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二十

關燈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

    中途成狂。

    因依迷惑。

    于未足中生滿足證。

    皆是識陰用心交互。

    故生斯位。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現前。

    各以所愛先習迷心。

    而自休息。

    将為畢竟所歸甯地。

    自言滿足無上菩提。

    大妄語成。

    外道邪魔所感業終。

    堕無間獄。

    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窮道失趣。

    故中途成狂。

    轉遭枝歧。

    曰因依迷惑。

    所愛先習。

    即邪傳謬解也。

    秘為真得。

    遂即休心。

    将為畢竟所歸甯地。

    适足自誤。

    故邪魔依之。

    終堕惡道。

    二乘依之。

    不成增進。

    最宜深防也。

     △四敕令弘宣。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

    将此法門。

    于我滅後傳示末世。

    普令衆生覺了斯義。

    無令見魔自作沈孽。

    保綏哀救。

    消息邪緣。

    令其身心入佛知見。

    從始成就。

    不遭歧路。

     邪見錯解。

    為妖為孽。

    颠蹶身心。

    謂之見魔。

    心為内韄。

    見宜外鍵。

    故前防心魔。

    此防見魔。

    則助道之要盡矣。

     △五勉令究竟。

     如是法門。

    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

    乘此心開。

    得無上道。

    識陰若盡。

    則汝現則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圓明精心于中發化。

    如淨琉璃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先聖乘此心開得道。

    後學固宜勉究也。

    識盡則消磨六門。

    故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入金剛慧發圓明心。

    即心開事也。

    直超信等入如來海歸無所得。

    即得道事也。

    金剛幹慧。

    為等覺後心。

    十信諸位。

    為進修漸次。

    此能直超不曆者。

    諸位進修為治惑習。

    今識盡無習。

    故能超之。

    等覺圓明歸無所得者。

    自初幹慧修至等覺。

    未為圓明。

    猶有所得。

    為識未盡也。

    至獲金剛心。

    破盡細識。

    乃能圓明。

    入妙覺海。

    歸無所得。

    此真修之盡道也。

    妙莊嚴海者。

    統衆德。

    合異流。

    不嚴而嚴。

    無證而證之果海也。

    前稱首楞萬行。

    為妙莊嚴路。

    則趍此而已。

     △三總結。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

    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

    汝能谙識。

    心垢洗除。

    不落邪見。

    陰魔消滅。

    天魔摧碎。

    大力鬼神褫魄逃逝。

    魑魅魍魉無複出生。

    直至菩提。

    無諸少乏。

    下劣增進。

    于大涅槃心不迷悶。

    若諸末世愚鈍衆生。

    未識禅那。

    不知說法。

    樂修三昧。

    汝恐同邪。

    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

    若未能誦。

    寫于禅堂。

    或帶身上。

    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總結五陰辨魔之意。

    使知深防也。

    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者。

    即定之慧也。

    魔境皆因覺明而現。

    所謂覺明分?。

    即分析覺明。

    此西天文勢也。

    褫猶喪也。

     △二請益詳盡二。

    初阿難請益。

     阿難即從座起。

    聞佛示誨。

    頂禮欽奉。

    憶持無失。

    于大衆中重複白佛。

    如佛所言。

    五陰相中五種虛妄。

    為本想心。

    我等平常。

    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又此五陰。

    為并消除。

    為次第盡。

    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唯願如來發宣大慈。

    為此大衆清明心目。

    以為末世一切衆生作将來眼。

     △二佛與詳盡三。

    初總叙妄本。

     佛告阿難。

    精真妄明。

    本覺圓淨。

    非留死生及諸塵垢。

    乃至虛空。

    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覺妙明真精。

    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生死妄業。

    塵垢妄緣。

    真淨性中既無所留。

    全因妄起。

    猶如迷頭。

    則五陰相中五妄為本。

    從可知也。

     妄元無因。

    于妄想中立因緣性。

    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彼虛空性。

    猶實幻生。

    因緣自然。

    皆是衆生妄心計度。

    阿難。

    知妄所起。

    說妄因緣。

    若妄元無。

    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明妄無因不容計度也。

    知妄所起。

    可說因緣。

    不知所起。

    因緣何有。

    況推自然。

    得非妄計耶。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

    同是妄想。

     △二别答所問三。

    一答五陰妄本五。

    一色本堅固。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

    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如我先言。

    心想酢味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懸崖不有。

    酢物未來。

    汝體必非虛妄通倫。

    口水如何因談酢出。

    是故當知。

    汝現色身。

    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想為虛妄影像欲愛深脈遺體。

    自想愛流出。

    故曰體因父母想生。

    陰心乘想愛冥求。

    故曰心于想中傳命。

    酢梅等說。

    以驗體因妄結。

    故與妄理相應。

    若非妄倫。

    則妄不能感也。

    體因想生。

    心因想起。

    命因想傳。

    諸想交固以成色陰。

    故名堅固妄想。

     △二受本虛明。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

    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由因受生。

    能動色體。

    汝今現前順益違損。

    二現驅馳。

    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臨高空想。

    而酸澀真受。

    違順皆妄。

    而損益現馳。

    則受陰無體虛有所明。

    故名虛明妄想。

     △三想本融通。

     由汝念慮。

    使汝色身。

    身非念倫。

    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種種取像。

    心生形取。

    與念相應。

    寤即想心。

    寐為諸夢。

    則汝想念搖動妄情。

    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念慮虛情也。

    色身實質也。

    虛實不倫。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