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二色界十八天。
雖離欲染。
尚有色質。
故名色界。
通名梵世。
為已離欲染也。
通号四禅。
為已離散動也。
欲天但十善感生。
此天兼禅定感生。
然特有漏禅觀六事行耳。
六行者。
厭欲界是苦是粗是障。
欣色界是淨是妙是離。
此則凡夫伏惑。
超世間道也。
文二。
一列明四。
一初禅三天四。
一梵衆天。
阿難。
世間一切所修心人。
不假禅那。
無有智慧。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
若行若坐。
想念俱無。
愛染不生。
無留欲界。
是人應念身為梵侶。
如是一類。
名梵衆天。
不假禅那等者。
言雖非正修真三摩地無正智慧。
但修六行伏欲使愛染不生。
則不留欲界。
粗惑不染。
淨報現前。
故即生梵世。
初名梵衆。
則衆庶而已。
次名梵輔。
乃大梵宰輔。
而終于大梵。
其進有序。
△二梵輔天。
欲習既除。
離欲心現。
于諸律儀。
愛樂随順。
是人應時能行梵德。
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初天但能執身伏欲。
此天又得定共戒。
以順律儀行梵德。
故超之也。
戒定相應。
名定共戒。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圓。
威儀不缺。
清淨禁戒。
加以明悟。
是人應時能統梵衆。
為大梵王。
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由前淨心威儀戒行。
而進至于妙圓清淨。
又加以明悟超達。
則盛德之至。
故為梵王。
△四結。
阿難。
此三勝流。
一切苦惱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諸漏不動。
名為初禅。
莫非流也。
有無明流生死流欲流勝流四果流涅槃流。
皆各随流類而趨也。
欲流則趨于生死。
雖至六天。
未足為勝。
此天已出欲流。
背生死趨勝淨故。
四禅皆稱勝流也。
已離欲界八苦。
故曰苦惱不逼。
已離散動欲心。
故曰諸漏不動。
俱舍雲。
此名離生喜樂地。
謂離欲界雜惡生得輕安樂也。
△二二禅三天四。
一少光天。
阿難。
其次梵天。
統攝梵人。
圓滿梵行。
澄心不動。
寂湛生光。
如是一類。
名少光天。
此蹑大梵之行升進具戒定慧。
故曰圓滿。
以圓滿故。
能澄凝其心。
不随境動。
而寂湛生光。
然此初能脫粘複湛。
其光尚劣。
故名少光。
△二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
照耀無盡。
映十方界。
遍成琉璃。
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定力轉明。
妙光送發。
境随光淨。
遍成琉璃。
△三光音天。
吸持圓光。
成就教體。
發化清淨。
應用無盡。
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諸世界中。
教體不同。
故娑婆以文字。
香積無文字說。
但以衆香。
此天以圓光成音。
而發宣化法。
故名光音。
△四結。
阿難。
此三勝流。
一切憂懸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粗漏已伏。
名為二禅。
二禅離憂。
得極喜樂。
故雲憂懸不逼。
初禅方得漏心不動。
而未能伏。
此天已伏粗漏。
則業漸劣。
行漸勝也。
俱舍雲。
此名定生喜樂地。
謂有定水潤業憂懸不逼也。
△三三禅三天四。
一少淨天。
阿難。
如是天人。
圓光成音。
披音露妙。
發成精行。
通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由上圓光教體。
披露妙理。
發成精行。
離前喜動。
而生淨樂。
是樂非境。
乃出乎淨性。
恬怕寂靜。
名寂滅樂。
而淨力猶劣。
則能通而已。
未能成也。
以猶劣故名少淨。
△二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
引發無際。
身心輕安。
成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者。
離諸喜動。
不緣物境之定相也。
由是充擴使淨相無際。
協乎妙性。
故身心輕安。
而性樂成矣。
以無際故名無量淨。
△三遍淨天。
世界身心。
一切圓淨。
淨德成就。
勝托現前。
歸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淨空無際。
故世界身心一切圓淨。
淨德成就。
則性樂歸托于是矣。
以一切圓淨。
故名遍淨。
△四結。
阿難。
此三勝流。
具大随順。
身心安隐。
得無量樂。
雖非正得真三摩地。
安隐心中歡喜畢具。
名為三禅。
具精行性樂名大随順。
故安隐無量也。
歡喜畢具者。
此名離喜妙樂地。
謂心雖離喜。
而喜樂自具也。
△四四禅九天。
四禅報境但有三天。
其第四無想乃第三廣果。
别開凡夫報境。
此四之上有五不還天。
乃聖賢别修靜慮。
資廣果故業而生。
與凡夫不同。
故又别列。
文二。
一四根本天。
前之禅行。
但是自利。
未能利他。
至四禅。
乃兼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名四無量善。
無漏觀慧諸禅三昧。
悉從此出。
故名根本。
文五。
一福生天。
阿難。
複次天人。
不逼身心。
苦因已盡。
樂非常住。
久必壞生。
苦樂二心俱時頓舍。
粗重相滅。
淨福性生。
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前雖逼苦已盡得無量樂。
然樂不終樂。
壞苦必随。
此天悟此。
故苦樂頓舍。
以舍苦樂名。
粗重相滅。
舍念清淨。
故淨福性生。
△二福愛天。
舍心圓融。
勝解清淨。
福無遮中得妙
雖離欲染。
尚有色質。
故名色界。
通名梵世。
為已離欲染也。
通号四禅。
為已離散動也。
欲天但十善感生。
此天兼禅定感生。
然特有漏禅觀六事行耳。
六行者。
厭欲界是苦是粗是障。
欣色界是淨是妙是離。
此則凡夫伏惑。
超世間道也。
文二。
一列明四。
一初禅三天四。
一梵衆天。
阿難。
世間一切所修心人。
不假禅那。
無有智慧。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
若行若坐。
想念俱無。
愛染不生。
無留欲界。
是人應念身為梵侶。
如是一類。
名梵衆天。
不假禅那等者。
言雖非正修真三摩地無正智慧。
但修六行伏欲使愛染不生。
則不留欲界。
粗惑不染。
淨報現前。
故即生梵世。
初名梵衆。
則衆庶而已。
次名梵輔。
乃大梵宰輔。
而終于大梵。
其進有序。
△二梵輔天。
欲習既除。
離欲心現。
于諸律儀。
愛樂随順。
是人應時能行梵德。
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初天但能執身伏欲。
此天又得定共戒。
以順律儀行梵德。
故超之也。
戒定相應。
名定共戒。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圓。
威儀不缺。
清淨禁戒。
加以明悟。
是人應時能統梵衆。
為大梵王。
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由前淨心威儀戒行。
而進至于妙圓清淨。
又加以明悟超達。
則盛德之至。
故為梵王。
△四結。
阿難。
此三勝流。
一切苦惱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諸漏不動。
名為初禅。
莫非流也。
有無明流生死流欲流勝流四果流涅槃流。
皆各随流類而趨也。
欲流則趨于生死。
雖至六天。
未足為勝。
此天已出欲流。
背生死趨勝淨故。
四禅皆稱勝流也。
已離欲界八苦。
故曰苦惱不逼。
已離散動欲心。
故曰諸漏不動。
俱舍雲。
此名離生喜樂地。
謂離欲界雜惡生得輕安樂也。
△二二禅三天四。
一少光天。
阿難。
其次梵天。
統攝梵人。
圓滿梵行。
澄心不動。
寂湛生光。
如是一類。
名少光天。
此蹑大梵之行升進具戒定慧。
故曰圓滿。
以圓滿故。
能澄凝其心。
不随境動。
而寂湛生光。
然此初能脫粘複湛。
其光尚劣。
故名少光。
△二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
照耀無盡。
映十方界。
遍成琉璃。
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定力轉明。
妙光送發。
境随光淨。
遍成琉璃。
△三光音天。
吸持圓光。
成就教體。
發化清淨。
應用無盡。
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諸世界中。
教體不同。
故娑婆以文字。
香積無文字說。
但以衆香。
此天以圓光成音。
而發宣化法。
故名光音。
△四結。
阿難。
此三勝流。
一切憂懸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粗漏已伏。
名為二禅。
二禅離憂。
得極喜樂。
故雲憂懸不逼。
初禅方得漏心不動。
而未能伏。
此天已伏粗漏。
則業漸劣。
行漸勝也。
俱舍雲。
此名定生喜樂地。
謂有定水潤業憂懸不逼也。
△三三禅三天四。
一少淨天。
阿難。
如是天人。
圓光成音。
披音露妙。
發成精行。
通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由上圓光教體。
披露妙理。
發成精行。
離前喜動。
而生淨樂。
是樂非境。
乃出乎淨性。
恬怕寂靜。
名寂滅樂。
而淨力猶劣。
則能通而已。
未能成也。
以猶劣故名少淨。
△二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
引發無際。
身心輕安。
成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者。
離諸喜動。
不緣物境之定相也。
由是充擴使淨相無際。
協乎妙性。
故身心輕安。
而性樂成矣。
以無際故名無量淨。
△三遍淨天。
世界身心。
一切圓淨。
淨德成就。
勝托現前。
歸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淨空無際。
故世界身心一切圓淨。
淨德成就。
則性樂歸托于是矣。
以一切圓淨。
故名遍淨。
△四結。
阿難。
此三勝流。
具大随順。
身心安隐。
得無量樂。
雖非正得真三摩地。
安隐心中歡喜畢具。
名為三禅。
具精行性樂名大随順。
故安隐無量也。
歡喜畢具者。
此名離喜妙樂地。
謂心雖離喜。
而喜樂自具也。
△四四禅九天。
四禅報境但有三天。
其第四無想乃第三廣果。
别開凡夫報境。
此四之上有五不還天。
乃聖賢别修靜慮。
資廣果故業而生。
與凡夫不同。
故又别列。
文二。
一四根本天。
前之禅行。
但是自利。
未能利他。
至四禅。
乃兼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名四無量善。
無漏觀慧諸禅三昧。
悉從此出。
故名根本。
文五。
一福生天。
阿難。
複次天人。
不逼身心。
苦因已盡。
樂非常住。
久必壞生。
苦樂二心俱時頓舍。
粗重相滅。
淨福性生。
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前雖逼苦已盡得無量樂。
然樂不終樂。
壞苦必随。
此天悟此。
故苦樂頓舍。
以舍苦樂名。
粗重相滅。
舍念清淨。
故淨福性生。
△二福愛天。
舍心圓融。
勝解清淨。
福無遮中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