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回 高平山叔夜訪賢 天王殿騰蛟誅逆

關燈
空老祖、達空老祖等名色,編成七言,似歌非歌,似詩非詩,句語十分俚鄙。

    ”張公亦笑問道:“書内說些什麼?”溶夫道:“開口閉口,隻說一句:凡所有相皆虛妄。

    因有相告虛妄,所以有家财者萬不可悭吝财帛,必須誠心輸獻于天王。

    天王歡喜保佑,現身延年益壽,死後超升天宮。

    其無家财者,并身子亦當勘破虛妄,須到天王案下舍身,供奉力得之貨,并供掌教驅使,天王亦無不歡喜。

    那賊又有一種約束之法,凡歸教者,須在天王案下立有重誓,如有叛教而去者,死後人十八重大地獄,刀山劍樹,火蛇鐵狗,受苦無窮。

    又立有醍醐灌頂、鵲巢重會、龍女獻珠一切等等名色。

    那龍女獻珠一項,系室女承當,不問可知矣。

    ”張公聽罷,歎道:“不料此地百姓如此愚蒙,竟受其欺。

    ” 說到此際,溶夫的娘子已安排了山中便餐,叫兩個兒子搬出來。

    溶夫見了,猛然記起一個人來,暗想道:“此番我倒好替他圖個出身。

    ”便遜嵇仲坐地叙飲,一面吩咐款待張公的從人。

    張公遜謝入坐,溶夫道:“仁兄掃除匪賊,佐将諒不乏人,未識尚須廣募否?”張公道:“如有智勇之士,何嫌其多,吾見意内有人否?”溶夫道:“小弟動問,正為此耳。

    弟有一友,姓楊,雙名騰蛟。

    往歲在南旺營時,斬賊立功,投雲總管麾下。

    叵耐蔡京不仁,陽遣人迎取入京,而陰于中途謀害。

    此友知覺,殺死奸黨,避居弟處。

    每日山中采獵,至午而歸,此刻好道就回來也。

    ”說未了,隻見楊騰蛟肩負鳥槍一杆,挂些野味,欣然而回。

    溶夫便指着對張公道:“這就是楊敝友。

    ”張公見了這表人物,大喜,便上前深深一揖。

    騰蛟搬了鳥槍,慌忙回禮,便問溶夫道:“這位是誰?”洛夫将張公名姓來曆說了,騰蛟大喜道:“久聞張公名震人寰。

    不意今日得遇。

    ”撲翻虎軀便拜。

    張公慌忙答拜。

    三人入坐同飲,溶夫便将騰蛟武藝細達,張公道:“得楊兄助我,吾無慮矣。

    ”酒飯畢,張公告擾,三人重複散坐。

    張公對溶夫道:“得仁兄指教,那劉賊技量,一覽可知矣。

    隻還有一事,委決不下。

    ”溶夫道:“甚事?”張公道:“此番縱兵剿殺,那劉賊固然死有餘辜,隻可惜這班無知小民,亦同遭慘戮耳。

    ”溶夫停思半晌道:“無害也。

    此地人民膽子最小,聞官軍大隊剿捕,必然畏避。

    如其抗命逞兇,則縱兵掩殺,亦萬不得已之事也。

    ”張公點頭稱是,便邀騰蛟同往。

    騰蛟欣然,便選了那把蘸金大斧,牽出那匹馬來,又進内告辭了溶夫的娘子,遂與張公别了溶夫。

    溶夫偕二子親送出門。

     二人上馬,出了溪口,衆民壯迎着,一同起身。

    衆人看見楊騰蛟眉宇軒昂,隻道是張知府起早去邀來的一個打手,及問了馬夫,又道是藥店裡請來的一個豬戶。

    須臾到了滿家營,那防禦使葉勇出迎。

    張公進廳坐下,便一面點閱大小将弁,一面差探子往探劉信民行為蹤迹。

    發使訖,張公便問葉勇道:“逆匪徒黨幾何?”葉勇道:“逆匪黨羽有二萬餘。

    當其攻縣城時,小将深恐本營有失,不敢往救。

    ”楊騰蛟道:“相公放心,賊衆雖二萬有餘,然敢鬥之兵聞說不滿千餘。

    目下縣城失陷,實因城内疏失之故,并非賊兵強盛。

    ”張公道:“且待探子回報,自知真信。

    ” 次日探子回轉,禀道:“縣城距麟山有四十五裡。

    那劉信民自得城而後,隻派了幾個人在縣裡,名為監教将軍,卻并不懂武藝的。

    城中隻開北門,其餘皆緊閉不開。

    劉信民仍住麟山,将倉庫中銀兩米石,均已搬在麟山。

    這邊城中遍貼告示,小的偷揭一張在此。

    城中大小人家門前,都高高的貼一張符,上有天王敕令字樣,其符不識得。

    小的又趕到麟山,山下有許多教匪管路,不能上去。

    後在一酒店中息足,聞說劉信民有四個勇士,都在麟山保護天王,名為護教将軍,都是好本事。

    ”張公聽罷笑道:“徐溶夫真料事如神也。

    ”便與騰蛟看那劉傳民的告示,隻見上寫着: <FONTface="楷體_gb2312"> “維持法界、統理陰陽、掌管天下水陸财源、多寶如意天王案下掌教大臣劉,谕在城士民知悉:蓋聞皈依正教者,有福慶之多;信心天王者。

    赴龍華之會。

    本掌教奉天王金口親谕,濟度衆生,蓋以普天之下,共登安樂矣。

    是以回向天王,救度衆生之本願也。

    本掌教自開教以來,至于今日矣。

    且善男信女,豈可不信天王耳。

    現在奉天王面谕,奉托本掌教,勸化钜野縣爾等士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