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五

關燈
委。

    則非正付國位。

    特表成人而已。

    蓋此方極十住。

    若十地行滿。

    乃堪正付故。

    華嚴十地菩薩受佛職位。

    比輪王太子受職。

    夫發心必治地。

    治地乃修行。

    修行然後生如來家。

    而具覺相同佛心長道體圓十身。

    為佛子任佛事。

    此十住始終之序也。

     △四十行既依普智。

    住佛所住。

    遂能繁興妙行。

    自利利人。

    文十。

    一歡喜行。

     阿難。

    是善男子。

    成佛子已。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十方随順。

    名歡喜行。

     具佛妙德。

    故能十方随順。

    無适不可。

    自他利備。

    機應俱喜。

    名歡喜行。

     △二饒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名饒益行。

     善推妙德。

    益以利人。

     △三無嗔行。

     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

    名無嗔恨行。

     嗔恨生于違拒。

     △四無盡行。

     種類出生。

    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名無盡行。

     觸類而長。

    随機而應。

    利行無盡。

     △五離癡亂行。

     一切合同。

    種種法門得無差誤。

    名離癡亂行。

     于法不了曰癡。

    于行紛錯曰亂。

    今能一合于法。

    得無差誤。

    故離癡亂。

     △六善現行。

     則于同中。

    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

     由無癡亂故。

    能于種種法門。

    互現随應。

    圓融自在。

    所謂善現。

     △七無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

    一一塵中。

    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此由善現行。

    充擴圓融也。

    塵中現刹名現界。

    不壞塵相名現塵。

     △八尊重行。

     種種現前。

    鹹是第一波羅蜜多。

    名尊重行。

     種種所現皆是般若性德。

    無作妙力。

    自在成就。

    故名尊重。

    金剛稱第一波羅蜜即般若也。

     △九善法行。

     如是圓融。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名善法行。

     十方諸佛。

    以是成道。

    以是利生。

     △十真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

    性本然故。

    名真實行。

     總括前行。

    無非真性。

    本然妙用。

    相雖萬殊。

    體唯一真。

    故名真實。

    如是十行乃至後位。

    不離前法。

    而皆相蹑。

    别設者一使行人随位增進。

    開擴性覺。

    淨治惑障。

    而成熟佛果也。

     △五十回向。

    亦名十願。

    前十住十行。

    出俗心多。

    大悲行劣。

    此須濟以悲願處俗利生。

    回真向俗。

    回智向悲。

    使真俗圓融。

    智悲不二。

    是名回向修進妙行。

    至此備矣。

    文十。

    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阿難。

    是善男子。

    滿足神通。

    成佛事已。

    純潔精真。

    遠諸留患。

    當度衆生。

    滅諸度相。

    向無為心。

    向涅槃路。

    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滿足神通。

    至遠諸留患。

    牒前現塵現界不相留礙等事。

    謂此行滿足。

    當修回向行也。

    回向之行。

    悲願最深故。

    職在度生。

    然見有可度。

    即涉有為。

    背涅槃路。

    故須滅除度相。

    回向無為心。

    向涅槃路也。

     △二不壞回向。

     壞其可壞。

    遠離諸離。

    名不壞回向。

     壞其可壞。

    謂遠離一切虛妄境界也。

    遠離諸離。

    謂離遠離幻亦複遠離也。

    得無所離。

    即除諸幻。

    而證不壞矣。

     △三等一切佛回向。

     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名等一切佛回向。

     無壞不壞。

    無離不離。

    乃湛然齊佛。

     △四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處回向。

     覺湛故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前覺等一切。

    則真如體遍也。

    此地至一切。

    則真如界遍也。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來。

    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真界真體。

    二俱圓遍。

    故涉入無礙。

    任運發輝。

    德用無盡。

     △六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

    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同佛地即前地如佛地也。

    于一切處。

    各起淨因。

    取涅槃道。

    是謂平等善根。

     △七随順等觀衆生回向。

     真根既成。

    十方衆生皆我本性。

    性圓成就。

    不失衆生。

    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平等善根。

    性真圓融。

    周遍法界。

    故十方衆生皆我本性。

    我善既成。

    故能成就一切衆生善根。

    無有遺失。

    無有高下。

    名随順等觀。

     △八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即與離。

    二無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如故即。

    真故離。

    有即有離。

    是假真如。

    二無所著。

    乃真真如也。

     △九無縛解脫回向。

     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依假真如。

    則不無滞礙。

    是有縛解脫。

    唯真得所如故。

    一切無礙。

    乃名無縛解脫。

     △十法界無量回向。

     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初證性德。

    以為齊佛。

    以為如佛。

    以為至一切處等。

    皆存量見。

    則法界性未離有量。

    及乎性德圓成。

    乃滅量見。

    乃得無量。

    此總治前位限量情見也。

    此性圓成。

    可超三賢。

    入十聖矣。

     △六四加行。

    三賢位極。

    當于此際。

    複加功行。

    即入聖位。

    文二。

    一牒前總标。

     阿難。

    是善男子。

    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四十一心者。

    幹慧一。

    信住行向各十。

    小乘通教皆有四加。

    而非妙非圓。

    故此特稱妙圓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