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六度。
任運而行。
不為境所礙。
前位心境相應。
此位心境一如。
故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
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佛者覺也。
今既明了無礙。
即是随順覺性。
故直與佛同。
便受佛氣分。
自求父母。
喻如意無礙。
陰信冥通。
指中陰同業會合之時。
喻受佛氣分也。
入如來種。
所謂我以不生不滅。
合如來藏也。
太子處胎。
貴壓群臣。
故曰生貴。
前雲氣分相接。
如近侍獲入王宮。
此雲受佛氣分。
如太子親承遺體。
既遊道胎。
親承覺胤。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親奉覺胤。
猶言親承正脈。
人相。
喻方便善巧之用。
謂聞見等圓通妙用。
具足一切方便善巧。
如中陰六根成就。
克肖父母也。
所修善根。
皆為救護一切衆生。
饒益一切衆生。
故名方便具足。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心相。
佛心不動之相。
雖善巧方便。
而體恒不動。
正心。
即定心也。
前九信獲佛戒心。
至此獲佛定心。
身心合成。
日益增長。
名不退住。
身心合成。
牒上同佛之德。
日益增長。
謂境智愈廣也。
于增長處。
見其不退。
十身靈相。
一時具足。
名童真住。
有進無退。
具體而微。
故以童稱。
十身者。
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身。
法身。
智身。
蓋用雖未顯。
而體已頓足。
形成出胎。
親為佛子。
名法王子住。
出胎。
喻破障起用。
自發心至生貴。
名入聖胎。
自方便具足至童真。
名長養聖胎。
至此長養功成。
故喻出胎。
堪紹佛位。
曰法王子。
表以成人。
如國大王。
以諸國事。
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表以成人。
堪行佛事也。
衆德全備。
堪令分化十方。
而行佛事。
轉輪聖王。
取四大海水。
置金瓶内。
灌太子頂。
是時受王職位。
菩薩受職。
亦複如是。
諸佛智水灌其頂故。
十地名灌頂菩薩。
十住亦分得也。
發心必治地。
治地乃修行。
然後生如來家。
而具覺相。
同佛心。
長道體。
圓十身。
為佛子。
任佛事。
十住之序。
阿難。
是善男子。
成佛子已。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十方随順。
名歡喜行。
具足妙德。
蹑前起後。
為十行總。
十方者。
現十界身。
利衆生也。
衆生根行有異。
菩薩随順以形以說。
能化随順也。
菩薩現種種化。
衆生随順一一受化。
所化随順也。
能所既皆随順。
機應俱生歡喜施度也。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名饒益行。
饒是豐饒。
無不益故。
戒度也。
戒有三種。
以饒益有情為勝。
九信獲佛戒心。
至此以佛戒為行矣。
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
名無瞋恨行。
自覺覺他。
見諸衆生。
無一非随順覺性。
故曰得無違拒。
非止能忍罵辱也。
無瞋恨行忍度也。
此中六度。
不比嘗途。
有一人不受法樂。
便是悭施。
一念不護衆生。
便是破戒。
一念分别衆生。
便是瞋恨。
種類出生。
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名無盡行。
随機随感。
現種類身。
窮未來際。
益物無量。
三世下。
釋所以也。
以知三世空寂。
故得窮未來際。
以達十方無礙。
故能現種類身。
若時若處。
現化不絕。
故雲無盡。
進度也。
六住獲佛定心。
至此以佛定為行矣。
一切合同。
種種法門。
得無差誤。
名離癡亂行。
定心不能持諸法門。
是為癡定。
于諸法門。
未免差誤。
仍是亂心。
今一念定心。
能持種種法。
即有種種音聲。
一一分明。
不爽毫發。
是名癡亂俱離。
禅度也。
則于同中。
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
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
同異各現。
不名善現。
同異互現。
乃是善現。
真不違俗。
故同中顯異。
俗不違真。
故異複現同。
智度也。
前位即寂而惺為定。
此位即惺而寂為慧。
十住獲佛慧心。
至此以慧為行矣。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
滿足微塵。
一一塵中。
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此總攝六度也。
塵中現刹。
名現界。
不壞塵相。
名現塵。
不相留礙者。
界入塵而界不小。
是小不礙大。
塵合界而界不大。
是大不礙小。
由善現行。
擴充圓融故。
着即留礙意。
無留礙則無著矣。
三住得無留礙。
是境不礙心。
此不相留礙。
是境不礙境。
種種現前。
鹹是第一波羅蜜多。
名尊重行。
六度中以般若為第一。
以智度融之。
則五度皆趣智度。
是故鹹是般若也。
般若極尊重。
故名尊重行。
如是圓融。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名善法行。
前自成。
此成就衆生。
前雖利他。
總成自己行門。
此則行住皆成軌則。
依希天人師矣。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
性本然故。
名真實行。
前方便。
此真實也。
無漏與無為不平。
前以戒生定慧。
為三無漏學。
至此始得清淨耳。
前是有為法。
未能稱性。
此是真性本然妙用。
相雖萬殊。
體唯一真。
故曰真寔。
從前至此。
始露性字。
染淨總如來藏。
而純淨無染。
方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
是善男子。
滿足神通。
成佛事已。
純潔精真。
遠諸留患。
當度衆生。
滅諸度相。
回無為心。
向涅槃路。
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滿足至留患。
牒前此行滿足。
當修回向行。
回向之行。
悲願最深。
故職在度生。
然見有可度。
即涉有為。
背涅槃路。
故須滅諸度相。
回無為心。
向涅槃路。
無為心。
即不生滅心也。
三漸次中。
即依此為本修因。
九信位。
始獲安住無為。
從無為法界。
建立萬行。
至此反本還原。
仍歸無為界中。
無佛可求。
無生可度。
回視前日所獲無為佛心。
依然無二。
從此漸向佛乘。
○十住位中。
雖皆純用中道。
未嘗顯言度生。
是則趣空之智居多。
十行位中。
顯言度生。
是則出假之悲最勝。
此十回向。
顯然悲智等運。
真俗互融。
圓滿中道。
回者。
轉也。
向者。
趣也。
轉自萬行。
趣向三處。
三處者。
衆生。
菩提。
真如也。
衆生菩提。
是随相。
真如是離相。
此與次位。
是回向衆生。
準華嚴經。
回向即是發願。
良以有行無願。
行必茫然。
有願無行。
願唯虛設。
故行願兼資。
方入如來大涅槃海。
壞其可壞。
遠離諸離。
名不壞回向。
壞其可壞。
即上滅除度相也。
遠離諸離。
即離衆生相亦遠離也。
名不壞者。
不壞度生事業也。
蓋有能度所度。
是可壞者。
今滅除度相。
是壞其可壞。
若能壞之心不空。
亦複可壞。
故須遠離諸離。
方名不壞。
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下四位。
是回向佛道。
本覺湛然。
自己本佛顯現也。
覺齊佛覺。
與一切如來心精。
通同?合也等一切佛回向者。
我與如來寶覺真心。
無二圓滿也。
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
即本覺體。
發明。
即發揮妙用。
地如佛地。
表因地所含無邊境界。
同佛果地所現無量刹土。
地字。
指本覺境地。
德用無不周遍。
故曰至一切處。
世界如來。
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此于地中觀諸功德也。
世界。
即至一切處。
如來。
即等一切佛。
前猶分自覺佛覺。
自地佛地。
此融一不分矣。
互涉者。
以世界涉如來。
則一一毛孔。
有無量寶刹。
莊嚴微妙。
以如來涉世界。
則一一微塵。
有無量如來轉大法輪。
無挂礙者。
世界涉如來時。
不礙如來。
即入世界。
如來涉世界時。
不礙世界。
即入如來。
無盡功德藏者。
佛各具無量莊嚴。
表無量功德。
七無著行。
現塵現界。
單就依報說。
此則依正報無礙。
○等一切佛。
如月出雲。
至一切處。
如月照空。
無盡功德藏。
如月中現山河大地等影。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
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此後從功德藏。
起無為之為也。
佛地。
蹑前功德藏。
菩薩證此。
即同如來果地。
地中各各者。
以此藏中功德無盡。
如六度萬行。
皆其本有。
生清淨因者。
依彼本有。
一一随緣。
各起無修之修。
如依金造器。
器器皆金。
豈不純一清淨。
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者。
乘因取果。
因果互徹。
萬德為萬行因。
萬行為涅槃因。
行從理起。
故名随順平等。
能生妙果。
故名善根。
真根既成。
十方衆生。
皆我本性。
性圓成就。
不失衆生。
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平等善根。
是真如體。
故稱真根。
前随順諸佛平等。
此随順衆生平等。
有一衆生可度。
非平等也。
舍一衆生不度。
非平等也。
約成。
則人人本成。
約度。
則念念不失。
方是稱性随順。
此位又回向衆生。
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即與離。
二無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此下三位。
是回向真如。
即一切二句。
總是一意。
即相離相。
非滅相離相也。
無生可度。
無佛可成。
不著于即也。
度無可度之生。
成無可成之佛。
不著于離也。
前雲遠離諸相者。
離之極也。
此則離亦不着矣。
七住雲無著者。
不著于有為也。
此則無為亦不着矣。
前回無為心。
總是趣向真如。
今始明見其相。
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真得。
是親證義。
所如。
即真如也。
若能親證真如。
則處處皆如。
業報二障。
不能系縛。
故能遊戲十方。
現身無礙。
無縛。
是解脫因。
解脫。
是無縛果。
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性即真如性。
德即真如之德相也。
凡有分限。
皆非圓成。
菩薩住此位中。
洞見一真法界。
圓滿成就。
不堕諸數。
有何限量。
是以刹中之塵。
塵中之刹。
重重稱性。
互攝互融。
故曰法界無量。
阿難。
是善男子。
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四十一心者。
幹慧一。
信住行向各十。
加行者。
菩薩聖位難入。
須加功行。
特标妙圓。
别于小乘之四加。
第三漸次雲。
身心快然。
妙圓平等。
已如礦中出金。
隻欠一淨。
入信以來。
曰圓妙開敷。
曰進趣真淨。
至十行中。
方雲一一清淨。
至回向中。
方雲生清淨因。
可見四十一位。
總無加于前心。
隻是方便磨煉。
令之現佛境界。
如将真金。
重重烹煉。
淨相益顯。
但有心有佛。
能所曆然。
尚非極淨之境。
故複以妙圓心。
成妙圓加行。
并前能所之相。
廓爾泯絕。
方得從差别因。
證地上平等因。
如金入九還。
方可成丹。
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火。
欲然其木。
名為暖地。
向雖覺齊佛覺。
居然二覺也。
此以佛覺為己心。
但覺未全開耳。
此時菩提将達。
故喻鑽火。
無明将破。
故喻欲然其木。
暖相現前。
功不容間。
加行之相也。
又以己心。
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
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向雖地如佛地。
居然二地也。
此以己心成佛地。
但地未全融耳。
身入虛空。
喻非依也。
下有微礙。
喻若依也。
頂者。
将超未超之謂。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上兩位猶未同也。
此則二同矣。
前中中流入。
猶未得也。
此則善得矣。
忍取信順義。
心佛二同等。
即信順也。
如僧中辦事。
忍則默然。
既不懷疑。
亦不說出。
數量銷滅。
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前雲善得中道。
雖心佛不分。
未忘數量。
此則心佛兩融。
而數量始銷。
迷中道。
覺中道。
皆是數量。
今二無所目。
高出世間。
故名世第一地○凡有能所。
總為生滅邊事。
十住十行。
能所熾然。
無為真如。
尚在遙遠。
第十行後。
回無為心。
漸向真如矣。
然離衆生相。
又見真如相。
曰心。
曰佛。
曰中道。
皆是帶相真如。
四加行中。
初位佛即是心。
次位心即是佛。
三位即心即佛。
四位非心非佛。
重重淘汰。
方于真如之相。
少分破除。
方可出生滅門。
入真如門。
阿難。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
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下明十地。
地有成實發生二義。
蘊積前位。
至于成寔。
一切佛法。
從此發生。
唯識此地。
以無分别智。
證遍行真如。
蓋一切差别。
總是菩提瞪發勞
任運而行。
不為境所礙。
前位心境相應。
此位心境一如。
故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
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佛者覺也。
今既明了無礙。
即是随順覺性。
故直與佛同。
便受佛氣分。
自求父母。
喻如意無礙。
陰信冥通。
指中陰同業會合之時。
喻受佛氣分也。
入如來種。
所謂我以不生不滅。
合如來藏也。
太子處胎。
貴壓群臣。
故曰生貴。
前雲氣分相接。
如近侍獲入王宮。
此雲受佛氣分。
如太子親承遺體。
既遊道胎。
親承覺胤。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親奉覺胤。
猶言親承正脈。
人相。
喻方便善巧之用。
謂聞見等圓通妙用。
具足一切方便善巧。
如中陰六根成就。
克肖父母也。
所修善根。
皆為救護一切衆生。
饒益一切衆生。
故名方便具足。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心相。
佛心不動之相。
雖善巧方便。
而體恒不動。
正心。
即定心也。
前九信獲佛戒心。
至此獲佛定心。
身心合成。
日益增長。
名不退住。
身心合成。
牒上同佛之德。
日益增長。
謂境智愈廣也。
于增長處。
見其不退。
十身靈相。
一時具足。
名童真住。
有進無退。
具體而微。
故以童稱。
十身者。
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身。
法身。
智身。
蓋用雖未顯。
而體已頓足。
形成出胎。
親為佛子。
名法王子住。
出胎。
喻破障起用。
自發心至生貴。
名入聖胎。
自方便具足至童真。
名長養聖胎。
至此長養功成。
故喻出胎。
堪紹佛位。
曰法王子。
表以成人。
如國大王。
以諸國事。
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表以成人。
堪行佛事也。
衆德全備。
堪令分化十方。
而行佛事。
轉輪聖王。
取四大海水。
置金瓶内。
灌太子頂。
是時受王職位。
菩薩受職。
亦複如是。
諸佛智水灌其頂故。
十地名灌頂菩薩。
十住亦分得也。
發心必治地。
治地乃修行。
然後生如來家。
而具覺相。
同佛心。
長道體。
圓十身。
為佛子。
任佛事。
十住之序。
阿難。
是善男子。
成佛子已。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十方随順。
名歡喜行。
具足妙德。
蹑前起後。
為十行總。
十方者。
現十界身。
利衆生也。
衆生根行有異。
菩薩随順以形以說。
能化随順也。
菩薩現種種化。
衆生随順一一受化。
所化随順也。
能所既皆随順。
機應俱生歡喜施度也。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名饒益行。
饒是豐饒。
無不益故。
戒度也。
戒有三種。
以饒益有情為勝。
九信獲佛戒心。
至此以佛戒為行矣。
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
名無瞋恨行。
自覺覺他。
見諸衆生。
無一非随順覺性。
故曰得無違拒。
非止能忍罵辱也。
無瞋恨行忍度也。
此中六度。
不比嘗途。
有一人不受法樂。
便是悭施。
一念不護衆生。
便是破戒。
一念分别衆生。
便是瞋恨。
種類出生。
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名無盡行。
随機随感。
現種類身。
窮未來際。
益物無量。
三世下。
釋所以也。
以知三世空寂。
故得窮未來際。
以達十方無礙。
故能現種類身。
若時若處。
現化不絕。
故雲無盡。
進度也。
六住獲佛定心。
至此以佛定為行矣。
一切合同。
種種法門。
得無差誤。
名離癡亂行。
定心不能持諸法門。
是為癡定。
于諸法門。
未免差誤。
仍是亂心。
今一念定心。
能持種種法。
即有種種音聲。
一一分明。
不爽毫發。
是名癡亂俱離。
禅度也。
則于同中。
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
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
同異各現。
不名善現。
同異互現。
乃是善現。
真不違俗。
故同中顯異。
俗不違真。
故異複現同。
智度也。
前位即寂而惺為定。
此位即惺而寂為慧。
十住獲佛慧心。
至此以慧為行矣。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
滿足微塵。
一一塵中。
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此總攝六度也。
塵中現刹。
名現界。
不壞塵相。
名現塵。
不相留礙者。
界入塵而界不小。
是小不礙大。
塵合界而界不大。
是大不礙小。
由善現行。
擴充圓融故。
着即留礙意。
無留礙則無著矣。
三住得無留礙。
是境不礙心。
此不相留礙。
是境不礙境。
種種現前。
鹹是第一波羅蜜多。
名尊重行。
六度中以般若為第一。
以智度融之。
則五度皆趣智度。
是故鹹是般若也。
般若極尊重。
故名尊重行。
如是圓融。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名善法行。
前自成。
此成就衆生。
前雖利他。
總成自己行門。
此則行住皆成軌則。
依希天人師矣。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
性本然故。
名真實行。
前方便。
此真實也。
無漏與無為不平。
前以戒生定慧。
為三無漏學。
至此始得清淨耳。
前是有為法。
未能稱性。
此是真性本然妙用。
相雖萬殊。
體唯一真。
故曰真寔。
從前至此。
始露性字。
染淨總如來藏。
而純淨無染。
方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
是善男子。
滿足神通。
成佛事已。
純潔精真。
遠諸留患。
當度衆生。
滅諸度相。
回無為心。
向涅槃路。
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滿足至留患。
牒前此行滿足。
當修回向行。
回向之行。
悲願最深。
故職在度生。
然見有可度。
即涉有為。
背涅槃路。
故須滅諸度相。
回無為心。
向涅槃路。
無為心。
即不生滅心也。
三漸次中。
即依此為本修因。
九信位。
始獲安住無為。
從無為法界。
建立萬行。
至此反本還原。
仍歸無為界中。
無佛可求。
無生可度。
回視前日所獲無為佛心。
依然無二。
從此漸向佛乘。
○十住位中。
雖皆純用中道。
未嘗顯言度生。
是則趣空之智居多。
十行位中。
顯言度生。
是則出假之悲最勝。
此十回向。
顯然悲智等運。
真俗互融。
圓滿中道。
回者。
轉也。
向者。
趣也。
轉自萬行。
趣向三處。
三處者。
衆生。
菩提。
真如也。
衆生菩提。
是随相。
真如是離相。
此與次位。
是回向衆生。
準華嚴經。
回向即是發願。
良以有行無願。
行必茫然。
有願無行。
願唯虛設。
故行願兼資。
方入如來大涅槃海。
壞其可壞。
遠離諸離。
名不壞回向。
壞其可壞。
即上滅除度相也。
遠離諸離。
即離衆生相亦遠離也。
名不壞者。
不壞度生事業也。
蓋有能度所度。
是可壞者。
今滅除度相。
是壞其可壞。
若能壞之心不空。
亦複可壞。
故須遠離諸離。
方名不壞。
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下四位。
是回向佛道。
本覺湛然。
自己本佛顯現也。
覺齊佛覺。
與一切如來心精。
通同?合也等一切佛回向者。
我與如來寶覺真心。
無二圓滿也。
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
即本覺體。
發明。
即發揮妙用。
地如佛地。
表因地所含無邊境界。
同佛果地所現無量刹土。
地字。
指本覺境地。
德用無不周遍。
故曰至一切處。
世界如來。
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此于地中觀諸功德也。
世界。
即至一切處。
如來。
即等一切佛。
前猶分自覺佛覺。
自地佛地。
此融一不分矣。
互涉者。
以世界涉如來。
則一一毛孔。
有無量寶刹。
莊嚴微妙。
以如來涉世界。
則一一微塵。
有無量如來轉大法輪。
無挂礙者。
世界涉如來時。
不礙如來。
即入世界。
如來涉世界時。
不礙世界。
即入如來。
無盡功德藏者。
佛各具無量莊嚴。
表無量功德。
七無著行。
現塵現界。
單就依報說。
此則依正報無礙。
○等一切佛。
如月出雲。
至一切處。
如月照空。
無盡功德藏。
如月中現山河大地等影。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
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此後從功德藏。
起無為之為也。
佛地。
蹑前功德藏。
菩薩證此。
即同如來果地。
地中各各者。
以此藏中功德無盡。
如六度萬行。
皆其本有。
生清淨因者。
依彼本有。
一一随緣。
各起無修之修。
如依金造器。
器器皆金。
豈不純一清淨。
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者。
乘因取果。
因果互徹。
萬德為萬行因。
萬行為涅槃因。
行從理起。
故名随順平等。
能生妙果。
故名善根。
真根既成。
十方衆生。
皆我本性。
性圓成就。
不失衆生。
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平等善根。
是真如體。
故稱真根。
前随順諸佛平等。
此随順衆生平等。
有一衆生可度。
非平等也。
舍一衆生不度。
非平等也。
約成。
則人人本成。
約度。
則念念不失。
方是稱性随順。
此位又回向衆生。
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即與離。
二無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此下三位。
是回向真如。
即一切二句。
總是一意。
即相離相。
非滅相離相也。
無生可度。
無佛可成。
不著于即也。
度無可度之生。
成無可成之佛。
不著于離也。
前雲遠離諸相者。
離之極也。
此則離亦不着矣。
七住雲無著者。
不著于有為也。
此則無為亦不着矣。
前回無為心。
總是趣向真如。
今始明見其相。
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真得。
是親證義。
所如。
即真如也。
若能親證真如。
則處處皆如。
業報二障。
不能系縛。
故能遊戲十方。
現身無礙。
無縛。
是解脫因。
解脫。
是無縛果。
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性即真如性。
德即真如之德相也。
凡有分限。
皆非圓成。
菩薩住此位中。
洞見一真法界。
圓滿成就。
不堕諸數。
有何限量。
是以刹中之塵。
塵中之刹。
重重稱性。
互攝互融。
故曰法界無量。
阿難。
是善男子。
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四十一心者。
幹慧一。
信住行向各十。
加行者。
菩薩聖位難入。
須加功行。
特标妙圓。
别于小乘之四加。
第三漸次雲。
身心快然。
妙圓平等。
已如礦中出金。
隻欠一淨。
入信以來。
曰圓妙開敷。
曰進趣真淨。
至十行中。
方雲一一清淨。
至回向中。
方雲生清淨因。
可見四十一位。
總無加于前心。
隻是方便磨煉。
令之現佛境界。
如将真金。
重重烹煉。
淨相益顯。
但有心有佛。
能所曆然。
尚非極淨之境。
故複以妙圓心。
成妙圓加行。
并前能所之相。
廓爾泯絕。
方得從差别因。
證地上平等因。
如金入九還。
方可成丹。
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火。
欲然其木。
名為暖地。
向雖覺齊佛覺。
居然二覺也。
此以佛覺為己心。
但覺未全開耳。
此時菩提将達。
故喻鑽火。
無明将破。
故喻欲然其木。
暖相現前。
功不容間。
加行之相也。
又以己心。
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
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向雖地如佛地。
居然二地也。
此以己心成佛地。
但地未全融耳。
身入虛空。
喻非依也。
下有微礙。
喻若依也。
頂者。
将超未超之謂。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上兩位猶未同也。
此則二同矣。
前中中流入。
猶未得也。
此則善得矣。
忍取信順義。
心佛二同等。
即信順也。
如僧中辦事。
忍則默然。
既不懷疑。
亦不說出。
數量銷滅。
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前雲善得中道。
雖心佛不分。
未忘數量。
此則心佛兩融。
而數量始銷。
迷中道。
覺中道。
皆是數量。
今二無所目。
高出世間。
故名世第一地○凡有能所。
總為生滅邊事。
十住十行。
能所熾然。
無為真如。
尚在遙遠。
第十行後。
回無為心。
漸向真如矣。
然離衆生相。
又見真如相。
曰心。
曰佛。
曰中道。
皆是帶相真如。
四加行中。
初位佛即是心。
次位心即是佛。
三位即心即佛。
四位非心非佛。
重重淘汰。
方于真如之相。
少分破除。
方可出生滅門。
入真如門。
阿難。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
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下明十地。
地有成實發生二義。
蘊積前位。
至于成寔。
一切佛法。
從此發生。
唯識此地。
以無分别智。
證遍行真如。
蓋一切差别。
總是菩提瞪發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