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妙。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
滅盡無餘。
中道純真。
名信心住。
舍欲愛超幹慧猶在凡地。
未入法流。
故須于如來薩婆若海中中流入。
無所偏滞。
則圓妙之性于是開敷。
然猶餘妄習。
非真妙圓。
又須從真妙圓重發真妙。
而常住妙信。
使一切妄想滅盡無餘。
中中之道。
純真無妄。
故名信心住。
餘皆由此增進。
更無别法。
但随位依真妙性。
淨治惑習。
單複練磨。
使纖塵不立。
即登妙覺也。
△二念心。
真信明了。
一切圓通陰處界三。
不能為礙。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
舍身受身。
一切習氣。
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
皆能憶念得無遺忘。
名念心住。
心真而明。
則一切圓通。
而陰等不礙。
故能洞照宿習。
憶治無遺。
△三精進心。
妙圓純真。
真精發化。
無始習氣。
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
進趣真淨。
名精進心。
妙圓通性。
既純既真。
則妄習皆化。
唯一精明。
而進乎真淨。
行無雜糅。
故名精進。
△四慧心。
心精現前。
純以智慧。
名慧心住。
妄習既盡。
故心精現前。
而進趣雲為。
純智無習矣。
△五定心。
執持智明。
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慧既純明。
須定以持之。
使周遍寂湛。
寂妙之體。
常凝不變。
乃名定心。
△六不退心。
定光發明。
明性深入。
唯進無退。
名不退心。
以定持慧。
至于寂湛。
故性光發明。
而深入于道。
△七護法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
十方如來氣分交接。
名護法心。
既能深入。
又能保持。
使道同十方氣合如來。
是謂護法。
△八回向心。
覺明保持。
能以妙力。
回佛慈光。
向佛安住。
猶如雙鏡光明相對。
其中妙影重得相入。
名回向心。
由護法心。
進合如來。
得妙覺明。
護持不失。
故能妙回向。
回佛慈光。
則回果向因也。
向佛安住。
則回因向果也。
因果交參。
體用互攝。
故譬雙鏡。
雲雲。
△九戒心。
心光密回。
獲佛常凝。
無上妙淨。
安住無為。
得無遺失。
名戒心住。
由回佛心光。
而得之于我。
故曰獲佛常凝無上妙淨。
常凝則對境無動。
妙淨則涉塵不染。
而戒心成矣。
△十願心。
住戒自在。
能遊十方。
所去随願。
名願心住。
對境無動。
涉塵不染。
是謂住戒自在。
無動無染。
則無适不可。
故能遊十方所去随願也。
修行之初。
必枯絕欲愛。
使心性虛明。
然後能入法流。
開妙圓性。
真性明圓。
細習乃現。
遂發行治之。
使純智無習。
又持之以定。
使寂湛發光。
深入于道。
護持不失。
斯能回佛慈光。
獲佛淨戒。
而涉塵不染。
所去随願。
此十信之序也。
△三十住。
從信趨入生如來家。
依無住智永不退還。
名住。
文十。
一發心住。
阿難。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
發此十心。
心精發輝。
十用涉入圓成一心。
名發心住。
真方便妙慧也。
此十心十信也。
十心頓發。
圓成一心。
住佛智地。
名發心住。
聖位以十信為初因。
以十住十行十願十地為漸次。
而終于等妙。
皆相蹑而設。
欲令行人從信趨入住佛智地。
而依智起行。
濟行以願。
由是超三賢。
入十聖。
登等妙。
此修證之序也。
△二治地住。
心中發明。
如淨琉璃内現精金。
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心中發明。
内外精瑩。
牒心精發晖義也。
履是妙心以為真基。
名曰治地。
如将築室必先治地。
乃可興作也。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遊履十方得無留礙。
名修行住。
由内外精瑩。
治成心地。
故所涉所知俱得明了。
則任運修進。
得無留礙。
△四生貴住。
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妙行密契。
則妙理冥感。
将生佛家。
為法王族。
故名生貴。
中陰谕冥感之理也。
現陰已謝後陰未生之中。
名曰中陰。
△五方便具足住。
既遊道胎。
親奉覺胤。
如胎已成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同妙行之氣分。
冥妙理之中陰。
是遊道胎奉覺胤也。
道胎既成。
故妙相不缺。
而修行方便具矣。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容止外同。
心相内異。
非正心也。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
日益增長。
名不退住。
同佛之德。
有進無退。
△八童真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
名童真住。
具體而微。
故以童稱。
十身者。
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身。
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身。
法身。
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
親為佛子。
名法王子住。
自發心至生貴。
名入聖胎。
自方便具足至童真。
名長養聖胎。
至此長養功終。
故喻出胎王子。
△十灌頂住。
表以成人。
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
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國大王天子也。
嫡嗣曰太子。
刹利王諸王也。
嫡嗣曰世子。
将付國位。
取大海水灌頂表為王。
當承用衆智。
今此位衆德潛備。
堪任佛事。
故表以成人陳列灌頂也。
言以國事分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
滅盡無餘。
中道純真。
名信心住。
舍欲愛超幹慧猶在凡地。
未入法流。
故須于如來薩婆若海中中流入。
無所偏滞。
則圓妙之性于是開敷。
然猶餘妄習。
非真妙圓。
又須從真妙圓重發真妙。
而常住妙信。
使一切妄想滅盡無餘。
中中之道。
純真無妄。
故名信心住。
餘皆由此增進。
更無别法。
但随位依真妙性。
淨治惑習。
單複練磨。
使纖塵不立。
即登妙覺也。
△二念心。
真信明了。
一切圓通陰處界三。
不能為礙。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
舍身受身。
一切習氣。
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
皆能憶念得無遺忘。
名念心住。
心真而明。
則一切圓通。
而陰等不礙。
故能洞照宿習。
憶治無遺。
△三精進心。
妙圓純真。
真精發化。
無始習氣。
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
進趣真淨。
名精進心。
妙圓通性。
既純既真。
則妄習皆化。
唯一精明。
而進乎真淨。
行無雜糅。
故名精進。
△四慧心。
心精現前。
純以智慧。
名慧心住。
妄習既盡。
故心精現前。
而進趣雲為。
純智無習矣。
△五定心。
執持智明。
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慧既純明。
須定以持之。
使周遍寂湛。
寂妙之體。
常凝不變。
乃名定心。
△六不退心。
定光發明。
明性深入。
唯進無退。
名不退心。
以定持慧。
至于寂湛。
故性光發明。
而深入于道。
△七護法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
十方如來氣分交接。
名護法心。
既能深入。
又能保持。
使道同十方氣合如來。
是謂護法。
△八回向心。
覺明保持。
能以妙力。
回佛慈光。
向佛安住。
猶如雙鏡光明相對。
其中妙影重得相入。
名回向心。
由護法心。
進合如來。
得妙覺明。
護持不失。
故能妙回向。
回佛慈光。
則回果向因也。
向佛安住。
則回因向果也。
因果交參。
體用互攝。
故譬雙鏡。
雲雲。
△九戒心。
心光密回。
獲佛常凝。
無上妙淨。
安住無為。
得無遺失。
名戒心住。
由回佛心光。
而得之于我。
故曰獲佛常凝無上妙淨。
常凝則對境無動。
妙淨則涉塵不染。
而戒心成矣。
△十願心。
住戒自在。
能遊十方。
所去随願。
名願心住。
對境無動。
涉塵不染。
是謂住戒自在。
無動無染。
則無适不可。
故能遊十方所去随願也。
修行之初。
必枯絕欲愛。
使心性虛明。
然後能入法流。
開妙圓性。
真性明圓。
細習乃現。
遂發行治之。
使純智無習。
又持之以定。
使寂湛發光。
深入于道。
護持不失。
斯能回佛慈光。
獲佛淨戒。
而涉塵不染。
所去随願。
此十信之序也。
△三十住。
從信趨入生如來家。
依無住智永不退還。
名住。
文十。
一發心住。
阿難。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
發此十心。
心精發輝。
十用涉入圓成一心。
名發心住。
真方便妙慧也。
此十心十信也。
十心頓發。
圓成一心。
住佛智地。
名發心住。
聖位以十信為初因。
以十住十行十願十地為漸次。
而終于等妙。
皆相蹑而設。
欲令行人從信趨入住佛智地。
而依智起行。
濟行以願。
由是超三賢。
入十聖。
登等妙。
此修證之序也。
△二治地住。
心中發明。
如淨琉璃内現精金。
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心中發明。
内外精瑩。
牒心精發晖義也。
履是妙心以為真基。
名曰治地。
如将築室必先治地。
乃可興作也。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遊履十方得無留礙。
名修行住。
由内外精瑩。
治成心地。
故所涉所知俱得明了。
則任運修進。
得無留礙。
△四生貴住。
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妙行密契。
則妙理冥感。
将生佛家。
為法王族。
故名生貴。
中陰谕冥感之理也。
現陰已謝後陰未生之中。
名曰中陰。
△五方便具足住。
既遊道胎。
親奉覺胤。
如胎已成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同妙行之氣分。
冥妙理之中陰。
是遊道胎奉覺胤也。
道胎既成。
故妙相不缺。
而修行方便具矣。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容止外同。
心相内異。
非正心也。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
日益增長。
名不退住。
同佛之德。
有進無退。
△八童真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
名童真住。
具體而微。
故以童稱。
十身者。
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身。
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身。
法身。
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
親為佛子。
名法王子住。
自發心至生貴。
名入聖胎。
自方便具足至童真。
名長養聖胎。
至此長養功終。
故喻出胎王子。
△十灌頂住。
表以成人。
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
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國大王天子也。
嫡嗣曰太子。
刹利王諸王也。
嫡嗣曰世子。
将付國位。
取大海水灌頂表為王。
當承用衆智。
今此位衆德潛備。
堪任佛事。
故表以成人陳列灌頂也。
言以國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