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二卷

關燈
何見見。

    必見圓滿。

    何處和明。

    若明圓滿。

    不合見和。

    見必異明。

    雜則失彼性明名字。

    雜失明性。

    和明非義。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仍用見精者。

    以真見無别體也。

    明屬前相。

    見屬内心。

    齊何處所。

    而論其雜乎。

    見之與相。

    目擊可分。

    明見相雜。

    作何形相。

    若非見者四句。

    承雜何形像诘之。

    問明與見雜者。

    明非見乎。

    即見乎。

    若非見者。

    止有一明。

    成所見之相。

    所見安能見所見乎。

    故曰雲何見明。

    若即見者。

    止有一見。

    成能見之相。

    能見安能見乎。

    故曰雲何見見。

    全體皆見。

    見圓滿也。

    何處容明而與之和。

    全體皆明。

    明圓滿也。

    不合容見而與之和。

    見必異明者。

    即前見見之時。

    見非是明也。

    雜則見亦可呼為明。

    明亦可呼為見。

    各失本名。

    始雲兩和。

    番成兩失。

    然則見與明和。

    決無是義。

     複次阿難。

    又汝今者。

    妙淨見精。

    為與明合。

    為與暗合。

    為與通合。

    為與塞合。

    若明合者。

    至于暗時。

    明相已滅。

    此見即不與諸暗合。

    雲何見暗。

    若見暗時。

    不與暗合。

    與明合者。

    應非見明。

    既不見明。

    雲何明合。

    了明非暗。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合則不離。

    見精既與明合。

    至于暗時。

    明相已滅。

    此見亦随明滅。

    決不複與暗合。

    雲何暗來又能見暗。

    若謂雖即見暗。

    實不與暗合。

    既許不合方見。

    則應合反無見。

    與明合時。

    應不見明矣。

    雲何無明合時。

    知其是明而不是暗。

    今既能見明。

    複能見暗。

    決知此見不與明合。

    和合不成。

    則菩提非和合起矣。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我思惟。

    此妙覺元。

    與諸緣塵。

    及心念慮。

    非和合耶。

     和合不成。

    即非和合。

    此計真妄二法。

    了不相觸。

    妄計分别。

    不出自他共無因四性。

    自然即無因。

    因緣即共。

    阿難所執空明心眼四種因緣。

    空明即他。

    心眼即自。

    佛說同别二種見境。

    見亦自。

    境亦他。

    既有自他。

    必含共性。

    由共性難破。

    更作和合而說。

    然則非和合義。

    亦從自他開出。

    為防末習。

    委曲搜揚。

     佛言。

    汝今又言覺非和合。

    吾複問汝。

    此妙見精。

    非和合者。

    為非明和。

    為非暗和。

    為非通和。

    為非塞和。

    若非明和。

    則見與明。

    必有邊畔。

    汝且谛觀何處是明。

    何處是見。

    在見在明。

    自何為畔。

    阿難。

    若明際中。

    必無見者。

    則不相及。

    自不知其明相所在。

    畔雲何成。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若見明時。

    明見非和。

    則明之與見。

    應分邊畔。

    汝今細審。

    于見于明。

    齊何處所。

    而論邊畔乎。

    相及則有畔。

    明中無見。

    則不相及。

    且不知明在何處。

    齊何處而分畔乎。

    畔既不成。

    則非非和矣。

     又妙見精。

    非和合者。

    為非明合。

    為非暗合。

    為非通合。

    為非塞合。

    若非明合。

    則見與明。

    性相乖角。

    如耳與明。

    了不相觸。

    見且不知明相所在。

    雲何甄明合非合理。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非和。

    約體不相入。

    故以際畔推之。

    非合。

    約性自差别。

    故以乖角破之○初卷破心。

    破見。

    破業識。

    以顯如來藏者。

    以如來藏不變。

    不與心見等和合故。

    下文即三科七大。

    以顯如來藏者。

    以如來藏随緣。

    能與三科七大和合故。

     阿難。

    汝猶未明一切浮塵。

    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幻妄稱相。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如是乃至五陰。

    六入。

    從十二處。

    至十八界。

    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

    本如來藏常住妙明。

    不動周圓。

    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

    所得。

     一切浮塵。

    諸幻化相。

    承上明暗塞空等說來。

    當處出生。

    來無所從。

    随處滅盡。

    去無所止。

    則幻妄稱相而已。

    實無自性。

    其性即妙覺明之實體。

    無相而能現相。

    故稱妙覺明體。

    妙覺明體如鏡。

    浮塵幻化如鏡之影。

    影之體。

    即鏡之體也。

    五陰。

    六入。

    十二處。

    十八界。

    總是色心二字。

    對機開合。

    攝盡萬法。

    廣上一切浮塵。

    諸幻化相也。

    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即相而談性。

    即性而融相也。

    色有生滅。

    心有去來。

    虛妄而無自體。

    現此者何物耶。

    當知本如來藏常住妙明。

    不動周圓。

    妙真如性。

    随緣所現也。

    如來藏。

    即衆生本覺性體也。

    藏者。

    含攝衆德也。

    本無生滅曰常住。

    不滞明寂曰妙明。

    本無去來曰不動。

    無不遍足曰周圓。

    皆稱真如之德也。

    妙萬物而至神。

    性一切而不異。

    曰妙真如性。

    幻相有去來生死。

    真常性體。

    有何去來生死乎。

    迷悟在人。

    性中實無迷悟可得。

    上文破妄心。

    破二種妄見。

    是破妄之極。

    絲毫混真不得。

    曰見非是見。

    曰非因緣。

    非自然。

    非和合及不和合。

    是顯真之極。

    絲毫容妄不得。

    阿難剖判明白。

    不複認漚為海矣。

    但恐看得真妄迢然。

    不免離波覓水。

    故雲汝猶未明雲雲。

    使知全相是性。

    全波是水。

    本無二體。

    方是事事無礙。

    一真法界。

    後剖陰入處界虛妄。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近五千言。

    文繁語奧初學急難理會。

    隻将一切浮塵。

    至了無所得百餘言。

    熟讀深味。

    義旨了然。

    此學經簡要之法。

     阿難。

    雲何五陰。

    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陰。

    覆蓋也。

    又積聚也。

    積聚有為。

    覆蓋真性。

    陰若有性。

    則與真如敵體并立。

    惟其無性全是真如。

    故下釋中隻明無性。

     阿難。

    譬如有人。

    以清淨目。

    觀晴明空。

    唯一晴虛。

    迥無所有。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

    瞪以發勞。

    則于虛空。

    别見狂華。

    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色陰當知。

    亦複如是。

    阿難。

    是諸狂華。

    非從空來。

    非從目出。

    如是。

    阿難。

    若空來者。

    既從空來。

    還從空入。

    若有出入。

    即非虛空。

    空若非空。

    自不容其華相起滅。

    如阿難體。

    不容阿難。

    若目出者。

    既從目出。

    還從目入。

    即此華性。

    從目出故。

    當合有見。

    若有見者。

    去既華空。

    旋合見眼。

    若無見者。

    出既翳空。

    旋當翳眼。

    又見華時。

    目應無翳。

    雲何晴空号清明眼。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一切狂亂非相。

    如見毛輪第二月之類。

    以妙覺明。

    圓照法界。

    如以清淨目。

    觀晴明空也。

    清淨本然。

    一法叵得。

    如晴空無有也。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如人無故瞪目也。

    勞久發塵。

    如虛空見華也。

    若有出入。

    則有實體。

    故非虛空。

    非空則實。

    如阿難體。

    更無所容。

    此辨狂華不因空生也。

    若華從目出。

    則得目之性。

    必應有見。

    無見則應有翳。

    今旋時既不見眼。

    又不翳眼。

    非目出矣。

    華從目出。

    則見華時。

    華已離目。

    目體全空。

    應無翳矣。

    雲何見華。

    目尚有翳。

    必晴空無華。

    方号清明眼耶。

    此辨狂華不因目出也。

    本無生體曰虛。

    循業僞現曰妄。

    既了幻華無因。

    當知色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

    之妙真如性矣。

     阿難。

    譬如有人。

    手足晏安。

    百骸調适。

    忽如忘生。

    性無違順。

    其人無故。

    以二手掌。

    于空相摩。

    于二手中。

    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受陰當知。

    亦複如是。

    阿難。

    是諸幻觸。

    不從空來。

    不從掌出。

    如是。

    阿難。

    若空來者。

    既能觸掌。

    何不觸身。

    不應虛空。

    選擇來觸。

    若從掌出。

    應非待合。

    又掌出故。

    合則掌知。

    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

    應亦覺知入時蹤迹。

    必有覺心。

    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

    要名為觸。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觸情于境。

    納境于心。

    曰受。

    晏安調适。

    性無違順。

    喻藏性本無諸受也。

    二手空摩。

    妄生諸相。

    喻妄觸引起諸受也。

    若空能生觸。

    則空無所不觸。

    豈選擇而觸觸掌乎。

    若掌能出觸。

    則孤掌即出。

    何待合掌乎。

    合而出時。

    掌既知矣。

    離而入時。

    臂腕骨髓。

    亦應覺知入時蹤迹。

    何不覺耶。

    若說有物身中往來。

    覺心知出知入。

    則無問離合。

    随時可覺。

    何待合掌方知。

    而始名為觸耶。

     阿難。

    譬如有人。

    談說酢梅。

    口中水出。

    思蹋懸崖。

    足心酸澀。

    想陰當知。

    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酢說。

    不從梅生。

    非從口入。

    如是阿難。

    若梅生者。

    梅合自談。

    何待人說。

    若從口入。

    自合口聞。

    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蹋懸崖。

    與說相類。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想無實相。

    由心成相。

    說梅思崖。

    無實相也。

    口水足酸。

    由心成相也。

    凡想如之。

    若此酢說。

    是梅生者。

    梅合自談。

    口中之水。

    當從梅生。

    何待人說。

    而口中水出。

    若此酢說。

    從口入者。

    口應自聞。

    而口出水。

    何待耳聞。

    而口中水出。

    若獨耳聞。

    此水何不從耳中出。

    而反從口出。

    既知酢說無根。

    則知想陰不實矣。

     阿難。

    譬如暴流。

    波浪相續。

    前際後際。

    不相逾越。

    行陰當知。

    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流性。

    不因空生。

    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

    非離空水。

    如是。

    阿難。

    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無盡虛空。

    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

    則此暴流。

    性應非水。

    有所有相。

    今應現在。

    若即水性。

    則澄清時。

    應非水體。

    若離空水。

    空非有外。

    水外無流。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行以遷流為義。

    以能驅役自心。

    造善不善等故。

    即是業行。

    故以瀑流譬之。

    非水性者。

    非水一定之性也。

    不因空生三句。

    乃非即意。

    非離空水。

    總翻此三句。

    乃非離意。

    非即非離。

    行陰無實體矣。

    流因空生。

    則此世界。

    成無盡流。

    喻行陰若從真如出。

    則行陰與真如。

    同一無際。

    終無破行陰之時矣。

    流因水有。

    則水與流。

    應成兩體。

    如樹生果。

    果不是樹。

    水為能有。

    流為所有。

    二相應現在也。

    今且不然。

    如何流因水有耶。

    空非有外。

    則流不能離空。

    喻真如本非有外。

    故非離真如也。

    水外無流。

    則流不能離水。

    喻除卻業識。

    别無行陰。

    故非離業識也。

     阿難。

    譬如有人。

    取頻伽瓶。

    塞其兩孔。

    滿中擎空。

    千裡遠行。

    用饷他國。

    識陰當知。

    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虛空。

    非彼方來。

    非此方入。

    如是。

    阿難。

    若彼方來。

    則本瓶中。

    既貯空去。

    于本瓶地。

    應少虛空。

    若此方入。

    開孔倒瓶。

    應見空出。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識以了别為義。

    性覺真空。

    周遍法界。

    含吐十虛。

    甯有方所。

    一迷為心。

    惑為色身之内。

    自私自小。

    故以瓶空為喻。

    人喻業。

    瓶喻身。

    空喻識。

    塞其兩孔。

    謂煩惱所知。

    障塞二空也。

    業牽身識而走。

    如人擎瓶空而行也。

    千裡遠行。

    用饷他國者。

    三界六道。

    無處不往也。

    若彼下。

    破此識不從彼方來。

    若此下。

    破此識不從此方入。

    則知識陰所自出。

    便可即識陰而通達實相矣。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