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二受陰三。
初示陰相。
阿難。
彼善男子。
修三摩提奢靡他中。
色陰盡者。
見諸佛心。
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若有所得。
而未能用。
猶如魇人手足宛然。
見聞不惑。
心觸客邪而不能動。
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受以領納前境為義。
已破色陰。
内外虛融。
故見諸佛心如鏡現像。
諸佛心即我妙覺明心也。
如鏡現像。
謂清淨虛凝了非形礙也。
雖具妙體。
而未能運用。
蓋為受所覆故。
如魇寐人支體宛具六根明了而不能運動。
此受陰之相也。
若魇咎歇。
其心離身。
反觀其面。
去住自由。
無複留礙。
名受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觀其所由。
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色陰盡者。
已離形礙。
然為受所魇而未能用。
故受陰消歇。
即能離身反觀去住無礙也。
妄起見覺。
汩擾湛性。
名見濁。
即受陰之體也。
故受陰盡即超之。
因違順之幻境。
生損益之妄受。
則受陰無體。
虛有所明。
故曰虛明妄想為本。
△二辨現境十。
一抑伏生悲。
阿難。
彼善男子。
當在此中得大光耀。
其心發明。
内抑過分。
忽于其處發無窮悲。
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
心生憐愍。
不覺流淚。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久自消歇。
若作聖解。
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悲。
啼泣無限。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此中受陰定中也。
既破色陰。
無複幽黯。
故得大光耀。
知受陰為咎故。
内自抑伏以破之。
抑伏大過。
失于慈柔。
故多悲愍。
以緻悲魔附焉。
△二感激生勇。
阿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勝相現前。
感激過分。
忽于其中生無限勇。
其心猛利。
志齊諸佛。
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久自消歇。
若作聖解。
則有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誇。
我慢無比。
其心乃至上不見佛。
下不見人。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色盡受現。
為定之勝相。
因喜成功。
故感激勇動。
以為佛果可齊功行易緻。
陵率之過。
故狂魔附焉。
今夫以少為足。
驕狂犯分。
自視無前者。
皆陵率之過也。
△三慧劣迷憶。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
智力衰微。
入中隳地迥無所見。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于一切時沉憶不散。
将此以為勤精進相。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憶魔入其心腑。
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凡修觀行。
須定慧等持。
乃能無失。
今此定強智微。
而受陰未盡。
故進無新證。
色陰已消。
故退失故居。
進退之間杳無所依。
名中隳地。
以無依無見故。
枯渴沉憶。
而憶魔附焉。
憶心妄系故。
如有撮懸也。
△四定劣失審。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慧力過定。
失于猛利。
以諸勝性懷于心中。
自心已疑是盧舍那。
得少為足。
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于知見。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前以定強智微。
此又慧力過定。
皆互有所失。
故欲等持也。
大意如科。
△五失守生憂。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新證未獲。
故心已亡。
曆覽二際。
自生艱險。
于心忽然生無盡憂。
如坐鐵床。
如飲毒藥。
心不欲活。
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手執刀劍自割其肉。
欣其舍壽。
或常憂愁。
走入山林。
不耐見人。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進退失守故。
心生艱險。
以成邪憂。
自緻患害也。
△六妄着生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處清淨中心安隐後。
忽然自有無限喜生。
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笑。
于衢路旁自歌自舞。
自謂已得無礙解脫。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定力暫爾。
無慧自持。
故妄着成咎。
△七見勝生慢。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自謂已足。
忽有無端大我慢起。
如是乃至慢與過慢。
及慢過慢。
或增上慢。
或卑劣
初示陰相。
阿難。
彼善男子。
修三摩提奢靡他中。
色陰盡者。
見諸佛心。
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若有所得。
而未能用。
猶如魇人手足宛然。
見聞不惑。
心觸客邪而不能動。
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受以領納前境為義。
已破色陰。
内外虛融。
故見諸佛心如鏡現像。
諸佛心即我妙覺明心也。
如鏡現像。
謂清淨虛凝了非形礙也。
雖具妙體。
而未能運用。
蓋為受所覆故。
如魇寐人支體宛具六根明了而不能運動。
此受陰之相也。
若魇咎歇。
其心離身。
反觀其面。
去住自由。
無複留礙。
名受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觀其所由。
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色陰盡者。
已離形礙。
然為受所魇而未能用。
故受陰消歇。
即能離身反觀去住無礙也。
妄起見覺。
汩擾湛性。
名見濁。
即受陰之體也。
故受陰盡即超之。
因違順之幻境。
生損益之妄受。
則受陰無體。
虛有所明。
故曰虛明妄想為本。
△二辨現境十。
一抑伏生悲。
阿難。
彼善男子。
當在此中得大光耀。
其心發明。
内抑過分。
忽于其處發無窮悲。
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
心生憐愍。
不覺流淚。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久自消歇。
若作聖解。
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悲。
啼泣無限。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此中受陰定中也。
既破色陰。
無複幽黯。
故得大光耀。
知受陰為咎故。
内自抑伏以破之。
抑伏大過。
失于慈柔。
故多悲愍。
以緻悲魔附焉。
△二感激生勇。
阿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勝相現前。
感激過分。
忽于其中生無限勇。
其心猛利。
志齊諸佛。
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久自消歇。
若作聖解。
則有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誇。
我慢無比。
其心乃至上不見佛。
下不見人。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色盡受現。
為定之勝相。
因喜成功。
故感激勇動。
以為佛果可齊功行易緻。
陵率之過。
故狂魔附焉。
今夫以少為足。
驕狂犯分。
自視無前者。
皆陵率之過也。
△三慧劣迷憶。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
智力衰微。
入中隳地迥無所見。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于一切時沉憶不散。
将此以為勤精進相。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憶魔入其心腑。
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凡修觀行。
須定慧等持。
乃能無失。
今此定強智微。
而受陰未盡。
故進無新證。
色陰已消。
故退失故居。
進退之間杳無所依。
名中隳地。
以無依無見故。
枯渴沉憶。
而憶魔附焉。
憶心妄系故。
如有撮懸也。
△四定劣失審。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慧力過定。
失于猛利。
以諸勝性懷于心中。
自心已疑是盧舍那。
得少為足。
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于知見。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前以定強智微。
此又慧力過定。
皆互有所失。
故欲等持也。
大意如科。
△五失守生憂。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新證未獲。
故心已亡。
曆覽二際。
自生艱險。
于心忽然生無盡憂。
如坐鐵床。
如飲毒藥。
心不欲活。
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手執刀劍自割其肉。
欣其舍壽。
或常憂愁。
走入山林。
不耐見人。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進退失守故。
心生艱險。
以成邪憂。
自緻患害也。
△六妄着生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處清淨中心安隐後。
忽然自有無限喜生。
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笑。
于衢路旁自歌自舞。
自謂已得無礙解脫。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定力暫爾。
無慧自持。
故妄着成咎。
△七見勝生慢。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消受陰明白。
自謂已足。
忽有無端大我慢起。
如是乃至慢與過慢。
及慢過慢。
或增上慢。
或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