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八

關燈
慢一時俱發。

    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不禮塔廟。

    摧毀經像。

    謂檀越言。

    此是金銅或是土木。

    經是樹葉或是?華。

    肉身真常不自恭敬。

    卻崇土木。

    實為颠倒。

    其深信者。

    從其毀碎埋棄地中。

    疑誤衆生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慢名有七。

    恃己淩他名我慢。

    同德相慠名慢。

    于同争勝名過慢。

    于勝争勝名慢過慢。

    未得謂得名增上慢。

    以劣自矜名卑劣慢。

    不禮塔廟等即邪慢也今之妄人不禮不誦。

    皆慢魔也。

    ?華寶巾類也。

     △八得少為足。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于精明中。

    圓悟精理。

    得大随順。

    其心忽生無量輕安。

    已言成聖得大自在。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

    自謂滿足。

    更不求進。

    此等多作無聞比丘。

    疑誤衆生堕阿鼻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以色消為精明。

    以精明為圓悟。

    遂以為得大随順。

    而輕清自在。

    皆得少為足。

    無聞之俦也。

     △九執空撥無。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于明悟中。

    得虛明性。

    其中忽然歸向永滅。

    撥無因果。

    一向入空。

    空心現前。

    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空魔入其心腑。

    乃謗持戒名為小乘。

    菩薩悟空。

    有何持犯。

    其人常于信心檀越。

    飲酒啖肉。

    廣行淫穢。

    因魔力故。

    攝其前人不生疑謗。

    鬼心久入。

    或食屎尿與酒肉等。

    一種俱空。

    破佛律儀。

    誤入人罪。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因得虛明。

    誤執斷空。

    成諸邪咎。

    凡為此者皆空魔也。

     △十綿味發愛。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味其虛明。

    深入心骨。

    其心忽有無限愛生。

    愛極發狂。

    便為貪欲。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欲魔入其心腑。

    一向說欲為菩提道。

    化諸白衣。

    平等行欲。

    其行淫者名持法子。

    神鬼力故。

    于末世中。

    攝其凡愚其數至百。

    如是乃至一百二百。

    或五六百。

    多滿千萬。

    魔心生厭離其身體。

    威德既無。

    陷于王難。

    疑誤衆生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愛心多因順起故。

    定境順心。

    即邪愛成咎。

     △三結勸深防。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受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

    迷不自識。

    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

    堕無間獄。

    汝等亦當将如來語。

    于我滅後傳示末法。

    遍令衆生開悟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

    成無上道。

     諸陰結文皆雲保持覆護等即深防邪誤助道之意也。

     △三想陰五。

    初示陰相。

     阿難。

    彼善男子。

    修三摩地。

    受陰盡者。

    雖未漏盡。

    心離其形。

    如鳥出籠。

    已能成就。

    從是凡身。

    上曆菩薩六十聖位。

    得意生身。

    随往無礙。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

    是人雖則無别所知。

    其言已成音韻倫次。

    令不寐者鹹悟其語。

    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想者。

    心慮浮相。

    識情妄習。

    能覆妙明障聖道故。

    雖得受陰盡。

    其心離身。

    去住自由。

    已為成就聖位。

    得意生身之因。

    然尚為想陰所覆。

    故譬熟寐寱言也。

    雖未即得。

    而因已成就故。

    譬無别所知。

    而已成音韻也。

    如是因相。

    惟想盡者能知。

    故譬不寐者鹹悟其語。

    此想陰之相也。

     若動念盡。

    浮想消除。

    于覺明心如去塵垢。

    一倫生死。

    首尾圓照。

    名想陰盡。

    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浮動塵消故無覺明垢。

    無動則生滅想亡。

    覺淨則始終念滅。

    故一倫生死首尾圓照也。

    憶識誦習發知現塵。

    名煩惱濁。

    即想陰之體也。

    故想盡則超之。

    想能融變。

    使心随境。

    使境随心。

    如想酢梅。

    能通質礙。

    故名融通妄想。

     △二辨現境十。

    一想愛善巧三。

    一定力過失。

     阿難。

    彼善男子。

    受陰虛妙不遭邪慮。

    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圓明。

    銳其精思。

    貪求善巧。

     得受陰盡曰虛妙。

    已無受魔曰不遭。

    圓定等者。

    想陰定中也。

    愛圓明求善巧者。

    因其虛妙生愛思。

    于圓明之體。

    以發漚和之用也。

     △二天魔得便。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飛精附人。

    口說經法。

    其人不覺是其魔着。

    自言謂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其形斯須。

    或作比丘令彼人見。

    或為帝釋。

    或為婦女。

    或比丘尼。

    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是人愚迷惑為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