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一

關燈


     無始無明。

    熏習成種。

    故雲業種。

    惡叉此雲線貫珠。

    西域果名。

    三顆同蒂。

    喻惑業苦三。

    不相離也。

    聲聞悟明四谛。

    厭有為法。

    緣覺觀十二因緣。

    作流轉還滅二種觀。

    皆迷法界。

    與不入正教别有所循者。

    總名外道。

    圓覺雲。

    知欲可厭。

    愛厭業道。

    舍惡樂善。

    複現人天。

    魔羅此雲殺者。

    謂耽護欲境。

    惱害正修也。

    如來為此。

    特标二種根本。

    即在現前。

    開佛知見。

    學者所當憬然矣。

    劫此雲長時。

    塵劫謂以微塵記彼劫數。

     雲何二種。

    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衆生。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抂入諸趣。

     二種根本。

    皆自衆生現前指出。

    如日用動轉。

    與事物接。

    衆生無識。

    以為自性。

    此生死根本也。

    須知元是菩提涅槃清淨體性。

    不越現前分别明了。

    主張萬緣。

    任運緣生。

    徒自遺背。

    以此遺背。

    雖日在菩提涅槃之中。

    常自惺惺。

    常自懵懂。

    所謂佛性流轉也。

    菩提智果。

    涅槃斷果。

    此二果德。

    在藏識中。

    不與妄染相應。

    故曰元清淨體。

    是單指藏識真相。

    在動用中。

    謂之識精元明。

    為能肆應萬物。

    故曰能生諸緣。

    既在諸緣。

    不能自覺。

    故曰遺。

    遺即與攀緣無别矣。

    華嚴雲。

    不了第一義谛。

    故名無明。

    無明即不自覺也。

    此不自覺。

    不唯衆生。

    凡在悟修。

    不與第一義相應。

    皆為不覺。

    不可不自省察耳。

     審知攀緣之心。

    與生緣之心。

    無二無别。

    止争迷悟耳。

    迷則不能發揮諸緣。

    為緣所轉。

    遂使識精元明常在終日而當下錯過。

    是可知悟者之日用矣。

    龐居士雲。

    日用事無别。

    惟吾自偶諧。

    偶諧之旨。

    當人自知。

    未易指注也。

     △四緣見徴心。

     阿難。

    汝今欲知奢摩他路。

    願出生死。

    今複問汝。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

    屈五輪指。

    語阿難言。

    汝今見不。

    阿難言。

    見。

    佛言。

    汝何所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

    曜我心目。

    佛言。

    汝将誰見。

    阿難言。

    我與大衆同将眼見。

     前請欲詣真際。

    求示奢摩他路。

    故今牒示也。

    五輪指觀佛三昧經雲。

    一指端有十二輪現。

    輪端各有卍字。

    卍字點間。

    有千輻輪相。

    如來舉臂屈指。

    語阿難言。

    汝今見不。

    是第一直指也。

    舉臂屈指。

    現為阿難所見。

    故又曰。

    汝何所見。

    是第二直指也。

    既昧臂指。

    複提見者。

    故又曰。

    汝将誰見。

    是第三直指也。

    而阿難乃曰。

    我與大衆同将眼見。

    已為當下錯過。

    而複以見屬眼。

    到此始供。

     佛告阿難。

    汝今答我。

    如來屈指為光明拳。

    曜汝心目。

    汝目可見。

    以何為心。

    當我拳曜。

    阿難言。

    如來現今徴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

    即能推者我将為心。

     汝目可見。

    而不自認。

    以何為心。

    而當拳曜。

    細味斯語。

    是猶欲即其迷以指悟也。

    不能于此豁然。

    而乃才起推尋。

    誤當心性。

    雖非别有。

    前後茫然。

    不免更費商量耳。

     △五指能推有體。

    分三。

    初斥能推。

     佛言。

    咄。

    阿難。

    此非汝心。

    阿難矍然避座。

    合掌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

    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

    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

    認賊為子。

    失汝元常。

    故受輪轉。

     相即前塵。

    攬彼前塵。

    成于分别。

    曰想。

    此想不真。

    故雲虛妄。

    迷中執此。

    誤為元常。

    故雲惑汝真性也。

    七處所酬。

    皆屬所推。

    今才起即覺。

    乃是能推。

    宗鏡雲。

    能推是妄心。

    皆有緣慮之用。

    然非真心。

    又雲妄心是真心上影像。

    愚謂此皆形容其迷中。

    未能當下覺了。

    号之緣慮。

    目為影像。

    而非别有真心在緣慮之先。

    影像之外耳。

    即世尊斥為前塵虛妄相想。

    亦責其不能當下覺了。

    觀下經雲。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

    益知迷則即子為賊。

    悟則即賊為子。

    無第二人也。

     △二求開示。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佛寵弟。

    心愛佛故。

    令我出家。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

    乃至遍曆恒沙國土。

    承事諸佛。

    及善知識。

    發大勇猛。

    行諸一切難行法事。

    皆用此心。

    縱令謗法。

    永退善根。

    亦因此心。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

    我乃無心。

    同諸土木。

    離此覺知。

    更無所有。

    雲何如來說此非心。

    我實驚怖。

    兼此大衆無不疑惑。

    惟垂大悲。

    開示未悟。

     承事諸佛。

    及善知識。

    行諸難行法事。

    此乃發菩提心邊事。

    涅槃雲。

    菩提之心。

    實非佛性。

    是無常故。

    乃至相續不斷。

    名為修道。

    猶如燈??。

    雖念念滅。

    亦能破暗。

    菩提之心。

    亦複如是。

    故知在迷位中。

    亦能發菩提心。

    既在迷位。

    未曾知歸。

    雖非别有。

    祇名菩提之心。

    不名真心常住也。

    即使謗法永退。

    祇名闡提。

    亦非别有。

    此涅槃所以許闡提當有佛性也。

     七處徴窮。

    一切攀緣。

    俱已頓盡。

    更承逼拶。

    才起推尋。

    忽然磕着。

    慶喜于此。

    若能瓦解冰消。

    縱複千咄萬咄。

    直是無人承當矣。

    乃聞指良為賤。

    便生疑網。

    無上真性。

    翻成妄想。

    夫輪轉豈屬前塵。

    知歸甯論塗路。

    故謂推尋未脫能所。

    猶未是如來所诃耳。

     △三正示全性。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衆。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于師子座摩阿難頂。

    而告之言。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阿難。

    若諸世界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葉縷結。

    诘其根元。

    鹹有體性。

    縱令虛空。

    亦有名貌。

    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無生法忍。

    華嚴十忍品頌雲。

    觀察一切法。

    悉從因緣起。

    無生故無滅。

    無滅故無盡。

    此忍最為上。

    了法無有盡。

    菩薩住此忍。

    普見諸如來。

    同時與授記。

    斯名稱佛職。

    師子座名。

    凡如來坐處。

    若床若地。

    皆名師子座。

    清淨妙淨明心者定林曰。

    離垢而淨曰清淨。

    即垢而淨曰妙淨。

    亦即亦離。

    故曰清淨妙淨明心。

    清涼雲。

    心性是一。

    謂心之性故。

    是如來藏。

    謂心即性故。

    是自性清淨心。

    溫陵雲。

    一切因果。

    指十界正報。

    世界微塵。

    指十界依報。

    依正二報。

    因心成體。

    而豈人乃無心。

    同于土木。

    此經語意。

    本酬前文也愚謂實示一切前塵分别。

    悉無自性。

    唯心所現。

    故曰因心成體。

    所現唯心。

    故曰鹹有體性。

    此湛然常住。

    所當自認。

    不應迷于前塵。

    妄同生滅。

    以伏下文離塵有性。

    即真汝心。

    離塵無體。

    斯為影事之旨。

     若汝執吝分别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

    此則因聲而有分别。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吝不舍也。

    覺觀了知即能推之心也。

    色香等事。

    能牽内心而成業用。

    未牽之前。

    既牽之後。

    當牽之中。

    如雲與空。

    雲去雲來。

    虛空常在。

    所謂全性也。

    因聲分别。

    亦複随聲有無。

    祇為未曾發明。

    聲前聲後。

    不得安住。

    即滅分别之見聞覺知。

    而幽閑内守。

    名為别緣。

    亦同分别。

    皆屬影事。

    非得全性也。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

    但汝于心微細揣摩。

    若離前塵有分别性。

    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離塵無體。

    斯則前塵分别影事。

    塵非常住。

    若變滅時。

    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則汝法身同于斷滅。

    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龜毛兔角言絕無也。

    同者猶如之辭。

    夫依心之塵難住。

    則緣塵之心茫然。

    即此茫然。

    便同兔角。

    以其無所據以為修證。

    同于斷滅。

    非真斷滅也。

    諸師指分别之心。

    以為與塵俱滅。

    但據其所謂全性者。

    舍分别而更有。

    不知其所謂分别者。

    舍全性而必無。

    迷悟暫岐。

    真妄同體。

    聖人複起。

    不易吾言矣。

     此如來指人于色香味觸中。

    而識其所謂全性也。

    離者揀别之義。

    謂于物我現前。

    揀别而得之。

    非遠離前塵而絕諸分别也。

    迷全性者。

    附分别而暫見。

    分别同塵。

    以其同而滅之。

    其所謂全性者。

    亦冥然于無所覺知而已。

    故西域之冥初。

    此土之太極。

    不可語于見性者。

    非揀别于物我而得之者也。

    自以為滅分别者之為離塵。

    而不知内守昏默。

    其為前塵分别更細。

    愚先謂輪轉豈屬前塵。

    知歸甯論塗路。

    正有見此。

    此所貴乎别有全性矣。

     上五指能推有體竟。

     △六顯見性非眼。

    分四。

    初責多聞。

     即時阿難與諸大衆。

    默然自失。

    佛告阿難。

    世間一切諸修學人。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

    誤為真實。

    是故汝今雖得多聞。

    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謂四禅四空。

    加滅想受。

    前八凡外。

    第九無漏聖位。

    此雲不得漏盡成阿羅漢者。

    以二乘羅漢。

    猶屬權誘。

    即法華所謂非真涅槃也。

    按此當指大乘。

    大乘阿羅漢。

    乃是十地以後。

    故知二乘變易亦名生死。

    愚于爾??。

    未見初心。

    皆為妄想。

    豈到真實。

    然則凡夫當下發明自性。

    殆非小緣。

    謬言擔荷。

    過何可言。

     △二叙障求示。

     阿難聞已。

    重複悲淚。

    五體投地。

    長跪合掌。

    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

    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

    無勞我修。

    将謂如來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

    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

    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

    若不修行。

    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

    終不能飽。

    世尊。

    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性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

    開我道眼。

     二障謂煩惱障。

    所知障。

    煩惱分見思二惑。

    見惑乃作意分别。

    即後六結使。

    謂疑。

    身見。

    邊見。

    邪見。

    見取。

    戒取。

    思惑乃任運貪愛。

    即前四結使。

    謂貪瞋癡慢。

    所知障亦分取境法愛。

    取境乃不達外境惟心。

    見心外有法。

    法愛乃于所證不達性空。

    而生愛樂。

    皆能障自真心。

    不得常住。

    無财曰窮。

    無覆曰露。

    物不能礙曰妙。

    物不能混曰明。

    妙明是本覺。

    道眼是始覺。

    有決擇之義。

     △三放光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