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五

關燈
△二詳開行位四。

    一暖位。

     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火。

    欲然其木。

    名為暖地。

     佛覺果覺也。

    前雖能齊。

    未能正證。

    今極賢位。

    将趨聖果。

    即須用佛果覺。

    為己因心。

    複加功行。

    以求正證。

    火喻果覺。

    木喻因心。

    鑽喻加行。

    初入因位。

    未即得果。

    故譬鑽火方得暖相。

     △二頂位。

     又以己心。

    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前以佛覺為己心。

    此以己心成佛行。

    則因心果覺已鄰極矣。

    故譬如登高山身入虛空。

    但因果未融。

    心迹尚滞。

    故雲下有微礙。

    然已到頂地。

    少需?進。

    則微礙除矣。

     △三忍地。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己心佛覺融為一體曰二同。

    因果兩忘二邊不立曰中道。

    此中道果覺将證未證。

    故如忍事人非懷非出。

     △四世第一地。

     數量消滅。

    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前位謂之二同。

    則已堕數量。

    見有中邊。

    則強分迷覺。

    此俱泯滅。

    而名亦不立。

    脫世情量。

    超于三賢。

    故名世第一。

    若進十聖。

    極乎妙覺。

    乃出世第一也。

     △七十地。

    蘊積前法。

    至于成實。

    一切佛法依此發生。

    故謂之地也。

    自十信已還位。

    皆蹑迹相資。

    直趨妙覺。

    于中不無斷證。

    是皆不斷而斷。

    不證而證。

    或說每地斷一障二愚修一波羅蜜。

    名相煩紊。

    辭義迂闊。

    故今略之。

    直取蹑迹相資之義而釋。

    庶修進者煥然易悟耳。

    文十。

    一歡喜地。

     阿難。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

    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向雖覺齊佛覺。

    未能盡佛菩提境界。

    今由加行妙圓故。

    善能通達而盡之矣。

    由是法喜複增故。

    複名歡喜。

     △二離垢地。

     異性入同。

    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

     通大菩提。

    盡佛境界。

    則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是異性入同也。

    然見異見同。

    還是情垢。

    至于同性亦滅。

    乃名離垢。

     △三發光地。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情見之垢淨。

    則妙覺之明生。

     △四焰慧地。

     明極覺滿。

    名焰慧地。

     明極覺滿。

    如大火聚。

    一切緣影悉皆爍絕。

    故名焰慧。

     △五難勝地。

     一切同異。

    所不能至。

    名難勝地。

     前雖異性入同同性亦滅。

    猶有能至之境。

    此以焰慧爍絕故。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至尚不能。

    孰能勝哉。

     △六現前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

    名現前地。

     人莫不有真如淨性。

    蓋常為一切同異之所掩蔽。

    故同異不至。

    則明露現前。

     △七遠行地。

     盡真如際。

    名遠行地。

     真如現前。

    分證則局。

    盡際乃遠。

    迥超極造。

    故名遠行。

     △八不動地。

     一真如心。

    名不動地。

     既盡其際。

    乃全得其體一真凝常。

    故名不動。

     △九善慧地。

     發真如用。

    名善慧地。

     既得真體。

    斯發真用。

    凡所照應。

    無所不真。

    無所不如。

    故名善慧。

     阿難。

    是諸菩薩。

    從此已往。

    修習畢功。

    功德圓滿。

    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此結前顯後也。

    聖位總束有五。

    一資糧三賢也。

    二加行四加也。

    三通達初地也。

    四修習即此也。

    五無學妙覺也。

    自初發信。

    至超賢入聖。

    皆修習之事。

    而此位已超八地。

    無功用道。

    智悲并圓。

    則修習之功終畢于此。

    故名修習。

    以結十地之因也。

    次後乃十地之果。

    無複修習矣。

    華嚴十地。

    以金剛藏表因。

    解脫月表果。

    亦以因地有修果地無修也。

    問後位既無修習。

    複有斷障之事。

    何耶。

    曰此明智悲功終得十地果而已。

    若論斷障。

    則等覺之位。

    猶是修習。

    故至妙覺。

    乃名無學。

     △十法雲地。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

    名法雲地。

     慈陰妙雲十地果德也。

    涅槃海妙覺果海也。

    十地果滿。

    智悲功圓。

    無複自利。

    純是利他。

    故大悲之陰。

    充遍法界。

    無心無緣。

    而應彼心緣。

    施作利潤。

    而本寂無作。

    稱合如來大寂滅海。

    故雲覆也。

     △八等覺位。

     如來逆流。

    如是菩薩順行而至。

    覺際入交。

    名為等覺。

     十地菩薩。

    混俗利生。

    與如來同。

    但所趨逆順。

    與如來異。

    蓋如來逆生死流。

    出同萬物。

    菩薩順涅槃流。

    入趨妙覺。

    已至覺際。

    故名入交。

    與佛無間。

    故名等覺。

    即解脫道前無間道也。

    此雖齊等。

    未極于妙。

    蓋能順能入而已。

    須于大寂滅海逆流而出。

    妙同萬物。

    乃名妙覺也。

     △九金剛慧。

     阿難。

    從幹慧心。

    至等覺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此名等覺後心妙覺伏道。

    妙覺之道。

    無别行相。

    但從初幹慧。

    至等覺已。

    複起金剛心。

    從初重曆諸位。

    破斷微細緣影最後無明。

    使纖塵不立。

    乃可入妙。

    為其複從初位以始故。

    名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識陰盡者。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即此也。

    前名幹慧。

    以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此名幹慧。

    以未與如來妙莊嚴海接。

    名雖乍同。

    義乃迥别。

     △十妙覺。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

    成無上道。

     圓覺有單複圓修之義。

    今此獨由信心以曆諸位曰單。

    兼金剛心重曆諸位曰複。

    十二者。

    幹信住行向暖頂忍世地金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