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九

關燈
四生滅邊計。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

    以其所見心路。

    籌度一切衆生。

    一身之中。

    計其鹹皆半生半滅。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

    一半有邊。

    一半無邊。

     因窮行空。

    昔有今無。

    遂以一陰為半生半滅。

    而内根外器一切皆然。

    以生為有邊。

    滅為無邊。

     △三結失。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諸皆窮道失趣展轉妄計。

    所謂禅那狂解迷謬至此。

     △五于知見計四矯亂三。

    一總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知見中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種颠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以邪倒故。

    于知見中狂解不決。

    遂矯亂其語也。

    婆沙論雲。

    外道計天常住。

    名不死。

    謂不矯亂得生彼天。

    故有問者不敢實答。

    恐成矯亂。

    佛言此真矯亂也。

     △二别明四。

    一觀化迷理矯亂。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

    見遷流處。

    名之為變。

    見相續處。

    名之為恒。

    見所見處。

    名之為生。

    不見見處。

    名之為滅。

    相續之因性不斷處。

    名之為增。

    正相續中中所離處。

    名之為減。

    各各生處。

    名之為有。

    互互亡處。

    名之為無。

    以理都觀。

    用心别見。

    有求法人來問其義。

    答言。

    我今亦生亦滅。

    亦有亦無。

    亦增亦減。

    于一切時皆亂其語。

    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此觀萬化。

    見其不齊遂生異解。

    用心别見即異解也。

    于是不能決擇。

    矯亂其語。

     △二觀心執無矯亂。

     二者是人谛觀其心。

    互互無處。

    因無得證。

    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

    但言其無。

    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此觀妄心故見生滅。

    互互無即念念滅相也。

    得證者。

    悟一切法皆無也。

     △三觀心執有矯亂。

     三者是人谛觀其心。

    各各有處。

    因有得證。

    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

    但言其是。

    除是之餘。

    無所言說。

     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

    言無言是皆不明答。

     △四觀境亂心矯亂。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

    其境枝故。

    其心亦亂。

    有人來問。

    答言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一切矯亂。

    無容窮诘。

     枝如樹枝差互不一。

     △三結失。

     由此計度。

    矯亂虛無。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今之邪人。

    妄謂得道。

    而中無主正。

    矯惑于人者。

    多類此四。

     △六于行相續計後有三。

    一總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無盡流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颠倒。

     無盡流即行相續相也。

    以生滅滅生相繼不絕故。

    知死後有相。

     △二别明二。

    一正計。

     或自固身。

    雲色是我。

    或見我圓含遍國土。

    雲我有色。

    或彼前緣随我回複。

    雲色屬我。

    或複我依行中相續。

    雲我在色。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

    如是循環。

    有十六相。

     心颠倒故。

    固執色身。

    以色是我。

    又謂我體圓遍。

    則色為我有。

    前緣即目前之色也。

    行相續相亦色也。

    于色作此四計。

    于受想行亦然。

    故成十六相。

    皆計死後複有也。

    不計識陰者。

    以幽秘未現故。

     △二旁計。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

    兩性并驅。

    各不相觸。

     旁計有為無為諸法也。

    畢竟并驅者。

    計煩惱菩提不相淩滅皆後有也。

     △三結失。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颠倒論。

     △七于諸陰滅計後無三。

    一總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颠倒。

     △二别明二。

    一正計。

     見其色滅。

    形無所因。

    觀其想滅。

    心無所系。

    知其受滅。

    無複連綴。

    陰性消散。

    縱有生理而無受想。

    與草木同。

    此質現前猶不可得。

    死後雲何更有諸相。

    因之勘校死後相無。

    如是循環。

    有八無相。

     陰性消散。

    謂色受想滅也。

    生理即行也。

    謂無受想則行亦滅也。

    此約四陰現前因亡。

    未來果滅。

    因果合論。

    故成八相。

     △二旁計。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

    徒有名字。

    究竟斷滅。

     前旁計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