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八卷

關燈
相。

    此位頓證二空。

    如清淨眼。

    觀晴明空。

    迥無所有。

    故于大菩提。

    善得通達。

    此句是總。

    覺通如來。

    是如理智。

    盡佛境界。

    是如量智。

    以初得法喜。

    故名歡喜。

     異性入同。

    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

     前位斷九界異性。

    入平等佛性。

    但佛境未忘。

    亦是清淨心中一點微垢。

    故同性亦複除滅。

    方得離垢。

    蓋異性是濁邊垢。

    同性是淨邊垢。

    故須雙離。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由離垢故淨。

    淨極則明生。

    真如自體相。

    有大智慧光明義。

    故名發光。

     明極覺滿。

    名??慧地。

     前雲明生。

    如火始然。

    此雲明極。

    如大火聚。

    覺滿者。

    真如自體相。

    有遍照法界義。

    ??慧。

    慧之至也。

     一切同異。

    所不能至。

    名難勝地。

     二地同異雙離。

    止約衆生與佛菩薩。

    三平等性。

    此總該一切法也。

    約體如空有。

    約相如垢淨。

    約谛如真俗。

    約道如中邊。

    約位如權實。

    約教如世出世間。

    但是一切同異緣影。

    悉皆爍絕。

    迥不相幹。

    所謂生滅既滅也。

    向後寂滅現前。

    總從此始。

    誰能勝之。

     無為真如。

    性淨明露。

    名現前地。

     圓頓人發心即悟真如。

    然心垢未除。

    其于真如。

    尚屬比知。

    豈即親證。

    今曆真修。

    極盡有為功行。

    則無為真如性顯現。

    故名現前地。

     盡真如際。

    名遠行地。

     上地真如既已明露。

    此則盡其邊際。

    尋常望之不見其涯。

    窮之不見其量。

    今則遍界遍空無不呈露。

    不但現前已也。

    初地盡佛境界。

    是通達之盡。

    此盡真如際。

    是具足之盡。

    盡無際之際。

    豈不遠乎。

     一真如心。

    名不動地。

     身口意業皆息。

    即佛心。

    菩薩心。

    涅槃心。

    尚不現起。

    況複起世間之心。

    故曰一真如心。

    前獲無生法忍。

    至此親證。

    所謂徹法源底。

    故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

    名善慧地。

     既得真體。

    斯發真用。

    凡所照應。

    無所不真。

    無所不如。

    華嚴名此菩薩具四無礙智。

    演說無量阿僧祇句義。

    作大法師。

    廣度群品。

    應時合節。

    故曰善慧。

     阿難。

    是諸菩薩。

    從此已往。

    修習畢功。

    功德圓滿。

    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慈陰妙雲。

    覆涅槃海。

    名法雲地。

     自初發心以來。

    皆修習事。

    善慧已超八地。

    無功用道。

    悲智并圓。

    修習功畢。

    故名修習。

    以結十地之因。

    後乃十地之果。

    無複修習。

    蓋因地有修。

    果地無修也。

    慈悲利他。

    妙智自利。

    如陰庇潤。

    如雲充滿。

    涅槃海。

    十地将證未證之果德。

    菩薩悲智圓滿。

    切鄰斯果。

    稱合涅槃。

    故雲覆。

    法字。

    雙含悲智。

    雲字攝陰。

     如來逆流。

    如是菩薩。

    順行而至。

    覺際入交。

    名為等覺。

    阿難。

    從幹慧心。

    至等覺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

    初幹慧地。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

    成無上道。

     如來先證妙覺果海。

    不舍衆生。

    倒駕慈航。

    逆流而出。

    菩薩方取果海。

    順流而入。

    已至覺際。

    故名入交。

    與佛無間。

    雖齊等尚未臻妙。

    慧即本覺之體。

    前欲習初幹。

    而獲分覺。

    今無明全幹。

    而獲圓覺。

    前幹慧。

    如新生之月。

    此幹慧。

    如望夜之月。

    雖淺深不同。

    要之此慧。

    隻是空竟前慧。

    幹慧暖頂忍世等妙位各一。

    為單。

    信住行向地位各十。

    為複。

    複五單七。

    合之十二。

    圓頓初心。

    與如來同一覺道。

    但約位次。

    則後勝前。

    前世第一。

    是世間無上。

    此則出世間無上。

     是種種地。

    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

    用諸如來。

    毗婆舍那。

    清淨修證。

    漸次深入。

     上文陳列位次。

    若不開示下手工夫。

    如數他寶。

    身無半文。

    故此段直指通修法門。

    見得徹前徹後。

    隻用金剛如幻三昧。

    觀察深入而已。

    觀察根塵如幻。

    便入幹慧。

    觀察幹慧如幻。

    便入十信。

    乃至觀察等覺如幻。

    便入妙覺。

    十喻者。

    幻人。

    陽??。

    水月。

    空華。

    谷響。

    幹城。

    夢影像化也。

    總是不取法門。

    至堅至利。

    一切境界。

    應手粉碎。

    故曰金剛。

    總論之。

    全是自性大定。

    故曰奢摩他。

    細分之。

    種種地中。

    種種差别。

    種種觀察。

    故曰毗婆舍那。

    所謂微密觀照。

    正指此也。

    行者于自性定中。

    用此微密觀照。

    無修而修。

    無證而證。

    層層漸入。

    直抵覺海。

    故曰清淨修證。

    漸次深入。

     阿難。

    如是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五十五位。

    始幹慧。

    終十地也。

    等妙二覺。

    即菩提也。

    圓教外三乘所修。

    皆屬邪觀。

    對勝揀劣為邪。

    非叛道之邪。

    此經圓教。

    異于常途。

    全在以不生滅心。

    為本修因。

    及因地發心。

    與果位覺。

    名目相應。

    圓融行布之旨。

    全似華嚴。

    而因中名目。

    遍攝後位。

    有出于華嚴之外者。

    以常途相較。

    果位全同。

    因位全異。

    中間安立位次。

    名同實異。

    常途先斷見惑。

    次斷思惑。

    次斷界外塵沙惑。

    次進斷無明。

    方許分證真如。

    然則無生滅心。

    至地上始有分。

    此經直以如幻法門。

    入流亡所。

    還複元覺。

    便得無生滅性。

    為因地心。

    故未入信前第三漸次。

    便得無生忍。

    如初生月。

    便含圓月。

    所謂因地全異也。

    常途十信。

    不過具四信心。

    起五種行而已。

    此則純真十心。

    與佛相契。

    常途十住。

    不過信心成就。

    入正定聚而已。

    此則明見真心。

    親住佛家。

    常途十行。

    依解起行而已。

    此則稱性之修。

    即真谛而入俗谛。

    常途十向。

    依行發願而已。

    此則全修歸性。

    由俗谛而入第一義谛。

    常途加行。

    由凡入聖。

    更加功行而已。

    此則以妙圓心。

    成妙圓行。

    遣除第一義谛之相。

    并遣除心佛之相。

    常途地上然後分斷分證。

    此從初地以至妙覺。

    不過泯絕證相。

    方始圓滿因地初心。

    如望夜月。

    豈有外于初月哉。

    所謂名同實異也。

    至于前前位中。

    每攝後後。

    信位加以住名。

    則以信攝住也。

    十信之名。

    八同常途。

    獨于六信名以不退。

    則攝七住及八地也。

    八信名以回向。

    則攝十向也。

    住位第二名以治地。

    則攝地上也。

    四住同于華嚴四地。

    八九十住。

    同彼八九十地。

    所謂因該果海。

    果徹因原。

    如初八以後月。

    遍在初三月中。

    此經所獨者矣。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當何名是經。

    我及衆生。

    雲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

    是經名大佛頂。

    悉怛多。

    般怛啰。

    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

    清淨海眼。

    亦名救護親因。

    度脫阿難。

    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亦名如來密因。

    修證了義。

    亦名大方廣。

    妙蓮華王。

    十方佛母。

    陀羅尼咒。

    亦名灌頂章句。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汝當奉持。

     初示密因。

    次開修證。

    證此極果。

    正範具矣。

    故請經名。

    及奉持法。

    佛佛相傳。

    以心印心。

    曰寶印。

    清淨海。

    即心海。

    眼即智。

    照心海之智。

    曰清淨海眼。

    阿難為親。

    摩登為因。

    常遍曰大。

    執持曰方。

    包博曰廣。

    因果同彰。

    染淨不滞。

    于法自在。

    曰蓮華王。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曰佛母。

    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曰陀羅尼。

    誦持則如來智水灌其心頂。

    曰灌頂章句。

     說是語已。

    即時阿難及諸大衆。

    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

    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頓悟禅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

    心慮虛凝。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三界九地。

    地各九品煩惱。

    今所斷除。

    乃最後地之前六品微細煩惱。

    所餘三品。

    佛地方斷。

    下談七趣。

    使修楞嚴者。

    不戀人仙天趣果。

    不犯修羅三途因也。

    經初每曰輪轉。

    曰諸趣。

    曰輪回。

    日淪溺。

    乃至十二類生。

    而不及詳。

    故複談之。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慈音無遮。

    善開衆生微細沉惑。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

    得大饒益。

    世尊。

    若此妙明真淨妙心。

    本來遍圓。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蠕動含靈。

    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

    畜生修羅。

    人天等道。

    世尊。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世尊。

    如寶蓮香比丘尼。

    持菩薩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殺非偷。

    無有業報。

    發是語已。

    先于女根生大猛火。

    後于節節猛火燒然。

    堕無間獄。

    琉璃大王。

    善星比丘。

    琉璃為誅瞿昙族姓。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

    唯垂大慈。

    發開童蒙。

    令諸一切持戒衆生。

    聞決定義。

    歡喜頂戴。

    謹潔無犯。

     七趣皆障。

    地獄尤苦。

    故複詳問。

    引淫殺妄三生墜之事起疑。

    有定處者。

    同受同見也。

    自然。

    随業私受。

    不同見也。

    阿難此問。

    一則以初卷雲一切衆生。

    業種自然。

    如惡叉聚。

    故至此請問其詳。

    二則以世尊惓惓持戒一事。

    恐衆生不信此事之切。

    故詳問七趣因果。

    使人悚然。

    此是度衆生處。

     佛告阿難。

    快哉此問。

    令諸衆生不入邪見。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

    一切衆生。

    實本真淨。

    因彼妄見。

    有妄習生。

    因此分開内分外分。

    阿難。

    内分即是衆生分内。

    因諸愛染。

    發起妄情。

    情積不休。

    能生愛水。

    是故衆生心憶珍羞。

    口中水出。

    心憶前人。

    或憐或恨。

    目中淚盈。

    貪求财寶。

    心發愛涎。

    舉體光潤。

    心着行淫。

    男女二根。

    自然流液。

    阿難。

    諸愛雖别。

    流結是同。

    潤濕不升。

    自然從墜。

    此名内分。

    阿難。

    外分即是衆生分外。

    因諸渴仰。

    發明虛想。

    想積不休。

    能生勝氣。

    是故衆生。

    心持禁戒。

    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

    顧盻雄毅。

    心欲生天。

    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

    聖境冥現。

    事善知識。

    自輕身命。

    阿難。

    諸想雖别。

    輕舉是同。

    飛動不沉。

    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前問六道為本來有。

    為妄習招。

    今答寔本真淨。

    則非本有。

    但從妄習所生。

    分即身分之分。

    情緣身起。

    故曰内分。

    想勝離身。

    故曰外分。

    愛恨俱情。

    情必化水。

    貪戀本趣。

    不求出離。

    俱為内分。

    聞勝事而渴仰為虛想。

    想久觀成。

    能生勝氣。

    若染想即情矣。

    情想升墜。

    以輕清重濁而分。

    雖勝劣有異。

    皆為虛妄耳。

     阿難。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

    生從順習。

    死從變流。

    臨命終時。

    未舍暖觸。

    一生善惡。

    俱時頓現。

    死逆生順。

    二習相交。

    純想即飛。

    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

    兼福兼慧。

    及與淨願。

    自然心開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

    随願往生。

    情少想多。

    輕舉非遠。

    即為飛仙。

    大力鬼王。

    飛行夜叉。

    地行羅刹。

    遊于四天。

    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

    善願善心。

    護持我法。

    或護禁戒。

    随持戒人。

    或護神咒。

    随持咒者。

    或護禅定。

    保綏法忍。

    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情想均等。

    不飛不墜。

    生于人間。

    想明斯聰。

    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重為毛群。

    輕為羽族。

    七情三想。

    沉下水輪。

    生于火際。

    受氣猛火。

    身為餓鬼。

    常被焚燒。

    水能害己。

    無食無飲。

    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

    身入風火二交過地。

    輕生有間。

    重生無間。

    二種地獄。

    純情即沉。

    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

    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

    诳妄說法。

    虛貪信施。

    濫膺恭敬。

    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循造惡業。

    雖則自招。

    衆同分中。

    兼有元地。

     一切衆生愛生惡死。

    生從存住。

    則順其習。

    死從變流。

    則逆其習。

    經文互略也。

    流逸奔塵曰順。

    命光遷謝曰變。

    生從順境而習染。

    則無業不造。

    死從變境而遷流。

    則無業可造。

    将死未死之際。

    善惡之業。

    曆曆現前。

    則變流者來。

    順習者去。

    兩相交接。

    随業受報矣。

    想體輕舉。

    純即飛升。

    若單修善。

    必生天上。

    若兼福慧淨願。

    必心開見佛而生淨土。

    可見念佛往生。

    皆由于想。

    但兼福慧耳。

    勝想不純。

    少滞邪情。

    故感仙類。

    輕舉非遠者。

    豎不越四天。

    橫不出輪圍。

    遊者暫到。

    非久住也。

    經文通舉。

    若等降論之。

    則一情九想為飛仙。

    二情八想為大力鬼。

    三情七想為飛行夜叉。

    四情六想為地行羅刹。

    住佛座下。

    即天龍八部之類。

    雖滞邪情。

    而有善願。

    故感善緣。

    情想均為人類。

    人有聰鈍者。

    想雖等于情。

    而想之明有力。

    則為聰。

    情雖等于想。

    而情之幽有力。

    則為鈍。

    六情四想。

    為情多想。

    少毛群地行。

    故重。

    羽族空行。

    故輕。

    水火風輪。

    餓鬼所受八寒八熱等報。

    非天地下金水風輪。

    受火氣以為身。

    故常被焚燒。

    或得水飲。

    亦化為火。

    故水能害己。

    交過。

    猶交勝也。

    在火輪而又近風輪。

    經缺八情二想。

    生有間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