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四卷

關燈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善為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

    我為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猶如聾人。

    逾百步外。

    聆于蚊蚋。

    本所不見。

    何況得聞。

    佛雖宣明。

    令我除惑。

    今猶未詳斯義。

    究竟無疑惑地。

    世尊。

    如阿難輩。

    雖則開悟。

    習漏未除。

    我等會中。

    登無漏者。

    雖盡諸漏。

    今聞如來所說法音。

    尚纡疑悔。

    世尊。

    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

    皆如來藏。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終而複始。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世尊。

    若地性遍。

    雲何容水。

    水性周遍。

    火則不生。

    複雲何明水火二性。

    俱遍虛空。

    不相陵滅。

    世尊。

    地性障礙。

    空性虛通。

    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唯願如來宣流大慈。

    開我迷雲。

    及諸大衆。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滿慈聞三科七大。

    皆如來藏性。

    故執性難相。

    以興二問。

    善為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者。

    正領三科本如來藏。

    七大遍周法界。

    此第一義谛。

    理極深微。

    即世尊推我說法人中。

    最為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喻如聾人。

    逾百步而聆蚊蚋。

    抑且本所不見。

    焉能聞其聲乎。

    佛雖宣明此法。

    令我除疑。

    然我不能入于無疑之地。

    且阿難輩。

    雖得開悟。

    然根中無始虛習。

    宛然盡在。

    其疑固然。

    即我等輩。

    無學已證。

    諸漏已除者。

    尚纡疑悔。

    況未得無漏者乎。

    舊修已悔。

    新聞尚疑也。

    世尊下。

    先牒三科以呈疑。

    番上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義。

    既曰清淨本然。

    不應忽生穢染器界。

    根身業果。

    從曠劫來。

    相續不斷。

    又如下。

    次牒七大以陳疑。

    番上圓融周遍之義。

    若謂七大本性。

    圓融周遍。

    則土能克水。

    地水不合相容。

    水能克火。

    水火何能共遍。

    通塞各異。

    地空安得互周。

    不知是義之所歸趣。

    唯願下。

    所謂審除微細惑也。

     爾時世尊。

    告富樓那。

    及諸會中。

    漏盡無學。

    諸阿羅漢。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

    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

    真阿練若。

    正修行處。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富樓那等。

    欽佛法音。

    默然承聽。

     如來常依二谛說法。

    世俗谛。

    勝義谛。

    今又勝義中勝義也。

    二空。

    人空法空也。

    人空已得。

    未得二空。

    一乘。

    即佛乘也。

    滅場。

    即大寂滅海。

    得果之地。

    練若。

    即蘭若。

    此雲離諠诤。

    修因之處。

    借靜境喻大定也。

    正修行處者。

    除此一乘。

    其餘皆是旁蹊。

    不名正修。

     佛言。

    富樓那。

    如汝所言。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

    唯然。

    世尊。

    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

    汝稱覺明。

    為複性明。

    稱名為覺。

    為覺不明。

    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

    若此不明。

    名為覺者。

    則無所明。

    佛言。

    若無所明。

    則無明覺。

    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

    無明。

    又非覺湛明性。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

    同異發明。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如是擾亂。

    相待生勞。

    勞久發塵。

    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

    真有為法。

     性覺妙明者。

    此性覺。

    是極妙之明。

    蓋寂而常照之明也。

    本覺明妙者。

    此本覺。

    是明之極妙者。

    蓋明雖照。

    而未常不寂也。

    本字。

    即清淨本然也。

    與性字相承不相對。

    欲示本清淨心。

    所以生出山河大地諸有為法者。

    由妄起明覺而緻。

    先舉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之語。

    問富樓那。

    此覺明義。

    作何理會。

    為是性本自明。

    不須再明。

    故稱明為覺耶。

    為是性覺尚有不明。

    必加明字于覺字上。

    而稱為明覺耶。

    富樓那愛着明字。

    言覺是所明之理。

    須有能明。

    方有所明。

    若便以不明為覺。

    則無所明矣。

    安得謂之覺耶。

    佛順其辭而破之曰。

    汝慮無所明。

    則無所覺。

    然則必有所。

    而後為覺耶。

    不知真妄分界正在一所字。

    有所。

    則是明非覺。

    無所。

    則是覺非明。

    然真覺隻是無所。

    不是無明。

    若并無本明。

    又非覺湛明性矣。

    本性之覺。

    必具湛明。

    所謂妙明明妙也。

    不知覺本自明。

    妄加一明于覺之上。

    便生出許多事來。

    何也。

    性覺之體。

    本非所明。

    因有妄明。

    遂立妄所。

    所既妄立。

    益生妄能。

    宛轉相生。

    無有窮時。

    無同異下。

    承生汝妄能來。

    本性之覺。

    無同異也。

    能所既立。

    則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矣。

    異彼所異。

    是因異又立同也。

    同異互相是非。

    複立無同無異矣。

    因明立所。

    擾亂真性。

    因所生能。

    因異立同。

    因有同異。

    複立無同無異。

    晴空淨眼。

    變成勞目矣。

    勞久發塵下。

    正山河大地生起相續之狀。

    塵即世界虛空衆生。

    自相渾濁。

    即下文從始至終。

    五疊渾濁也。

    因世界衆生而有業果。

    晴空之中。

    别見種種華相矣。

    诘其根元。

    總是妄明一念所生。

    一念中。

    紛起者為世界。

    晦昧者成虛空。

    虛空為妄明中所現同相。

    世界為妄明中所現異相。

    衆生業果。

    諸有為法。

    即妄明中所現無同無異之相。

    彼謂無同無異者。

    乃真有為法。

    豈待衆生業果。

    熾然頓興之日。

    而後謂之有為哉。

     覺明空昧。

    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

    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

    堅明立礙。

    彼金寶者。

    明覺立堅。

    故有金輪。

    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

    搖明風出。

    風金相摩。

    故有火光。

    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

    火光上蒸。

    故有水輪。

    含十方界。

    火騰水降。

    交發立堅。

    濕為巨海。

    幹為洲潬。

    以是義故。

    彼大海中。

    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

    江河常注。

    水勢劣火。

    結為高山。

    是故山石。

    擊則成??。

    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

    抽為草木。

    是故林薮遇燒成土。

    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

    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

    世界相續。

     覺明者。

    覺中妄起之明。

    空昧者。

    頑空全是晦昧。

    相待成搖者。

    明昧相傾。

    不覺心動也。

    風以動為性。

    由心動之所感。

    風輪持世者。

    最下依風輪而住也。

    因空生搖。

    牒上文。

    堅明立礙者。

    堅凝妄明。

    成立質礙。

    金以堅為性。

    由心堅之所感。

    金輪保持國土者。

    大地最下。

    依金輪起也。

    堅覺寶成。

    搖明風出。

    牒上二文。

    風金相摩因生火。

    如鑽燧。

    一堅一動。

    而火出者然。

    變化性者。

    火能變生為熟。

    化有成無也。

    寶明。

    即含潤相。

    如珠光出水者然。

    火光上蒸者。

    火有蒸郁之氣。

    即能成水。

    如蒸物汗流者然。

    世界下有水輪。

    兼承載涵潤意。

    四大俱由二法相合而成。

    初則明與昧合而成風輪。

    次則搖與礙合而成金輪。

    次則風與金合而成火輪。

    次則金與火合而成水輪。

    總以覺明為最初根本。

    堅□。

    □覺。

    搖明。

    寶明。

    俱帶此明相來。

    交發者。

    水火既濟也。

    立堅者。

    結成器界也。

    海亦由立堅而成者。

    注水巨坎。

    全是堅體。

    海中火起。

    潭中水注。

    水火共生之義也。

    水勢劣火者。

    水少火多也。

    土勢劣水者。

    土少水多也。

    融則成水。

    如煉金礦成汁者然。

    交妄發生者。

    互以妄相生也。

    遞相為種者。

    初由妄心而生四大。

    複由四大而成器界也。

    世界相續者。

    成住壞空。

    終而複始。

    相續不斷。

    永無清淨之期也。

    由無明為風輪種。

    執心為金輪種。

    瞋心為火輪種。

    愛心為水輪種。

    若無明破而風輪息。

    堅執消而金輪壞。

    瞋心歇而火輪空。

    愛心盡而水輪涸。

    器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複次富樓那。

    明妄非他。

    覺明為咎。

    所妄既立。

    明理不逾。

    以是因緣。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色香味觸。

    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同業相纏。

    合離成化。

    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

    納想為胎。

    交遘發生。

    吸引同業。

    故有因緣。

    生羯羅藍。

    遏蒲昙等。

    胎卵濕化。

    随其所應。

    卵唯想生。

    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

    化以離應。

    情想合離。

    更相變易。

    所有受業。

    逐其飛沈。

    以是因緣。

    衆生相續。

     明妄。

    指衆生見聞覺知。

    諸妄境界也。

    謂此妄境。

    非他法所成。

    是于覺體上。

    加一明字為過咎耳。

    理。

    猶體也。

    明理不逾者。

    覺明之體。

    隔礙不成圓通。

    能所為局也。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不逾之相也。

    六妄。

    即六塵。

    成就。

    具足義。

    分開見覺聞知。

    攬六塵以成六根也。

    同業二句。

    六道四生之始也。

    同業。

    即胎卵類。

    因父母己三者同業。

    故相纏着而有生。

    合離。

    即濕化類。

    不因父母。

    但由己業。

    或合濕成形。

    或離異托化。

    見明八句。

    别示胎生之相也。

    妄心見妄相。

    故雲見明色發。

    即于中陰見父母也。

    依妄境起妄惑。

    故雲明見想成。

    想成之中。

    又有憎愛。

    違情者名異見。

    順情者名同想。

    流愛為種者。

    見彼交遘之色。

    則流愛想入于母胎。

    成胎生的種子。

    納想為胎者。

    有福之人。

    想母胎如華林殿堂。

    薄福之人。

    惟棘樹圊廁。

    交遘發生。

    謂男女會合。

    染心成就。

    吸引同業。

    謂吸引過去同業而入胎也。

    故有三句。

    明成胎曆位的名相。

    胎中有五位。

    一七名羯羅藍。

    此雲凝滑。

    二七名遏蒲昙。

    此雲疱。

    三七名閉屍。

    此雲軟肉。

    四七名健南。

    此雲堅肉。

    五七名缽羅佉。

    此雲形位。

    舉其二。

    故曰等。

    胎卵六句。

    示四生感應。

    各從其業也。

    四生起時。

    業與情想相應之處。

    即便受生。

    情想合離。

    四生皆具。

    據多分說。

    卵中生者。

    多分是想。

    如飛鳥魚龍。

    皆迅疾故。

    胎中生者。

    情多想少。

    以情多重墜。

    不能輕舉。

    濕氣中生。

    不由父母。

    但情想與濕氣合。

    即便受生。

    化亦由想。

    懸想勝處。

    情愛彼境。

    即便化生。

    情想四句。

    重明四生更變不常。

    或情變為想。

    合變為離。

    無定業也。

    卵易為胎。

    濕易為化。

    無定質也。

    所受業報。

    或升或沉。

    無定趣也。

    衆生相續之由也。

     富樓那。

    想愛同結。

    愛不能離。

    則諸世間。

    父母子孫。

    相生不斷。

    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

    貪不能止。

    則諸世間。

    卵化濕胎。

    随力強弱。

    遞相吞食。

    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

    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

    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

    以是因緣。

    業果相續。

     欲貪通乎四生。

    今就人倫辨之。

    想愛同結。

    不專受生時。

    在世亦然。

    貪愛同滋者。

    貪愛身命。

    同賴滋養也。

    人羊生死。

    互來相啖。

    名盜貪者。

    亦殺亦盜也。

    奪财為盜。

    況奪其生命乎。

    命屬殺。

    債屬盜。

    愛憐屬欲。

    汝我命債負還。

    文義互見。

    心色愛憐亦然。

    欲貪。

    殺貪。

    盜貪。

    皆曰為本。

    生死輪回之本也。

    故知三界流轉。

    唯一貪愛。

    若斷貪愛。

    便出三界矣。

     富樓那。

    如是三種颠倒相續。

    皆是覺明。

    明了知性。

    因了發相。

    從妄見生。

    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因此虛妄。

    終而複始。

     如上世界衆生業果。

    三種颠倒相續。

    皆是本覺明中。

    妄起明了。

    因了而發相。

    從妄而見生耳。

    前問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