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七卷

關燈
備哉。

    諸佛同生一處者。

    與諸佛氣分交接。

    心精通?。

    佛不離心。

    心不離佛故。

    惡叉聚。

    喻戒定慧。

    同修無散者。

    以行人之所修。

    即諸佛之所證。

    打成一片故。

    破戒之人。

    戒根清淨者。

    靈丹一粒。

    點鐵成金故。

    未戒得戒者。

    具戒根故。

    未進得進者。

    具進根故。

    無慧得慧者。

    具慧根故。

    不淨自淨者。

    具清淨根故。

     阿難。

    是善男子。

    持此咒時。

    設犯禁戒于未受時。

    持咒之後。

    衆破戒罪。

    無問輕重。

    一時銷滅。

    縱經飲酒。

    食啖五辛。

    種種不淨。

    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

    不将為過。

    設着不淨破弊衣服。

    一行一住。

    悉同清淨。

    縱不作壇。

    不入道場。

    亦不行道。

    誦持此咒。

    還同入壇行道功德。

    無有異也。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

    及諸比丘。

    比丘尼。

    四棄八棄。

    誦此咒已。

    如是重業。

    猶如猛風吹散沙聚。

    悉皆滅除。

    更無毫發。

    阿難。

    若有衆生。

    從無量無數劫來。

    所有一切輕重罪障。

    從前世來。

    未及忏悔。

    若能讀誦書寫此咒。

    有上帶持。

    若安住處莊宅園館。

    如是積業。

    猶湯銷雪。

    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此能滅現在業。

    未受時。

    謂未持咒時也。

    持咒後不可更犯矣。

    着不淨衣。

    清貧不備也。

    壇法極難全備。

    故許無壇誦咒。

    勿疑功德差别。

    比丘四棄。

    即殺盜淫妄四根本罪。

    犯此四者。

    永棄佛法海外。

    不與共坐。

    不入僧數。

    比丘尼複加四棄。

    第五名觸。

    謂與男子觸着。

    起染心故。

    第六名八。

    有八事故。

    謂與男子捉手。

    捉衣。

    同入屏處。

    屏處共坐。

    共語。

    共行。

    相倚。

    相期。

    第七名覆。

    謂尼聞大僧說法時。

    遮覆他罪。

    不肯對衆陳首。

    第八名随。

    謂尼于大衆中。

    未與作共住法。

    即随共住故。

    通上四棄。

    故名八棄。

    阿難下。

    能消過去業。

    如千年暗室。

    一燈能破。

    悟無生忍。

    即二漸次所獲無生忍也。

    尚在十信前。

     複次阿難。

    若有女人。

    未生男女。

    欲求孕者。

    若能至心憶念斯咒。

    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

    般怛啰者。

    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求長命者。

    即得長命。

    欲求果報速圓滿者。

    速得圓滿。

    身命色力。

    亦複如是。

    命終之後。

    随願往生十方國土。

    必定不生邊地下賤。

    何況雜形。

     此能随諸願。

    海寶千般。

    先求如意。

    咒心是如意珠。

    取之不窮。

    用之不匮。

    故生時随心自在。

    而命終時。

    亦得随願往生。

    不生下賤者。

    以此咒心。

    是無比法。

    是至貴物。

    故獨往獨來。

    處處稱尊。

     阿難。

    若諸國土州縣聚落。

    饑荒疫疠。

    或複刀兵賊難鬥诤。

    兼餘一切厄難之地。

    寫此神咒。

    安城四門。

    并諸支提。

    或脫阇上。

    令其國土所有衆生。

    奉迎斯咒。

    禮拜恭敬。

    一心供養。

    令其人民各各身佩。

    或各各安所居宅地。

    一切災厄。

    悉皆銷滅。

    阿難。

    在在處處。

    國土衆生。

    随有此咒。

    天龍歡喜。

    風雨順時。

    五谷豐殷。

    兆庶安樂。

    亦複能鎮一切惡星。

    随方變怪。

    災障不起。

    人無橫夭。

    杻械枷鎖。

    不着其身。

    晝夜安眠。

    常無惡夢。

    阿難。

    是娑婆界。

    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

    二十八大惡星。

    而為上首。

    複有八大惡星。

    以為其主。

    作種種形。

    出現世時。

    能生衆生種種災異。

    有此咒地。

    悉皆銷滅。

    十二由旬成結界地。

    諸惡災祥。

    永不能入。

     此能消災難。

    種種災難。

    起于逆理。

    今順法性永離諸過。

    故一切不能入。

    支提。

    此雲可供養處。

    即淨刹通稱。

    脫阇。

    即城台也。

    一心供養。

    謂專心緻敬。

    始得靈驗。

    惡星八萬四千。

    由衆生八萬四千煩惱所感。

    二十八宿。

    各有所主之事。

    随人心善惡而變。

    善則福應。

    惡則災應。

    八大惡星。

    即五行及羅計孛也。

    今舉逆處言。

    故總名惡星。

    由旬。

    此雲限量。

    一由旬四十裡。

    祥。

    吉兆也。

    何以卻之。

    意以平順為福。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

    于未來世。

    保護初學諸修行者。

    入三摩提。

    身心泰然。

    得大安隐。

    更無一切諸魔鬼神。

    及無始來冤橫宿殃。

    舊業陳債。

    來相惱害。

    汝及衆中諸有學人。

    及未來世諸修行者。

    依我壇場。

    如法持戒。

    所受戒主。

    逢清淨僧。

    于此咒心不生疑悔。

    是善男子。

    于此父母所生之身。

    不得心通。

    十方如來。

    便為妄語。

     結歸道場修持。

    父母身者。

    現身即證也。

    心通。

    如前不起于座。

    得須陀洹。

    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等。

     說是語已。

    會中無量百千金剛。

    一時佛前合掌頂禮。

    而白佛言。

    如佛所說。

    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爾時梵王。

    并天帝釋。

    四天大王。

    亦于佛前同時頂禮。

    而白佛言。

    審有如是修學善人。

    我當盡心至誠保護。

    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複有無量藥叉大将。

    諸羅刹王。

    富單那王。

    鸠槃茶王。

    毗舍遮王。

    頻那夜迦諸大鬼王。

    及諸鬼帥。

    亦于佛前。

    合掌頂禮。

    我亦誓願護持是人。

    令菩提心。

    速得圓滿。

    複有無量日月天子。

    風師雨師。

    雲師雷師。

    并電伯等。

    年歲巡官。

    諸星眷屬。

    亦于會中。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亦保護是修行人。

    安立道場。

    得無所畏。

    複有無量山神海神。

    一切土地。

    水陸空行。

    萬物精祇。

    并風神王。

    無色界天。

    于如來前。

    同時稽首。

    而白佛言。

    我亦保護是修行人。

    得成菩提。

    永無魔事。

     此衆神護咒也。

    金剛。

    力士衆。

    梵王下。

    諸天衆。

    無色天當在此。

    藥叉下。

    八部衆。

    日月下。

    天神衆。

    山神下。

    地祇衆。

    此咒是如來心印。

    故凡所有處。

    百靈守護。

     爾時八萬四千。

    那由他恒河沙。

    俱胝金剛藏王菩薩。

    在大會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世尊。

    如我等輩所修功業。

    久成菩提。

    不取涅槃。

    常随此咒。

    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世尊。

    如是修心。

    求正定人。

    若在道場。

    及餘經行。

    乃至散心遊戲聚落。

    我等徒衆。

    常當随從侍衛此人。

    縱令魔王大自在天。

    求其方便。

    終不可得。

    諸小鬼神。

    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除彼發心樂修禅者。

    世尊。

    如是惡魔。

    若魔眷屬。

    欲來侵擾是善人者。

    我以寶杵殒碎其首。

    猶如微塵。

    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此菩薩護咒也。

    華嚴十地品。

    藏王為說法主。

    位在上地。

    示金剛身。

    常護此咒。

    世尊下。

    明護心之切。

    縱令下。

    驅斥外魔。

    大自在。

    以統世之心。

    深耽固執。

    成大慢天。

    是魔之甚者。

    亦不得其便。

    餘小鬼神。

    自當遠去。

    發心修禅者。

    親住如來座下。

    可得近傍也。

    護持行人。

    而言寶杵碎首者。

    折攝并行。

    以殺為慈也○修行有正有助。

    若利根人。

    從耳根一門正修足矣。

    若根器稍劣。

    必須持咒為助行。

    方得成就。

    四卷請入華屋至此。

    名修道分。

    下别起證果分。

     阿難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輩愚鈍。

    好為多聞。

    于諸漏心。

    未求出離。

    蒙佛慈誨。

    得正熏修。

    身心快然。

    獲大饒益。

    世尊。

    如是修證佛三摩提。

    未到涅槃。

    雲何名為幹慧之地。

    四十四心。

    至何漸次。

    得修行目。

    詣何方所。

    名入地中。

    雲何名為等覺菩薩。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大衆一心。

    伫佛慈旨。

    瞪瞢瞻仰。

     此請修證位次也。

    涅槃。

    指極果。

    幹慧。

    指因心。

    信住行向。

    及四加行。

    名四十四心。

    三漸次。

    是修行目。

    初地至等覺。

    名證入。

    阿難但問修證位次。

    如來先明覺性。

    次辨迷妄。

    後示漸次者。

    妙性圓明。

    本絕聖凡。

    亦無修證。

    因有迷妄。

    滅妄明真。

    始有修證位次耳。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

    善哉善哉。

    汝等乃能普為大衆。

    及諸末世一切衆生。

    修三摩提。

    求大乘者。

    從于凡夫。

    終大涅槃。

    懸示無上正修行路。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大衆。

    合掌刳心。

    默然受教。

     前雲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此雲懸示如來正修行路。

    自三漸次。

    以至妙覺。

    中曆五十五位。

    然後至菩提法性之家。

    豈不遠乎。

    言汝今未得入。

    預為汝揭而示之。

    則從始至終。

    直趨寶所。

    更無委曲矣。

    刳者剜也。

    虛心受教也。

     佛言。

    阿難。

    當知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本來無有世界衆生。

    因妄有生。

    因生有滅。

    生滅名妄。

    滅妄名真。

    是稱如來無上菩提。

    及大涅槃。

    二轉依号。

    阿難。

    汝今欲修真三摩地。

    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先當識此衆生世界二颠倒因。

    颠倒不生。

    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先明所依真如離一切相也。

    妙性者。

    直指真如之體。

    統衆德而大備之謂圓。

    爍群昏而獨照之謂明。

    離諸名相者。

    真如界内。

    絕生佛之假名。

    平等性中。

    無自他之形相。

    不但無世界衆生。

    亦無菩提涅槃。

    因妄三句。

    因染緣而有衆生世界之名也。

    妙性離名絕相。

    本無諸妄。

    由最初一念不覺妄動。

    遂有生相無明。

    因生相而複起住異滅相。

    唯其有生有滅。

    所以稱之為妄。

    遂有二種颠倒。

    所謂依本覺故。

    而有不覺也。

    滅妄五句。

    因淨緣而有菩提涅槃之名也。

    轉世界颠倒。

    依菩提。

    轉衆生颠倒。

    依涅槃。

    所謂依不覺故。

    而有始覺也。

    阿難下。

    直示二種轉依果當在二種颠倒因中求也。

    以此二種颠倒不生處。

    即是如來真三摩地。

    前雲狂心自歇。

    歇即菩提是也。

    故知聖凡二途。

    皆由生滅迷悟而立。

    真如門中。

    實無是事○此下發明二颠倒。

    衆生依世界而居。

    世界因衆生而起。

    兩不相離。

    文亦互見。

     阿難。

    雲何名為衆生颠倒。

    阿難。

    由性明心。

    性明圓故。

    因明發性。

    性妄見生。

    從畢竟無。

    成究竟有。

    此有所有。

    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

    了無根本。

    本此無住。

    建立世界及諸衆生。

     此總标無明熏真如成其染用。

    為二種颠倒因也。

    衆生二字。

    是二種兩字之訛。

    性明心。

    即本覺體。

    圓謂通妄通真。

    因明發性者。

    明指無明言。

    發性。

    謂無明所發之性。

    即業識也。

    妄見。

    即見分。

    究竟有。

    即相分。

    從本覺體。

    一念妄動。

    而有無明。

    因無明而成業識。

    因業識而有見分。

    因見分而有根身器界。

    所謂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也。

    能有之無明。

    與所有衆生世界。

    本非有因。

    為彼所生之因。

    亦非有住。

    為彼所住之處。

    如空中花。

    如睡時夢。

    诘之無根。

    覓之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