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七

關燈
随順。

    窮未來際。

    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苦樂二忘故舍心圓融。

    心無所累故勝解清淨。

    繇是福無遮礙。

    而得妙随順。

    自有漏禅定而發無漏行。

    至于究竟。

    故曰窮未來際。

    定福如此。

    為可愛樂。

    故名福愛。

     △三廣果天。

     阿難。

    從是天中。

    有二岐路。

    若于先心無量淨光。

    福德圓明。

    修證而住。

    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從福愛分二岐也。

    一直往道趣廣果。

    一迂避道趍無想。

    若于先心。

    不帶異執。

    直修禅定。

    使自無量光天至福愛。

    所修福德圓明而住。

    此天定福彌廣。

    故名廣果。

     △四無想天。

     若于先心。

    雙厭苦樂。

    精研舍心。

    相續不斷。

    圓窮舍道。

    身心俱滅。

    心慮灰凝。

    經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

    不能發明不生滅性。

    初半劫滅。

    後半劫生。

    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先心雖能伏惑修禅。

    而涉妄帶異。

    以有心為生滅。

    以無想為涅槃。

    于是雙厭苦樂。

    專研舍心。

    以趍無想。

    由物洎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

    名圓窮舍道。

    心慮灰凝。

    即無想定也。

    以是感報。

    生無想天。

    壽五百劫。

    俱舍說。

    初生此天。

    未全無想。

    經半劫始無。

    及報将盡。

    複經半劫有想。

    然後報謝。

     △五結。

     阿難。

    此四勝流。

    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

    有所得心功用純熟。

    名為四禅。

     想念之心。

    粗曰尋。

    細曰伺。

    初禅二天兼之。

    大梵無尋唯伺。

    二禅無尋伺有喜樂。

    三禅離喜樂。

    有出入息。

    尋伺感火。

    喜樂感水。

    出入息感風。

    四禅并離之。

    不為三災所動。

    名不動地。

    然彼器非真常。

    情俱生滅。

    雖非無為真境。

    而有為功用至此已純熟矣。

     △二五不還天三。

    一總叙。

     阿難。

    此中複有五不還天。

    于下界中。

    九品習氣俱時滅盡。

    苦樂雙亡。

    下無蔔居。

    故于舍心衆同分中。

    安立居處。

     第三果人。

    斷欲界惑盡。

    即生此天。

    不複欲界受生。

    故名不還。

    亦名五淨居。

    謂離欲淨身所居也。

    習氣種子惑也。

    與現行皆滅。

    故雲俱盡。

    此指欲界無續生業也。

    苦樂雙亡。

    兼指四禅已下無續業也。

    故雲下無蔔居。

    此五天自四禅别立。

    通名舍念清淨地。

    故曰舍心同分。

     △二别列五。

    一無煩天。

     阿難。

    苦樂兩滅。

    鬥心不交。

    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前于苦樂有舍有厭。

    則心與境鬥。

    不能無煩。

    唯心境兩釋。

    煩惱斯斷。

     △二無熱天。

     機括獨行。

    研交無地。

    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盛熱曰煩。

    微煩曰熱。

    上雖鬥心不交。

    疑若猶有交地。

    方滅粗相。

    得無煩而已。

    此複增勝心機無對。

    研交無地。

    能滅緣影。

    故得無熱也。

     △三善見天。

     十方世界。

    妙見圓澄。

    更無塵像一切沉垢。

    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能滅緣影。

    故妙見圓澄。

    而染心塵像累性沉垢于是皆無也。

    圓見十方。

    故名善見。

     △四善現天。

     精見現前。

    陶鑄無礙。

    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精見智照也。

    向滞塵垢不能發化。

    今既澄圓。

    猶如明鏡随緣顯現。

    名陶鑄無礙。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幾。

    窮色性性。

    入無邊際。

    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幾者色之微。

    性者相之本。

    未能究了。

    則局于色相。

    自為限礙。

    此能究而窮之。

    故出乎形礙入無邊際。

    名色究竟。

     △三結勝。

     阿難。

    此不還天。

    彼諸四禅四位天王。

    獨有欽聞。

    不能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

    皆阿羅漢所住持故。

    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下天修有漏凡定。

    此天修無漏聖業。

    粗細有異。

    故不能見。

     △二總結。

     阿難。

    是十八天。

    獨行無交。

    未盡形累。

    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已離欲染故獨行無交。

    尚有色質故未盡形累。

     △三無色界四天。

    無業果色。

    有定果色。

    依正皆然。

    乃滅身歸無。

    定性聲聞所居。

    或無想外道别報。

    或舍厭天人雜處。

    其類不一。

    皆無色蘊。

    文四。

    一分岐超出。

     複次阿難。

    從是有頂色邊際中。

    其間複有二種岐路。

    若于舍心發明智慧。

    慧光圓通。

    便出塵界。

    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

    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色究竟天。

    居有色頂。

    與無色鄰。

    名色邊際。

    二岐。

    一出三界即此科也。

    一入無色。

    即次科也。

    四禅皆依舍念修定。

    此言舍心。

    指有頂因心也。

    因心能發無漏智慧。

    斷盡塵惑。

    至于圓明。

    即出三界。

    不住小果入菩薩乘。

    是名回心。

     △二随定趣入。

    此有四天。

    皆依偏空修進。

    初厭色依空。

    二厭空依識。

    三色空識等都滅而依識性。

    四依識性以滅窮研。

    而不得真滅。

    是皆有為增上善果。

    未出輪回。

    不成聖道。

    文四。

    一空處。

     若在舍心。

    舍厭成就。

    覺身為礙。

    消礙入空。

    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此專依舍。

    不修智慧。

    厭已形礙。

    豎修空觀。

    滅身歸無。

    即厭色依空者也。

    名空處定。

    故報生空處。

     △二識處。

     諸礙既消。

    無礙無滅。

    其中唯留阿賴耶識。

    全于末那半分微細。

    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諸礙既消而無。

    則不依于色。

    無礙之無亦滅。

    則不依于空。

    唯留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