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三

關燈
則各無。

    今總無則非亦異。

    空見不分。

    故非不一。

    明暗相陵。

    見無虧損。

    故非不異。

     汝更細審。

    微細審詳。

    審谛審觀。

    明從太陽。

    暗随黑月。

    通屬虛空。

    壅歸大地。

    如是見精。

    因何所出。

    見覺空頑。

    非和非合。

    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谛審四境。

    不與見涉。

    故單徴見精也。

    見本有覺。

    空自是頑。

    窮非和合。

    見無自性。

    不應自出。

    兼窮自然。

     若見聞知性圓周遍。

    本不動搖。

    當知無邊不動虛空。

    并其動搖地水火風。

    均名六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結會五大歸如來藏。

    俱無生滅。

    見聞知覺。

    總言六根。

    始以見例。

     阿難。

    汝性沉淪。

    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

    汝當觀此見聞覺知。

    為生為滅。

    為同為異。

    為非生滅。

    為非同異。

     長水雲。

    生滅同也。

    謂同于明暗虛空。

    互相有無。

    非生滅異也。

    謂不與明暗虛空互相有無。

    為同為異兩亦也。

    為非同異兩非也。

    四句俱超。

    則體周法界。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

    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如一見根。

    見周法界。

    聽嗅嘗觸。

    覺觸覺知。

    妙德瑩然。

    遍周法界。

    圓滿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性見非别。

    覺體自明。

    此根性所以為真現量也。

    以一見總會六根。

    同歸現量。

    清淨本然。

    遍周法界。

    循業發現。

    無可計度。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結同前釋。

     △九收識大。

     阿難。

    識性無源。

    因于六種根塵妄出。

     識性無源謂此分别。

    本無自性。

    因于根塵。

    妄有所了。

    非了知性而實無體。

    此當細審。

    不可依文漫無分曉。

     汝今遍觀此會聖衆。

    用目循曆。

    其目周視。

    但如鏡中。

    無别分析。

    汝識于中次第标指。

    此是文殊。

    此富樓那。

    此目犍連。

    此須菩提。

    此舍利弗。

    此識了知。

    為生于見。

    為生于相。

    為生虛空。

    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将根顯識。

    現前明了。

    以徴所生。

     阿難。

    若汝識性生于見中。

    如無明暗及與色空。

    四種必無。

    元無汝見。

    見性尚無。

    從何發識。

     根由塵現。

    識由根發。

    無塵則根性無托。

    識于何附。

    窮非根生也。

     若汝識性生于相中。

    不從見生。

    既不見明。

    亦不見暗。

    明暗不矚。

    即無色空。

    彼相尚無。

    識從何發。

     相由根顯。

    識因相别。

    無根則明暗色空俱無所矚。

    識于何了。

    窮非相生也。

     若生于空。

    非相非見。

    非見無辨。

    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非相滅緣。

    見聞覺知。

    無處安立。

     此約空生。

    則無相見。

    無見則不能分别四境。

    無相則無所緣。

    而五根無托。

     處此二非。

    空則同無。

    有非同物。

    縱發汝識。

    欲何分别。

     既非見相。

    則此空同于龜毛兔角矣。

    又轉計不同龜毛兔角。

    則必有體。

    有而非物。

    縱有汝識。

    無境可托。

    分别何從也。

    亦恐人誤認緣影。

    故出此難。

     若無所因。

    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别識明月。

     此窮無因也。

    日中無月。

    識無所附。

     汝更細詳。

    微細詳審。

    見托汝睛。

    相推前境。

    可狀成有。

    不相成無。

    如是識緣。

    因何所出。

     分言見相之所從現。

    以窮識生。

    睛指浮根。

    境指明暗。

    成有即境。

    成無即空。

     識動見澄。

    非和非合。

    聞聽覺知。

    亦複如是。

    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識分别為動。

    見照境為寂。

    言兩相背。

    故非和合。

    不應自出。

    再窮無因。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

    當知了别見聞覺知圓滿湛然。

    性非從所。

    兼彼虛空地水火風。

    均名七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會前根性與五大歸本如來藏中。

    本無生滅。

    了别見聞覺知者。

    了别是識。

    見聞覺知是根。

    言識而帶言依起。

    以明依根而起之識。

    與根性本自同源。

    非從所依而有。

    故曰性非從所。

    下文自明。

     阿難。

    汝心粗浮。

    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

    汝應觀此六處識心。

    為同為異。

    為空為有。

    為非同異。

    為非空有。

     般若經雲。

    六識者。

    本自一心。

    由遍六根門頭。

    而成六識。

    從見為眼識。

    從聞為耳識。

    從嗅為鼻識。

    從嘗為舌識。

    從染為身識。

    從分别為意識。

    如是根塵三事。

    和合為十八界。

    若如實知自性皆空。

    是能學六根六塵六識。

    此言不悟見聞發明了知者。

    蓋使從六根門頭。

    返觀識性。

    始知一切分别。

    随事付物。

    體非生滅。

    湛然常住也。

    同謂同于六處。

    異謂異于六處。

    同故為有。

    異故為空。

    即兩亦也。

    非同異。

    非空有。

    即兩非也。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此指識即是心。

    唯識所謂真識也。

     妙覺湛然。

    遍周法界。

    含吐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含即一真不動。

    在如來藏中。

    吐即依妄分别。

    随處發現。

    但有纖塵發現之處。

    即是自心生。

    不從分别有。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結同前釋。

     于十八界。

    則雲眼色為緣。

    生眼識界。

    三處俱無。

    謂識依根塵而生分别。

    方可言無。

    而實非識體無也。

    故此識大。

    乃雲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妙覺湛然。

    周遍法界。

    此固如來藏中一切含裹。

    俱無剩法耳。

    循業發現四字。

    蓋見四科七大。

    總無實性。

    同是瞪勞。

    同是菩提。

    一切衆生。

    應所知量。

    皆入如來妙淨明體。

    無是非是耳。

     上六七大竟。

     △七得悟發願。

    分二。

    初阿難述悟。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

    蒙佛如來微妙開示。

    身心蕩然。

    得無挂礙。

     微妙開示通承四科七大性相交融。

    真妄不二。

    波生浪滅。

    豈離全渤之中。

    晝朗夜昏。

    全歸太虛之内。

    一肩擔荷。

    萬象靡殊。

    此所以身心蕩然。

    得無挂礙也。

    身即法身。

    揀下文父母所生。

    心即常住真心。

    自疑已斷。

    見心初際。

    祇此當念。

    更無他觀。

     是諸大衆。

    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見十方空。

    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各各自知正是從迷得覺。

    知而曰自者。

    如人飲水。

    冷暖自覺也。

    十方即十界。

    十界在真心中。

    随緣影現。

    此言遍者。

    猶即俗見真耳。

    舉空該諸色法。

    故又曰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此即唯心所現所現唯心之旨。

     心精遍圓。

    含裹十方。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

    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漚。

    起滅無從。

     上言心遍十方。

    猶從身内之心。

    豁然通徹。

    故始言遍。

    此言含裹。

    乃安住心中。

    含育一切。

    以此心精反觀現前色身。

    存亡靡計。

    起滅俱無。

    微塵浮漚總喻生死去來俱無所得。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

    常住不滅。

     此乃深明自得。

    不由他悟。

    亦結轉如來初示常住真心。

    今始證知也。

     總而言之。

    一心而已。

    十方虛空。

    與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同是妙明元心中所現物。

    若有若無。

    非虛非實。

    如鏡裡像。

    如水中月。

    大智湛然。

    應如是知也。

     △二說偈發願。

     禮佛合掌。

    得未曾有。

    于如來前。

    說偈贊佛。

     從來不覺。

    而今乃得。

    故曰得未曾有。

    從來不覺。

    雖在親承而不能贊。

    而今乃得從心所悟。

    始解知恩。

     妙湛總持不動尊。

     此贊佛。

    長水以三身分釋甚當。

    妙湛法身也。

    法身無相湛然常寂。

    無作無為。

    遍一切處。

    不生滅故。

    總持報身也。

    謂無量劫修行諸度之所顯發。

    總攝一切無漏功德。

    盡未來劫。

    任持不失。

    無有壞滅。

    酬彼因故。

    不動尊應身也。

    謂随機感。

    厭求勝劣衆生心中之所顯現。

    真如用相。

    名之為應。

    佛體不動。

    無有作意。

    如月不降。

    百水不升。

    慈善根力。

    法爾如是。

    如鏡随形所現。

    鏡且不動。

     首楞嚴王世希有。

     此贊法。

    首楞嚴三昧攝一切三昧。

    故雲王。

    佛為三界大師。

    故曰世中尊。

    法具教行理三。

    大定總持。

    故曰世希有。

     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無始颠倒。

    一時頓銷。

    此從迷得悟也。

    本有法身。

    不因修證。

    此悟後知迷也。

    然皆欣逢指示。

    回向法王。

    故以為贊。

    僧祇此雲無數劫。

    藏通成佛。

    須假僧祇此指大乘圓證。

    華嚴初心。

    便與佛齊。

    雖圓融行布二俱無礙。

    然理則頓悟。

    于此可見。

     願今得果成寶王。

     已獲初心。

    終期究竟。

    果究竟菩提也。

    涅槃雲。

    佛性為因。

    涅槃為果。

    寶王如來之稱。

     還度如是恒沙衆。

     上句是智。

    此句是悲。

    智以起悲。

    悲智互成。

    此乃真證心源。

    物我一體。

    非有所度之衆。

    亦無能度之人。

    如鳥二翼。

    缺一不可。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亦即悲智二者。

    上承諸佛。

    下開群品。

    盡未來劫。

    不于一事一人一念稍生退屈。

    故雲深心。

    大論雲。

    假使頂戴經塵劫。

    身為床坐遍大千。

    若不傳法度衆生。

    畢竟無能報恩者。

     伏請世尊。

    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不揀穢土。

    不舍一人。

    菩薩悲願弘深。

    非淺根擔荷。

    故請證明。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威德猛盛。

    獨出三界。

    曰大雄。

    十義具足。

    降伏魔外。

    曰大力。

    與樂為慈。

    拔苦為悲。

    無緣普濟。

    曰大慈大悲。

    微細惑即所知障。

    十一地尚有極微細所知愚。

    唯佛地故盡。

    志存極果。

    故希審除。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場。

     志切度生。

    故乞早登覺位也。

    上究塵劫。

    此互十方。

    務極時量。

    坐道場者示八相成佛也。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舜若多此雲空。

    爍迦羅此雲堅固。

    謂虛空可殒。

    而我心堅固不可退屈。

    此明其上求下化之深願。

    無有窮盡也。

     慶喜願力堅钜。

    可謂深感佛恩者矣。

    愚謂人之不能發雄猛誓者。

    皆其見性不徹也。

    同在如來覺海本無自他。

    共堕生死迷塗。

    有何同異。

    仰荷啟我之人。

    下哀待拯之衆。

    在昔切膚。

    于今膜外。

    當不如是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三 音釋 嗅 (休去聲以鼻?氣也)。

     舐 (時上聲以舌餂也)。

     吻 (音刎口邊也)。

     撮 (竄入聲聚而取也)。

     枞 (音聰隆起貌)。

     爨 (音竄炊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