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見見非見。
重增迷悶。
伏願弘慈。
施大慧目。
開示我等覺心明淨。
作是語已。
悲淚頂禮。
承受聖旨。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
及諸大衆。
将欲敷演大陀羅尼。
諸三摩提。
妙修行路。
告阿難言。
汝雖強記。
但益多聞。
于奢摩他微密觀照。
心猶未了。
汝今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将來諸有漏者。
獲菩提果。
阿難信見性非因緣自然。
未知見性是和合。
不是和合。
已是迷悶。
世尊前拈出見性。
舉似阿難。
尚恐不能承擔。
重重開示。
阿難領受。
已将見性為妙覺性矣。
今又說見見非見。
則見性似複破。
無可依據。
故重增迷悶。
阿難所迷。
心境轉細。
如來所示。
觀照愈深。
以分别覺觀為粗。
以反觀之智。
為微密觀照。
用此而見暗見明。
謂之覺觀。
用此而反觀見性。
破除業識。
直見覺性。
即名微密觀照。
非二物也。
阿難。
一切衆生。
輪回世間。
由二颠倒分别見妄。
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
雲何二見。
一者衆生别業妄見。
二者衆生同分妄見。
見妄即起業。
業起自輪轉。
當處當業。
更非異時也。
約一人一識。
所見根身器界。
為别業妄見。
一人如此。
彼彼皆然。
故複約多人多識。
所見根身器界。
為同分妄見。
雲何名為别業妄見。
阿難。
如世間人。
目有赤眚。
夜見燈光别有圓影。
五色重疊。
于意雲何。
此夜燈明所現圓光。
為是燈色。
為當見色。
阿難。
此若燈色。
則非眚人。
何不同見。
而此圓影。
唯眚之觀。
若是見色。
見已成色。
則彼眚人。
見圓影者。
名為何等。
複次阿難。
若此圓影。
離燈别有。
則合傍觀屏帳幾筵。
有圓影出。
離見别有。
應非眼矚。
雲何眚人目見圓影。
此設喻以明别業妄見也。
目喻自覺聖智。
燈喻本覺真理。
赤眚喻無明業識。
圓影喻根身器界。
色即影也。
理智一如。
本無能所。
無明一動。
能所遂分。
故有根身器界發現耳。
于意下。
雙開二關。
以辨圓影不即燈見而有。
亦不離燈見而有也。
若此圓影即燈而有。
則無眚人何不同見者。
喻如來自住三摩提。
見與見緣。
本無所有。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也。
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者。
喻有無明業識。
方見有根身器界也。
若此圓影。
即見而有。
此見已成圓影。
而能見圓影者。
更是何物。
喻此根身器界。
若從見生。
則此見性。
已成身器。
而見根身器界者。
更是何物。
故知根身器界。
從業識變。
非關見性也。
若此圓影。
離燈而有。
則合傍觀屏帳幾筵。
有圓影出者。
喻此根身器界。
若離清淨真如。
即是無因生。
不合雲當處出生也。
若此圓影。
離見别有。
應非病眼所矚。
喻此根身器界。
離見而有。
則應有妄見者。
不見根身器界。
雲何有妄見者。
必見根身器界也。
可見妄元無因。
見圓影者。
更無他故。
隻是目眚。
怪頭走者。
更無他故。
隻是心狂。
眚除即是清淨眼。
狂歇即是菩提心。
問目眚心狂。
獨非因乎。
答眚非目所原有。
狂非心所本然。
若有之。
終無除眚歇狂之時矣。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
見病為影。
影見俱眚。
見眚非病。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
于是中有非燈非見。
如第二月。
非體非影。
何以故。
第二之觀。
捏所成故諸有智者。
不應說言此捏根元。
是形非形。
離見非見。
此亦如是。
目眚所成。
今欲名誰是燈是見。
何況分别非燈非見。
此發明圓影起處也。
謂此圓影。
既非即燈見而生。
又非離燈見而有。
然從則何處起。
故示之曰。
燈上隻有光明。
眼上曾無圓影。
因淨眼有眚。
故轉此燈光而成圓影。
是則圓影從赤眚生。
故曰色實在燈。
見病為影。
不唯所見圓影。
是赤眚生。
即能見圓影者。
亦是赤眚所成。
以目非眚則不病。
燈非眚則無影。
故曰影見俱眚。
然能見眚之見體。
未嘗堕眚病中。
故曰見眚非病。
是則圓影從赤眚生。
無關燈見。
故知以如如智。
合如如理。
決不見有根身器界。
若燈見本無圓影也。
因一念不覺。
無明妄動。
轉此覺性。
遂成見分。
以有見分。
遂成相分。
所謂見病為影也。
不唯所見根身器界。
是無明起。
即能見者。
亦是從無明起。
所謂影見俱眚也。
然能照破相見二分。
是無明起者。
謂之微密觀照。
亦名自覺聖智。
此則靈光獨照。
迥脫根塵。
初未嘗病。
所謂見眚非病也。
則知根身器界。
從無明業識生。
如第二月。
非真月體。
亦非月影。
是捏目所成也。
既從捏出。
豈應執此是月體生。
非月體生。
離見生。
非離見生。
以第二月從一捏生。
則知見性從一動起也。
雲何名為同分妄見。
阿難。
此閻浮提。
除大海水。
中間平陸。
有三千洲。
正中大洲。
東西括量。
大國凡有二千三百。
其餘小洲。
在諸海中。
其間或有三兩百國。
或一或二。
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阿難。
若複此中有一小洲。
祇有兩國。
唯一國人。
同感惡緣。
則彼小洲。
當土衆生。
睹諸一切不祥境界。
或見二日。
或見兩月。
其中乃至暈适珮玦。
彗孛飛流。
負耳虹霓。
種種惡相。
但此國見。
彼國衆生。
本所不見。
亦複不聞。
閻浮提。
即南贍部洲。
在須彌山南。
不祥氣現。
唯災地見之。
彼無災地。
不聞不見矣。
舉國見之。
顯同。
他國不見。
顯妄。
二日。
如宋太祖陳橋兵變時。
見日下複有一日。
兩月。
即月食時如有黑月覆障之狀。
惡氣環匝曰暈。
薄蝕曰适。
妖氣近日。
狀如珮玦。
星芒遍指曰彗。
四出曰孛。
橫去曰飛。
下注曰流。
氣夾日如背如耳曰負耳。
氣映日或明或暗為虹霓。
阿難。
吾今為汝以此二事。
進退合明。
進退者。
先進别業之喻。
合明别業之法。
以顯一人之妄見為别。
次退别業之法。
複進别業之喻。
以例同分之法。
次複退一人别業之喻。
進一國同分之法。
例大千之同分。
以顯多人之妄見為同。
合明者。
謂以法喻同别。
比例發明也。
阿難。
如彼衆生别業妄見。
矚燈光中所現圓影。
雖似前境。
終彼見者。
目眚所成。
眚即見勞。
非色所造。
然見眚者。
終無見咎。
例汝今日。
以目觀見山河國土。
及諸衆生。
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見與見緣。
似現前境。
元我覺明見所緣眚。
覺見即眚。
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
此進别業喻。
合明别業法也。
雖似前境。
目眚所成者。
謂此圓影。
雖有相現。
是赤眚成。
非實有也。
眚即見勞。
非色所造者。
謂此目眚。
從勞見起。
非燈光所自出也。
然見眚者。
終無見咎者。
若能見此赤眚是勞見所起。
此見終非有眚。
病之妄也。
例汝下。
以喻合法。
目觀。
是見分。
國土衆生。
是相分。
合圓影也。
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者。
見病即無明業相。
由無明業相。
熏熏不已。
遂起能見而成所見。
故曰見病所成。
合上終彼見者目眚所成也。
由無明業相。
而起見相二分。
如目有赤眚。
而見圓影也。
見與見緣。
似現前境者。
謂業識轉似二分相見。
俱依自證起故。
不是實有。
合上雖似前境也。
元我覺明。
見所緣眚者。
謂見相二分。
元是我本覺妙明心體。
忽起一念而成眚妄。
遂有能見及所緣耳。
非覺明心體本自有也。
合上眚即見勞。
非色所造也。
覺見即眚。
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者。
若以本覺明心。
覺此見精從赤眚生。
則此本覺明心。
雖遍覺諸緣。
實非有眚之妄見可并。
合上然見眚者。
終無見咎也。
覺所覺眚。
覺非眚中。
此實見見。
雲何複名覺聞知見。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
并諸世間十類衆生。
皆即見眚。
非見眚者。
彼見真精。
性非眚者。
故不名見。
此答見見非見。
重增迷悶之疑也。
若以本覺明心。
覺此所覺之見性。
從眚妄起。
而此覺心。
不屬眚妄者。
即前所說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之義也。
既知妙覺之性若此。
則知見精屬見妄矣。
雲何将此妙覺明性。
而與見聞覺知。
齊稱并列。
汝今見我。
并見十二類生。
此見有能有所。
皆是目中帶眚之見。
如病目見圓影相似。
非照見眚病皆虛之見。
以彼照見眚病皆虛之見。
真而不雜于妄。
精而不雜于眚。
終日見而不見有世間相。
不可以帶眚之見目之。
故曰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也。
阿難。
如彼衆生。
同分妄見。
例彼妄見别業一人。
一病目人。
同彼一國。
彼見圓影。
眚妄所生。
此衆同分所見不祥。
同見業中瘴惡所起。
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此退别業之法。
複進别業之喻。
合明同分之法也。
何故作此例耶。
以别業妄見。
虛而易明。
同分妄見。
實而難信。
欲将實者同虛也一病目人所見圓影屬眚妄生。
例明一國之人所見不祥。
從惡緣起。
雖虛實有異。
所見不同。
然俱屬見妄所生。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
兼四大海。
娑婆世界。
并洎十方諸有漏國。
及諸衆生。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
見聞覺知。
虛妄病緣。
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此退别業之喻。
進同分之法。
以例大千也。
既一國所見不祥。
從瘴惡起。
則南閻浮提。
三千洲中。
諸國皆然。
其餘三大部洲諸國亦然。
一日月所統世界既然。
則百億日月大千世界。
十方諸有漏國亦然。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
最初一念妄動。
轉為見聞覺知。
虛妄病緣。
而有生死。
眼所現見。
名為所見。
從他傳聞。
名為所聞。
運己心所思構。
名為所覺。
自内所受。
及自所證。
名為所知。
四種根中。
積生無始虛習。
乃至分劑頭數。
和合一處。
為虛妄病緣。
俱時而生。
俱時而死。
生死根本。
實基于此。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
及不和合。
則複滅除諸生死因。
圓滿菩提。
不生滅性。
清淨本心。
本覺常住。
此正所謂離見也。
和合緣。
即下文分為六和合也。
不和合。
即下文湛入合湛。
歸識邊際也。
二種俱屬見精。
但和合是行陰。
不和合是識陰。
與首卷二種根本相應。
前以攀緣心為生死根本。
以識精元明為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此又以識精中一分妄見。
為生死根本。
須離此妄見。
然後滅除生死根本。
純是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阿難。
汝雖先悟本覺妙明。
性非因緣。
非自然性。
而猶未明如是覺元。
非和合生。
及不知合。
阿難。
吾今複以前塵問汝。
汝今猶以一切世間。
妄想和合。
諸因緣性。
而自疑惑。
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前破因緣自然。
此破和合與不和合。
和則雜而不辨。
合則附而不離。
上言遠離諸和合緣。
及不和合。
下言本覺妙明。
原無和合與不和合也。
緊接以陰入處界。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
正言無和合與不和合也。
則汝今者。
妙淨見精。
為與明和。
為與暗和。
為與通和。
為與塞和。
若明和者。
且汝觀明。
當明現前。
何處雜見。
見相可辨。
雜何形像。
若非見者。
雲何見明。
若即見者。
雲
重增迷悶。
伏願弘慈。
施大慧目。
開示我等覺心明淨。
作是語已。
悲淚頂禮。
承受聖旨。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
及諸大衆。
将欲敷演大陀羅尼。
諸三摩提。
妙修行路。
告阿難言。
汝雖強記。
但益多聞。
于奢摩他微密觀照。
心猶未了。
汝今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将來諸有漏者。
獲菩提果。
阿難信見性非因緣自然。
未知見性是和合。
不是和合。
已是迷悶。
世尊前拈出見性。
舉似阿難。
尚恐不能承擔。
重重開示。
阿難領受。
已将見性為妙覺性矣。
今又說見見非見。
則見性似複破。
無可依據。
故重增迷悶。
阿難所迷。
心境轉細。
如來所示。
觀照愈深。
以分别覺觀為粗。
以反觀之智。
為微密觀照。
用此而見暗見明。
謂之覺觀。
用此而反觀見性。
破除業識。
直見覺性。
即名微密觀照。
非二物也。
阿難。
一切衆生。
輪回世間。
由二颠倒分别見妄。
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
雲何二見。
一者衆生别業妄見。
二者衆生同分妄見。
見妄即起業。
業起自輪轉。
當處當業。
更非異時也。
約一人一識。
所見根身器界。
為别業妄見。
一人如此。
彼彼皆然。
故複約多人多識。
所見根身器界。
為同分妄見。
雲何名為别業妄見。
阿難。
如世間人。
目有赤眚。
夜見燈光别有圓影。
五色重疊。
于意雲何。
此夜燈明所現圓光。
為是燈色。
為當見色。
阿難。
此若燈色。
則非眚人。
何不同見。
而此圓影。
唯眚之觀。
若是見色。
見已成色。
則彼眚人。
見圓影者。
名為何等。
複次阿難。
若此圓影。
離燈别有。
則合傍觀屏帳幾筵。
有圓影出。
離見别有。
應非眼矚。
雲何眚人目見圓影。
此設喻以明别業妄見也。
目喻自覺聖智。
燈喻本覺真理。
赤眚喻無明業識。
圓影喻根身器界。
色即影也。
理智一如。
本無能所。
無明一動。
能所遂分。
故有根身器界發現耳。
于意下。
雙開二關。
以辨圓影不即燈見而有。
亦不離燈見而有也。
若此圓影即燈而有。
則無眚人何不同見者。
喻如來自住三摩提。
見與見緣。
本無所有。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也。
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者。
喻有無明業識。
方見有根身器界也。
若此圓影。
即見而有。
此見已成圓影。
而能見圓影者。
更是何物。
喻此根身器界。
若從見生。
則此見性。
已成身器。
而見根身器界者。
更是何物。
故知根身器界。
從業識變。
非關見性也。
若此圓影。
離燈而有。
則合傍觀屏帳幾筵。
有圓影出者。
喻此根身器界。
若離清淨真如。
即是無因生。
不合雲當處出生也。
若此圓影。
離見别有。
應非病眼所矚。
喻此根身器界。
離見而有。
則應有妄見者。
不見根身器界。
雲何有妄見者。
必見根身器界也。
可見妄元無因。
見圓影者。
更無他故。
隻是目眚。
怪頭走者。
更無他故。
隻是心狂。
眚除即是清淨眼。
狂歇即是菩提心。
問目眚心狂。
獨非因乎。
答眚非目所原有。
狂非心所本然。
若有之。
終無除眚歇狂之時矣。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
見病為影。
影見俱眚。
見眚非病。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
于是中有非燈非見。
如第二月。
非體非影。
何以故。
第二之觀。
捏所成故諸有智者。
不應說言此捏根元。
是形非形。
離見非見。
此亦如是。
目眚所成。
今欲名誰是燈是見。
何況分别非燈非見。
此發明圓影起處也。
謂此圓影。
既非即燈見而生。
又非離燈見而有。
然從則何處起。
故示之曰。
燈上隻有光明。
眼上曾無圓影。
因淨眼有眚。
故轉此燈光而成圓影。
是則圓影從赤眚生。
故曰色實在燈。
見病為影。
不唯所見圓影。
是赤眚生。
即能見圓影者。
亦是赤眚所成。
以目非眚則不病。
燈非眚則無影。
故曰影見俱眚。
然能見眚之見體。
未嘗堕眚病中。
故曰見眚非病。
是則圓影從赤眚生。
無關燈見。
故知以如如智。
合如如理。
決不見有根身器界。
若燈見本無圓影也。
因一念不覺。
無明妄動。
轉此覺性。
遂成見分。
以有見分。
遂成相分。
所謂見病為影也。
不唯所見根身器界。
是無明起。
即能見者。
亦是從無明起。
所謂影見俱眚也。
然能照破相見二分。
是無明起者。
謂之微密觀照。
亦名自覺聖智。
此則靈光獨照。
迥脫根塵。
初未嘗病。
所謂見眚非病也。
則知根身器界。
從無明業識生。
如第二月。
非真月體。
亦非月影。
是捏目所成也。
既從捏出。
豈應執此是月體生。
非月體生。
離見生。
非離見生。
以第二月從一捏生。
則知見性從一動起也。
雲何名為同分妄見。
阿難。
此閻浮提。
除大海水。
中間平陸。
有三千洲。
正中大洲。
東西括量。
大國凡有二千三百。
其餘小洲。
在諸海中。
其間或有三兩百國。
或一或二。
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阿難。
若複此中有一小洲。
祇有兩國。
唯一國人。
同感惡緣。
則彼小洲。
當土衆生。
睹諸一切不祥境界。
或見二日。
或見兩月。
其中乃至暈适珮玦。
彗孛飛流。
負耳虹霓。
種種惡相。
但此國見。
彼國衆生。
本所不見。
亦複不聞。
閻浮提。
即南贍部洲。
在須彌山南。
不祥氣現。
唯災地見之。
彼無災地。
不聞不見矣。
舉國見之。
顯同。
他國不見。
顯妄。
二日。
如宋太祖陳橋兵變時。
見日下複有一日。
兩月。
即月食時如有黑月覆障之狀。
惡氣環匝曰暈。
薄蝕曰适。
妖氣近日。
狀如珮玦。
星芒遍指曰彗。
四出曰孛。
橫去曰飛。
下注曰流。
氣夾日如背如耳曰負耳。
氣映日或明或暗為虹霓。
阿難。
吾今為汝以此二事。
進退合明。
進退者。
先進别業之喻。
合明别業之法。
以顯一人之妄見為别。
次退别業之法。
複進别業之喻。
以例同分之法。
次複退一人别業之喻。
進一國同分之法。
例大千之同分。
以顯多人之妄見為同。
合明者。
謂以法喻同别。
比例發明也。
阿難。
如彼衆生别業妄見。
矚燈光中所現圓影。
雖似前境。
終彼見者。
目眚所成。
眚即見勞。
非色所造。
然見眚者。
終無見咎。
例汝今日。
以目觀見山河國土。
及諸衆生。
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見與見緣。
似現前境。
元我覺明見所緣眚。
覺見即眚。
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
此進别業喻。
合明别業法也。
雖似前境。
目眚所成者。
謂此圓影。
雖有相現。
是赤眚成。
非實有也。
眚即見勞。
非色所造者。
謂此目眚。
從勞見起。
非燈光所自出也。
然見眚者。
終無見咎者。
若能見此赤眚是勞見所起。
此見終非有眚。
病之妄也。
例汝下。
以喻合法。
目觀。
是見分。
國土衆生。
是相分。
合圓影也。
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者。
見病即無明業相。
由無明業相。
熏熏不已。
遂起能見而成所見。
故曰見病所成。
合上終彼見者目眚所成也。
由無明業相。
而起見相二分。
如目有赤眚。
而見圓影也。
見與見緣。
似現前境者。
謂業識轉似二分相見。
俱依自證起故。
不是實有。
合上雖似前境也。
元我覺明。
見所緣眚者。
謂見相二分。
元是我本覺妙明心體。
忽起一念而成眚妄。
遂有能見及所緣耳。
非覺明心體本自有也。
合上眚即見勞。
非色所造也。
覺見即眚。
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者。
若以本覺明心。
覺此見精從赤眚生。
則此本覺明心。
雖遍覺諸緣。
實非有眚之妄見可并。
合上然見眚者。
終無見咎也。
覺所覺眚。
覺非眚中。
此實見見。
雲何複名覺聞知見。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
并諸世間十類衆生。
皆即見眚。
非見眚者。
彼見真精。
性非眚者。
故不名見。
此答見見非見。
重增迷悶之疑也。
若以本覺明心。
覺此所覺之見性。
從眚妄起。
而此覺心。
不屬眚妄者。
即前所說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之義也。
既知妙覺之性若此。
則知見精屬見妄矣。
雲何将此妙覺明性。
而與見聞覺知。
齊稱并列。
汝今見我。
并見十二類生。
此見有能有所。
皆是目中帶眚之見。
如病目見圓影相似。
非照見眚病皆虛之見。
以彼照見眚病皆虛之見。
真而不雜于妄。
精而不雜于眚。
終日見而不見有世間相。
不可以帶眚之見目之。
故曰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也。
阿難。
如彼衆生。
同分妄見。
例彼妄見别業一人。
一病目人。
同彼一國。
彼見圓影。
眚妄所生。
此衆同分所見不祥。
同見業中瘴惡所起。
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此退别業之法。
複進别業之喻。
合明同分之法也。
何故作此例耶。
以别業妄見。
虛而易明。
同分妄見。
實而難信。
欲将實者同虛也一病目人所見圓影屬眚妄生。
例明一國之人所見不祥。
從惡緣起。
雖虛實有異。
所見不同。
然俱屬見妄所生。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
兼四大海。
娑婆世界。
并洎十方諸有漏國。
及諸衆生。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
見聞覺知。
虛妄病緣。
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此退别業之喻。
進同分之法。
以例大千也。
既一國所見不祥。
從瘴惡起。
則南閻浮提。
三千洲中。
諸國皆然。
其餘三大部洲諸國亦然。
一日月所統世界既然。
則百億日月大千世界。
十方諸有漏國亦然。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
最初一念妄動。
轉為見聞覺知。
虛妄病緣。
而有生死。
眼所現見。
名為所見。
從他傳聞。
名為所聞。
運己心所思構。
名為所覺。
自内所受。
及自所證。
名為所知。
四種根中。
積生無始虛習。
乃至分劑頭數。
和合一處。
為虛妄病緣。
俱時而生。
俱時而死。
生死根本。
實基于此。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
及不和合。
則複滅除諸生死因。
圓滿菩提。
不生滅性。
清淨本心。
本覺常住。
此正所謂離見也。
和合緣。
即下文分為六和合也。
不和合。
即下文湛入合湛。
歸識邊際也。
二種俱屬見精。
但和合是行陰。
不和合是識陰。
與首卷二種根本相應。
前以攀緣心為生死根本。
以識精元明為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此又以識精中一分妄見。
為生死根本。
須離此妄見。
然後滅除生死根本。
純是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阿難。
汝雖先悟本覺妙明。
性非因緣。
非自然性。
而猶未明如是覺元。
非和合生。
及不知合。
阿難。
吾今複以前塵問汝。
汝今猶以一切世間。
妄想和合。
諸因緣性。
而自疑惑。
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前破因緣自然。
此破和合與不和合。
和則雜而不辨。
合則附而不離。
上言遠離諸和合緣。
及不和合。
下言本覺妙明。
原無和合與不和合也。
緊接以陰入處界。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
正言無和合與不和合也。
則汝今者。
妙淨見精。
為與明和。
為與暗和。
為與通和。
為與塞和。
若明和者。
且汝觀明。
當明現前。
何處雜見。
見相可辨。
雜何形像。
若非見者。
雲何見明。
若即見者。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