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三

關燈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二外攝軌則。

    前示内攝。

    此示外攝。

    文二。

    一徴引内攝。

     阿難。

    汝問攝心。

    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

    求菩薩道。

    要先持此四種律儀。

    皎如冰霜。

    自不能生一切枝葉。

    心三口四。

    生必無因。

    阿難。

    如是四事。

    若不遺失。

    心尚不緣色香味觸。

    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内攝為要。

    故先說妙門。

    先持四律。

    四律為本。

    餘戒為末。

    故四律潔淨。

    則枝葉不生。

    緣塵不偶。

    而魔事潛消。

    正定可入矣。

    心三即意三。

    備舉十重也。

     △二正示外攝四。

    初勸誦神咒。

     若有宿習。

    不能滅除。

    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诃悉怛多般怛啰無上神咒。

    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

    從頂發輝。

    坐寶蓮華。

    所說心咒。

     現業易制。

    自行可違。

    宿習難除。

    必假神力。

    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

    欲潔而偏染。

    不教而能。

    不願而為。

    隐然若有軀筴。

    而不能自已者。

    宿習之使也。

    德隆而福鄙。

    行善而身兇。

    多障多冤。

    數病數惱。

    綿然若有機緘。

    而不能自釋者。

    宿習之召也。

    茲非一生一劫之緣。

    乃無始來念念受熏者。

    故非神力。

    莫能脫之。

    摩诃悉怛多般怛啰。

    此雲大白傘蓋。

    即藏心也。

    量廓沙界曰大。

    體絕妄染曰白。

    用覆一切曰傘蓋。

    神咒從此流演。

    故名心咒。

    無見頂者。

    華嚴九地知識自說為佛乳母。

    初生親捧持。

    谛觀不見頂。

    示頂法不可以見見也。

     △二示咒神力。

     且汝宿世。

    與摩登伽。

    曆劫因緣。

    恩愛習氣。

    非是一生及與一劫。

    我一宣揚。

    愛心永脫成阿羅漢。

    彼尚淫女。

    無心修行。

    神力冥資速證無學。

    雲何汝等在會聲聞。

    求最上乘。

    決定成佛。

    譬如以塵揚于順風。

    有何艱險。

     登伽淫質。

    猶能速證。

    聲聞道器。

    固易冥資也。

    雲何合作何況。

     △三持咒軌則。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

    先持比丘清淨禁戒。

    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

    若其不遇真清淨僧。

    汝戒律儀必不成就。

    戒成已後。

    着新淨衣。

    然香閑居。

    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

    然後結界。

    建立道場。

    求于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

    放大悲光。

    來灌其頂。

     師者人之模範。

    正邪所自出。

    故不遇第一真僧。

    則律儀不得成就。

    誦咒百八。

    表滅百八煩惱也。

     阿難。

    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

    心滅貪淫。

    持佛淨戒。

    于道場中。

    發菩薩願。

    出入澡浴。

    六時行道。

    如是不寐經三七日。

    我自現身至其人前。

    摩頂安慰。

    令其開悟。

     戒根清淨。

    願行精誠。

    乃能感應。

     △四結壇軌則二。

    一阿難詳問。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蒙如來無上悲誨。

    心已開悟。

    自知修證無學道成。

    末法修行建立道場。

    雲何結界。

    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請問結壇軌則之詳也。

    言自知修證等者。

    知咒力冥資。

    聖果可期也。

     △二佛慈詳答五。

    一壇場用度。

     佛告阿難。

    若末世人。

    願立道場。

    先取雪山大力白牛。

    食其山中肥膩香草。

    此牛唯飲雪山清水。

    其糞微細。

    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

    若非雪山。

    其牛臭穢。

    不堪塗地。

    别于平原。

    穿去地皮。

    五尺已下。

    取其黃土。

    和上栴檀沉水蘇合熏陸郁金白膠青水零陵甘松及雞舌香。

    以此十種。

    細羅為粉。

    合土成泥。

    以塗場地。

     法王法言。

    即事即理。

    法不孤起。

    事無唐設。

    如華嚴一字法門書海墨而不盡。

    五位行相即世谛以彰明。

    凡所設施。

    必有取像。

    則此壇場用度無非表法也。

    山為高土。

    雪山。

    純淨上信也。

    大力白牛。

    純淨大根也。

    香草淨水妙善淨智也。

    茹退充實遺餘也。

    上栴檀為十香之首。

    十度之總。

    萬行之冠也。

    原為平土中信也。

    地皮未淨也。

    五數之中黃色之中取中中淨信也。

    十香十波羅蜜法香也。

    細羅為紛推之以為微妙萬行也。

    夫欲取如來寂滅場地。

    必本于廣大信心。

    而資于淨智。

    妙善以養。

    成純一大根。

    充實遺餘猶足以合法香冠十度故。

    可以嚴成寂滅場地也。

    上信大根有不可得。

    則求其次焉。

    故取中中信心。

    雖未能冠乎十度萬行。

    而能具之者。

    亦可以嚴成。

     方圓丈六。

    為八角壇。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

    華中安缽。

    缽中先盛八月露水。

    水中随安所有華葉。

     壇寂滅坦實之體也。

    體具八正。

    故為八角。

    能攝八邪。

    故方丈六。

    壇心蓮華中道妙行也。

    蓮之為物。

    華實同體。

    染淨同源。

    表妙行大緻也。

    用金銀銅木所造者。

    表妙行雲為也。

    金銀百煉愈精而不變。

    銅剛而能同。

    義之像也。

    木能上草以覆其下。

    仁之像也。

    夫依體起行。

    精而不變。

    剛而能同。

    或以義制。

    或以仁覆。

    無過不及。

    凡皆會于中道。

    乃所以為妙行也。

    缽為應器。

    表随量應物也。

    露為陰澤。

    以秋降八月秋之中也。

    水中華葉。

    即仁覆之行。

    随澤所施。

    此又随量應物。

    陰利潛化之表也。

     取八圓鏡。

    各安其方。

    圍繞華缽。

    鏡外建立十六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