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六

關燈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二如來開示二。

    初贊許。

     佛告阿難。

    快哉此問。

    令諸衆生不入邪見。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二正示四。

    一因妄生習二。

    一總标。

     阿難。

    一切衆生。

    實本真淨。

    因彼妄見。

    有妄習生。

    因此分開内分外分。

     △二别明二。

    一内分積情。

     阿難。

    内分即是衆生分内。

    因諸愛染。

    發起妄情。

    情積不休。

    能生愛水。

    是故衆生心憶珍羞。

    口中水出。

    心憶前人或憐或恨。

    目中淚盈。

    貪求财寶。

    心發愛涎。

    舉體光潤。

    心着行淫。

    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心動于内曰情。

    故情為内分。

    情人之陰氣有欲者也。

    故因諸愛染而起。

    以陰積故能生愛水。

    潤業潤生輪回不斷。

    職皆由此。

     阿難。

    諸愛雖别。

    流結是同。

    潤濕不升。

    自然從墜。

    此名内分。

     諸愛不一。

    皆能感水結惑。

    故曰流結是同。

    水性沉下。

    故情積之業多從淪墜。

     △二外分發想。

     阿難。

    外分即是衆生分外。

    因諸渴仰。

    發明虛想。

    想積不休。

    能生勝氣。

    是故衆生心持禁戒。

    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

    顧眄雄毅。

    心欲生天。

    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

    聖境冥現。

    事善知識。

    自輕身命。

     意緣于外曰想。

    故想為外分。

    想人之陽氣有冀者也。

    故因渴仰而發。

    以陽積故能生勝氣。

    如輕清雄毅等事皆勝氣也。

    想能生勝而卵以想生者。

    由染淨異也。

     阿難。

    諸想雖别。

    輕舉是同。

    飛動不沉。

    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諸想不一。

    皆能輕清飛舉。

    故曰輕舉是同。

    以輕舉故。

    多能超越。

     △二從習感業三。

    一标感變之時。

     阿難。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

    生從順習。

    死從變流。

    臨命終時未舍暖觸。

    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死逆生順。

    二習相交。

     人之情習。

    好生惡死。

    以生為順。

    以死為變。

    逆順相交。

    謂方死方生之間也。

    一生善惡之業。

    即于是時随其情想輕重而感變焉。

     △二辯感變之理五。

    一純想。

     純想即飛。

    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

    兼福兼慧及與淨願。

    自然心開。

    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

    随願往生。

     想體輕舉故。

    純即飛升。

    然此特純善故。

    止于生天。

    若兼修福慧淨願。

    則二交六時。

    感變倍勝。

     △二情少想多。

     情少想多。

    輕舉非遠。

    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刹。

    遊于四天。

    所去無礙。

     勝想不純。

    少滞邪情。

    故感此類。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

    護持我法。

    或護禁戒随持戒人。

    或護神咒随持咒者。

    或護禅定。

    保綏法忍。

    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雖滞邪情。

    而有善願。

    斯感善緣。

    即天龍八部類也。

     △三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

    不飛不墜。

    生于人間。

    想明斯聰。

    情幽斯鈍。

     人有聰鈍。

    其理如此。

     △四情多想少。

     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重為毛群。

    輕為羽族。

     此六情四想也。

    情多故淪變。

    帶想故飛舉。

    而重業不能但為毛群。

    橫生即旁首者。

    由行不正故。

     七情三想。

    沉下水輪。

    生于火際。

    受氣猛火。

    身為餓鬼。

    常被焚燒。

    水能害己。

    無食無飲。

    經百千劫。

     俱舍說。

    大地最下有金水風輪。

    有八寒八熱地獄。

    在三輪之上。

    此文說沉下水火風輪。

    又似地獄在三輪之下。

    疑此所指非地下三輪。

    乃地獄三輪也。

    言水輪火際。

    即寒獄第八也。

    受氣猛火。

    謂受火氣以為身故。

    常被火燒。

    或得水飲。

    亦化為火。

    故曰水能害己。

     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

    身入風火二交過地。

    輕生有間。

    重生無間。

    二種地獄。

     情業愈滞故。

    獄報愈沉下。

    洞火輪即八熱獄也。

    入風火交過地。

    謂超寒獄入熱獄也。

    熱獄第八。

    名五無間。

    有間即餘七也。

     △五純情。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

    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

    诳妄說法。

    虛貪信施。

    濫膺恭敬。

    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阿鼻此雲無間。

    謂受罪苦具身量劫數壽命五者。

    皆無遮間。

    名五無間獄。

    此唯情業最重者墜入。

    至劫壞乃出。

    若兼謗大乘等罪。

    則此劫雖壞。

    更入十方阿鼻。

    無有出期。

    以謗法毀戒。

    令無窮人堕邪見故。

     △三結所感以答。

     循造惡業。

    雖則自招。

    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前問地獄為有定處為複自然。

    故答純情以造。

    雖則自招同業所感。

    不無定處。

    元地者各随元由也。

     △三從業分趣。

    下從地獄。

    上至非想。

    文七。

    一地獄趣二一結前起後。

     阿難。

    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

    造十習因。

    受六交報。

     前略明情想感變。

    此詳明根境構造也。

    十習本于十惑。

    以習成惡業。

    六交因乎六根。

    而交起惡報。

     △二總徴别明五。

    一十習因十。

    一淫習。

     雲何十因。

    阿難。

    一者淫習交接。

    發于相磨。

    研磨不休。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發動。

    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

    二習相然。

    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惡業起于情惑。

    而淫為情惑之最。

    故前後皆首明之。

    十習之業。

    皆先言所感之境。

    次言所報之事。

    淫感火業。

    由惑心熾盛相摩而發也。

    故所感之境。

    見大猛火。

    舒王曰淫習研摩不休自耗其精。

    則火界熾然。

    于其生也。

    尚有痟渴内熱等疾。

    則其死也。

    見大猛火。

    宜矣。

    能所交熾。

    名二習相然。

    故有鐵床銅柱之報。

    乃應其習業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行淫。

    同名欲火。

    菩薩見欲。

    如避火坑。

     如來為導師。

    故色目以警之。

    菩薩為行人。

    故深怖以避之。

    色目猶詺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