

    勞倦則眠。

    睡熟便寤。

    覽塵斯憶。

    失憶為忘。

     一切衆生。

    現在迷中。

    有意無心。

    意生則過未分明意滅則現前昧略。

    念念遷移。

    終身不覺。

    此即本根最易明者。

    如眠寤憶忘。

    以為全意之喻。

    蓋眠中之夢。

    以喻假有。

    夢而忽寤。

    以喻假無。

    不了假有。

    覽夢塵而斯憶。

    不了假無。

    寤失憶而為忘。

    此極狀意入虛妄。

    以出下文所喻意根也。

     是其颠倒。

    生住異滅。

    吸習中歸。

    不相逾越。

    稱意知根。

    兼意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此承上設喻。

    以例一切憶忘皆如眠寤。

    憶即似生。

    忘即似滅。

    似生非生。

    似滅非滅。

    故曰颠倒。

    始憶曰生。

    正憶曰住。

    始忘曰異。

    忘竟曰滅。

    吸習即吸此四相歸于意根。

    四相曆然。

    刹那不雜。

    故曰不相逾越。

    稱意即稱憶忘之意此指六識。

    根即七識也。

    七識即見分。

    衆生惑為我體。

    所謂勞也。

    故曰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

    集知居中。

    吸撮内塵。

    見聞逆流。

    流不及地。

    名覺知性。

    此覺知性。

    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

    集知居中。

    此言過去外塵。

    與意相應。

    憶即俨然。

    所謂落謝影子。

    是為内塵也。

    見聞随聲色而往為順流。

    見聞攬聲色而入為逆流。

    逆流于無所至之處。

    惟有意根能緣。

    名覺知性。

    蓋在迷中。

    緣塵而有。

    離塵即無。

    以不能會覺知而歸本全性。

    故曰無體。

    謂覺知無有自體也。

    寤寐即借上喻眠寤。

    以狀生滅之假有假無。

    非實指眠寤耳。

     如是阿難。

    當知如是覺知之根。

    非寤寐來。

    非生滅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寤寐即當憶忘二字。

    寐中之夢為憶。

    寤而忽失為忘。

    正憶為生。

    失憶為滅。

    意不對塵。

    分别何自。

    離意不覺。

    豈更從空。

     何以故。

    若從寤來。

    寐即随滅。

    将何為寐。

    必生時有。

    滅即同無。

    令誰受滅。

    若從滅有。

    生即滅無。

    誰知生者。

     将何為寐。

    令誰受滅。

    誰知生者。

    即此三句。

    自當警然不為意根所留。

     若從根出。

    寤寐二相。

    随身開合。

    離斯二體。

    此覺知者。

    同于空華。

    畢竟無性。

    若從空生。

    自是空知。

    何關汝入。

     二體即寤寐二體。

    蓋明覺知無性。

    因寤寐而顯。

    不能自發也。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結同前釋。

     兼目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又雲此見離彼明暗二塵。

    畢竟無體。

    何瞪發皆收為菩提妙性。

    而此見反斥其無體耶。

    夫自是心非眼之示。

    已明指見為心。

    則此之無體。

    乃謂見無自性。

    全體是心。

    故以見而言。

    為無自體。

    以心而言。

    為無見體。

    此直指其離塵脫見憬然自得。

    六入皆然也。

     上三六入竟。

     △四十二處。

    分六。

    初色見二處。

     複次阿難。

    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

    汝且觀此祇陀樹林。

    及諸泉池。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

    眼生色相。

     顯宗論雲。

    處謂生門。

    心心所法。

    于中生長。

    故名為處。

    蓋以六根六塵。

    是識生處。

    前言根。

    此言塵。

    亦因根對塵。

    故雙舉推窮也。

     阿難。

    若複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

    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

    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此窮色無生處。

    始言眼不生色。

    以見空時。

    能生之色性既銷。

    所生之色相亦殒。

    誰相對而顯其空質也。

    窮色而極于能所俱盡。

    顯發并亡。

    益知現前一切。

    豈容拟議耶。

    此但窮色。

    而言空亦如是。

    以空色本不相離耳。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

    觀空非色。

    見即銷亡。

    亡則都無。

    誰明空色。

     帶言色亦不生眼。

    以明空華不能發清明目也。

    見空之時。

    所生之色見既銷。

    能生之色相都盡。

    能所雙泯。

    空色誰辨。

    所謂真智無見。

    真理無色。

    于斯可想耳。

    兼言空者。

    亦猶前義。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

    即色與見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此言處。

    故窮于無處。

    即成虛妄。

    既成虛妄。

    因緣自然。

    益為戲論。

     △二聲聽二處。

     阿難。

    汝更聽此祗陀園中。

    食辦擊鼓。

    衆集撞鐘。

    鐘鼓音聲。

    前後相續。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

    耳往聲處。

     聲不來耳。

    耳不往聲。

    而聞響俱辦。

    鐘鼓不交參。

    動靜無前後。

    語雖窮聲。

    意已冥示。

    讀者思之。

     阿難。

    若複此聲來于耳邊。

    如我乞食室羅筏城。

    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此聲必來阿難耳處。

    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一聞鐘聲。

    同來食處。

     窮聲來耳邊。

    則應獨來。

    不應遍至。

    引證如來乞食城中。

    祇林無我。

    亦就現則俗谛易見。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

    如我歸住祗陀林中。

    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汝聞鼓聲。

    其耳已往擊鼓之處。

    鐘聲齊出。

    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若無來往。

    亦複無聞。

     窮耳往聲處。

    則應獨往鼓邊。

    不應更聞鐘響。

    往來俱窮。

    益顯聽聲俱妄。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

    即聽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