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性之覺了曰心。
心之湛圓曰性。
不知者心性無體。
随順不覺。
此原迷真之故也。
迷則随境分别而不自知。
故有輪轉。
是稱為妄。
約真妄之由。
蓋欲指真心之所露唯根。
妄心之相續唯識。
故下文徴心。
先窮分别之妄。
後示見性之真。
若從見性而悟藏心之無分别。
始知分别全真。
輪轉非妄耳。
迷常住真心而為妄想。
故終日住妄想。
而不知為常住真心。
涅槃所謂佛性流轉五道也。
今現在流轉。
而誤以妄想為真心者。
應觀生死相續。
在于何處。
圓覺雲。
未出輪回。
而辨圓覺。
彼圓覺性。
即同流轉。
曹溪雲。
前念不生是心。
後念不滅是佛。
故知念念生滅之非佛心。
尚在輪回之非圓覺。
妄想有性。
更須知真智無體。
一回決了。
正未可儱侗真常耳。
△三敕直心。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無上菩提即十方如來無上正等正覺。
然皆發明真性而得成就。
故先标此。
肇公雲。
直心者謂内心真直。
外無虛假。
賢首雲。
向理之心。
無别岐路也。
發心為始。
究竟為終。
于其中間。
絕諸岐路。
衆生日用。
全身是妄。
故如來特于現前提出直心。
要在酬答中分明吐露。
故下文得其由目觀見。
心生愛樂。
遂乃七處徴窮。
至于情枯智竭。
然後反之能推。
目前雖未究竟。
亦自可因其所明以通其暗也。
今人觀此。
盡謂能推之非我心。
離塵之有全性。
而不知冥心獨照。
猶為内守幽閑。
移時失候。
仍是離塵無體。
執自所見。
附會聖言。
其為心言不直。
豈可勝言。
故知如來最初丁甯之非無旨也。
△四徴心目。
阿難。
我今問汝。
當汝發心緣于如來三十二相。
将何所見。
誰為愛樂。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是愛樂。
用我心目。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
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佛告阿難。
如汝所說。
真所愛樂。
因于心目。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
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使汝流轉。
心目為咎。
吾今問汝。
唯心與目。
今何所在。
将何所見者。
審見也。
誰為愛樂者。
審心也。
如是愛樂用我心目者。
總答心目也。
由目觀見心生愛樂者。
分答心目也。
塵六塵。
勞即六塵汩擾。
心為塵勞所依。
如賊窩主。
目為塵勞所引。
如賊向導。
此窮妄之源也。
諸家皆分心屬識。
目屬根。
故有破心破目之異。
愚謂破其迷。
非破心目。
下經雲。
是心非眼。
則又何用擇破耶。
方将發明真心。
因根顯性。
而謂要當知賊所在。
使汝流轉。
心目為咎者。
何也。
須知賊本子民。
子民無識。
誤陷不良。
心目亦然。
真覺無性。
迷于所明。
根境區分。
展轉流浪。
得其咎因。
勞眚頓消。
即此四塵。
号清明目。
心分别性。
何異妙觀。
革面相從。
賊元吾子。
亦猶治不易民耳。
上初标常住流轉之由竟。
△二執心在内。
分四。
初正執身内。
阿難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
同将識心居在身内。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
亦在佛面。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
祇在我面。
如是識心實居身内。
十二類生。
除空散無身相故。
除土木無心相故。
浮粗浮。
别非勝義。
五根俱具八法。
能造四大。
地水火風。
所造四塵。
色香味觸。
此指所造。
塵污染義。
△二舉現前約定。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如來講堂。
觀祇陀林。
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閣清淨講堂。
在給孤園。
今祇陀林。
實在堂外。
阿難。
汝今堂中。
先何所見。
世尊。
我在堂中。
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
如是外望。
方矚林園。
阿難。
汝矚林園。
因何有見。
世尊。
此大講堂。
戶牖開豁。
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堂在園中。
林在堂外。
此約境之内外。
以伏見有次第。
先見次觀。
又約見之先後。
以伏在内之心。
當先見内。
汝矚林園。
因何有見。
亦以起其講堂戶牖之答。
取講堂喻身。
戶牖喻根也。
直解雲。
阿難執見由眼。
故有因何有見之問。
下經雲。
汝在室中。
門能見不。
便含是心非眼之意。
△三撫慰廣示。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
摩阿難頂。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
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谛聽。
阿難頂禮。
伏受慈旨。
前已約定。
以待後徴。
此先撫慰。
廣标修門也。
三摩提大般若雲。
世尊入等持王妙三摩地。
諸三摩地皆攝入此三摩地。
即此三摩提也。
故曰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
稱性所起。
福慧二嚴。
還嚴本性。
故雲妙莊嚴。
一門超出。
無岐路。
無等待也。
三摩提所雲三昧總持。
此三昧總持。
具有如是根本差别。
體大用大。
十方如來。
皆從此路獲妙莊嚴。
覺範以三摩提為但資變化。
而妙莊嚴指為方便。
所引法華妙莊嚴王。
亦取身為異道。
以明方便之旨。
理固深玄。
似非本經切要耳。
△四窮非内。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身在講堂。
戶牖開豁。
遠矚林園。
亦有衆生在此堂中。
不見如來。
見堂外者。
阿難答言。
世尊。
在堂不見如來。
能見林泉。
無有是處。
阿難。
汝亦如是。
汝之心靈。
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
實在身内。
爾時先合了知内身。
頗有衆生。
先見身中。
後觀外物。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
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
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
雲何知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
無有是處。
此窮心非身内。
故以在堂之身。
喻在身之心。
在堂之身。
先見如來。
而在身之心。
不見身内。
以此而知心非身内。
亦有者設言其必無也。
頗有者亦因其先見後矚之語。
是應有而出其終無也。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
而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
又轉難之。
總以明其必不能見内耳。
上二執心在内竟。
△三執心在外。
分二。
初正執身外。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燈光。
然于室中。
是燈必能先照室内。
從其室門。
後及庭際。
一切衆生。
不見身中。
獨見身外。
亦如燈光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是義必明。
将無所惑。
同佛了義。
得無妄耶。
窮于身内。
故疑身外。
似理所無。
然衆生迷于境物。
随緣飄泊。
不能自主。
比之執内。
亦無優劣。
△二窮非外。
佛告阿難。
是諸比丘。
适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
歸祇陀林。
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
一人食時。
諸人飽不。
阿難答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
雖阿羅漢。
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佛告阿難。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
身心相外。
自不相幹。
則心所知。
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
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
汝眼見時。
心分别不。
阿難答言。
如是。
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
雲何在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
無有是處。
一人之食。
不能衆飽。
喻身心相外。
則不相知。
今以相知。
窮非身外也。
抟食即段食。
謂有形段可抟也。
宿預也。
溫陵曰。
乞食歸林。
乃舉現前方食之衆。
故曰我已宿齋。
兜羅具雲兜沙羅。
此雲霜。
佛手柔軟。
如兜羅綿。
上三執心在外竟。
△四計潛根。
分二。
初正執潛根。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見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
不相離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處。
佛言。
處今何在。
阿難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
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
潛伏根裡。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
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
而不留礙。
彼根随見。
随即分别。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
不見内者。
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無障礙者。
潛根内故。
阿難以琉璃籠眼。
喻根籠心。
不知眼見琉璃。
而心不能見眼。
以眼非境也。
下文自徴。
△二窮非潛根。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潛根内者。
猶如琉璃。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
當見山河。
見琉璃不。
如是。
世尊。
是人當以琉璃籠眼。
實見琉璃。
佛告阿難。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當見山河。
何不見眼。
若見眼者。
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見。
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
無有是處。
彼根随見。
随即分别。
是心眼相随。
若能見眼。
眼即同境。
故不成随。
若不能見。
則心非潛根如琉璃合上四計潛根竟。
△五開合明暗。
分二。
初正執開合明暗。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衆生身。
腑藏在中。
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
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是義雲何。
以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脫既不見内而能見外之難。
仍是心在身内之說。
△二窮非開合明暗。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
此暗境界。
為與眼對。
為不對眼。
若與眼對。
暗在眼前。
雲何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
無日月燈。
此室暗中。
皆汝焦腑。
若不對者。
雲何成見。
阿難以見暗即為見内。
是對眼則暗在眼前。
不成為内。
故又有此室暗中皆汝焦腑之難。
不對無見。
總以證成其見暗非内耳。
若離外見。
内對所成。
合眼見暗。
名為身中。
開眼見明。
何不見面。
若不見面。
内對不成。
前以對眼為外。
不得成内。
今縱許離外見之非。
而以見暗成其内對。
則見明亦應成為内矚。
故曰何不見面。
内矚不成。
則内對非義。
良以暗在眼前。
不得成為見内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性之覺了曰心。
心之湛圓曰性。
不知者心性無體。
随順不覺。
此原迷真之故也。
迷則随境分别而不自知。
故有輪轉。
是稱為妄。
約真妄之由。
蓋欲指真心之所露唯根。
妄心之相續唯識。
故下文徴心。
先窮分别之妄。
後示見性之真。
若從見性而悟藏心之無分别。
始知分别全真。
輪轉非妄耳。
迷常住真心而為妄想。
故終日住妄想。
而不知為常住真心。
涅槃所謂佛性流轉五道也。
今現在流轉。
而誤以妄想為真心者。
應觀生死相續。
在于何處。
圓覺雲。
未出輪回。
而辨圓覺。
彼圓覺性。
即同流轉。
曹溪雲。
前念不生是心。
後念不滅是佛。
故知念念生滅之非佛心。
尚在輪回之非圓覺。
妄想有性。
更須知真智無體。
一回決了。
正未可儱侗真常耳。
△三敕直心。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無上菩提即十方如來無上正等正覺。
然皆發明真性而得成就。
故先标此。
肇公雲。
直心者謂内心真直。
外無虛假。
賢首雲。
向理之心。
無别岐路也。
發心為始。
究竟為終。
于其中間。
絕諸岐路。
衆生日用。
全身是妄。
故如來特于現前提出直心。
要在酬答中分明吐露。
故下文得其由目觀見。
心生愛樂。
遂乃七處徴窮。
至于情枯智竭。
然後反之能推。
目前雖未究竟。
亦自可因其所明以通其暗也。
今人觀此。
盡謂能推之非我心。
離塵之有全性。
而不知冥心獨照。
猶為内守幽閑。
移時失候。
仍是離塵無體。
執自所見。
附會聖言。
其為心言不直。
豈可勝言。
故知如來最初丁甯之非無旨也。
△四徴心目。
阿難。
我今問汝。
當汝發心緣于如來三十二相。
将何所見。
誰為愛樂。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是愛樂。
用我心目。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
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佛告阿難。
如汝所說。
真所愛樂。
因于心目。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
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使汝流轉。
心目為咎。
吾今問汝。
唯心與目。
今何所在。
将何所見者。
審見也。
誰為愛樂者。
審心也。
如是愛樂用我心目者。
總答心目也。
由目觀見心生愛樂者。
分答心目也。
塵六塵。
勞即六塵汩擾。
心為塵勞所依。
如賊窩主。
目為塵勞所引。
如賊向導。
此窮妄之源也。
諸家皆分心屬識。
目屬根。
故有破心破目之異。
愚謂破其迷。
非破心目。
下經雲。
是心非眼。
則又何用擇破耶。
方将發明真心。
因根顯性。
而謂要當知賊所在。
使汝流轉。
心目為咎者。
何也。
須知賊本子民。
子民無識。
誤陷不良。
心目亦然。
真覺無性。
迷于所明。
根境區分。
展轉流浪。
得其咎因。
勞眚頓消。
即此四塵。
号清明目。
心分别性。
何異妙觀。
革面相從。
賊元吾子。
亦猶治不易民耳。
上初标常住流轉之由竟。
△二執心在内。
分四。
初正執身内。
阿難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
同将識心居在身内。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
亦在佛面。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
祇在我面。
如是識心實居身内。
十二類生。
除空散無身相故。
除土木無心相故。
浮粗浮。
别非勝義。
五根俱具八法。
能造四大。
地水火風。
所造四塵。
色香味觸。
此指所造。
塵污染義。
△二舉現前約定。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如來講堂。
觀祇陀林。
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閣清淨講堂。
在給孤園。
今祇陀林。
實在堂外。
阿難。
汝今堂中。
先何所見。
世尊。
我在堂中。
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
如是外望。
方矚林園。
阿難。
汝矚林園。
因何有見。
世尊。
此大講堂。
戶牖開豁。
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堂在園中。
林在堂外。
此約境之内外。
以伏見有次第。
先見次觀。
又約見之先後。
以伏在内之心。
當先見内。
汝矚林園。
因何有見。
亦以起其講堂戶牖之答。
取講堂喻身。
戶牖喻根也。
直解雲。
阿難執見由眼。
故有因何有見之問。
下經雲。
汝在室中。
門能見不。
便含是心非眼之意。
△三撫慰廣示。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
摩阿難頂。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
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谛聽。
阿難頂禮。
伏受慈旨。
前已約定。
以待後徴。
此先撫慰。
廣标修門也。
三摩提大般若雲。
世尊入等持王妙三摩地。
諸三摩地皆攝入此三摩地。
即此三摩提也。
故曰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
稱性所起。
福慧二嚴。
還嚴本性。
故雲妙莊嚴。
一門超出。
無岐路。
無等待也。
三摩提所雲三昧總持。
此三昧總持。
具有如是根本差别。
體大用大。
十方如來。
皆從此路獲妙莊嚴。
覺範以三摩提為但資變化。
而妙莊嚴指為方便。
所引法華妙莊嚴王。
亦取身為異道。
以明方便之旨。
理固深玄。
似非本經切要耳。
△四窮非内。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身在講堂。
戶牖開豁。
遠矚林園。
亦有衆生在此堂中。
不見如來。
見堂外者。
阿難答言。
世尊。
在堂不見如來。
能見林泉。
無有是處。
阿難。
汝亦如是。
汝之心靈。
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
實在身内。
爾時先合了知内身。
頗有衆生。
先見身中。
後觀外物。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
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
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
雲何知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
無有是處。
此窮心非身内。
故以在堂之身。
喻在身之心。
在堂之身。
先見如來。
而在身之心。
不見身内。
以此而知心非身内。
亦有者設言其必無也。
頗有者亦因其先見後矚之語。
是應有而出其終無也。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
而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
又轉難之。
總以明其必不能見内耳。
上二執心在内竟。
△三執心在外。
分二。
初正執身外。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燈光。
然于室中。
是燈必能先照室内。
從其室門。
後及庭際。
一切衆生。
不見身中。
獨見身外。
亦如燈光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是義必明。
将無所惑。
同佛了義。
得無妄耶。
窮于身内。
故疑身外。
似理所無。
然衆生迷于境物。
随緣飄泊。
不能自主。
比之執内。
亦無優劣。
△二窮非外。
佛告阿難。
是諸比丘。
适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
歸祇陀林。
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
一人食時。
諸人飽不。
阿難答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
雖阿羅漢。
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佛告阿難。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
身心相外。
自不相幹。
則心所知。
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
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
汝眼見時。
心分别不。
阿難答言。
如是。
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
雲何在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
無有是處。
一人之食。
不能衆飽。
喻身心相外。
則不相知。
今以相知。
窮非身外也。
抟食即段食。
謂有形段可抟也。
宿預也。
溫陵曰。
乞食歸林。
乃舉現前方食之衆。
故曰我已宿齋。
兜羅具雲兜沙羅。
此雲霜。
佛手柔軟。
如兜羅綿。
上三執心在外竟。
△四計潛根。
分二。
初正執潛根。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見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
不相離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處。
佛言。
處今何在。
阿難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
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
潛伏根裡。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
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
而不留礙。
彼根随見。
随即分别。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
不見内者。
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無障礙者。
潛根内故。
阿難以琉璃籠眼。
喻根籠心。
不知眼見琉璃。
而心不能見眼。
以眼非境也。
下文自徴。
△二窮非潛根。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潛根内者。
猶如琉璃。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
當見山河。
見琉璃不。
如是。
世尊。
是人當以琉璃籠眼。
實見琉璃。
佛告阿難。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當見山河。
何不見眼。
若見眼者。
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見。
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
無有是處。
彼根随見。
随即分别。
是心眼相随。
若能見眼。
眼即同境。
故不成随。
若不能見。
則心非潛根如琉璃合上四計潛根竟。
△五開合明暗。
分二。
初正執開合明暗。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衆生身。
腑藏在中。
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
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是義雲何。
以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脫既不見内而能見外之難。
仍是心在身内之說。
△二窮非開合明暗。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
此暗境界。
為與眼對。
為不對眼。
若與眼對。
暗在眼前。
雲何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
無日月燈。
此室暗中。
皆汝焦腑。
若不對者。
雲何成見。
阿難以見暗即為見内。
是對眼則暗在眼前。
不成為内。
故又有此室暗中皆汝焦腑之難。
不對無見。
總以證成其見暗非内耳。
若離外見。
内對所成。
合眼見暗。
名為身中。
開眼見明。
何不見面。
若不見面。
内對不成。
前以對眼為外。
不得成内。
今縱許離外見之非。
而以見暗成其内對。
則見明亦應成為内矚。
故曰何不見面。
内矚不成。
則内對非義。
良以暗在眼前。
不得成為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