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回 豹子頭慘烹高衙内 筍冠仙戲阻宋公明
關燈
小
中
大
指着對吳用道:“此曹南山最高處也。
”吳用便四邊看望一遭,對宋江指指劃劃說了許多,宋江一一點頭。
吳用又道:“此山南面形勢,尚未了了,尚煩張兄弟領路前進,大衆随行。
”張魁道:“山南一路都有樹陰遮蔽,不比山北酷暑,沒躲閃處。
”行不數武,果然流泉界道,萬樹蟬聲,宋江一幹大衆如行綠幕之中。
隻見前面張魁已渡過一條大闆橋,時遷也随了過去。
衆人追上,看那橋下流水,卻濁如黃泥,不解其故。
過得橋時,又是酷熱平陽。
張魁、時遷前導,宋江等在後,遠遠望見前面叢綠中,擁出一座牌樓。
宋江、吳用看時,隻見牌樓上錾着鬥大四字,乃是“清涼世界”。
望見張魁等已進了牌樓,衆人随着進去,裡面一帶長堤,槐陰夾道。
長堤盡處,便是渡口。
長橋斜渡,小屋如鱗,另是山居村景。
張魁到了橋邊,時遷趕上問道:“張兄,這是什麼地方?小弟卻不認識。
”張魁立住了腳,定睛四看道:“奇了,這是什麼地方,幾時走錯的?”随後宋江、吳用、呂方、郭盛一幹人都到,吳用道:“登山迷路,亦是常事。
前面漁村不遠,且去問聲。
” 大衆過得長橋,已是午牌時分。
吳用上前便向一個漁翁問道:“此處是甚地名?”漁翁答道:“此甘露嶺也。
”宋江道:“離曹南山幾裡?”漁翁道:“不曉得。
”又一個漁翁道:“你問曹南山做甚?曹南山遠得緊哩。
”衆人道:“我們一幹人方才此刻從曹南山來,怎麼說遠?”兩漁翁哈哈大笑,其一道:“你們這班人敢是青天白日裡做夢,你問的是不是曹州的曹南山?”宋江道:“正是。
”漁翁道:“曹州乃山東地方,這裡乃河南歸德府甯陵縣地界,與曹州路隔黃河,你們好道飛到這裡的!”衆人聽了,各自驚疑。
宋江對衆人道:“休去睬他,我們隻管回舊路去,不問怕他做甚!” 衆人走轉長堤,那張魁好生慚愧,也随了衆人過橋。
行不數步,乃是一帶荊籬,萬竿修竹,微風飒飒吹來,又迷失了槐陰長堤。
宋江急命轉路,衆人急走,隻道荊籬盡處便是長堤,卻望見紅牆一角。
走近前時,乃是法王宮殿。
宋江、吳用看那山門,高懸着“清涼寺”匾額。
隻見伴當數内一人叫苦道:“這裡莫非真是甯陵縣甘露嶺?”宋江忙問其故,伴當答道:“那年小人往甯陵縣時,曾随了母親到這寺裡燒香過的,今日記起來一點不差。
”宋江道:“休得胡說!我們既然到此,且進寺内去問問何妨。
”衆人随宋江進了山門。
那宋江嘴裡雖強,心裡卻也有幾分驚疑。
但見數人在廊龐下乘涼,宋江正欲差伴當去問,忽見柏陰内立有碑石,宋江、吳用遂同去先看,乃是隋文帝駕幸甯陵,至此甘露下降,故隐嶺名為甘露,立碑記瑞。
宋江、吳用一齊大驚道:“真是河南甯陵縣地界也,我們幾時渡的黃河?”衆人聽了都面面相觑道:“這是何故?”吳用道:“此真天下未有之奇事。
”宋江道:“此地果是甯陵。
我等就從此問路回去,亦不過三四日路程,隻是我等來時,并不帶盤川幹糧,如何是好?就是現在,自辰刻至此,尚未飲食,好生饑渴。
” 衆人正在躊躇,猛見一個僧人出來,便合掌問訊道:“衆位客官,想是登山迷路的?”宋江道:“正是。
弟子們自黎明至此,未曾飲食。
”那僧人道:“客官既已來此,卻是有緣,便請小寺叙齋。
”宋江大喜拜謝,便問道:“大師想是寶刹方丈?”僧人道:“非也,貧僧乃是知客,本師卻在裡面禅房。
”宋江對吳用道:“我們何不進去參拜?”吳用稱是。
那知客欣然領入。
衆人都在外面等候。
宋江、吳用進去,隻見松篁交翠,軒宇清明,正是曲徑通幽處,撣房花木深。
到了裡面,隻見一老僧躍坐蒲團,宋江、吳用上前參拜。
老僧起了蒲團,打個問訊,便請二人坐地。
知客命侍者看茶,又命辦齋。
老僧開言道:“義士遠涉黃河,來訪荒山,定有事故。
”宋江、吳用都暗吃一驚。
宋江停了半晌,隻得将曹南山逦迤到此情形說了,便道:“弟子等不解何故,乞老師指示。
”老僧回顧知客信道:“此必筍冠道人之所為也。
”因歎道:“此老心腸太熱。
”宋江便問:“筍冠道人是何人?”知客僧道:“這道人開封人氏,生長名門,少喜談兵,戰陣上也去過幾次。
暮年無意功名,來此深山修養。
卻是道法圓明,神通廣大,就中單表縮地一術,能令千裡輿圖,縮成跬步。
義士由曹南頃刻到此,敝師所以料是此公也。
”宋江、吳用聽了,不能做聲。
老僧道:“義士既已來此,何不就去見見,休辜負他指引苦心。
”宋江便問:“道人現住何處?”知客道:“出寺後不數步,有一道清溪,是甘露嶺發源來的。
義士但從此溪,傍石岸溯流前行,到了嶺下,自有小橋接渡。
嶺上一路蒼松,下有細徑,可以步行前進。
但見亂石牆邊,藤蘿掩映之處,三間茅屋,便是筍冠道人家也。
”宋江、吳用皆欣然願往。
隻見香積廚内飯頭進來,告稱齋已辦齊。
老僧便道:“請義士外面禅堂用齋。
”即命知客奉陪。
那呂方、郭盛、張魁、時遷及伴當一幹人,俱請向齋堂赴齋。
大衆告飽,宋江、吳用複進禅房,向老僧深深造擾。
便辭了老僧,領着衆人,去訪筍冠仙。
知客送到寺後,告别回寺。
再說宋江等依知客指引的話,取路前進,一路清涼,竟忘炎熱。
吳用道:“這大仙引我們至此,不知有何
”吳用便四邊看望一遭,對宋江指指劃劃說了許多,宋江一一點頭。
吳用又道:“此山南面形勢,尚未了了,尚煩張兄弟領路前進,大衆随行。
”張魁道:“山南一路都有樹陰遮蔽,不比山北酷暑,沒躲閃處。
”行不數武,果然流泉界道,萬樹蟬聲,宋江一幹大衆如行綠幕之中。
隻見前面張魁已渡過一條大闆橋,時遷也随了過去。
衆人追上,看那橋下流水,卻濁如黃泥,不解其故。
過得橋時,又是酷熱平陽。
張魁、時遷前導,宋江等在後,遠遠望見前面叢綠中,擁出一座牌樓。
宋江、吳用看時,隻見牌樓上錾着鬥大四字,乃是“清涼世界”。
望見張魁等已進了牌樓,衆人随着進去,裡面一帶長堤,槐陰夾道。
長堤盡處,便是渡口。
長橋斜渡,小屋如鱗,另是山居村景。
張魁到了橋邊,時遷趕上問道:“張兄,這是什麼地方?小弟卻不認識。
”張魁立住了腳,定睛四看道:“奇了,這是什麼地方,幾時走錯的?”随後宋江、吳用、呂方、郭盛一幹人都到,吳用道:“登山迷路,亦是常事。
前面漁村不遠,且去問聲。
” 大衆過得長橋,已是午牌時分。
吳用上前便向一個漁翁問道:“此處是甚地名?”漁翁答道:“此甘露嶺也。
”宋江道:“離曹南山幾裡?”漁翁道:“不曉得。
”又一個漁翁道:“你問曹南山做甚?曹南山遠得緊哩。
”衆人道:“我們一幹人方才此刻從曹南山來,怎麼說遠?”兩漁翁哈哈大笑,其一道:“你們這班人敢是青天白日裡做夢,你問的是不是曹州的曹南山?”宋江道:“正是。
”漁翁道:“曹州乃山東地方,這裡乃河南歸德府甯陵縣地界,與曹州路隔黃河,你們好道飛到這裡的!”衆人聽了,各自驚疑。
宋江對衆人道:“休去睬他,我們隻管回舊路去,不問怕他做甚!” 衆人走轉長堤,那張魁好生慚愧,也随了衆人過橋。
行不數步,乃是一帶荊籬,萬竿修竹,微風飒飒吹來,又迷失了槐陰長堤。
宋江急命轉路,衆人急走,隻道荊籬盡處便是長堤,卻望見紅牆一角。
走近前時,乃是法王宮殿。
宋江、吳用看那山門,高懸着“清涼寺”匾額。
隻見伴當數内一人叫苦道:“這裡莫非真是甯陵縣甘露嶺?”宋江忙問其故,伴當答道:“那年小人往甯陵縣時,曾随了母親到這寺裡燒香過的,今日記起來一點不差。
”宋江道:“休得胡說!我們既然到此,且進寺内去問問何妨。
”衆人随宋江進了山門。
那宋江嘴裡雖強,心裡卻也有幾分驚疑。
但見數人在廊龐下乘涼,宋江正欲差伴當去問,忽見柏陰内立有碑石,宋江、吳用遂同去先看,乃是隋文帝駕幸甯陵,至此甘露下降,故隐嶺名為甘露,立碑記瑞。
宋江、吳用一齊大驚道:“真是河南甯陵縣地界也,我們幾時渡的黃河?”衆人聽了都面面相觑道:“這是何故?”吳用道:“此真天下未有之奇事。
”宋江道:“此地果是甯陵。
我等就從此問路回去,亦不過三四日路程,隻是我等來時,并不帶盤川幹糧,如何是好?就是現在,自辰刻至此,尚未飲食,好生饑渴。
” 衆人正在躊躇,猛見一個僧人出來,便合掌問訊道:“衆位客官,想是登山迷路的?”宋江道:“正是。
弟子們自黎明至此,未曾飲食。
”那僧人道:“客官既已來此,卻是有緣,便請小寺叙齋。
”宋江大喜拜謝,便問道:“大師想是寶刹方丈?”僧人道:“非也,貧僧乃是知客,本師卻在裡面禅房。
”宋江對吳用道:“我們何不進去參拜?”吳用稱是。
那知客欣然領入。
衆人都在外面等候。
宋江、吳用進去,隻見松篁交翠,軒宇清明,正是曲徑通幽處,撣房花木深。
到了裡面,隻見一老僧躍坐蒲團,宋江、吳用上前參拜。
老僧起了蒲團,打個問訊,便請二人坐地。
知客命侍者看茶,又命辦齋。
老僧開言道:“義士遠涉黃河,來訪荒山,定有事故。
”宋江、吳用都暗吃一驚。
宋江停了半晌,隻得将曹南山逦迤到此情形說了,便道:“弟子等不解何故,乞老師指示。
”老僧回顧知客信道:“此必筍冠道人之所為也。
”因歎道:“此老心腸太熱。
”宋江便問:“筍冠道人是何人?”知客僧道:“這道人開封人氏,生長名門,少喜談兵,戰陣上也去過幾次。
暮年無意功名,來此深山修養。
卻是道法圓明,神通廣大,就中單表縮地一術,能令千裡輿圖,縮成跬步。
義士由曹南頃刻到此,敝師所以料是此公也。
”宋江、吳用聽了,不能做聲。
老僧道:“義士既已來此,何不就去見見,休辜負他指引苦心。
”宋江便問:“道人現住何處?”知客道:“出寺後不數步,有一道清溪,是甘露嶺發源來的。
義士但從此溪,傍石岸溯流前行,到了嶺下,自有小橋接渡。
嶺上一路蒼松,下有細徑,可以步行前進。
但見亂石牆邊,藤蘿掩映之處,三間茅屋,便是筍冠道人家也。
”宋江、吳用皆欣然願往。
隻見香積廚内飯頭進來,告稱齋已辦齊。
老僧便道:“請義士外面禅堂用齋。
”即命知客奉陪。
那呂方、郭盛、張魁、時遷及伴當一幹人,俱請向齋堂赴齋。
大衆告飽,宋江、吳用複進禅房,向老僧深深造擾。
便辭了老僧,領着衆人,去訪筍冠仙。
知客送到寺後,告别回寺。
再說宋江等依知客指引的話,取路前進,一路清涼,竟忘炎熱。
吳用道:“這大仙引我們至此,不知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