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性于中暫無。
如是則知二俱名見。
雲何不見。
明暗陵奪。
非見暫無。
示非因緣也。
此與盲人睹暗相類。
彼示見不屬眼。
此示見不因境。
意各由顯。
是故阿難。
汝今當知。
見明之時。
見非是明。
見暗之時。
見非是暗。
見空之時。
見非是空。
見塞之時。
見非是塞。
不是明暗通塞。
總以顯見非因緣有也。
既非因緣。
則此見性。
不由前塵所起。
而又睹暗同明。
益信明不循根。
寄根明發。
則諸暗相。
永不能昏。
智者于此。
可以起悟。
故下即出見見。
△七直示見見實相。
四義成就。
汝複應知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上見字即覺悟。
所謂始覺也。
下見字即見明暗空塞而非明暗空塞者。
是五現量。
既不局根。
而又非境。
則如來藏性。
豈非常露。
然未經覺悟。
雖猶寄根離塵。
祇同流布。
豈可以覺悟之寄根離塵。
而乃即未覺悟之寄根離塵哉。
既此覺悟之寄根離塵。
猶離未覺悟之寄根離塵。
則未覺悟之寄根離塵。
終不能及。
宜乎終日常在解脫之中。
而局根攬境耳故知如來藏性。
時時現前。
瞥爾錯過。
即入分别。
忽遇了緣。
便同性覺。
性覺即本覺。
始既合本。
本亦無名。
一真法界。
甯同戲論也。
雲何複說因緣自然。
及和合相。
汝等聲聞。
狹劣無識。
不能通達清淨實相。
吾今誨汝。
當善思惟。
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結責示誨也。
實相者如其自性。
非内非外。
非知不知。
一法界性。
言思俱絕。
見見之義。
諸疏有以上見為體。
下見為用者。
約根而言。
則下見為用似矣。
然在迷位。
迷失真性。
安得有所謂體也。
亦有以上見為用。
下見為體。
然迷中之根。
豈可名體。
且現迷之體。
安得乎清淨之用也。
又有以上見為真。
下見為妄。
然既有其真。
何者是妄。
總之皆按經文前後。
以為實解。
如按見不是明。
便謂見本離塵。
見既離塵。
推而上之。
應有性覺。
是以上見為體也。
或即以離塵寄根之見。
已同真覺則應有智照之用。
還照自體。
是又以上見為用。
下見為體也。
或以離塵之見。
仍非性覺。
應有真性以鑒其妄。
是皆現按經文。
克定位次而不達迷悟之理。
豈知真性元無體用。
悟者之用在體中。
即迷者之體在用内夫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所謂用在體中也。
一切衆生。
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所謂體在用内也。
悟則當處全真。
即或未悟。
終非别有。
前文約見非眼。
今顯見不因明。
皆即衆生現前根性。
與本性覺。
無有二體。
亦無二用。
但在迷中。
有而不覺。
暫指為無。
更名為妄。
故此顯出。
以待其悟。
所雲見見即見乎現前見性。
本不屬眼。
本自離塵。
此愚以為始覺之所由發也。
夫始覺在未覺時。
即是妄覺。
為不見現前根性元自清淨。
從緣分别。
是稱為妄。
若承開示。
窮于見不循根。
見不因境。
則分别頓息。
即此分别。
還擇根性。
随處會通。
成妙觀察。
所謂始覺。
原其所從。
悉由本生。
迷則為妄。
悟則為始。
即或未悟。
而此分别。
豈是别人。
如在醉中。
為酒所持。
忽然而醒。
人非别有。
醉失其在。
亦如夢中。
妄見前境。
及至于覺。
境從何去。
人在床褥。
更無增損。
真性亦然。
迷則全體是妄。
妄非因真。
悟則全體是真真非因妄。
楞伽雲。
外道謂流注生因。
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
更有異因。
彼異因者。
說言若勝妙。
此勝妙者。
外道以為自性。
謂自性自作生因。
一切根身器界。
皆從性生。
性為妄本。
妄不可了。
此心與境。
悉屬自然。
而自然之心。
即是神我。
遍十方界。
是十方沙界。
包裹心外。
心外有法。
心因法遍又成因緣。
自然因緣。
二說相依。
悉屬邪計。
總為不達如來藏性。
不覺成識。
識生見相。
見即分别。
相為根塵。
以分别心。
依根攬塵。
物我不辨。
難于發明。
惟有根性。
前境對現。
無分别晰。
暫時透露。
故如來于此再三指示。
若能覺悟。
即與如來藏。
更無體用之殊矣。
雖然。
此亦就未到明了意識。
易為體認。
非謂與七六二識更有同異也。
夫迷中分别。
實無自體。
惟從不覺。
妄自執持。
執亦無體。
性本如如。
境去執融。
性真自在。
此前文所說無非見者。
正使萬物胪然。
猶非别體。
陰入處界。
及與七大。
許同一性。
皆在悟時。
自證境界。
殆不可以識解蠡測耳。
上四斥因緣自然。
以顯見見實相竟。
△五出妄見顯真。
分四。
初請示見見非見之義。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世尊為我等輩。
宣說因緣。
及與自然。
諸和合相。
與不和合。
心猶未開。
而今更聞見見非見。
重增迷悶。
伏願弘慈。
施大慧目。
開示我等覺心明淨。
作是語已。
悲淚頂禮。
承受聖旨。
疑自然。
則對現之心猶在。
疑因緣。
則目前之境尚存。
此乃不能頓領見見非見之由也。
下文正明根境受迷之始。
始迷已豁。
則當下釋然矣。
△二将演總持。
囑令谛聽。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衆。
将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告阿難言。
汝雖強記。
但益多聞。
于奢摩他微密觀照。
心猶未了。
汝今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将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大陀羅尼此雲總持。
然有一字多字無字之異。
指下神咒。
即多字也。
若顯實相。
即無字義。
實相陀羅。
即真三摩地。
攝諸三摩地。
故一切菩薩淨妙莊嚴。
皆依此而得成就。
觀照而曰奢摩他。
蓋言寂照離諸分别。
故曰微密。
△三示二種妄見。
分三。
初示二颠倒總相。
阿難。
一切衆生。
輪回世間。
由二颠倒分别見妄。
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
雲何二見。
一者衆生别業妄見。
二者衆生同分妄見。
此推輪回由于二倒。
二倒實本分别。
分别即無明不覺心動。
動故有見。
即見分也。
此見無體。
故曰妄。
二倒屬相分。
根塵所托。
相從見現。
見既妄。
則相亦應妄。
相妄則直下根境如虛空華。
真唯識性。
而得現前。
此直指覺悟之方。
以答前問也。
當處即當不覺心動之處。
妄動即業。
業即是苦。
故曰當業輪轉。
别業約根身。
同分約器界。
妄見是一。
約相分二。
故下雲。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
及與衆生。
皆是無始見病所成也。
宗鏡以别業為分别煩惱。
同分為俱生無明。
與本經旨。
未見體貼。
△二示别業妄見。
雲何名為别業妄見。
阿難。
如世間人。
目有赤眚。
夜見燈光。
别有圓影。
五色重疊。
目喻真智。
燈喻真理。
真智無見。
真理無境。
夜見燈光别有圓影者。
是真智因妄動而起分别。
故于真理上。
妄有能見之根。
五色即五根也。
真智局見成根則真理惑空為色。
同一見妄所生。
妄分根塵。
自别親疏。
悟妄無因。
根性現在。
故下文雲。
然見眚者。
終無見咎。
于意雲何。
此夜燈明所現圓光。
為是燈色。
為當見色。
阿難。
此若燈色。
則非眚人何不同見。
而此圓影唯眚之觀。
若是見色。
見已成色。
則彼眚人見圓影者。
名為何等。
此言真智與真理。
本無過咎。
咎在妄動自生分别也。
見圓影者。
名為何等。
雖在眚中。
見非圓影。
亦自可悟。
非眚人喻佛界。
色即影也。
複次阿難。
若此圓影。
離燈别有。
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
離見别有。
應非眼矚。
雲何眚人目見圓影。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
見病為影。
影見俱眚。
見眚非病。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
于是中有非燈非見。
此言亦不離真智真理而有妄現也。
故知真智無性。
不覺妄動。
真理本空。
妄見成色。
智不生妄。
妄非智離。
空不生色。
色非空外。
悟妄元虛。
理智自爾。
因是名非。
終乖本住。
故又曰見眚非病。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
于是中有非燈非見也。
如第二月。
非體非影。
何以故。
第二之觀。
捏所成故。
諸有智者。
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
此亦如是。
目眚所成。
今欲名誰是燈是見。
何況分别非燈非見。
此以第二月因捏所成。
豈是形見。
喻見圓影目眚所成。
豈是燈見也。
是既無端。
非因是立。
總以明真智真理。
雖在妄中。
猶故宛然。
悟同本得。
非今所造也。
△三示同分妄見。
雲何名為同分妄見。
阿難。
此閻浮提。
除大海水。
中間平陸有三千洲。
正中大洲。
東西括量。
大國凡有二千三百。
其餘小洲在諸海中。
其間或有三兩百國。
或一或二。
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阿難。
若複此中有一小洲。
祇有兩國。
唯一國人同感惡緣。
則彼小洲當土衆生。
睹諸一切不祥境界。
或見二日。
或見兩月。
其中乃至暈适珮玦。
彗孛飛流。
負耳虹霓。
種種惡相。
但此國見。
彼國衆生本所不見。
亦複不聞。
水中可居曰洲。
括結也。
量數也。
大國二千三百。
此屬五天竺。
暨此神州。
暈适珮玦皆日月旁黑氣。
環匝曰暈。
薄蝕曰适。
珮玦玉器。
形如珮玦也。
彗孛飛流皆妖星。
爾雅雲。
彗星為攙槍。
孛形孛孛如掃彗。
飛徑去。
流相連。
負耳災氣向日。
如負如耳。
虹霓陰陽不和所現。
爾雅雲。
虹即??蝀。
霓雌虹也。
不見之國。
喻無見妄。
如清明目。
觀諸晴空。
上三示二種妄見竟。
△四例現前觀見。
以顯見見非見。
遠離和合。
圓滿菩提。
分三。
初以别業例今觀見。
證成見見。
阿難。
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阿難。
如彼衆生别業妄見。
矚燈光中所現圓影。
雖似前境。
終彼見者目眚所成。
眚即見勞。
非色所造。
然見眚者。
終無見咎。
将同例别。
以别例同。
故曰進退。
似境則非。
實有非色所造。
益彰見勞。
所謂真理本空。
空不生色。
總出見妄如眚。
悟眚非見。
故無見咎。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
及諸衆生。
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見與見緣。
似現前境。
元我覺明見所緣眚。
以目觀見者根也。
山河國土者即器世間。
衆生即衆生世間。
二皆指境也。
合根與境。
皆由無始見病。
謂無明不覺妄動而有見分。
即前文分别見妄也。
見即目見。
見緣即國土衆生。
此根與境。
皆屬相分。
原于見分妄發。
故似現前。
而非實有也。
覺明即見分。
見所緣即見與見緣。
此複原見與見緣之所由眚者。
始于覺明。
以顯根境無咎。
下文自明。
覺見即眚。
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
覺所覺眚。
覺非眚中。
此實見見。
雲何複名覺聞知見。
覺見即覺明。
覺見即眚。
此領上覺明見所緣眚。
而獨指覺見。
故下急出雲。
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
蓋原本覺乃如來藏。
與對緣而現之根性。
皆屬現量。
元無過患。
總以歸眚于覺見也。
所覺即指覺見。
能覺此所覺之為眚。
即為見見。
豈複名覺聞知見耶。
衆生日用。
由有見妄。
則當眼光曉了。
不能自覺。
故濫色名見。
濫聲名聞。
瞥爾知歸。
豈分本始。
此如來所為三緻意爾。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衆生。
皆即見眚。
非見眚者。
彼見真精。
性非眚者。
故不名見。
此結轉阿難現前見與見緣。
皆為眚病。
非能見眚病者。
此能見眚者。
亦即現前根性。
自知自覺。
故曰性非眚者。
所謂悟妄即真。
故不名見。
△二以同分複例别業。
結準十方。
阿難。
如彼衆生同分妄見。
例彼妄見别業一人。
一病目人。
同彼一國。
彼見圓影。
眚妄所生。
此衆同分所現不祥。
同見業中瘴惡所起。
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
兼四大海。
娑婆世界。
并洎十方諸有漏國。
及諸衆生。
同是覺明。
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
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
則複滅除諸生死因。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
清淨本心。
本覺常住。
總結前文同别二見。
進退合明。
以例一閻浮提。
又以閻浮提。
例彼十方。
同是無始覺明。
緻令無漏妙心。
妄為見聞覺知。
虛妄和合。
若能悟知。
當下遠離和合與不和合。
則見妄頓除。
生滅永息。
不生滅性。
宛然常住也。
如來藏性。
不覺妄動。
而起見分。
遂有相生。
根塵對現。
互相增長。
流轉無窮。
一切衆生。
無始以來。
至于今日。
曾無暫歇。
然本覺妙明。
常在根中。
雖為根局。
亦逐境遷。
而無分别晰。
未嘗變易。
所為寄根明發。
離塵有體。
性本如是。
一朝覺悟。
不循功用。
即未覺悟。
亦無虧染。
但在迷位。
無人覺知。
枉自流易。
譬如雲駛月運。
舟行岸移。
本非實事。
然久受驅使。
習與性成。
在凡夫中。
輪回六趣。
目為虛妄。
在二乘人。
留滞變易。
情怯偏空。
在十地微細所知。
仍隔羅谷。
此豈位置實有所殊。
見妄積熏。
憶持難割。
所以草庵久卓。
寶所徒遙。
此經直指根性。
但須覺悟目前。
正與華嚴直授初心。
豈假勤勞累劫。
同一旨趣。
甯分頓圓。
故知一法界體。
自在當人。
大地衆生。
本成佛道。
唯證始知。
智慧德相。
現具凡軀。
非關溯源徒以理信也。
是以阿難不達見見。
如來唯明見妄。
知妄動始于不覺。
元非實有。
則見性本自現成。
祇須覺悟。
所謂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
聖诏昭著。
唯當自信。
勿阻長途。
空役時歲。
古今皆然爾。
△三斥和合與非和合。
分三。
初總牒和合與不和合。
阿難。
汝雖先悟本覺妙明。
性非因緣。
非自然性。
而猶未明如是覺元。
非和合生。
及不和合。
覺元即始覺。
即謂
如是則知二俱名見。
雲何不見。
明暗陵奪。
非見暫無。
示非因緣也。
此與盲人睹暗相類。
彼示見不屬眼。
此示見不因境。
意各由顯。
是故阿難。
汝今當知。
見明之時。
見非是明。
見暗之時。
見非是暗。
見空之時。
見非是空。
見塞之時。
見非是塞。
不是明暗通塞。
總以顯見非因緣有也。
既非因緣。
則此見性。
不由前塵所起。
而又睹暗同明。
益信明不循根。
寄根明發。
則諸暗相。
永不能昏。
智者于此。
可以起悟。
故下即出見見。
△七直示見見實相。
四義成就。
汝複應知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上見字即覺悟。
所謂始覺也。
下見字即見明暗空塞而非明暗空塞者。
是五現量。
既不局根。
而又非境。
則如來藏性。
豈非常露。
然未經覺悟。
雖猶寄根離塵。
祇同流布。
豈可以覺悟之寄根離塵。
而乃即未覺悟之寄根離塵哉。
既此覺悟之寄根離塵。
猶離未覺悟之寄根離塵。
則未覺悟之寄根離塵。
終不能及。
宜乎終日常在解脫之中。
而局根攬境耳故知如來藏性。
時時現前。
瞥爾錯過。
即入分别。
忽遇了緣。
便同性覺。
性覺即本覺。
始既合本。
本亦無名。
一真法界。
甯同戲論也。
雲何複說因緣自然。
及和合相。
汝等聲聞。
狹劣無識。
不能通達清淨實相。
吾今誨汝。
當善思惟。
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結責示誨也。
實相者如其自性。
非内非外。
非知不知。
一法界性。
言思俱絕。
見見之義。
諸疏有以上見為體。
下見為用者。
約根而言。
則下見為用似矣。
然在迷位。
迷失真性。
安得有所謂體也。
亦有以上見為用。
下見為體。
然迷中之根。
豈可名體。
且現迷之體。
安得乎清淨之用也。
又有以上見為真。
下見為妄。
然既有其真。
何者是妄。
總之皆按經文前後。
以為實解。
如按見不是明。
便謂見本離塵。
見既離塵。
推而上之。
應有性覺。
是以上見為體也。
或即以離塵寄根之見。
已同真覺則應有智照之用。
還照自體。
是又以上見為用。
下見為體也。
或以離塵之見。
仍非性覺。
應有真性以鑒其妄。
是皆現按經文。
克定位次而不達迷悟之理。
豈知真性元無體用。
悟者之用在體中。
即迷者之體在用内夫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所謂用在體中也。
一切衆生。
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所謂體在用内也。
悟則當處全真。
即或未悟。
終非别有。
前文約見非眼。
今顯見不因明。
皆即衆生現前根性。
與本性覺。
無有二體。
亦無二用。
但在迷中。
有而不覺。
暫指為無。
更名為妄。
故此顯出。
以待其悟。
所雲見見即見乎現前見性。
本不屬眼。
本自離塵。
此愚以為始覺之所由發也。
夫始覺在未覺時。
即是妄覺。
為不見現前根性元自清淨。
從緣分别。
是稱為妄。
若承開示。
窮于見不循根。
見不因境。
則分别頓息。
即此分别。
還擇根性。
随處會通。
成妙觀察。
所謂始覺。
原其所從。
悉由本生。
迷則為妄。
悟則為始。
即或未悟。
而此分别。
豈是别人。
如在醉中。
為酒所持。
忽然而醒。
人非别有。
醉失其在。
亦如夢中。
妄見前境。
及至于覺。
境從何去。
人在床褥。
更無增損。
真性亦然。
迷則全體是妄。
妄非因真。
悟則全體是真真非因妄。
楞伽雲。
外道謂流注生因。
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
更有異因。
彼異因者。
說言若勝妙。
此勝妙者。
外道以為自性。
謂自性自作生因。
一切根身器界。
皆從性生。
性為妄本。
妄不可了。
此心與境。
悉屬自然。
而自然之心。
即是神我。
遍十方界。
是十方沙界。
包裹心外。
心外有法。
心因法遍又成因緣。
自然因緣。
二說相依。
悉屬邪計。
總為不達如來藏性。
不覺成識。
識生見相。
見即分别。
相為根塵。
以分别心。
依根攬塵。
物我不辨。
難于發明。
惟有根性。
前境對現。
無分别晰。
暫時透露。
故如來于此再三指示。
若能覺悟。
即與如來藏。
更無體用之殊矣。
雖然。
此亦就未到明了意識。
易為體認。
非謂與七六二識更有同異也。
夫迷中分别。
實無自體。
惟從不覺。
妄自執持。
執亦無體。
性本如如。
境去執融。
性真自在。
此前文所說無非見者。
正使萬物胪然。
猶非别體。
陰入處界。
及與七大。
許同一性。
皆在悟時。
自證境界。
殆不可以識解蠡測耳。
上四斥因緣自然。
以顯見見實相竟。
△五出妄見顯真。
分四。
初請示見見非見之義。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世尊為我等輩。
宣說因緣。
及與自然。
諸和合相。
與不和合。
心猶未開。
而今更聞見見非見。
重增迷悶。
伏願弘慈。
施大慧目。
開示我等覺心明淨。
作是語已。
悲淚頂禮。
承受聖旨。
疑自然。
則對現之心猶在。
疑因緣。
則目前之境尚存。
此乃不能頓領見見非見之由也。
下文正明根境受迷之始。
始迷已豁。
則當下釋然矣。
△二将演總持。
囑令谛聽。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衆。
将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告阿難言。
汝雖強記。
但益多聞。
于奢摩他微密觀照。
心猶未了。
汝今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将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大陀羅尼此雲總持。
然有一字多字無字之異。
指下神咒。
即多字也。
若顯實相。
即無字義。
實相陀羅。
即真三摩地。
攝諸三摩地。
故一切菩薩淨妙莊嚴。
皆依此而得成就。
觀照而曰奢摩他。
蓋言寂照離諸分别。
故曰微密。
△三示二種妄見。
分三。
初示二颠倒總相。
阿難。
一切衆生。
輪回世間。
由二颠倒分别見妄。
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
雲何二見。
一者衆生别業妄見。
二者衆生同分妄見。
此推輪回由于二倒。
二倒實本分别。
分别即無明不覺心動。
動故有見。
即見分也。
此見無體。
故曰妄。
二倒屬相分。
根塵所托。
相從見現。
見既妄。
則相亦應妄。
相妄則直下根境如虛空華。
真唯識性。
而得現前。
此直指覺悟之方。
以答前問也。
當處即當不覺心動之處。
妄動即業。
業即是苦。
故曰當業輪轉。
别業約根身。
同分約器界。
妄見是一。
約相分二。
故下雲。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
及與衆生。
皆是無始見病所成也。
宗鏡以别業為分别煩惱。
同分為俱生無明。
與本經旨。
未見體貼。
△二示别業妄見。
雲何名為别業妄見。
阿難。
如世間人。
目有赤眚。
夜見燈光。
别有圓影。
五色重疊。
目喻真智。
燈喻真理。
真智無見。
真理無境。
夜見燈光别有圓影者。
是真智因妄動而起分别。
故于真理上。
妄有能見之根。
五色即五根也。
真智局見成根則真理惑空為色。
同一見妄所生。
妄分根塵。
自别親疏。
悟妄無因。
根性現在。
故下文雲。
然見眚者。
終無見咎。
于意雲何。
此夜燈明所現圓光。
為是燈色。
為當見色。
阿難。
此若燈色。
則非眚人何不同見。
而此圓影唯眚之觀。
若是見色。
見已成色。
則彼眚人見圓影者。
名為何等。
此言真智與真理。
本無過咎。
咎在妄動自生分别也。
見圓影者。
名為何等。
雖在眚中。
見非圓影。
亦自可悟。
非眚人喻佛界。
色即影也。
複次阿難。
若此圓影。
離燈别有。
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
離見别有。
應非眼矚。
雲何眚人目見圓影。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
見病為影。
影見俱眚。
見眚非病。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
于是中有非燈非見。
此言亦不離真智真理而有妄現也。
故知真智無性。
不覺妄動。
真理本空。
妄見成色。
智不生妄。
妄非智離。
空不生色。
色非空外。
悟妄元虛。
理智自爾。
因是名非。
終乖本住。
故又曰見眚非病。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
于是中有非燈非見也。
如第二月。
非體非影。
何以故。
第二之觀。
捏所成故。
諸有智者。
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
此亦如是。
目眚所成。
今欲名誰是燈是見。
何況分别非燈非見。
此以第二月因捏所成。
豈是形見。
喻見圓影目眚所成。
豈是燈見也。
是既無端。
非因是立。
總以明真智真理。
雖在妄中。
猶故宛然。
悟同本得。
非今所造也。
△三示同分妄見。
雲何名為同分妄見。
阿難。
此閻浮提。
除大海水。
中間平陸有三千洲。
正中大洲。
東西括量。
大國凡有二千三百。
其餘小洲在諸海中。
其間或有三兩百國。
或一或二。
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阿難。
若複此中有一小洲。
祇有兩國。
唯一國人同感惡緣。
則彼小洲當土衆生。
睹諸一切不祥境界。
或見二日。
或見兩月。
其中乃至暈适珮玦。
彗孛飛流。
負耳虹霓。
種種惡相。
但此國見。
彼國衆生本所不見。
亦複不聞。
水中可居曰洲。
括結也。
量數也。
大國二千三百。
此屬五天竺。
暨此神州。
暈适珮玦皆日月旁黑氣。
環匝曰暈。
薄蝕曰适。
珮玦玉器。
形如珮玦也。
彗孛飛流皆妖星。
爾雅雲。
彗星為攙槍。
孛形孛孛如掃彗。
飛徑去。
流相連。
負耳災氣向日。
如負如耳。
虹霓陰陽不和所現。
爾雅雲。
虹即??蝀。
霓雌虹也。
不見之國。
喻無見妄。
如清明目。
觀諸晴空。
上三示二種妄見竟。
△四例現前觀見。
以顯見見非見。
遠離和合。
圓滿菩提。
分三。
初以别業例今觀見。
證成見見。
阿難。
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阿難。
如彼衆生别業妄見。
矚燈光中所現圓影。
雖似前境。
終彼見者目眚所成。
眚即見勞。
非色所造。
然見眚者。
終無見咎。
将同例别。
以别例同。
故曰進退。
似境則非。
實有非色所造。
益彰見勞。
所謂真理本空。
空不生色。
總出見妄如眚。
悟眚非見。
故無見咎。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
及諸衆生。
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見與見緣。
似現前境。
元我覺明見所緣眚。
以目觀見者根也。
山河國土者即器世間。
衆生即衆生世間。
二皆指境也。
合根與境。
皆由無始見病。
謂無明不覺妄動而有見分。
即前文分别見妄也。
見即目見。
見緣即國土衆生。
此根與境。
皆屬相分。
原于見分妄發。
故似現前。
而非實有也。
覺明即見分。
見所緣即見與見緣。
此複原見與見緣之所由眚者。
始于覺明。
以顯根境無咎。
下文自明。
覺見即眚。
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
覺所覺眚。
覺非眚中。
此實見見。
雲何複名覺聞知見。
覺見即覺明。
覺見即眚。
此領上覺明見所緣眚。
而獨指覺見。
故下急出雲。
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
蓋原本覺乃如來藏。
與對緣而現之根性。
皆屬現量。
元無過患。
總以歸眚于覺見也。
所覺即指覺見。
能覺此所覺之為眚。
即為見見。
豈複名覺聞知見耶。
衆生日用。
由有見妄。
則當眼光曉了。
不能自覺。
故濫色名見。
濫聲名聞。
瞥爾知歸。
豈分本始。
此如來所為三緻意爾。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衆生。
皆即見眚。
非見眚者。
彼見真精。
性非眚者。
故不名見。
此結轉阿難現前見與見緣。
皆為眚病。
非能見眚病者。
此能見眚者。
亦即現前根性。
自知自覺。
故曰性非眚者。
所謂悟妄即真。
故不名見。
△二以同分複例别業。
結準十方。
阿難。
如彼衆生同分妄見。
例彼妄見别業一人。
一病目人。
同彼一國。
彼見圓影。
眚妄所生。
此衆同分所現不祥。
同見業中瘴惡所起。
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
兼四大海。
娑婆世界。
并洎十方諸有漏國。
及諸衆生。
同是覺明。
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
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
則複滅除諸生死因。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
清淨本心。
本覺常住。
總結前文同别二見。
進退合明。
以例一閻浮提。
又以閻浮提。
例彼十方。
同是無始覺明。
緻令無漏妙心。
妄為見聞覺知。
虛妄和合。
若能悟知。
當下遠離和合與不和合。
則見妄頓除。
生滅永息。
不生滅性。
宛然常住也。
如來藏性。
不覺妄動。
而起見分。
遂有相生。
根塵對現。
互相增長。
流轉無窮。
一切衆生。
無始以來。
至于今日。
曾無暫歇。
然本覺妙明。
常在根中。
雖為根局。
亦逐境遷。
而無分别晰。
未嘗變易。
所為寄根明發。
離塵有體。
性本如是。
一朝覺悟。
不循功用。
即未覺悟。
亦無虧染。
但在迷位。
無人覺知。
枉自流易。
譬如雲駛月運。
舟行岸移。
本非實事。
然久受驅使。
習與性成。
在凡夫中。
輪回六趣。
目為虛妄。
在二乘人。
留滞變易。
情怯偏空。
在十地微細所知。
仍隔羅谷。
此豈位置實有所殊。
見妄積熏。
憶持難割。
所以草庵久卓。
寶所徒遙。
此經直指根性。
但須覺悟目前。
正與華嚴直授初心。
豈假勤勞累劫。
同一旨趣。
甯分頓圓。
故知一法界體。
自在當人。
大地衆生。
本成佛道。
唯證始知。
智慧德相。
現具凡軀。
非關溯源徒以理信也。
是以阿難不達見見。
如來唯明見妄。
知妄動始于不覺。
元非實有。
則見性本自現成。
祇須覺悟。
所謂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
聖诏昭著。
唯當自信。
勿阻長途。
空役時歲。
古今皆然爾。
△三斥和合與非和合。
分三。
初總牒和合與不和合。
阿難。
汝雖先悟本覺妙明。
性非因緣。
非自然性。
而猶未明如是覺元。
非和合生。
及不和合。
覺元即始覺。
即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