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二

關燈
般若也。

    涅槃三德。

    一法身。

    一般若。

    一解脫。

    法身即本覺妙明。

    般若即此始覺。

    今再明證菩提之始覺。

    亦非和合與不和合。

    和合即同因緣。

    不和合即同自然。

    故須辨之。

    華嚴偈雲。

    非是和合不和合。

    辨性寂滅無諸相疏雲。

    應緣非不合。

    住體非和合。

    又緣起修成非不合。

    契真相盡非和合又合相離故無諸相。

    非合亦離辨寂滅也。

     △二斥和合。

     阿難。

    吾今複以前塵問汝。

    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

    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菩提即始覺。

    菩提從本覺生。

    還證本覺。

    即現前見精。

    未悟為根性。

    既悟即菩提。

    以現前見精。

    即本覺流露。

    雖衆生日用而不自知。

    似藉了緣。

    然實由本覺所熏。

    故在迷中。

    終有時節。

    所謂緣起修成非不合。

    契真相盡非和合也。

    若妄想與諸緣和合而成世間。

    緣在則似生相續。

    緣散則塵影銷沈。

    妄想無性。

    豈濫覺元。

    一對辨而悉耳。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

    為與明和。

    為與暗和。

    為與通和。

    為與塞和。

    若明和者。

    且汝觀明。

    當明現前。

    何處雜見。

    見相可辨。

    雜何形像。

    若非見者。

    雲何見明。

    若即見者。

    雲何見見。

    必見圓滿。

    何處和明。

    若明圓滿。

    不合見和。

    見必異明。

    雜則失彼性明名字。

    雜失明性。

    和明非義。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何處雜見。

    此徴雜處。

    見相相。

    即明相。

    雜何形像。

    此徴雜狀。

    既不成雜。

    亦不相即。

    故曰若非見者。

    雲何見明。

    若即見者。

    雲何見見。

    謂明既即見。

    不可以見更見于見也。

    雖不相即。

    亦複各自圓滿。

    合此二難。

    總以明不成雜耳。

    故終曰。

    見必異明。

    此乃正言見性異于前塵。

    若雜則各失名字。

    何處更有明與見之别耶。

    性即見性也。

     複次阿難。

    又汝今者妙淨見精。

    為與明合。

    為與暗合。

    為與通合。

    為與塞合。

    若明合者。

    至于暗時。

    明相已滅。

    此見即不與諸暗合。

    雲何見暗。

    若見暗時。

    不與暗合。

    與明合者。

    應非見明。

    既不見明。

    雲何明合了明非暗。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合明則應不見暗。

    若見暗而不與暗合。

    則見明時。

    既與明合。

    應不見明。

    謂不與暗合而能見暗。

    則與明合應不見明也。

    此乃明合而仍了明非暗。

    總以顯見性唯不各合。

    始能各見也。

     △三斥非和合。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我思惟。

    此妙覺元。

    與諸緣塵。

    及心念慮。

    非和合耶。

     能緣為根。

    所緣為塵。

    念慮為識。

    蓋見此妙覺元常。

    與三者互相和合。

    以自消息。

    今既發明。

    應不和合。

    乃疑之也。

    不知體本不合。

    幻起從緣。

    緣起即是無生。

    心境皆無自性。

    百門義海雲。

    達無生者。

    謂塵是心緣。

    心為塵因。

    因緣和合。

    幻相方生。

    由從緣生。

    必無自性。

    何以故。

    今塵不自緣。

    起待于心。

    心不自心。

    必待于緣。

    由相得故。

    則無定屬。

    緣生則名無生。

    非去緣生說無生也。

     佛言。

    汝今又言覺非和合。

    吾複問汝。

    此妙見精非和合者。

    為非明和。

    為非暗和。

    為非通和。

    為非塞和。

    若非明和。

    則見與明。

    必有邊畔。

    汝且谛觀。

    何處是明。

    何處是見。

    在見在明。

    自何為畔。

    阿難。

    若明際中。

    必無見者。

    則不相及。

    自不知其明相所在。

    畔雲何成。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此以無邊畔窮非和合。

    故以互相容證無邊畔也。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

    為非明合。

    為非暗合。

    為非通合。

    為非塞合。

    若非明合。

    則見與明。

    性相乖角。

    如耳與明。

    了不相觸。

    見且不知明相所在。

    雲何甄明合非合理。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此以見與明性相差别。

    反窮非合。

    引耳顯證。

    謂見若如耳。

    自不知明。

    何由甄别合非合義也。

     上五出妄見顯真竟。

     △六總收陰入處界七大歸如來藏。

    以啟真悟。

    分七。

    初總收。

     阿難。

    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幻妄稱相。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此指阿難病源。

    總由不知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也。

    處即心體。

    不知當處出生。

    則心外有法。

    離即俱非。

    離則惑為自然。

    即則惑為因緣。

    不知随處滅盡。

    則法外有心。

    動靜相涉。

    動則物我成待。

    靜則分别在前。

    此凡外二乘。

    均為法礙。

    唯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益信一切萬法。

    唯心所現。

    現無自性。

    唯是一心。

    諸妄如幻。

    徒有名相。

    其性皆為妙覺明體也。

    華嚴雲。

    一切法不生。

    一切法不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石頭雲。

    會萬物為自己者。

    其唯聖人乎。

    又雲。

    聖人無己。

    靡所不已。

    知此者。

    則知法法如是。

    心心如是。

    陰入處界亦如是。

    但随當人。

    各立異相。

    各生異想。

    便勞大聖多設方便。

    俱無實法耳。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

    從十二處。

    至十八界。

    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

    生滅去來。

    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

     此皆不知諸塵幻化。

    誤以為實。

    随緣颠倒。

    似有合離。

    似有生滅。

    悉非實事。

    而此生滅去來。

    亦非别有。

    心印論雲。

    心不生識。

    恒涅槃于流注之中。

    識不離心。

    徒生死于常住之内也。

    生滅去來。

    皆如來藏。

    人所易知。

    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

    實難自驗。

    蓋由未嘗安住性真常中。

    證于當處滅盡之理。

    所謂信位即是。

    人位未是也。

     總而言之。

    一法界而已。

    一法界者。

    即無二真心。

    為一法界。

    一謂如理虛融。

    平等無二也。

    良由不識此一法界。

    則于本無有境。

    妄見有境。

    則于本有真心。

    妄起分别。

    妄境非有。

    分别匪無。

    既迷為有。

    妄自耽着。

    随情造業。

    遍曆升沈。

    厭苦求脫。

    妄見為無。

    着意遠離。

    愈乖法體。

    将空覓空。

    别立空理。

    以有遣有。

    妄起法行。

    是故凡夫之蘊執既謝。

    二乘之無我複生。

    初心之極果易齊。

    究竟之所知難盡。

    此皆迷一法界之真如。

    遂使濫化城為寶所。

    離塵有體。

    誤作自然。

    分别皆心。

    惑成和合。

    豈知真智無體。

    似巨海之波瀾。

    真理常澄。

    猶百川之濕性。

    波浪在巨海而不離。

    濕性任百川而豈失。

    入巨海而息波。

    舍百川而求濕。

    雖有智者。

    難以奏功。

    不若愚人。

    安于無事。

    所以狸奴白牯。

    現自受用之真常。

    反笑十地三賢。

    攬他境界為自證。

    三科皆假。

    一心亦亡。

    生死涅槃。

    本際無二。

    菩提煩惱。

    當念靡移。

    但亡所知。

    曠然大道矣。

     △二五陰。

    分五。

    初色。

     阿難。

    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五者色受想行識。

    陰覆也。

    謂此五者。

    蓋覆真性也。

    初總徴五。

    後乃分釋。

    皆言虛妄。

    若知五陰虛妄。

    則當體全真。

    不勞轉變。

    故曰本如來藏。

     阿難。

    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

    唯一晴虛。

    迥無所有。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

    瞪以發勞。

    則于虛空别見狂華。

    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目喻真智。

    空喻真理。

    真智無見。

    真理無境。

    無故不動。

    喻無始不覺妄動。

    非有因故。

    瞪直示貌。

    勞倦也。

    無見似見。

    無境似境。

    故下徴窮以明虛妄也。

     阿難。

    是諸狂華。

    非從空來。

    非從目出。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

    既從空來。

    還從空入。

    若有出入。

    即非虛空。

    空若非空。

    自不容其華相起滅。

    如阿難體。

    不容阿難。

     此以狂華喻色。

    不從空目者。

    謂真空無色。

    真智無見也。

    從空則應有出入。

    若有出入。

    則非虛空。

    自不容華相起滅者反喻空無自性。

    豈有他性也。

    色于真空。

    本非有無。

    何有起滅。

    見起滅者虛妄耳。

     若目出者。

    既從目出。

    還從目入。

    即此華性。

    從目出故。

    當合有見。

    若有見者。

    去既華空。

    旋合見眼。

    若無見者。

    出既翳空。

    旋當翳眼。

    又見華時。

    目應無翳。

    雲何晴空号清明眼。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從目則出當有見。

    以得目氣分。

    故當有見也。

    有見則旋合見眼。

    無見而翳空。

    則亦旋當翳眼。

    眼既不翳。

    則見華時。

    目應無過。

    雲何唯見晴空方号清明眼耶。

    總結虛妄。

    以見真智真空。

    現在色陰。

    未曾移易。

    華空猶翳空也。

     △二受陰。

     阿難。

    譬如有人手足宴安。

    百骸調适。

    忽如忘生。

    性無違順。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于二手中。

    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宴安調适四句。

    總以形容諸受未起。

    以二手掌四句。

    極言妄動無因。

    自生觸受也。

     阿難。

    是諸幻觸。

    不從空來。

    不從掌出。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

    既能觸掌。

    何不觸身。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若從掌出。

    應非待合。

    又掌出故。

    合則掌知。

    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

    應亦覺知入時蹤迹。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受因觸有。

    故徴觸從空從掌也。

    從空則不擇身手。

    從掌則有出入。

    既有出入。

    則合應掌知。

    離應身覺。

    覺則不待合然後為觸。

    此推觸性本無。

    以明受陰虛妄。

     △三想陰。

     阿難。

    譬如有人談說酢梅。

    口中水出。

    思蹋懸崖。

    足心酸澀。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說梅思崖。

    本非實事。

    而水出足酸。

    妄想通倫。

    備悉于此。

     阿難。

    如是酢說。

    不從梅生。

    非從口入。

    如是阿難。

    若梅生者。

    梅合自談。

    何待人說。

    若從口入。

    自合口聞。

    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蹋懸崖。

    與說相類。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梅不自說。

    口不能聞。

    水不耳出。

    諸妄無因。

    無可窮诘。

     △四行陰。

     阿難。

    譬如暴流。

    波浪相續。

    前際後際。

    不相逾越。

    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行妄心遷流之義。

    前後中間。

    念念不到。

    似生相續。

    猶如暴流。

    前後排引。

    似有次第。

    不相逾越言次第也。

     阿難。

    如是流性。

    不因空生。

    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

    非離空水。

    如是阿難。

    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無盡虛空。

    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空喻真理。

    水喻真智。

    此言真理不生惑亂也。

    若惑亂因理。

    則盡古今無有一人能證理者。

     若因水有。

    則此暴流。

    性應非水。

    有所有相。

    今應現在。

     此喻行陰不因真智。

    若因真智。

    則智為能相。

    行為所相。

    二相應别。

    現可指陳。

     若即水性。

    則澄清時。

    應非水體。

     此喻真智無有行相。

    若即行相。

    則行盡時。

    應無智體。

     若離空水。

    空非有外。

    水外無流。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此喻行陰。

    不離智理。

    理智常住。

    遷流宛然。

    虛妄之相。

    從本如是。

     △五識陰。

     阿難。

    譬如有人取頻伽瓶。

    塞其兩孔。

    滿中擎空。

    千裡遠行。

    用饷他國。

    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人喻衆生。

    瓶喻業。

    空喻識。

    衆生被業所牽。

    識随業去。

    如瓶擎空。

    現陰喻本國。

    中後陰喻他國。

    兩孔喻智理。

    衆生不達智理。

    妄随業遷。

    如塞兩孔。

    擎空遠行也。

     阿難。

    如是虛空。

    非彼方來。

    非此方入。

     彼方喻前陰。

    此方喻中後陰。

    識随業現。

    無有彼此。

    亦無出入。

     如是阿難。

    若彼方來。

    則本瓶中。

    既貯空去。

    于本瓶地。

    應少虛空。

    若此方入。

    開孔倒瓶。

    應見空出。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喻識不從前陰至于後陰也。

    本瓶地喻前陰作業之地。

    開孔瓶倒喻後陰業牽之處。

    總言識随業現。

    無有去來出入。

    妄見區宇。

    似有如是。

     五陰括盡色心等法。

    色具十一色法。

    受想行識具心王心所一切心法。

    該而言之。

    則根塵識三者。

    在當人陰中。

    其始實從無明起行。

    行增長識。

    以為名色之緣。

    自迷如來藏而為識藏。

    妄見有色。

    攬色成根。

    根對外色而生受。

    受納塵影而成想。

    想相流注不斷而為行。

    行積業資惑而歸識。

    一時頓現。

    循環無終。

    全體是妄。

    亦即全妄是真。

    以妄元無性。

    而智理常住。

    如重雲罥日。

    遍空霾翳。

    而日體不動。

    遇風因緣。

    忽然晴朗。

    日豈新懸。

    迷人得悟。

    亦複如是。

    藉厭苦因。

    乘師友緣。

    了知虛妄。

    正如雲散。

    雲散似緣。

    日本如故。

    真如無體。

    受根塵而弗拒。

    任識變而常然衆生成佛。

    非入界之能遮。

    佛性遷流。

    豈一真之所造。

    常在生死去來。

    而大智朗然。

    至理澄寂。

    真不可為愚者道耳。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二 音釋 殒 (音允亡也)。

     殂 (音離沒也)。

     犷 (音拱粗惡貌)。

     胪 (音盧陳也)。

     瞪 (音撐張目視貌)。

     瞢 (音蒙目不明也)。

     瞬 (音順目數搖也)。

     ?? (音孛塵起也)。

     觑 (音娶伺視也)。

     懾 (展入聲怖也)。

     暈 (音運)。

     适 (音責)。

     彗 (音遂)。

     欃 (插平聲)。

     槍 (音锵)。

     駛 (音試疾也)。

     縠 (音斛細紗)。

     酢 (與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