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直指總論

關燈
立。

    同異互見。

    起含識之有為。

    世界既成。

    衆生流變。

    因緣各遘。

    業果相尋。

    在覺明起滅之内。

    如陽??翻波。

    處性覺妙明之中。

    似太虛常寂。

    悟元不藉。

    須信衆生之覺性常如。

    迷豈有因。

    誰謂妙空之世界猶在。

    日明雲暗。

    風動霁澄。

    虛空不動。

    諸相互流。

    觀性元真。

    觀相元妄。

    合妄成相。

    合性全真。

    真則惟妙覺明。

    一切皆非。

    真則随緣周遍。

    一切皆即。

    由是應俗應真。

    現凡現聖。

    大覺之赴感恒周。

    群生之當念自滿。

    全憑妙指。

    發本真音。

    破經卷于一塵。

    同海光而普印。

    始信妙覺本圓。

    無因自妄。

    必使狂性忽歇。

    勝淨元周。

    了性空而不住生死。

    悟緣起而不住涅槃。

    三種相續。

    猶在夢中。

    一念熏修。

    暫出纏外。

    是皆不可功用而得。

    豈更複以戲論而成。

    所以發覺初心。

    先觀因地。

    後當審除。

    此發明之見聞覺知。

    即究竟之常樂我淨。

    但能審擇生死。

    便可遠契涅槃。

    不随虛妄。

    任運靜深。

    現前清水。

    無俟去泥。

    畢至到源。

    豈逾純淨。

    惟是迷中之根性無知。

    緣塵生識。

    悟後之結處宜辨。

    讨賊尋媒。

    障分别于初心。

    融種習于後智。

    猶稱方便。

    未拟圓修。

    解六同一。

    黏脫俱旋。

    除器觀空。

    同異頓撤。

    知妙圓中之黏湛忽然。

    則勝義根之清淨原在。

    暗明由見。

    迷妄乃昏。

    根知非塵。

    不循自脫。

    七種之體性堅凝。

    何待杵音始驗。

    六門之知覺常妙。

    豈為寤寐所殊。

    妙性本淨。

    明妄當知。

    解應結心。

    根塵無咎。

    性憑淨力。

    理行相成。

    擇根境之圓滞。

    借鑒群機。

    悟直捷于修持。

    頓超權學。

    一切色法。

    皆聚于目。

    昔從見昏者今從見悟。

    十方音聲。

    悉達于聞。

    不為耳礙者還以耳旋。

    旋聞歸覺。

    頓轉不住之機。

    空覺極圓。

    誰解現前之寂。

    此觀音本證。

    已獲圓通。

    文殊選根。

    首稱方便。

    揀二十四聖。

    指三世一門。

    依悟圓修。

    決定惟二。

    循修起悟。

    無漏有三。

    行無虛假。

    斷愛見之魔。

    心直如弦。

    成真因之地。

    現業易制。

    自行可違。

    宿習難除。

    猶假神力。

    是以道場建立。

    加被憑他。

    然而章句妙微。

    契會由自。

    十方諸佛。

    從此出生。

    後世修行。

    不起于座。

    若欲發初幹慧地。

    畢竟先由漸次進增。

    更期滿五十五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是為廣垂修範。

    舍此即涉邪途。

    苟得直捷悟明。

    亦自默符正觀。

    靡有三業未清。

    六根未淨。

    可作人天楷模。

    即此十因不涉。

    六報不交。

    甯免禅那差互。

    所以純情入地。

    祇由一念之差。

    即或純想升天。

    須知報滿仍墜。

    研窮心識。

    極于四空。

    放蕩沉迷。

    成于阿鼻。

    佛性流轉。

    随念升沈。

    妄情匪他。

    如手反覆。

    但能識本自心。

    不循知見。

    便可随順覺性。

    頓了聖情。

    三摩地中。

    得失俱泯。

    五陰盡處。

    境界不留。

    由初至終。

    從凡入聖。

    循顧所悟。

    不逾初心。

    非法眼之能窺。

    豈天魔之得便。

    若祇依教進修。

    由戒入定。

    苟不随時自覺。

    未免因勝生心。

    着境便落邪思。

    動念即為魔攝。

    至于生滅已滅。

    識性現前。

    誤作菩提。

    亡失知見。

    别成諸論。

    不究妙圓。

    即使定性聲聞。

    未許見性。

    得少獨覺。

    遠背涅槃。

    所以不由積累。

    直下心開。

    與此遞曆深禅。

    循緻識破。

    同名幹慧。

    頓入金剛。

    彼由悟修。

    此乃修悟。

    修悟者先行布而後圓融。

    悟修者先圓融而後行布。

    悟則俱悟。

    互有異同。

    修則俱修。

    且分難易。

    頓悟者理虞差别。

    漸修者事涉淆訛。

    理之差别。

    乃在悟之失真。

    事之淆訛。

    常恐修多岐路。

    是以見性離塵。

    超分别而随緣自在。

    真心無妄。

    出是非以妙慧莊嚴。

    悟既精詳。

    修應圓脫。

    行以理印。

    差别之義無虧。

    理以行嚴。

    根本之門靡逾。

    陰銷次第。

    豈閡圓融。

    因界分明。

    不淪偏證。

    本覺淨心。

    初無塵垢。

    妄想計度。

    始現色心。

    色因空有。

    觸以離知。

    記非忘無。

    生豈滅盡。

    即使生滅已旋于湛中。

    入合彌彰于識際。

    故行陰雖盡。

    覺心難圓。

    二乘既誤入于無為。

    初心猶錯拟乎即色。

    悟理未圓。

    才趨解脫之門。

    适已成于厭境。

    迷情不盡。

    侈言非道之行。

    究必底于撥無。

    萬法雖空。

    一真何住。

    三界之心已絕。

    現行豈濫俱生。

    千聖之眼既超。

    無身恐妨有事。

    所以同時啐啄。

    須還作家。

    無著真宗。

    未稱尊貴。

    此經示堕。

    要先蕩其識心。

    終至圓修。

    亦即蠲夫聖解。

    行于異類。

    始許同廛。

    誰非見者。

    誰非聞者。

    眼見非色。

    耳聞非聲。

    全體大用。

    攝今古于當途。

    泯智絕愚。

    齊物我于劫外。

    猶屬指蹤。

    未當真詣。

    默而成之。

    不得其眹神。

    而明之。

    存乎其人。

     首楞嚴直指總論(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