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十卷

關燈
礙曰妙。

    遠離頑昧曰明。

    淨德滿足曰圓。

    永絕染惡曰淨。

    非留死生塵垢。

    本來一法不立也。

    色空因妄想生。

    而即本覺精真之妄以發生也。

    故一切諸法狂癡。

    有如認影。

    妄本無因。

    于妄想中。

    立因緣性。

    妄矣。

    迷因緣者。

    稱為自然。

    更妄矣。

    彼虛空性。

    從清淨覺中一念晦昧而起。

    尚非實有。

    況因緣自然。

    皆是妄想計度生起。

    乃實有耶。

    萬法皆從妄起。

    若此妄者。

    知有所起。

    可說因緣。

    若妄元無。

    誰說因緣。

    因緣尚是妄中建立。

    何況不知是妄。

    推為自然耶。

    所以必斥二計者。

    五陰始從妄想而生。

    雖有恒無。

    終依倒計而住。

    雖無恒有。

    二計不忘。

    五陰牢不可破。

    故如來斥妄想。

    必斥所依之計。

    開卷指人病根在用諸妄想。

    此處将五重妄想。

    一一發明。

    全經大起結。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

    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酢味。

    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

    足心酸起。

    懸崖不有。

    酢物未來。

    汝體必非虛妄通倫。

    口水如何因談酢出。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

    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父母與汝三想成就。

    而結胎中命根。

    故曰想中傳命。

    酢梅等說。

    驗體因妄結也。

    若非妄倫。

    妄不能感。

    諸妄凝結。

    以成色陰。

    名堅固。

    色陰兼根塵。

    今單言内身。

    若外身何關三想。

    色受想三。

    相依成命。

    而總由一識。

    識動為想。

    我心之想。

    合當生父母之想而成胎。

    則前陰之命。

    轉為後陰之命。

    嗣續不絕。

    所謂想中傳命也。

    妄想盡。

    則生死盡矣。

     即此所說。

    臨高想心。

    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由因受生。

    能動色體。

    汝今現前順益違損。

    二現驅馳。

    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色受想三陰妄想。

    相因而起。

    必不相離。

    故蹑前想。

    亦蹑前喻。

    汝今現前下。

    受想也。

    順益即樂受。

    違損即苦受。

    臨高空想。

    而酸澀真發。

    違順皆妄。

    而損益現馳。

    則受陰無體。

    虛有所明。

     由汝念慮。

    使汝色身。

    身非念倫。

    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種種取像。

    心生形取。

    與念相應。

    寤即想心。

    寐為諸夢。

    則汝想念搖動妄情。

    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念慮。

    虛情也。

    色身。

    實質也。

    虛實不倫。

    而能相使者。

    由想融之也。

    心生虛想。

    形取實物。

    心形異用。

    而能相應者。

    由想通之也。

    至于寤寐搖變。

    使心随境。

    如說酢思崖。

    使境随心。

    如足酸水出。

    皆融通妄想也。

     化理不住。

    運運密移。

    甲長發生。

    氣銷容皺。

    日夜相代。

    曾無覺悟。

    阿難。

    此若非汝。

    雲何體遷。

    如必是真。

    汝何無覺。

    則汝諸行念念不停。

    名為幽隐第四妄想。

     行識二陰。

    漸向微細。

    更難覺其為妄。

    故此從形體密移上指點。

    下從種子受熏上指點。

    化理。

    變化之理。

    即行陰。

    以遷流為相。

    曰不住。

    運運者。

    變之又變也。

    密移者。

    密密推移。

    人不覺知也。

    甲長發生。

    生也。

    氣銷容皺。

    滅也。

    生滅日夜相代。

    而無一人能覺悟者。

    正見其密移也。

    若此下。

    示行陰虛妄也。

    行陰若非汝體。

    何得相代不停。

    若實是汝身。

    何不知覺生滅。

    非汝不可。

    是汝無憑。

    故名幽隐妄想○受想行三皆屬心。

    而與色身通貫。

    受能令身領納。

    想能驅使于身。

    行能遷變乎體。

    見身為念倫。

    而非實有。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

    名恒常者。

    于身不出見聞覺知。

    若實精真。

    不容習妄。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

    經曆年歲。

    憶忘俱無。

    于後忽然覆睹前異。

    記憶宛然。

    曾不遺失。

    則此精了湛不搖中。

    念念受熏。

    有何籌算。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靜。

    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

    若非想元。

    甯受妄習。

    非汝六根互用開合。

    此之妄想。

    無時得滅。

    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

    則湛了内罔象虛無。

    第五颠倒微細精想。

     此識乃第八識。

    精湛不搖。

    似恒常而非恒常。

    真即常也。

    若實精常。

    不容妄習。

    如精金不混沙也。

    今能藏者。

    宛不遺失。

    則湛不搖中。

    受熏容妄。

    何可籌算。

    言其習妄之深。

    湛非真湛。

    幽湛不覺。

    譬無波平流之急水。

    幽湛流注。

    不可測知。

    此憶想之元。

    容妄之體也。

    直須消磨六門。

    使妄習無寄。

    然後可滅也。

    今汝現在六根之中。

    串音貫。

    連綿不斷之意。

    習是習氣。

    幾是幾微。

    此精了湛不搖者。

    元從一念無明而有。

    故似有如無。

    而非真無。

    此識陰所以名颠倒微細精想○二乘不知八識。

    認湛不搖處以為妙真如性。

    所不必言。

    即地上菩薩。

    所破止住相無明。

    能除轉現二識。

    猶未離湛不搖中。

    湛不搖中。

    所帶和合之妄。

    為生死根者。

    即生相無明也。

    唯佛能照見而直指之。

    如急流水四句。

    盡情描出。

    此即四纏所分之湛。

    但彼概指識陰。

    此專指識陰邊際。

    湛入合湛之時。

    伏似無形。

    熏則複起。

    必至六根互用。

    識陰已盡。

    此之妄想。

    方得滅除。

    即佛境界也。

     阿難。

    是五受陰。

    五妄想成。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

    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

    是受邊際。

    唯記與忘。

    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

    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

    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

    生因識有。

    滅從色除。

    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

    劫波巾結。

    何所不明。

    再此詢問。

    汝應将此妄想根元。

    心得開通。

    傳示将來末法之中。

    諸修行者。

    令識虛妄。

    深厭自生。

    知有涅槃。

    不戀三界。

     受以領納為義。

    領納色心諸法。

    五陰皆然。

    故總名受。

    妄想成。

    非真心本有矣。

    二句結前。

    下答詣何為界。

    色陰最淺。

    識陰最深。

    色陰有相為色。

    無相為空。

    受陰取着為觸。

    厭舍為離。

    想陰有念為記。

    無念為忘。

    行陰散心粗行為生。

    定心細行為滅。

    識陰有入為湛。

    無入為合湛。

    若盡色而不盡空。

    盡觸而不盡離。

    盡記而不盡忘。

    盡生而不盡滅。

    盡湛入而不盡合湛。

    猶未出乎色受想行識之邊際也。

    上湛字。

    是功夫。

    下湛字。

    是本體。

    謂以澄湛之功入流旋元。

    與圓湛之體仿佛相合也。

    人知流逸奔塵。

    分汝湛圓為識。

    不知湛入合湛。

    亦是識之邊際。

    以湛了内。

    微細流注未斷故。

    此之不盡。

    暗長潛滋。

    由微而着。

    依舊輪回。

    此五下。

    答頓除漸盡。

    真譬劫波巾。

    識譬初結。

    色譬最後結。

    生因識有者。

    如後結依初結生。

    滅從色除者。

    如解從後結解。

    五陰生起從細至粗。

    由迷真有識。

    有識而後有行。

    乃至有色。

    滅則從粗至細。

    初悟時滅色。

    滅色而後滅受。

    乃至滅識。

    五陰之滅。

    有可頓。

    有不可頓。

    可頓者理也。

    不可頓者事也。

    理無二緻。

    人自迷源。

    乘此一悟。

    合并銷盡。

    事有萬殊。

    勢難兼舉。

    從淺至深。

    次第而盡。

    若頓悟而不漸除。

    則有解無行。

    執理迷事。

    終非正修真三摩地。

    汝應下。

    令以此義自覺覺他。

    永斷妄元。

    齊歸正果。

    知有涅槃。

    一聞見之知。

    聞說涅槃。

    為皈依處。

    念念趨之。

    何戀三界。

    如窮子知有故鄉。

    自不久戀異鄉。

    一了悟之知。

    已得涅槃。

    真樂在我。

    何戀三界。

    如窮子既返故鄉。

    豈複追戀異鄉。

    今人口誦三界火宅之文。

    心實耽着不舍。

    不知有涅槃耳。

    正宗大分文終。

     阿難。

    若複有人。

    遍滿十方所有虛空。

    盈滿七寶。

    持以奉上微塵諸佛。

    承事供養。

    心無虛度。

    于意雲何。

    是人以此施佛因緣。

    得福多不。

    阿難答言。

    虛空無盡。

    珍寶無邊。

    昔有衆生施佛七錢。

    舍身猶獲轉輪王位。

    況複現前虛空既窮。

    佛土充遍。

    皆施珍寶。

    窮劫思議。

    尚不能及。

    是福雲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

    諸佛如來。

    語無虛妄。

    若複有人。

    身具四重十波羅夷。

    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

    乃至窮盡十方無間。

    靡不經曆。

    能以一念将此法門。

    于末劫中開示未學。

    是人罪障。

    應念銷滅。

    變其所受地獄苦因。

    成安樂國。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

    千萬億倍。

    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阿難。

    若有衆生。

    能誦此經。

    能持此咒。

    如我廣說。

    窮劫不盡。

    依我教言。

    如教行道直至菩提。

    無複魔業。

     此下流通分。

    以财施之勝。

    較量法施之尤勝。

    四重。

    殺盜淫妄也。

    十波羅夷。

    即梵網經所說十重罪。

    是極惡因也。

    十方阿鼻。

    是極惡果也。

    一念者。

    暫時發心。

    亦必專心。

    此法門。

    指大定圓通深入之門。

    末劫。

    聖遠魔強之日。

    未學。

    難進易退之人。

    應念消滅。

    即應弘經之念。

    皆得消滅也。

    一念微功。

    便能脫極苦。

    生極樂者。

    由萬法唯心。

    轉迷為悟。

    悟不複迷。

    令聞者信解無謬。

    展轉利樂。

    無有窮盡。

    故能獲福超前。

    輕罪無罪。

    弘經果報。

    殊勝可知。

    若有下。

    勸誦持。

    及依教修行。

    上利他得福。

    此自利成道。

     佛說是經已。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及諸他方菩薩二乘。

    聖仙童子。

    并初發心大力鬼神。

    皆大歡喜。

    作禮而去。

     此明法會欣慶。

    聖仙童子。

    是居仙趣而修内教。

    希獲童真妙果者。

    發心大力。

    是具神通。

    得無畏。

    回心護教。

    住如來座下者。

    皆大歡喜。

    謂預聞大法。

    随所證量。

    得大饒益。

    故慶快非常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十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