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
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
一時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
及諸大衆。
告阿難言。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華嚴相海品。
如來胸前有大人相。
形如卍字。
名吉祥海雲。
智德洋廣如海。
蓋物如雲。
若放此光。
将出妙音。
宣揚法海。
光普佛界者。
表如來藏心流出。
遍灌諸如來頂者。
表佛佛理齊也。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者。
表各各性等也。
清涼雲。
幢有五義。
一高出。
表三賢十聖位極故。
二建立。
大悲大智。
建立衆生及菩提故。
三歸向。
大悲攝生。
智願攝善。
歸向菩提及實際故。
四摧殄。
如猛将幢。
降伏一切諸魔軍故。
五滅怖畏。
如帝釋幢。
不怖惑業故。
本覺妙明。
此妙非十地所見曰微。
唯佛究盡曰密。
明能自守。
不與物類曰淨。
心既發明。
自具擇法。
故曰清淨眼。
此酬前請。
△四正指見是心。
分三。
初以拳例眼。
阿難。
汝先答我見光明拳。
此拳光明。
因何所有。
雲何成拳。
汝将誰見。
阿難言。
由佛全體閻浮檀金。
赩如寶山。
清淨所生。
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
五輪指端。
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初徴拳相。
意在因手。
以伏例見必因眼。
乃帶言曰。
汝将誰見。
始終不離直指。
而阿難仍曰。
我實眼觀。
猶是以見屬眼矣。
閻浮樹名。
檀洲名。
此洲有河。
底出金沙。
其色赤??。
比佛身金。
勝常金也。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阿難。
譬如我拳。
若無我手。
不成我拳。
若無汝眼。
不成汝見。
以汝眼根。
例我拳理。
其義均不。
阿難言。
唯然。
世尊。
既無我眼。
不成我見。
以我眼根。
例如來拳。
事義相類。
此以手例眼。
以拳例見。
蓋為反出無手無拳無眼有見之旨。
△二示暗非見無。
佛告阿難。
汝言相類。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無手人。
拳畢竟滅。
彼無眼者。
非見全無。
所以者何。
汝試于塗。
詢問盲人。
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
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
唯見黑暗。
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
前塵自暗。
見何虧損。
此實示無手之拳必滅。
無眼之見非無。
故以盲人見暗為喻。
蓋以明見不因眼也。
△三以燈例眼顯見。
分二。
初疑睹暗非見。
阿難言。
諸盲眼前。
唯睹黑暗。
雲何成見。
阿難不知暗亦前塵。
若無見精。
誰知暗者。
△二喻暗光無異。
指見是心。
佛告阿難。
諸盲無眼。
唯觀黑暗。
與有眼人處于暗室。
二黑有别。
為無有别。
如是。
世尊。
此暗中人。
與彼群盲。
二黑校量。
曾無有異。
阿難。
若無眼人。
全見前黑。
忽得眼光。
還于前塵見種種色。
名眼見者。
彼暗中人。
全見前黑。
忽獲燈光。
亦于前塵。
見種種色。
應名燈見。
有眼無眼。
睹暗元同。
則眼開燈現。
觀色豈異。
蓋欲以燈喻眼。
但能顯色。
而見暗見明。
是心非眼。
下文自明。
若燈見者。
燈能有見。
自不名燈。
又則燈觀。
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
如是見者。
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
是心非眼。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
與諸大衆。
口已默然。
心未開悟。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
伫佛悲海。
此直指見性即心。
将知一切根塵。
何曾局礙也。
破色心論雲。
以彼夢中。
于無色處。
則見有色。
于有色處。
不見色故。
益信一切根塵。
皆自心現。
山青水綠。
豈作他觀。
夜暗晝明。
何人境界。
聖凡無别。
事理全彰。
而諸師乃分顯真破妄。
漸明究示。
恐非當日聖意爾。
光從胸湧遍灌諸如來頂者。
示佛佛同一心法也。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者。
示聖凡無二心法也。
人同此心。
心同此見。
見同此眼。
眼同前塵。
塵有明暗。
眼有虧全。
所以顯見非暫無。
是益知心本常住耳。
故總而言。
則心達于見。
見寓于眼。
眼顯前塵。
悟者之内外圓脫。
即迷者之根境膠黏。
膠黏而後有圓脫。
所謂迷以起悟。
圓脫而後知膠黏。
所謂悟以達迷。
如來法喻。
如數黑白。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與此上六顯見性非眼竟。
△七徴客塵二義。
以出主空顯見。
分三。
初如來問悟因由。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
開五輪指。
誨敕阿難。
及諸大衆。
我初成道。
于鹿園中。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
一切衆生。
不成菩提及阿羅漢。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汝等當時因何開悟。
今成聖果。
佛初出家。
王遣五人追侍。
三父族。
一阿鞞。
此雲馬勝。
二?提。
此雲小賢。
三拘利。
即摩诃男。
長者之稱。
二母族。
一阿若多。
此雲解本際。
即憍陳那。
此雲火器。
其先事火。
即以為姓。
最先解法。
故雲若多。
二迦葉。
此雲飲光。
佛成道後。
在鹿園中。
三轉法輪。
說苦集滅道四谛。
客塵即指集谛。
分别煩惱。
粗動如客。
俱生微細如塵。
皆煩惱障。
此當時所說。
今客塵但喻身境。
然身即根身。
境即器界。
審知根身器界。
一如客塵。
則煩惱所知。
同時頓盡。
借小鏡大。
不可拘例。
下文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便是此意。
蓋直指主空。
以斥從前遺失真性。
認物為己。
更無别有耳。
△二述悟客塵二義。
分二。
初述客義。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
我今長老。
于大衆中。
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世尊。
譬如行客。
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
宿食事畢。
俶裝前塗。
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
不住名客。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
名為客義。
德長臘高。
故雲長老。
最初聞法。
佛問解不。
如雲已解。
故曰獨得解名。
俶作也。
動也。
裝束也。
裹也。
身境變還。
刹那不住。
誠如旅泊。
遄往靡停。
誰為主人。
甘受流轉。
觀化知歸。
晏然常寂。
△二述塵義。
又如新霁。
清晹升天。
光入隙中。
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
虛空寂然。
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
以搖動者。
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霁晴霁也。
晹日也。
隙光照空。
塵相易見。
塵遍法界。
空性不搖。
心在根境。
妄見紛纭。
見妄不紛。
性空自爾。
上二述悟客塵二義竟。
△三以動靜顯見。
分三。
初輪掌開合。
徴見常住。
即時如來于大衆中。
屈五輪指。
屈已複開。
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
汝今何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
佛告阿難。
汝見我手衆中開合。
為是我手有開有合。
為複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
世尊寶手衆中開合。
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誰動誰靜。
阿難言。
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佛言。
如是。
以手有開合。
反形見無開合。
以手有動靜。
反形見無動靜。
開合動靜。
此以喻境。
△二飛光徴見無動。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
即時阿難回首右盼。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
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佛告阿難。
汝頭今日因何搖動。
阿難言。
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
故左右觀。
頭自搖動。
阿難。
汝盼佛光。
左右動頭。
為汝頭動。
為複見動。
世尊。
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佛言。
如是。
以頭自動。
反形見性無動。
此乃指身。
故下有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之責。
△三正示見性無有動靜卷舒。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
若複衆生。
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汝觀阿難。
頭自動搖。
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
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此因阿難之明。
并示大衆。
若複衆生。
審知搖動為塵。
不住為客。
則知在身在境。
兩無颠倒。
又以頭手現前發明。
使無疑惑。
然後總責其遺失之過。
下文自明。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
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
認物為己。
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
自體空寂。
不能自見。
而妄認四大。
是以動為身也。
牛有兔無。
皆非法性。
實相現前。
而反滋妄計。
是以動為境也。
此凡夫我執難破。
二乘法想尚存。
所為念念生滅。
常計無常。
不覺失真。
無常計常。
終成認物。
故世尊總斥為遺夫真性。
颠倒行事。
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
上章以塵顯見。
以見顯心。
今乃言此見之本常住。
此見之元不動也。
衆生日用。
與一切境憧憧往來。
而不能安住者。
非我心之水無住也。
心不是客。
心不是塵。
從來久矣。
心迷于客。
心迷于塵。
亦從來久矣。
迷則不能自認。
客去與去。
塵搖與搖。
念念生滅。
甘同流轉。
所謂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而不知客中有主。
在動不搖。
曾無一念還觀自得。
又安得其不颠倒行事。
終其身而不自覺也耶。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一 音釋 淼 (音杪水渺茫貌)。
晃 (黃入聲光耀也)。
眚 (生上聲目病)。
啐 (音翠鳥食也)。
谧 (音密安也)。
撤 (音轍除也)。
臊 (音騷膏臭也)。
儱侗 (儱音壟侗音同未成器也)。
碗 (與碗同)。
挃 (音質擿也)。
懵 (音夢不明也)。
隳 (音灰)。
矍 (音钁遽視貌)。
拶 (贊入聲排迫也)。
吝 (音吝悭也)。
謬 (缪去聲差誤也)。
昱 (音育日光)。
赩 (音隙大赤也)。
俶 (音束)。
其光晃昱。
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
一時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
及諸大衆。
告阿難言。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華嚴相海品。
如來胸前有大人相。
形如卍字。
名吉祥海雲。
智德洋廣如海。
蓋物如雲。
若放此光。
将出妙音。
宣揚法海。
光普佛界者。
表如來藏心流出。
遍灌諸如來頂者。
表佛佛理齊也。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者。
表各各性等也。
清涼雲。
幢有五義。
一高出。
表三賢十聖位極故。
二建立。
大悲大智。
建立衆生及菩提故。
三歸向。
大悲攝生。
智願攝善。
歸向菩提及實際故。
四摧殄。
如猛将幢。
降伏一切諸魔軍故。
五滅怖畏。
如帝釋幢。
不怖惑業故。
本覺妙明。
此妙非十地所見曰微。
唯佛究盡曰密。
明能自守。
不與物類曰淨。
心既發明。
自具擇法。
故曰清淨眼。
此酬前請。
△四正指見是心。
分三。
初以拳例眼。
阿難。
汝先答我見光明拳。
此拳光明。
因何所有。
雲何成拳。
汝将誰見。
阿難言。
由佛全體閻浮檀金。
赩如寶山。
清淨所生。
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
五輪指端。
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初徴拳相。
意在因手。
以伏例見必因眼。
乃帶言曰。
汝将誰見。
始終不離直指。
而阿難仍曰。
我實眼觀。
猶是以見屬眼矣。
閻浮樹名。
檀洲名。
此洲有河。
底出金沙。
其色赤??。
比佛身金。
勝常金也。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阿難。
譬如我拳。
若無我手。
不成我拳。
若無汝眼。
不成汝見。
以汝眼根。
例我拳理。
其義均不。
阿難言。
唯然。
世尊。
既無我眼。
不成我見。
以我眼根。
例如來拳。
事義相類。
此以手例眼。
以拳例見。
蓋為反出無手無拳無眼有見之旨。
△二示暗非見無。
佛告阿難。
汝言相類。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無手人。
拳畢竟滅。
彼無眼者。
非見全無。
所以者何。
汝試于塗。
詢問盲人。
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
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
唯見黑暗。
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
前塵自暗。
見何虧損。
此實示無手之拳必滅。
無眼之見非無。
故以盲人見暗為喻。
蓋以明見不因眼也。
△三以燈例眼顯見。
分二。
初疑睹暗非見。
阿難言。
諸盲眼前。
唯睹黑暗。
雲何成見。
阿難不知暗亦前塵。
若無見精。
誰知暗者。
△二喻暗光無異。
指見是心。
佛告阿難。
諸盲無眼。
唯觀黑暗。
與有眼人處于暗室。
二黑有别。
為無有别。
如是。
世尊。
此暗中人。
與彼群盲。
二黑校量。
曾無有異。
阿難。
若無眼人。
全見前黑。
忽得眼光。
還于前塵見種種色。
名眼見者。
彼暗中人。
全見前黑。
忽獲燈光。
亦于前塵。
見種種色。
應名燈見。
有眼無眼。
睹暗元同。
則眼開燈現。
觀色豈異。
蓋欲以燈喻眼。
但能顯色。
而見暗見明。
是心非眼。
下文自明。
若燈見者。
燈能有見。
自不名燈。
又則燈觀。
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
如是見者。
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
是心非眼。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
與諸大衆。
口已默然。
心未開悟。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
伫佛悲海。
此直指見性即心。
将知一切根塵。
何曾局礙也。
破色心論雲。
以彼夢中。
于無色處。
則見有色。
于有色處。
不見色故。
益信一切根塵。
皆自心現。
山青水綠。
豈作他觀。
夜暗晝明。
何人境界。
聖凡無别。
事理全彰。
而諸師乃分顯真破妄。
漸明究示。
恐非當日聖意爾。
光從胸湧遍灌諸如來頂者。
示佛佛同一心法也。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者。
示聖凡無二心法也。
人同此心。
心同此見。
見同此眼。
眼同前塵。
塵有明暗。
眼有虧全。
所以顯見非暫無。
是益知心本常住耳。
故總而言。
則心達于見。
見寓于眼。
眼顯前塵。
悟者之内外圓脫。
即迷者之根境膠黏。
膠黏而後有圓脫。
所謂迷以起悟。
圓脫而後知膠黏。
所謂悟以達迷。
如來法喻。
如數黑白。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與此上六顯見性非眼竟。
△七徴客塵二義。
以出主空顯見。
分三。
初如來問悟因由。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
開五輪指。
誨敕阿難。
及諸大衆。
我初成道。
于鹿園中。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
一切衆生。
不成菩提及阿羅漢。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汝等當時因何開悟。
今成聖果。
佛初出家。
王遣五人追侍。
三父族。
一阿鞞。
此雲馬勝。
二?提。
此雲小賢。
三拘利。
即摩诃男。
長者之稱。
二母族。
一阿若多。
此雲解本際。
即憍陳那。
此雲火器。
其先事火。
即以為姓。
最先解法。
故雲若多。
二迦葉。
此雲飲光。
佛成道後。
在鹿園中。
三轉法輪。
說苦集滅道四谛。
客塵即指集谛。
分别煩惱。
粗動如客。
俱生微細如塵。
皆煩惱障。
此當時所說。
今客塵但喻身境。
然身即根身。
境即器界。
審知根身器界。
一如客塵。
則煩惱所知。
同時頓盡。
借小鏡大。
不可拘例。
下文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便是此意。
蓋直指主空。
以斥從前遺失真性。
認物為己。
更無别有耳。
△二述悟客塵二義。
分二。
初述客義。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
我今長老。
于大衆中。
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世尊。
譬如行客。
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
宿食事畢。
俶裝前塗。
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
不住名客。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
名為客義。
德長臘高。
故雲長老。
最初聞法。
佛問解不。
如雲已解。
故曰獨得解名。
俶作也。
動也。
裝束也。
裹也。
身境變還。
刹那不住。
誠如旅泊。
遄往靡停。
誰為主人。
甘受流轉。
觀化知歸。
晏然常寂。
△二述塵義。
又如新霁。
清晹升天。
光入隙中。
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
虛空寂然。
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
以搖動者。
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霁晴霁也。
晹日也。
隙光照空。
塵相易見。
塵遍法界。
空性不搖。
心在根境。
妄見紛纭。
見妄不紛。
性空自爾。
上二述悟客塵二義竟。
△三以動靜顯見。
分三。
初輪掌開合。
徴見常住。
即時如來于大衆中。
屈五輪指。
屈已複開。
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
汝今何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
佛告阿難。
汝見我手衆中開合。
為是我手有開有合。
為複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
世尊寶手衆中開合。
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誰動誰靜。
阿難言。
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佛言。
如是。
以手有開合。
反形見無開合。
以手有動靜。
反形見無動靜。
開合動靜。
此以喻境。
△二飛光徴見無動。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
即時阿難回首右盼。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
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佛告阿難。
汝頭今日因何搖動。
阿難言。
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
故左右觀。
頭自搖動。
阿難。
汝盼佛光。
左右動頭。
為汝頭動。
為複見動。
世尊。
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佛言。
如是。
以頭自動。
反形見性無動。
此乃指身。
故下有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之責。
△三正示見性無有動靜卷舒。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
若複衆生。
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汝觀阿難。
頭自動搖。
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
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此因阿難之明。
并示大衆。
若複衆生。
審知搖動為塵。
不住為客。
則知在身在境。
兩無颠倒。
又以頭手現前發明。
使無疑惑。
然後總責其遺失之過。
下文自明。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
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
認物為己。
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
自體空寂。
不能自見。
而妄認四大。
是以動為身也。
牛有兔無。
皆非法性。
實相現前。
而反滋妄計。
是以動為境也。
此凡夫我執難破。
二乘法想尚存。
所為念念生滅。
常計無常。
不覺失真。
無常計常。
終成認物。
故世尊總斥為遺夫真性。
颠倒行事。
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
上章以塵顯見。
以見顯心。
今乃言此見之本常住。
此見之元不動也。
衆生日用。
與一切境憧憧往來。
而不能安住者。
非我心之水無住也。
心不是客。
心不是塵。
從來久矣。
心迷于客。
心迷于塵。
亦從來久矣。
迷則不能自認。
客去與去。
塵搖與搖。
念念生滅。
甘同流轉。
所謂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而不知客中有主。
在動不搖。
曾無一念還觀自得。
又安得其不颠倒行事。
終其身而不自覺也耶。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一 音釋 淼 (音杪水渺茫貌)。
晃 (黃入聲光耀也)。
眚 (生上聲目病)。
啐 (音翠鳥食也)。
谧 (音密安也)。
撤 (音轍除也)。
臊 (音騷膏臭也)。
儱侗 (儱音壟侗音同未成器也)。
碗 (與碗同)。
挃 (音質擿也)。
懵 (音夢不明也)。
隳 (音灰)。
矍 (音钁遽視貌)。
拶 (贊入聲排迫也)。
吝 (音吝悭也)。
謬 (缪去聲差誤也)。
昱 (音育日光)。
赩 (音隙大赤也)。
俶 (音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