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二

關燈
淨覺心。

    無見及緣。

    自到一真法界。

    欲垂究竟。

    聊借當機。

     而今身心分别有實。

    彼見無别分辨我身。

    若實我心。

    令我今見。

    見性實我。

    而身非我。

    何殊如來先所難言。

    物能見我。

    唯垂大慈。

    開發未悟。

     不能自認妙明。

    則分别身心。

    猶作主宰。

    所謂有實也。

    雖悟見性無還。

    随境對現。

    無分别晰。

    而不為用。

    是所悟之見性為客。

    而身心分别仍為主。

    主能辨客。

    客不能辨主也。

    以此為我。

    身心非我。

    是見與身心分為二體。

    所謂物能見我。

    亦極形其不能自認耳。

     △二指無是見。

    分二。

    初标相徴見。

     佛告阿難。

    今汝所言見在汝前。

    是義非實。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

    則此見精。

    既有方所。

    非無指示。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

    遍觀林渠。

    及與殿堂。

    上至日月。

    前對恒河。

    汝今于我師子座前。

    舉手指陳。

    是種種相。

    陰者是林。

    明者是日。

    礙者是壁。

    通者是空。

    如是乃至草樹纖毫。

    大小雖殊。

    但可有形。

    無不指着。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

    汝應以手确實指陳。

    何者是見阿難當知。

    若空是見。

    既已成見。

    何者是空。

    若物是見。

    既已是見。

    何者為物。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

    析出精明淨妙見元。

    指陳示我。

    同彼諸物。

    分明無惑。

     在前之見。

    窮于無是。

    将欲奪其所悟。

    又窮于無非終以奪其能悟。

    至于所悟之見性頓忘。

    能悟之分别亦息。

    則法界現前。

    無是非是。

    始為窮竟。

    此先窮在前之見也。

    披開。

    剝析也。

     △二答無是見。

     阿難言。

    我今于此重閣講堂。

    遠洎恒河。

    上觀日月。

    舉手所指。

    縱目所觀。

    指皆是物。

    無是見者。

    世尊。

    如佛所說。

    況我有漏初學聲聞。

    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

    如是如是。

     人于日用。

    所有見聞。

    皆依聲色而得暫現。

    猶如電光。

    瞥入明了。

    分别厘然。

    此分别性。

    執為我心。

    執為我體。

    亦已久矣。

    忽而使之離諸分别。

    還指見聞。

    雖獲所悟。

    猶故在前。

    欲舍身心。

    難忘在我。

    将究在我之分别匪他。

    先教在前之見性頓撤。

    如來所為窮于無所指陳。

    然後即此身心。

    帖然仍舊。

    原夫一切物象。

    悉由見有。

    若複此見。

    同物指陳。

    則物從何顯。

    見從何附。

    唯指皆是物。

    正為全體于物。

    而無是見。

    若在迷中。

    不能自見。

    設得深悟。

    還同于物。

    此理精玄。

    自非菩薩。

    弗能證知。

    慶喜示同聲聞。

    若或于此。

    可大概見欤。

     上二指無是見竟。

     △三指無非見。

    分二。

    初許無是轉徴非見。

     佛複告阿難。

    如汝所言。

    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别有自性。

    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今複告汝。

    汝與如來坐祇陀林。

    更觀林苑。

    乃至日月種種象殊。

    必無見精受汝所指。

    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此先印其無是。

    然後再诘其無非也。

    無是見。

    則所悟既消。

    無非見。

    則緣心頓盡。

    無上法印。

    下文自見。

     △二答無非見。

     阿難言。

    我實遍見此祇陀林。

    不知是中何者非見。

    何以故。

    若樹非見。

    雲何見樹。

    若樹即見。

    複雲何樹。

    如是乃至若空非見。

    雲何見空。

    若空即見。

    複雲何空。

    我又思惟。

    是萬象中。

    微細發明。

    無非見者。

    佛言。

    如是如是。

     如夢所見。

    以為實有諸物。

    及至于覺。

    悉我夢現。

    讵謂即未曾覺。

    是我非物。

    祇是無人覺知耳。

    世間現前。

    亦如夢見。

    誠非他事。

    于此觑着。

    更無與我緣對。

    不妨全覺即在全夢之中。

    與一切夢作覺因緣也。

    法華曰。

    不如三界見于三界之相。

    如來明見。

    無有錯謬。

    若能明見于無非見者。

    則現前三界。

    當作何觀。

    不可更有名模也。

    始則窮其無是見者。

    以消其在前之見。

    不同于物。

    既則窮其無非見者。

    使知厘然分别。

    不是别人。

    若能于此。

    一時放下。

    則當處身心。

    與本無二。

    皆為下文無是非是。

    先一蕩除耳。

     上三指無非見竟。

     △四文殊啟請發明二種。

    分三。

    初大衆惶悚。

     于是大衆非無學者。

    聞佛此言。

    茫然不知是義終始。

    一時惶悚。

    失其所守。

     見性之我頓除。

    分别之物亦化。

    非我非物。

    大智所證。

    非初心能辨。

    故有茫然不知是義終始。

    此即下文雲。

    若是見者。

    應有所指。

    若非見者。

    應無所矚二義。

     △二佛稱實語安慰。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

    心生憐愍。

    安慰阿難。

    及諸大衆。

    諸善男子。

    無上法王。

    是真實語。

    如所如說。

    不诳不妄。

    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

    汝谛思惟。

    無忝哀慕。

     将演大法。

    先歎佛語。

    以堅其信。

    如來有五語。

    資中雲。

    無僞曰真。

    稱理曰實。

    不變曰如。

    心境相應曰不诳。

    懸見未然曰不妄。

    四種矯亂謂亦變亦恒。

    亦生亦滅。

    亦有亦無。

    亦增亦減。

    凡持兩可。

    無有決定。

    以明佛意乃是非雙離。

    心境俱遣。

    顯真妙性。

    本無戲論。

    哀慕者哀其仰慕之情。

    言須谛思。

    無辱如來見憐之意。

     △三文殊正請發明。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愍諸四衆。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世尊。

    此諸大衆。

    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此出文殊。

    為借大智以助明大法。

    非聲聞權小所能。

    精見色空即上于色空上辨見也。

    二種即指是非是義。

    是即無是見義。

    下雲若是見者。

    應有所指。

    非是即無非見義。

    下雲若非見者。

    應無所矚。

    互看便見。

     世尊。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

    若是見者。

    應有所指。

    若非見者。

    應無所矚。

    而今不知是義所歸。

    故有驚怖。

    非是疇昔善根輕鮮。

    唯願如來大慈發明。

    此諸物象。

    與此見精。

    元是何物。

    于其中間。

    無是非是。

     元是何物默含元是菩提淨妙明體。

    知同一體。

    則物我渾然。

    非言可言。

    非識所識。

    故曰于其中間。

    無是非是。

     上四文殊啟請發明二種竟。

     △五正示見性無是非是。

    分三。

    初會見相元是菩提。

     佛告文殊及諸大衆。

    十方如來。

    及大菩薩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宗鏡雲。

    若未住三摩地中。

    不信心外無法。

    以分别智。

    解心不亡。

    但緣他境。

    未住自地。

    大菩薩指十地以後。

    首楞嚴三昧經雲。

    佛說是三昧。

    非九地已下及二乘能知。

    此三摩地。

    即首楞嚴三昧。

     見與見緣。

    并所想相。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見指根。

    見緣指塵。

    想相指識。

    根塵識等三。

    如幻無生滅。

    無性非性故。

    一切總唯心。

    慧者之所達。

    于中無有想。

    言思悉皆離。

     △二敕文殊表無二相。

     文殊。

    吾今問汝。

    如汝文殊。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

    為無文殊。

    如是。

    世尊。

    我真文殊。

    無是文殊。

    何以故。

    若有是者。

    則二文殊。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佛與文殊。

    兩相映發。

    證明斯義。

    誠不虛也。

    佛雲。

    如汝文殊。

    文殊雲。

    世尊。

    我真文殊。

    佛雲。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

    文殊雲。

    無是文殊。

    若有是者。

    則二文殊。

    佛雲。

    為無文殊。

    文殊雲。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故知但一文殊。

    此外更無增減。

    以例真精妙覺明性。

    才落意言。

    便成惑妄也。

     △三正發明性出是非。

     佛言。

    此見妙明。

    與諸空塵。

    亦複如是。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如第二月。

    誰為是月。

    又誰非月。

    文殊。

    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見與空塵。

    本為妙明真心。

    則指為色空及與聞見者。

    皆突然妄發也。

    既曰第二月。

    又曰誰是誰非。

    則知衆生現前。

    根塵交互。

    當處了然。

    誰為是非。

    眨眼錯過。

    斯成捏目也。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

    種種發明。

    名為妄想。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種種發明猶雲此是色空。

    此是聞見。

    既不如是。

    應作何觀。

    智者于此。

    當自曉然于是非之外矣。

     由是真精妙覺明性。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王鼎舜曰。

    出指非指。

    所謂見月忘指也。

    溫陵雪浪皆以指喻指為釋。

    反增葛藤。

    無上真诠。

    豈莊子能例。

    多見其失念耳。

     見與見緣。

    如虛空華。

    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一切如來。

    及大菩薩。

    住三摩地中。

    體本如是。

    本無是非二相。

    阿難不能自認見性。

    始則為物所礙。

    既則見性在前。

    是見與見緣。

    不能如虛空華也。

    不能如虛空華。

    則聞見不盡。

    色空枞然。

    又奚能安住于菩提淨明。

    如鏡華水樹。

    宕然于是非之外耶。

    此古人所雲。

    陽??空華。

    不落有無。

    深玄旨趣。

    正須一悟。

    非可言說也。

     上三标見性離是非是竟。

     △四斥因緣自然以顯見見實相。

    分七。

    初疑覺性同于神我自然。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

    湛然常住。

    性非生滅。

     溫陵雲。

    覺緣即見性。

    能見明暗通塞遍緣一切者。

    前雲見性周遍。

    又雲身心圓明。

    遍含國土。

    即此覺緣遍十方界。

    湛然常住也。

     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谛。

    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

    有何差别。

     外道不達真唯識性。

    徒以唯識所變。

    似境所現。

    即于第七主宰。

    第六緣塵。

    執為實我。

    遍一切處。

    似濫真覺含十方界也。

    不知彼立冥初生覺。

    即此八識不覺妄動業相。

    以不覺為冥谛。

    以妄動業相為神我。

    迷于無性之理。

    成于身見之患。

    随處遷流。

    祇同生滅。

    投灰即娑毗迦羅遺種。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

    為大慧等敷演斯義。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我說因緣。

    非彼境界。

     佛于楞伽說因緣生法。

    為破外道自然之計。

    亦約世間根器之所從起。

    非第一義。

    故下又有因緣之疑。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

    非生非滅。

    遠離一切虛妄颠倒。

    似非因緣。

    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

    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

    當一氣讀。

    謂此見性自然周遍。

    似非因緣。

    蓋意其同于自然也。

    故曰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使得分别不入群邪也。

     △二示非自然。

     佛告阿難。

    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

    汝猶未悟。

    惑為自然。

    阿難。

    若必自然。

    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旁引曲喻曰方便。

    究竟不二曰真實。

    言佛開示。

    權實悉備也。

    甄察也。

    言當推窮自然之體。

    自體若無。

    則神我立破。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

    以何為自。

    此見為複以明為自。

    以暗為自。

    以空為自。

    以塞為自。

    阿難。

    若明為自。

    應不見暗。

    若複以空為自體者。

    應不見塞。

    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

    則于明時。

    見性斷滅。

    雲何見明。

     此言見性無有自體。

    有自則不能入他。

    不入則自不能遍。

    皆入則自不能成。

     △三疑因緣。

     阿難言。

    必此妙見性非自然。

    我今發明是因緣生。

    心猶未明。

    咨詢如來。

    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阿難本疑自然。

    今見推破。

    乃舉因緣。

    以因緣義。

    如來曾說。

    安于固然。

    故曰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四示非因緣。

    并結見離名相。

     佛言。

    汝言因緣。

    吾複問汝。

    汝今因見。

    見性現前。

    此見為複因明有見。

    因暗有見。

    因空有見。

    因塞有見。

    阿難。

    若因明有。

    應不見暗。

    如因暗有。

    應不見明。

    如是乃至。

    因空因塞。

    同于明暗。

    複次阿難。

    此見又複緣明有見。

    緣暗有見。

    緣空有見。

    緣塞有見。

    阿難。

    若緣空有。

    應不見塞。

    若緣塞有。

    應不見空。

    如是乃至緣明緣暗。

    同于空塞。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

    非因非緣。

    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無非不非。

    無是非是。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汝今雲何于中措心。

    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别。

    如以手掌撮摩虛空。

    祇益自勞。

    虛空雲何随汝執捉。

     汝今因見者蓋即現前見性。

    為能因能緣。

    以俟徴破。

    故曰此見為複因明等而有。

    為複緣明等而有。

    若此發明。

    不因明有。

    不緣明有。

    則此見審非因緣矣。

    窮于因緣。

    又非自然。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如摩尼珠。

    映于五色。

    非即非離。

    法界一真。

    猶存見隔耳。

     △五再疑因緣。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必妙覺性。

    非因非緣。

    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

    所謂因空。

    因明。

    因心。

    因眼。

    是義雲何。

     阿難初疑自然。

    既蒙開示。

    以為因緣之說本于楞伽。

    必無所誤。

    今複承破。

    故引聖言以求決擇也。

     △六再斥因緣自然。

    以表見性離于四相。

     佛言。

    阿難。

    我說世間諸因緣相。

    非第一義。

     不了第一義。

    故于空明心眼。

    成于俗谛。

    外道不達。

    以為一切世間。

    皆由勝性。

    自然而有。

    體本如是。

    如來特以因緣破之。

    謂因迷有。

    非自性有也。

    然悟在迷中。

    現前發明。

    亦無真俗。

    故下即以能見反覆推明。

    見無所因。

    見無所緣。

    然後使之當處自悟。

    所謂見見也。

     阿難。

    吾複問汝。

    諸世間人說我能見。

    雲何名見。

    雲何不見。

    阿難言。

    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

    名之為見。

    若複無此三種光明。

    則不能見。

     日月燈明。

    所以顯見。

    非因日月燈明而後有見。

    外道不能離明自發。

    同于世人。

    遂成斷滅。

     阿難。

    若無明時。

    名不見者。

    應不見暗。

    若必見暗。

    此但無明。

    雲何無見。

    阿難。

    若在暗時。

    不見明故。

    名為不見。

    今在明時。

    不見暗相。

    還名不見。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若複二相自相陵奪。

    非汝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