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回 童郡王飾詞谏主 高太尉被困求援

關燈
卻說梁山兵馬敗回,行至汶河,忽聽得秦封山喊殺連天,宋江大驚失色,急差人往探。

    那知這枝人馬,與宋江毫無幹害,乃是一帶疏林敗葉,與金風鏖戰。

    宋江聽了,神志漸漸安定,卻滿面堆下慚愧,道:“我梁山兵馬無向不利,今日這場敗衄,乃至風聲鶴唳,盡作追兵,豈非贻笑天下。

    ”衆人相勸,無非說些勝敗兵家常事等話而已。

    宋江泣下道:“悔不聽軍師之言,又傷了三位兄弟,折了無數人馬。

    ”悲歎一回,忽恨道:“這番出師,不料此地兩受驚恐,我怎肯與蒙陰幹休!我回寨将息數月,必來和他厮并。

    ”吳用道:“兄長寬心,回寨再議。

    ”群舟穩棹前行,露華高潔,月明如晝。

    宋江浩然又歎道:“不料這番徒傷人馬,清真山仍救不得。

    ”吳用道:“這也是無可如何。

    ”宋江道:“此刻雲天彪那厮,想已攻我清真山矣。

    ”吳用道:“這怕未必,此時天彪那厮兵馬也乏了,即使此刻攻清真,清真山總支持得。

    ”宋江道:“不知還有方法救得清真山。

    ”吳用猛然心生一計,對宋江笑道:“兄長要救清真山,小弟卻有一法。

    ”宋江驚喜,忙問何法。

    吳用道:“兄長方說要攻蒙陰,我想梁山離清真遠,蒙陰離清真近,若得了蒙陰,遣上将鎮守,以此策應清真,清真可保矣。

    ”宋江大喜,道:“既如此說,事不宜遲,我等就此住紮,着山寨裡調生力軍來攻這蒙陰。

    ” 這裡受傷頭領楊志、李逵、徐甯、史進、張魁,并受傷兵丁二千三百餘名,均着發回山寨将息,使教盧俊義派選上等頭領,星夜前來。

    宋江、吳用、呂方、郭盛、陳達、龔旺、張順、阮小七八位頭領,統領未受傷人馬二千八百名,就在漢河南岸安營下寨。

    吳用道:“且慢,此中還有一層斟酌。

    東京雖有信去,而高俅因兒子如此,報仇心切,必然阻擋不住。

    我們在蒙陰,他去擾曹州,怎好?”宋江隻是點頭。

    吳用默想了一回,道:“有了,高俅之來,非為朝廷也,為兒子耳;非為梁山也,為林沖耳。

    我們隻須調林兄弟同來攻蒙陰,高俅探知,必假救蒙陰以為名,來向林沖打話,曹州可以無害了。

    ”宋江連聲稱妙。

    吳用又道:“此次調人馬,須在五萬以外,方可濟事。

    ”宋江依了,便又差人去告知盧俊義。

    按下慢提。

     且說高俅自從放了兒子出京,每日除早朝外,閑暇無事,無非與幾個門客,在書房賭博閑談消遣。

    一日,正與孫靜叙談,忽報到山東曹州府失陷,都監陣亡,知府不知去向。

    高俅大驚,忙問來人道:“衙内到底怎樣了?”來人道:“不曉得。

    ”孫靜心中暗想道:“此人休矣。

    ”卻勸高俅道:“太尉且是寬心,衙内是個文官,決不交鋒打仗,城破之後,或者相機脫身,也未可定。

    且消停數日,定有确信。

    ”高俅心如懸旌,搖搖不定,因歎道:“咳,這畜生自己尋死!我一向教他不要出去做官,他偏早一句晚一句的在面前絮聒,定要出京去頑頑。

    後來曹州出缺,他便釘住了鬧個不休,說什麼金曹州、銀濟南,是個上上缺,必定要去。

    我一則被他煩不過,二則孩子們功名心重,也是少年上進之心,因而托了吏部,将铨選名次掉了個頭,讓他去了。

    那知弄出這樣事來,如今要想他生還,諒來不能得了。

    ”說罷,淚随聲落,衆人互相慰勸。

     高俅飲不沾唇,日日愁歎。

    過了幾日,忽有兩個家人自曹州逃回。

    原來他二人被難之際,混在百姓中偷逃出城,在附近耽擱了幾天,探了些信息,身邊一無盤費,剝衣典當而回,特地來高府報信。

    高俅叫二人進來,便問道:“衙内怎樣了?”那二人中有一個年紀大點的,上前禀道:“衙内是盡忠的了。

    ”高俅一聽,蓦的立起來,阿呀一聲,仰面便倒。

    衆人嘩然聚集,扶起了高俅,足有半個時辰,方才蘇醒。

    孫靜勸解了一回,高俅又開言道:“衙内怎樣死的?”那家人原知林沖烹食之事,但此時不便直說,因僞答道:“衙内被賊賺去,逼勒投降。

    衙内抵死不從,厲聲罵賊,自刎而亡。

    ”高俅放聲大哭道:“我的兒,你隻知有君,不知有父了!”孫靜心中暗想道:“這個家人狠會說話,此人之死必不如斯。

    ”便對高俅道:“衙内如此忠荩,雖死有光。

    恩相據實奏聞,此仇可報。

    ”高俅道:“殺盡了梁山那班草寇,方洩吾恨。

    ” 次日高俅具奏,并請即日發兵。

    天子覽奏大怒,道:“梁山泊如此猖獗!上年蔡京提兵征剿,适逢瘟疫流行,朕因體恤軍情,傳旨收兵而返。

    如今賊勢愈張,豈容再緩!”隻見左班内閃出一個大臣,俯伏啟奏道:“微臣有愚昧之見,伏乞聖心鑒納。

    ”天子看是童貫,便問道:“卿有何奏?”童貫道:“梁山罪大,王師進讨,此固理之所至,法之所在也。

    以臣愚見,利在緩,不利在急。

    ”天子道:“何故宜緩?”童貫道:“戰陣之事,貴有強兵,先貴有良将。

    我國雄兵百萬,原有疆埸戮力之人。

    而能驅策其人者,臣目中不過一二。

    經略種師道,才壓千人;總管雲天彪,威揚四海:此二人中用其一,梁山若草芥矣。

    無如種師道現在征遼,不能兼顧;雲天彪馬陉鎮守,不可稍離。

    依臣愚見,或待種師道奏凱回京,或命雲天彪相機恢複,得此二人運籌帷幄,可以一鼓而滅梁山。

    此臣之所謂利在緩也。

    ”天子沉吟半晌,又問:“何故不利在急?”童貫道:“梁山賊勢,猖獗異常,迩來攻取我兖州,盤踞我濮邑,奪我首郡,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