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二

關燈
來。

    造種種業。

    皆言佛法。

    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

    由是疑誤無量衆生堕無間獄。

     方法也。

    僧祇律雲。

    乞食謂之分衛。

    謂分施衆僧。

    衛護道力。

    肇法師雲。

    乞食略有四意。

    一為福利群生。

    二為折伏憍慢。

    三為知身有苦。

    四為除去滞着。

    今經。

    令其舍貪。

    不自熟食。

    即除去滞着也。

    成菩提道。

    即衛護道力。

    福利群生也。

    知身為傥寄。

    知世為旅泊。

    無事畜藏。

    無所顧戀。

    皆所謂循方也。

    不能循方。

    而貪饕造業。

    是敗法毀則。

    故号賊人。

    雖服佛之服。

    而不淨活命。

    是假我衣服。

    裨附佛法。

    以貪販利養而已。

     △五教令忏舍。

     若我滅後。

    其有比丘。

    發心決定修三摩地。

    能于如來形像之前。

    身然一燈。

    燒一指節。

    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我說是人。

    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長揖世間。

    永脫諸漏。

    雖未即明無上覺路。

    是人于法已決定心。

    若不為此舍身微因。

    縱成無為。

    必還生人酬其宿債。

    如我馬麥。

    正等無異。

     身為業本漏緣。

    無始已來。

    為之貪求。

    為之積債。

    今能舍之作無上業。

    故能酬宿債。

    脫諸漏也。

    蓋一切難舍。

    無過己身。

    難舍能舍。

    則自餘貪愛決能棄舍。

    故曰是人于法已決定心。

    苟能舍身。

    而心不決舍。

    則徒增業苦。

    無益于道。

    故下雲必使身心二俱捐舍也。

    佛為宿诟比丘可食馬麥。

    故證果後。

    于毗蘭邑食之。

    示宿債必酬也。

     △六令宣明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後斷偷盜。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七重彰過失。

     是故阿難。

    若不斷偷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

    水灌漏卮欲求其滿。

    縱經塵劫。

    終無平複。

     道器不完。

    道果終漏。

     △八勸令必舍。

     若諸比丘。

    衣缽之餘分寸不畜。

    乞食餘分施餓衆生。

    于大集會合掌禮衆。

    有人捶詈同于稱贊。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

    身肉骨血與衆生共。

    不将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衣缽不畜。

    視毀如贊。

    此于利害二途。

    身心俱舍也。

    身肉骨血與衆生共。

    則不私其身。

    不顧其生。

    又舍之至也。

    行能至此。

    則其心不偷。

    可知矣。

    阿含稱所畜物可以資身進道。

    薩婆多論許百物各可畜一。

    皆不了義也。

     △四妄六。

    一犯則堕失。

     阿難。

    如是世界六道衆生。

    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

    若大妄語。

    即三摩地不得清淨。

    成愛見魔。

    失如來種。

    所謂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或求世間尊勝第一。

    謂前人言。

    我今已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道。

    辟支佛乘。

    十地地前諸位菩薩。

    求彼禮忏。

    貪其供養。

     于四果十地未得謂得。

    名大妄語。

    貪其供養求己尊勝。

    名愛魔。

    妄起邪見謂已齊聖。

    名見魔。

    皆大妄也。

     是一颠迦。

    消滅佛種。

    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佛記是人。

    永殒善根。

    無複知見。

    沉三苦海。

    不成三昧。

     一颠迦。

    即一闡提也。

    貝多羅樹以刀斷。

    則不複活。

    喻大妄人永絕善根。

    三苦三塗也。

     △二舉真顯妄。

     我滅度後。

    敕諸菩薩及阿羅漢。

    應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種種形。

    度諸輪轉。

    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

    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

    與其同事。

    稱贊佛乘。

    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洩佛密因輕言未學。

    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雲何是人惑亂衆生成大妄語。

     真聖應迹。

    終自韬晦。

    不以密因輕告未學。

     △三令宜明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後複斷除諸大妄語。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四重彰過失。

     是故阿難。

    若不斷其大妄語者。

    如刻人糞為旃檀形。

    欲求香氣。

    無有是處。

     挾妄修禅。

    質終不美。

     △五深責虛诳。

     我教比丘。

    直心道場。

    于四威儀一切行中。

    尚無虛假。

    雲何自稱得上人法。

    譬如窮人妄号帝王自取誅滅。

    況複法王。

    如何妄竊。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求佛菩提。

    如噬臍人。

    欲誰成就。

     牒未得謂得求己尊勝之事。

    而深責也。

    淨名曰。

    直心是道場。

    無虛假故。

    四儀。

    行住坐卧也。

    左傳。

    噬臍謂終莫能及也。

    今之自稱得上人法。

    而妄竊法王者多矣。

    宜以經言為誡。

     △六勸令真實。

     若諸比丘。

    心如直弦。

    一切真實入三摩地。

    永無魔事。

    我印是人。

    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上以纡曲故。

    終莫成就此能弦直故印其成就。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上文總明四重戒也。

    初标三學。

    而終止四戒者。

    定慧已備前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二 音切 毳 (初稅切)。

     誕 (音但)。

     靴 (許爪切)。

     詃 (古犬切)。

     奸 (古顔切)。

     耗 (許到切)。

     裨 (音??)。

     揖 (伊入切)。

     卮 (音支)。

     捶 (之累切)。

     詈 (力智切)。

     洩 (思列切)。

     誅 (音株)。

     噬 (音逝)。

     弦 (胡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