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十二為因。
妙覺為果。
故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是種種地。
皆以金剛。
觀察如幻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
用諸如來毗婆舍那。
清淨修證。
漸次深入。
此教其用金剛心成就妙覺之方也。
種種地十二位也。
十喻者。
幻人陽??水月空華谷響幹城夢影像化也。
了法如此。
則頓忘情解。
纖塵不立。
故曰清淨修證。
奢摩他毗婆舍那。
雲止觀。
言如來者。
揀異小乘。
△十一總結功用。
阿難。
如是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三增進三漸次也。
聖位皆資之以成就也。
信住行向地為五十。
并幹慧四加等妙。
有五十七位。
獨指五十五為菩提路者。
等妙乃菩提之果。
由是路以趣證也。
或指金剛觀察及止觀。
為三增進。
△四結經分。
正宗未終。
而遽結經者。
自初示密因。
次開修證。
而卒乎極果。
則經之正範畢矣。
故于此結也。
後之二科。
戒備失錯。
深防邪誤。
特助道而已。
故于後别列。
乃正助之辯也。
文二。
一請問經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當何名是經。
我及衆生。
雲何奉持。
△二如來标示五。
一标藏心法眼。
佛告文殊師利。
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大佛頂白傘蓋無上寶印者。
體極含覆。
超情離見。
即如來藏之心印也。
證佛心要。
必契于此。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者。
照窮刹海。
淨絕纖塵。
即爍迦羅之法眼也。
開佛知見。
必資于此。
實大事因緣。
非小智之法。
故以文殊請問。
△二明濟度妙力。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阿難為親。
摩登為因。
舉斯二者。
明有緣皆度也。
無上正覺。
由此經得。
一切智海。
由此經入。
△三明果人同修。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如來正果。
藉此為因。
權乘修證皆不了義。
△四明衆德大備。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體極無外。
方正平等。
周遍含容。
名大方廣。
因果同彰。
染淨不滞。
于法自在。
名妙蓮華王。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名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五明因人同證。
亦名灌頂章句。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汝當奉持。
菩薩由此。
受佛職位。
故名灌頂章句。
△五助道分二。
一别明諸趣。
戒備失錯。
文雲令持戒者謹潔無犯不入邪見。
即戒備意也。
文二。
初阿難繼請二。
初結前贊謝。
說是語已。
即時阿難及諸大衆。
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
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頓悟禅那修進聖位。
增上妙理。
心慮虛凝。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此結叙時衆獲益。
下乃贊謝也。
開示密印。
至增上妙理。
通指前經奧義也。
印證藏心清淨含覆一切決了。
是謂密印般怛羅了義也。
以明心見性為因。
以等妙極證為果。
纖塵不立。
情解兩忘。
心慮灰凝。
細惑頓斷。
是謂禅那修進增上妙理也。
修道所斷俱生細惑。
大乘入地永伏。
至佛地方斷。
小乘于三界分九地。
地各九品。
初果斷欲界前六品而證二果。
斷後三品而證三果。
斷上二界各九品而證無學。
今此增上頓斷故言三界六品。
其餘三品。
必須佛地方斷。
雖三果能斷九品。
特分斷漸伏而已。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慈音無遮。
善開衆生微細沉惑。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正贊謝也。
俱生幽隐。
故曰沉惑。
△二正請後法三。
一正問。
世尊。
若此妙明真淨妙心。
本來遍圓。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
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前說真淨妙心。
本來圓遍。
則法界一真。
萬動一體。
宜無諸趣之異。
其如方今現有乃常情所疑。
故或執諸趣。
而迷妙圓之體。
或執妙圓。
而撥諸趣之業。
以緻失錯堕落。
故特請問。
冀行人詳明而知所戒備也。
世尊。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自妄發生。
非本來有。
△二引事。
世尊。
如寶蓮香比丘尼。
持菩薩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
發是語已。
先于女根生大猛火。
後于節節猛火燒然。
堕無間獄。
琉璃大王。
善星比丘。
琉璃為誅瞿昙族姓。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
生身陷人阿鼻地獄。
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各私受。
不斷三業。
各各有私。
衆同分中非無定處也。
琉璃。
匿王太子。
廢父自立。
挾宿嫌誅釋種。
佛記其七日當入地獄。
王泛海以避。
水中自然燒滅。
善星比丘。
能說十二部經。
獲四禅果。
因狎邪友。
妄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
故生陷無間。
此皆謬執妙圓。
撥無業趣者也。
△三結請。
惟垂大慈。
發開童蒙。
令諸一切持戒衆生。
聞決定義。
歡喜頂戴。
謹潔無犯。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五 音切 胤 (羊晉切)。
鑽 (祖官切)。
複 (音福)。
十二為因。
妙覺為果。
故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是種種地。
皆以金剛。
觀察如幻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
用諸如來毗婆舍那。
清淨修證。
漸次深入。
此教其用金剛心成就妙覺之方也。
種種地十二位也。
十喻者。
幻人陽??水月空華谷響幹城夢影像化也。
了法如此。
則頓忘情解。
纖塵不立。
故曰清淨修證。
奢摩他毗婆舍那。
雲止觀。
言如來者。
揀異小乘。
△十一總結功用。
阿難。
如是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三增進三漸次也。
聖位皆資之以成就也。
信住行向地為五十。
并幹慧四加等妙。
有五十七位。
獨指五十五為菩提路者。
等妙乃菩提之果。
由是路以趣證也。
或指金剛觀察及止觀。
為三增進。
△四結經分。
正宗未終。
而遽結經者。
自初示密因。
次開修證。
而卒乎極果。
則經之正範畢矣。
故于此結也。
後之二科。
戒備失錯。
深防邪誤。
特助道而已。
故于後别列。
乃正助之辯也。
文二。
一請問經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當何名是經。
我及衆生。
雲何奉持。
△二如來标示五。
一标藏心法眼。
佛告文殊師利。
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大佛頂白傘蓋無上寶印者。
體極含覆。
超情離見。
即如來藏之心印也。
證佛心要。
必契于此。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者。
照窮刹海。
淨絕纖塵。
即爍迦羅之法眼也。
開佛知見。
必資于此。
實大事因緣。
非小智之法。
故以文殊請問。
△二明濟度妙力。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阿難為親。
摩登為因。
舉斯二者。
明有緣皆度也。
無上正覺。
由此經得。
一切智海。
由此經入。
△三明果人同修。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如來正果。
藉此為因。
權乘修證皆不了義。
△四明衆德大備。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體極無外。
方正平等。
周遍含容。
名大方廣。
因果同彰。
染淨不滞。
于法自在。
名妙蓮華王。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名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五明因人同證。
亦名灌頂章句。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汝當奉持。
菩薩由此。
受佛職位。
故名灌頂章句。
△五助道分二。
一别明諸趣。
戒備失錯。
文雲令持戒者謹潔無犯不入邪見。
即戒備意也。
文二。
初阿難繼請二。
初結前贊謝。
說是語已。
即時阿難及諸大衆。
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
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頓悟禅那修進聖位。
增上妙理。
心慮虛凝。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此結叙時衆獲益。
下乃贊謝也。
開示密印。
至增上妙理。
通指前經奧義也。
印證藏心清淨含覆一切決了。
是謂密印般怛羅了義也。
以明心見性為因。
以等妙極證為果。
纖塵不立。
情解兩忘。
心慮灰凝。
細惑頓斷。
是謂禅那修進增上妙理也。
修道所斷俱生細惑。
大乘入地永伏。
至佛地方斷。
小乘于三界分九地。
地各九品。
初果斷欲界前六品而證二果。
斷後三品而證三果。
斷上二界各九品而證無學。
今此增上頓斷故言三界六品。
其餘三品。
必須佛地方斷。
雖三果能斷九品。
特分斷漸伏而已。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慈音無遮。
善開衆生微細沉惑。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正贊謝也。
俱生幽隐。
故曰沉惑。
△二正請後法三。
一正問。
世尊。
若此妙明真淨妙心。
本來遍圓。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
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前說真淨妙心。
本來圓遍。
則法界一真。
萬動一體。
宜無諸趣之異。
其如方今現有乃常情所疑。
故或執諸趣。
而迷妙圓之體。
或執妙圓。
而撥諸趣之業。
以緻失錯堕落。
故特請問。
冀行人詳明而知所戒備也。
世尊。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自妄發生。
非本來有。
△二引事。
世尊。
如寶蓮香比丘尼。
持菩薩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
發是語已。
先于女根生大猛火。
後于節節猛火燒然。
堕無間獄。
琉璃大王。
善星比丘。
琉璃為誅瞿昙族姓。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
生身陷人阿鼻地獄。
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各私受。
不斷三業。
各各有私。
衆同分中非無定處也。
琉璃。
匿王太子。
廢父自立。
挾宿嫌誅釋種。
佛記其七日當入地獄。
王泛海以避。
水中自然燒滅。
善星比丘。
能說十二部經。
獲四禅果。
因狎邪友。
妄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
故生陷無間。
此皆謬執妙圓。
撥無業趣者也。
△三結請。
惟垂大慈。
發開童蒙。
令諸一切持戒衆生。
聞決定義。
歡喜頂戴。
謹潔無犯。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五 音切 胤 (羊晉切)。
鑽 (祖官切)。
複 (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