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衆生身。
腑髒在中。
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
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是義雲何。
由有竅則明。
故開眼見明。
由有藏則暗。
故合眼見暗。
見明即名見外。
不必責其身心相外。
見暗即名見内。
不必見心肝脾胃等。
雖内外并列。
乃借見外形見内。
仍歸最初在内之執。
故佛唯破在内。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
此暗境界。
為與眼對。
為不對眼。
若與眼對。
暗在眼前。
雲何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
無日月燈。
此室暗中。
皆汝焦腑。
若不對者。
雲何成見。
焦腑。
三焦髒腑也。
暗在眼前。
前豈成内。
若即暗為内。
則眼前暗室。
可稱焦腑。
豈理也哉。
若此暗相。
不與眼對。
則應此眼。
不與暗合。
雲何眼前又見黑暗。
如是。
則眼與暗。
對與不對。
皆不成内。
若離外見。
内對所成。
合眼見暗。
名為身中。
開眼見明。
何不見面。
若不見面。
内對不成。
見面若成。
此了知心。
及與眼根。
乃在虛空。
何成在内。
若在虛空。
自非汝體。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
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
身合非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
應有二知。
即汝一身。
應成兩佛。
是故應知。
汝言見暗名見内者。
無有是處。
眼前之境名外。
身内之境名内。
前以對眼為外。
不得成内。
今縱離外而成内對。
是眼能返觀矣。
合能返觀身中。
則開應返觀己面。
若不爾者。
義不成也。
見面若成。
則能見者。
乃在虛空。
在空則離體矣。
若複執為自體。
則如來亦離汝體。
而見汝面。
将亦是汝身乎。
不許佛身是汝。
汝之心眼。
亦非是汝。
汝眼在空。
空中已知。
身合非覺。
若執兩皆有知。
則汝一身。
應有二知。
一在虛空。
一在汝身。
今日為兩阿難。
他日應成兩佛矣。
展轉辨明。
無返觀理。
見暗不得為見内也。
四破心不在内也。
阿難言。
我常聞佛開示四衆。
由心生故。
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
我今思惟。
即思惟體。
實我心性。
随所合處。
心則随有。
亦非内外中間三處。
由心生故。
種種法生。
法不自生也。
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
心不自生也。
謂互倚妄現。
俱無生體。
心法皆空也。
阿難引之。
以證心随合随有者。
随其攀緣何法。
即心在之處也。
中間。
即前根裡。
阿難非謂心必有體。
正謂心無體而能合。
合即心之所在。
下辨有合必有體。
無體則不能合。
無合則無所在。
佛告阿難。
汝今說言。
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
随所合處。
心随有者。
是心無體。
則無所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
則十九界。
因七塵合。
是義不然。
若有體者。
如汝以手自挃其體。
汝所知心。
為複内出。
為從外入。
若複内出。
還見身中。
若從外來。
先合見面。
合者。
如蓋合函。
必彼此有體。
然後可合。
今汝思惟之心。
元是浮想。
實無自體。
則無合處。
世間祇有十八界六塵。
十九與七。
特空名耳。
空不可合。
故曰是義不然。
唯其心必有體方能合也。
心若有體。
當何所在。
令挃身而驗。
不見身中。
不從内出也。
不先見面。
不從外入也。
是心畢竟無體。
豈随合随有乎。
随合随有。
奔逸昏擾。
乃猶認作真心。
曲盡世人迷态。
阿難言。
見是其眼。
心知非眼。
為見非義。
佛言。
若眼能見。
汝在室中。
門能見不。
則諸已死。
尚有眼存。
應皆見物。
若見物者。
雲何名死。
上并以心不見處。
說心不在。
故辯雲見是眼。
知非眼。
責之以見。
非義也。
豈知能見在心。
徒眼不見。
不但能知者非眼。
即能見者亦非眼。
若眼能見。
即如門有竅穴。
亦應有見。
何故不能。
且觀諸已死。
可驗徒眼不能見。
見必屬于心矣。
亦含是心非眼意。
阿難。
又汝覺了能知之心。
若必有體。
為複一體。
為有多體。
今在汝身。
為複遍體。
為不遍體。
若一體者。
則汝以手。
挃一支時。
四支應覺。
若鹹覺者。
挃應無在。
若挃有所。
則汝一體。
自不能成。
若多體者。
則成多人。
何體為汝。
若遍體者。
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
當汝觸頭。
亦觸其足。
頭有所覺。
足應無知。
今汝不然。
是故應知随所合處。
心則随有。
無有是處。
當知心體非一非多。
非遍不遍。
則知心無定體。
安得有合。
五破心不随合也。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亦聞佛與文殊等。
諸法王子。
談實相時。
世尊亦言。
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
内無所見外不相知。
内無知故。
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
在外非義。
今相知故。
複内無見。
當在中間。
世尊所言不在内外。
正言心無定在。
非謂心在中間也。
阿難複執為中。
不知才喚作中。
即有定在。
故下審其在身在境也○以為在内。
則不見腑髒。
以為在外。
則身不相知。
二義不成。
當在根境之中。
佛言。
汝言中間。
中必不迷。
非無所在。
今汝推中。
中何為在。
為複在處。
為當在身。
若在身者。
在邊非中。
在中同内。
若在處者。
為有所表。
為無所表。
無表同無。
表則無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
表為中時。
東看則西。
南觀成北。
表體既混。
心應雜亂。
先審定中間在身在境。
而後兩破其中俱無定在。
若在身下。
謂在身有中邊二義。
在邊不得為中。
在中同前在内。
應當見内。
若在處下。
謂在處有表不表二義。
标物以顯中曰表。
謂無表則無中。
表則中無定在。
今表體尚無定。
則心甯有一定之中。
阿難言。
我所說中。
非此二種。
如世尊言。
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
色塵無知。
識生其中。
則為心在。
佛言。
汝心若在根塵之中。
此之心體。
為複兼二。
為不兼二。
若兼二者。
物體雜亂。
物非體知。
成敵兩立。
雲何為中。
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
即無體性。
中何為相。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
無有見處。
阿難所引。
是佛随順世谛之談。
求奢摩他。
而仍執之。
是多聞人。
循名昧義之狀。
眼有分别。
有知屬内。
色塵無知屬外。
内外相對。
識在中間。
指心在之處。
兼二者。
雙挾根塵。
而生其中也。
不兼二者。
兩離根塵。
而孤然中立也。
物指色塵。
體指眼根。
若言兼二。
物與體雜亂矣。
何也。
物非若體之有知。
雲何得半有知。
半無知。
兼根塵而生其中耶。
是兼二不成也。
不兼根。
非知矣。
不兼塵。
非不知矣。
非知非不知。
心尚無有。
将何所指而為在中之相耶。
阿難執言眼有分别。
故從其所執破之。
六破心不在中間也。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昔見佛。
與大目連。
須菩提。
富樓那。
舍利弗。
四大弟子。
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間。
俱無所在。
一切無著。
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
名為心不。
一切無著。
名之為心。
阿難自釋。
非佛本旨。
蓋三不在。
即無著。
而以無著名心。
又著于無著矣。
佛之徴處。
固顯無處。
佛顯無處。
令悟無體。
今以無著為心。
是雖無處。
而執有體。
故尚煩破。
佛告阿難。
汝言覺知分别心性。
俱無在者。
世間虛空。
水陸飛行。
諸所物象。
名為一切。
汝不著者。
為在為無。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
雲何不着。
有不著者。
不可名無。
無相則無。
非無則相。
相有則在。
雲何無著。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
名覺知心。
無有是處。
為在為無。
徴心體也。
無相則無。
非無則相。
相字即體字。
相有則在。
在即着也。
一切物象。
心不著者。
有而不着耶。
無而不着耶。
無則以何者為不着。
有不着。
則非無矣。
非無則有。
有則必着。
雲何無著。
七破心之無著也○七番确定成處者四。
一内。
二外。
三根裡。
六根塵之中。
四亦内。
五無定處。
七并處亦無。
夫此緣心。
因緣而生。
本自無體。
故謂之妄。
無體。
則無處矣。
七破顯其了無住處。
下方明其無體。
是妄非真。
七徴之處。
堅銳難攻者。
在乎首尾。
蓋在内久為世人所守。
無著又為學佛初機所宗也。
爾時阿難。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我是如來。
最小之弟。
蒙佛慈愛。
雖今出家。
猶恃憍憐。
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
為彼所轉。
溺于淫舍。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唯願世尊大慈哀愍。
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作是語已。
五體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衆生身。
腑髒在中。
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
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是義雲何。
由有竅則明。
故開眼見明。
由有藏則暗。
故合眼見暗。
見明即名見外。
不必責其身心相外。
見暗即名見内。
不必見心肝脾胃等。
雖内外并列。
乃借見外形見内。
仍歸最初在内之執。
故佛唯破在内。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
此暗境界。
為與眼對。
為不對眼。
若與眼對。
暗在眼前。
雲何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
無日月燈。
此室暗中。
皆汝焦腑。
若不對者。
雲何成見。
焦腑。
三焦髒腑也。
暗在眼前。
前豈成内。
若即暗為内。
則眼前暗室。
可稱焦腑。
豈理也哉。
若此暗相。
不與眼對。
則應此眼。
不與暗合。
雲何眼前又見黑暗。
如是。
則眼與暗。
對與不對。
皆不成内。
若離外見。
内對所成。
合眼見暗。
名為身中。
開眼見明。
何不見面。
若不見面。
内對不成。
見面若成。
此了知心。
及與眼根。
乃在虛空。
何成在内。
若在虛空。
自非汝體。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
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
身合非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
應有二知。
即汝一身。
應成兩佛。
是故應知。
汝言見暗名見内者。
無有是處。
眼前之境名外。
身内之境名内。
前以對眼為外。
不得成内。
今縱離外而成内對。
是眼能返觀矣。
合能返觀身中。
則開應返觀己面。
若不爾者。
義不成也。
見面若成。
則能見者。
乃在虛空。
在空則離體矣。
若複執為自體。
則如來亦離汝體。
而見汝面。
将亦是汝身乎。
不許佛身是汝。
汝之心眼。
亦非是汝。
汝眼在空。
空中已知。
身合非覺。
若執兩皆有知。
則汝一身。
應有二知。
一在虛空。
一在汝身。
今日為兩阿難。
他日應成兩佛矣。
展轉辨明。
無返觀理。
見暗不得為見内也。
四破心不在内也。
阿難言。
我常聞佛開示四衆。
由心生故。
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
我今思惟。
即思惟體。
實我心性。
随所合處。
心則随有。
亦非内外中間三處。
由心生故。
種種法生。
法不自生也。
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
心不自生也。
謂互倚妄現。
俱無生體。
心法皆空也。
阿難引之。
以證心随合随有者。
随其攀緣何法。
即心在之處也。
中間。
即前根裡。
阿難非謂心必有體。
正謂心無體而能合。
合即心之所在。
下辨有合必有體。
無體則不能合。
無合則無所在。
佛告阿難。
汝今說言。
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
随所合處。
心随有者。
是心無體。
則無所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
則十九界。
因七塵合。
是義不然。
若有體者。
如汝以手自挃其體。
汝所知心。
為複内出。
為從外入。
若複内出。
還見身中。
若從外來。
先合見面。
合者。
如蓋合函。
必彼此有體。
然後可合。
今汝思惟之心。
元是浮想。
實無自體。
則無合處。
世間祇有十八界六塵。
十九與七。
特空名耳。
空不可合。
故曰是義不然。
唯其心必有體方能合也。
心若有體。
當何所在。
令挃身而驗。
不見身中。
不從内出也。
不先見面。
不從外入也。
是心畢竟無體。
豈随合随有乎。
随合随有。
奔逸昏擾。
乃猶認作真心。
曲盡世人迷态。
阿難言。
見是其眼。
心知非眼。
為見非義。
佛言。
若眼能見。
汝在室中。
門能見不。
則諸已死。
尚有眼存。
應皆見物。
若見物者。
雲何名死。
上并以心不見處。
說心不在。
故辯雲見是眼。
知非眼。
責之以見。
非義也。
豈知能見在心。
徒眼不見。
不但能知者非眼。
即能見者亦非眼。
若眼能見。
即如門有竅穴。
亦應有見。
何故不能。
且觀諸已死。
可驗徒眼不能見。
見必屬于心矣。
亦含是心非眼意。
阿難。
又汝覺了能知之心。
若必有體。
為複一體。
為有多體。
今在汝身。
為複遍體。
為不遍體。
若一體者。
則汝以手。
挃一支時。
四支應覺。
若鹹覺者。
挃應無在。
若挃有所。
則汝一體。
自不能成。
若多體者。
則成多人。
何體為汝。
若遍體者。
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
當汝觸頭。
亦觸其足。
頭有所覺。
足應無知。
今汝不然。
是故應知随所合處。
心則随有。
無有是處。
當知心體非一非多。
非遍不遍。
則知心無定體。
安得有合。
五破心不随合也。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亦聞佛與文殊等。
諸法王子。
談實相時。
世尊亦言。
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
内無所見外不相知。
内無知故。
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
在外非義。
今相知故。
複内無見。
當在中間。
世尊所言不在内外。
正言心無定在。
非謂心在中間也。
阿難複執為中。
不知才喚作中。
即有定在。
故下審其在身在境也○以為在内。
則不見腑髒。
以為在外。
則身不相知。
二義不成。
當在根境之中。
佛言。
汝言中間。
中必不迷。
非無所在。
今汝推中。
中何為在。
為複在處。
為當在身。
若在身者。
在邊非中。
在中同内。
若在處者。
為有所表。
為無所表。
無表同無。
表則無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
表為中時。
東看則西。
南觀成北。
表體既混。
心應雜亂。
先審定中間在身在境。
而後兩破其中俱無定在。
若在身下。
謂在身有中邊二義。
在邊不得為中。
在中同前在内。
應當見内。
若在處下。
謂在處有表不表二義。
标物以顯中曰表。
謂無表則無中。
表則中無定在。
今表體尚無定。
則心甯有一定之中。
阿難言。
我所說中。
非此二種。
如世尊言。
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
色塵無知。
識生其中。
則為心在。
佛言。
汝心若在根塵之中。
此之心體。
為複兼二。
為不兼二。
若兼二者。
物體雜亂。
物非體知。
成敵兩立。
雲何為中。
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
即無體性。
中何為相。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
無有見處。
阿難所引。
是佛随順世谛之談。
求奢摩他。
而仍執之。
是多聞人。
循名昧義之狀。
眼有分别。
有知屬内。
色塵無知屬外。
内外相對。
識在中間。
指心在之處。
兼二者。
雙挾根塵。
而生其中也。
不兼二者。
兩離根塵。
而孤然中立也。
物指色塵。
體指眼根。
若言兼二。
物與體雜亂矣。
何也。
物非若體之有知。
雲何得半有知。
半無知。
兼根塵而生其中耶。
是兼二不成也。
不兼根。
非知矣。
不兼塵。
非不知矣。
非知非不知。
心尚無有。
将何所指而為在中之相耶。
阿難執言眼有分别。
故從其所執破之。
六破心不在中間也。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昔見佛。
與大目連。
須菩提。
富樓那。
舍利弗。
四大弟子。
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間。
俱無所在。
一切無著。
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
名為心不。
一切無著。
名之為心。
阿難自釋。
非佛本旨。
蓋三不在。
即無著。
而以無著名心。
又著于無著矣。
佛之徴處。
固顯無處。
佛顯無處。
令悟無體。
今以無著為心。
是雖無處。
而執有體。
故尚煩破。
佛告阿難。
汝言覺知分别心性。
俱無在者。
世間虛空。
水陸飛行。
諸所物象。
名為一切。
汝不著者。
為在為無。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
雲何不着。
有不著者。
不可名無。
無相則無。
非無則相。
相有則在。
雲何無著。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
名覺知心。
無有是處。
為在為無。
徴心體也。
無相則無。
非無則相。
相字即體字。
相有則在。
在即着也。
一切物象。
心不著者。
有而不着耶。
無而不着耶。
無則以何者為不着。
有不着。
則非無矣。
非無則有。
有則必着。
雲何無著。
七破心之無著也○七番确定成處者四。
一内。
二外。
三根裡。
六根塵之中。
四亦内。
五無定處。
七并處亦無。
夫此緣心。
因緣而生。
本自無體。
故謂之妄。
無體。
則無處矣。
七破顯其了無住處。
下方明其無體。
是妄非真。
七徴之處。
堅銳難攻者。
在乎首尾。
蓋在内久為世人所守。
無著又為學佛初機所宗也。
爾時阿難。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我是如來。
最小之弟。
蒙佛慈愛。
雖今出家。
猶恃憍憐。
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
為彼所轉。
溺于淫舍。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唯願世尊大慈哀愍。
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作是語已。
五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