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投地。
及諸大衆。
傾渴翹伫。
欽聞示誨。
阿難初咎多聞。
此明其咎不在多聞。
而在不知真際所詣。
詣字。
與路字相應。
闡提。
雲信不具。
彌戾車。
雲惡見。
不信自己有大佛頂。
首楞嚴王。
而向外馳求。
皆惡見也。
得此路。
詣此際。
方能生信壞惡見。
爾時世尊。
從其面門。
放種種光。
其光晃耀。
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
一時開現。
佛之威神。
令諸世界。
合成一界。
其世界中。
所有一切諸大菩薩。
皆住本國。
合掌承聽。
佛光全是心量所放。
其光晃耀至末。
明明将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大中現小。
小中現大。
不動道場。
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于一毛端。
見寶王刹。
和盤托出。
不與他說。
且與他看。
從其面門。
示六根聞見。
即菩提路也。
遇宗門明眼人。
便直下領當矣。
佛告阿難。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種種颠倒。
業種自然。
如惡叉聚。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
諸天魔王。
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
欲成嘉馔。
縱經塵劫。
終不能得。
雲何二種。
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
與諸衆生。
用攀緣心。
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
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由諸衆生。
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
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此下将前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複開二種根本。
為一經之宗也。
心知眼見。
是颠倒本。
下文若幹颠倒。
皆由此中發出。
迷此覺心。
忽起無明。
轉成業識。
造種種業。
熏成種子。
名為業種。
種必有果。
子子相生。
則輪轉生死。
無有斷絕。
故惑業苦。
生必同條。
如惡叉果。
惡叉毒樹。
生子必三。
同一蒂。
下文别業同業。
循業發業。
皆從業種流出。
此為廣明七趣之張本。
聲聞緣覺。
背大心而證小果者。
外道。
外正道而趣邪道者。
諸天。
修十善而欣樂果者。
魔羅。
耽欲境而亂正修者。
此等皆由不識真妄二途。
認沙為米。
盲修瞎煉。
故至如此。
此為詳辯魔境之張本。
生死根本。
即根本無明也。
此生死本。
即汝現今用東攀西緣。
以為自性者。
即是别成聲聞緣覺。
天魔外道。
七趣之根本也。
菩提涅槃。
覺果也。
元清淨體。
因心也。
此清淨體。
即汝現前第八微細精想。
名為識精。
本來具足元明。
根身器界。
一切緣法。
依此而生。
而人認緣失真。
故曰緣所遺者。
由遺此故。
無明不覺。
枉入諸趣。
用攀緣心。
遺此本明。
一用一遺即颠倒之實○識精元明。
取識精内。
本來妙明之體。
非即以識精為元清淨體也。
專言識精。
便是阿黎耶識。
專言精明。
猶是識陰邊際。
故加一元字。
見非因明立所之明○阿難初請大定。
佛說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開出兩條生滅不生滅大路。
夫常住真心。
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及七處破心。
妄想已伏。
緣心欲逃。
何不直指真心。
使歸如來藏性。
而以識精元明。
為不生滅心耶。
非唯阿難緣心未舍。
真心卒難舉似。
亦謂識精屬第八。
真中帶妄。
為生死根。
故拈出以教初學修習。
旋妄伏真。
得元明覺。
為因地心張本。
蓋曰精。
曰元明。
與如來藏性無異。
唯一落識中。
故不直曰精。
而曰識精。
識去精存。
則全體如來藏性矣。
下手功夫。
全在四卷以後。
旋妄伏真。
入流亡所等處。
阿難。
汝今欲知奢摩他路。
願出生死。
今複問汝。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
屈五輪指。
語阿難言。
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
佛言。
汝何所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舉臂屈指。
為光明拳。
耀我心目。
佛言。
汝将誰見。
阿難言。
我與大衆。
同将眼見。
佛告阿難。
汝今答我。
如來屈指。
為光明拳。
耀汝心目。
汝目可見。
以何為心。
當我拳耀。
阿難言。
如來現今徴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
即能推者。
我将為心。
佛言。
咄。
阿難。
此非汝心。
阿難矍然。
避座合掌。
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
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
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
認賊為子。
失汝元常。
故受輪轉。
奢摩他路。
問答意别。
阿難以求知心處為路。
如來則以了此妄識。
無體無處。
别覓真心為路也。
能推之心。
所謂攀緣心也。
前七破。
破處。
此非汝心。
直破心矣。
阿難既聞非心。
索要本名。
前塵虛妄相想。
指本名以答也。
前塵者。
現前所對六塵。
虛妄相想者。
此想必帶塵相。
乃虛妄暫現耳。
豈有實體哉。
認賊為子者。
非心而錯認為心也。
失元常者。
不認取真心也。
既認賊為子。
更不覓真子矣。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佛寵弟。
心愛佛故。
令我出家。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
乃至遍曆恒沙國土。
承事諸猛。
及善知識。
發大勇猛。
行諸一切難行法事。
皆用此心。
縱令謗法。
永退善根。
亦因此心。
若此發明。
不是心者。
我乃無心。
同諸土木。
離此覺知。
更無所有。
雲何如來說此非心。
我實驚怖。
兼此大衆。
無大疑惑。
惟垂大悲。
開示未悟。
此戀妄不舍而驚疑也。
曆叙平生作善作惡。
許多功能。
皆用此心。
除此心外。
更無有心。
即成斷滅。
而同土木無知之物。
殊不知作善作惡。
是屬發業無明。
名曰妄想。
不思善。
不思惡。
是本來面目也。
爾時世尊。
開示阿難。
及諸大衆。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于師子座。
摩阿難頂。
而告之言。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阿難。
若諸世界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葉縷結。
诘其根元。
鹹有體性。
縱令虛空。
亦有名貌。
何況清淨妙淨明心。
性一切心。
而自無體。
若汝執吝分别覺觀所了知性。
必為心者。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
諸塵事業。
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
承聽我法。
此則因聲而有分别。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
但汝于心。
微細揣摩。
若離前塵。
有分别性。
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
離塵無體。
斯則前塵分别影事。
塵非常住。
若變滅時。
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則汝法身。
同于斷滅。
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即時阿難。
與諸大衆。
默然自失。
佛告阿難。
世間一切諸修學人。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
誤為真實。
是故汝今雖得多聞。
不成聖果。
首示真心有體以釋無心土木之疑。
心入無生法忍。
悟實相不生滅心也。
華嚴等覺後。
方名無生忍。
此經未入十信。
即獲無生忍。
所謂理須頓悟也。
忍非着力之謂。
是如如不動矣。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故曰諸所法生。
唯心所現。
一切三句。
申諸法二句。
縷結。
絲麻之類。
舉小況大。
虛空二字即名。
豁虛無礙為貌。
舉無體。
況有體。
性一切心者。
即常住真心也。
所現之物。
尚皆有體。
豈能現之心。
反無體乎。
若汝下。
令阿難揣摩能推是妄去其戀妄之心。
執而不舍曰執吝。
汝執分别覺了為心。
即應離塵有體則可。
因聲分别。
則托塵始有耳。
不但汝有六識現行分别。
不得為真。
縱汝将六識現行種子。
一切滅盡。
若使内守幽閑。
耽寂滅樂。
不肯放舍。
即此守幽閑者。
尚屬意根。
猶為影事。
亦不為真。
我非四句。
暫縱之辭。
非顯真也。
六塵如形。
分别如影。
影由形有。
故無自體。
心因塵有。
豈有體耶。
默然自失。
平日恃為心者。
一旦奪破。
又未審何者為心。
如人失其所寶。
四禅四空。
及滅受想。
名九定。
此内守幽閑之極功。
猶為法塵影事。
故不成聖果。
執妄想為真實。
非但指外道六識攀緣者言。
并二乘認識精為元明。
而業識未破。
亦在其中。
破妄已竟。
自此至三科七大。
乃顯示所遺真性。
令見如來藏體。
阿難聞已。
重複悲淚。
五體投地。
長跪合掌。
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
發心出家。
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
無勞我修。
将謂如來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
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
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
若不修行。
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
終不能飽。
世尊。
我等今者。
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唯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
開我道眼。
重複悲淚。
悟深而後發悲。
二障。
煩惱所知也。
煩惱障事。
即我執也。
所知障理。
即法執也。
發
及諸大衆。
傾渴翹伫。
欽聞示誨。
阿難初咎多聞。
此明其咎不在多聞。
而在不知真際所詣。
詣字。
與路字相應。
闡提。
雲信不具。
彌戾車。
雲惡見。
不信自己有大佛頂。
首楞嚴王。
而向外馳求。
皆惡見也。
得此路。
詣此際。
方能生信壞惡見。
爾時世尊。
從其面門。
放種種光。
其光晃耀。
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
一時開現。
佛之威神。
令諸世界。
合成一界。
其世界中。
所有一切諸大菩薩。
皆住本國。
合掌承聽。
佛光全是心量所放。
其光晃耀至末。
明明将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大中現小。
小中現大。
不動道場。
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于一毛端。
見寶王刹。
和盤托出。
不與他說。
且與他看。
從其面門。
示六根聞見。
即菩提路也。
遇宗門明眼人。
便直下領當矣。
佛告阿難。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種種颠倒。
業種自然。
如惡叉聚。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
諸天魔王。
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
欲成嘉馔。
縱經塵劫。
終不能得。
雲何二種。
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
與諸衆生。
用攀緣心。
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
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由諸衆生。
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
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此下将前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複開二種根本。
為一經之宗也。
心知眼見。
是颠倒本。
下文若幹颠倒。
皆由此中發出。
迷此覺心。
忽起無明。
轉成業識。
造種種業。
熏成種子。
名為業種。
種必有果。
子子相生。
則輪轉生死。
無有斷絕。
故惑業苦。
生必同條。
如惡叉果。
惡叉毒樹。
生子必三。
同一蒂。
下文别業同業。
循業發業。
皆從業種流出。
此為廣明七趣之張本。
聲聞緣覺。
背大心而證小果者。
外道。
外正道而趣邪道者。
諸天。
修十善而欣樂果者。
魔羅。
耽欲境而亂正修者。
此等皆由不識真妄二途。
認沙為米。
盲修瞎煉。
故至如此。
此為詳辯魔境之張本。
生死根本。
即根本無明也。
此生死本。
即汝現今用東攀西緣。
以為自性者。
即是别成聲聞緣覺。
天魔外道。
七趣之根本也。
菩提涅槃。
覺果也。
元清淨體。
因心也。
此清淨體。
即汝現前第八微細精想。
名為識精。
本來具足元明。
根身器界。
一切緣法。
依此而生。
而人認緣失真。
故曰緣所遺者。
由遺此故。
無明不覺。
枉入諸趣。
用攀緣心。
遺此本明。
一用一遺即颠倒之實○識精元明。
取識精内。
本來妙明之體。
非即以識精為元清淨體也。
專言識精。
便是阿黎耶識。
專言精明。
猶是識陰邊際。
故加一元字。
見非因明立所之明○阿難初請大定。
佛說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開出兩條生滅不生滅大路。
夫常住真心。
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及七處破心。
妄想已伏。
緣心欲逃。
何不直指真心。
使歸如來藏性。
而以識精元明。
為不生滅心耶。
非唯阿難緣心未舍。
真心卒難舉似。
亦謂識精屬第八。
真中帶妄。
為生死根。
故拈出以教初學修習。
旋妄伏真。
得元明覺。
為因地心張本。
蓋曰精。
曰元明。
與如來藏性無異。
唯一落識中。
故不直曰精。
而曰識精。
識去精存。
則全體如來藏性矣。
下手功夫。
全在四卷以後。
旋妄伏真。
入流亡所等處。
阿難。
汝今欲知奢摩他路。
願出生死。
今複問汝。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
屈五輪指。
語阿難言。
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
佛言。
汝何所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舉臂屈指。
為光明拳。
耀我心目。
佛言。
汝将誰見。
阿難言。
我與大衆。
同将眼見。
佛告阿難。
汝今答我。
如來屈指。
為光明拳。
耀汝心目。
汝目可見。
以何為心。
當我拳耀。
阿難言。
如來現今徴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
即能推者。
我将為心。
佛言。
咄。
阿難。
此非汝心。
阿難矍然。
避座合掌。
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
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
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
認賊為子。
失汝元常。
故受輪轉。
奢摩他路。
問答意别。
阿難以求知心處為路。
如來則以了此妄識。
無體無處。
别覓真心為路也。
能推之心。
所謂攀緣心也。
前七破。
破處。
此非汝心。
直破心矣。
阿難既聞非心。
索要本名。
前塵虛妄相想。
指本名以答也。
前塵者。
現前所對六塵。
虛妄相想者。
此想必帶塵相。
乃虛妄暫現耳。
豈有實體哉。
認賊為子者。
非心而錯認為心也。
失元常者。
不認取真心也。
既認賊為子。
更不覓真子矣。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佛寵弟。
心愛佛故。
令我出家。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
乃至遍曆恒沙國土。
承事諸猛。
及善知識。
發大勇猛。
行諸一切難行法事。
皆用此心。
縱令謗法。
永退善根。
亦因此心。
若此發明。
不是心者。
我乃無心。
同諸土木。
離此覺知。
更無所有。
雲何如來說此非心。
我實驚怖。
兼此大衆。
無大疑惑。
惟垂大悲。
開示未悟。
此戀妄不舍而驚疑也。
曆叙平生作善作惡。
許多功能。
皆用此心。
除此心外。
更無有心。
即成斷滅。
而同土木無知之物。
殊不知作善作惡。
是屬發業無明。
名曰妄想。
不思善。
不思惡。
是本來面目也。
爾時世尊。
開示阿難。
及諸大衆。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于師子座。
摩阿難頂。
而告之言。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阿難。
若諸世界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葉縷結。
诘其根元。
鹹有體性。
縱令虛空。
亦有名貌。
何況清淨妙淨明心。
性一切心。
而自無體。
若汝執吝分别覺觀所了知性。
必為心者。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
諸塵事業。
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
承聽我法。
此則因聲而有分别。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
但汝于心。
微細揣摩。
若離前塵。
有分别性。
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
離塵無體。
斯則前塵分别影事。
塵非常住。
若變滅時。
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則汝法身。
同于斷滅。
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即時阿難。
與諸大衆。
默然自失。
佛告阿難。
世間一切諸修學人。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
誤為真實。
是故汝今雖得多聞。
不成聖果。
首示真心有體以釋無心土木之疑。
心入無生法忍。
悟實相不生滅心也。
華嚴等覺後。
方名無生忍。
此經未入十信。
即獲無生忍。
所謂理須頓悟也。
忍非着力之謂。
是如如不動矣。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故曰諸所法生。
唯心所現。
一切三句。
申諸法二句。
縷結。
絲麻之類。
舉小況大。
虛空二字即名。
豁虛無礙為貌。
舉無體。
況有體。
性一切心者。
即常住真心也。
所現之物。
尚皆有體。
豈能現之心。
反無體乎。
若汝下。
令阿難揣摩能推是妄去其戀妄之心。
執而不舍曰執吝。
汝執分别覺了為心。
即應離塵有體則可。
因聲分别。
則托塵始有耳。
不但汝有六識現行分别。
不得為真。
縱汝将六識現行種子。
一切滅盡。
若使内守幽閑。
耽寂滅樂。
不肯放舍。
即此守幽閑者。
尚屬意根。
猶為影事。
亦不為真。
我非四句。
暫縱之辭。
非顯真也。
六塵如形。
分别如影。
影由形有。
故無自體。
心因塵有。
豈有體耶。
默然自失。
平日恃為心者。
一旦奪破。
又未審何者為心。
如人失其所寶。
四禅四空。
及滅受想。
名九定。
此内守幽閑之極功。
猶為法塵影事。
故不成聖果。
執妄想為真實。
非但指外道六識攀緣者言。
并二乘認識精為元明。
而業識未破。
亦在其中。
破妄已竟。
自此至三科七大。
乃顯示所遺真性。
令見如來藏體。
阿難聞已。
重複悲淚。
五體投地。
長跪合掌。
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
發心出家。
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
無勞我修。
将謂如來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
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
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
若不修行。
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
終不能飽。
世尊。
我等今者。
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唯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
開我道眼。
重複悲淚。
悟深而後發悲。
二障。
煩惱所知也。
煩惱障事。
即我執也。
所知障理。
即法執也。
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