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而應現無滞矣。
言初獲者。
指本因也。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
如是乃至一百八首。
千首萬首。
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
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
千臂萬臂。
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
如是乃至一百八目。
千目萬目。
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護衆生。
得大自在。
首為六用之總。
臂表提接之悲。
目表照了之智。
各依本數充之。
以至八萬四千者。
表依根本六用根本智悲。
而泛應塵勞。
得大自在。
此十一地等覺妙行也。
華嚴十地已前。
猶依本智。
長養大悲。
至十一地。
長養功終。
純是大悲。
為法界體。
與智圓現故。
觀音手眼通身遍身。
而以大悲稱也。
一體之中。
塵勞萬法。
慈威定慧。
無所不備。
而繼二十四聖示現者。
明彼所現。
雖各一端圓。
而會之鹹極于此。
使悟入者。
不止二十五門。
頓了八萬塵勞。
法界理事。
曾不離吾一圓融淨覺之體。
能同能異。
即一即多。
無邊刹海德用遍周。
十方身土境相相入。
邪正吉兇之術。
養生安物之方。
法法圓通。
塵塵具足矣。
或曰八萬四千特表法耳。
一身何所施乎。
是特以有思惟心。
測度菩薩圓通境界也。
夫身含十虛。
毛端現刹。
彼空與刹。
又不啻如首臂而已。
彼現八萬四千首臂。
猶人之八萬四千毛孔耳。
未足異也。
聖人之言。
即理即事。
既曰不思議德。
無以限意思之議之。
爍迦羅雲金剛堅固不壞也。
母陀羅雲印。
各有妙印也。
清淨寶目。
離塵合覺也。
慈以攝化。
威以折伏。
定以複湛。
慧以開覺。
通指衆多妙容也。
△二說咒。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
如聲度垣。
不能為礙。
故我妙能。
現一一形。
誦一一咒。
其形其咒。
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是故十方微塵國土。
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以聞思慧脫塵不礙故。
現形誦咒。
神變妙力。
一一無礙。
是謂妙能。
△三攝化。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
所遊世界。
皆令衆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本根清淨。
則一切無著故。
能令衆生舍諸悭着也。
求我哀愍者。
哀愍為受。
而施作佛事也。
△四應求。
四者我得佛心。
證于究竟。
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
旁及法界六道衆生。
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長壽得長壽。
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得佛心證。
慧足也。
珍寶供養。
福足也。
福慧兩足故。
餘波傍及。
使彼所求世出世法無不随願。
△二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從耳門圓照三昧。
緣心自在。
因入流相。
得三摩提。
成就菩提。
斯為第一。
初于聞中。
入流亡所。
是從耳門得圓照也。
由得圓照故。
随緣應化得大自在。
次又漸增以至圓空覺證寂滅。
是因入流相。
成就菩提也。
△三結顯圓号。
世尊。
彼佛如來。
歎我善得圓通法門。
于大會中。
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因能觀聽故果号觀音。
實洞十方故名亦遍界。
△三瑞應。
爾時世尊。
于師子座。
從其五體同放寶光。
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
彼諸如來。
亦于五體同放寶光。
從微塵方來灌佛頂。
并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
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是諸大衆得未曾有。
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
青黃赤白。
間錯紛糅。
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
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
梵呗詠歌。
自然敷奏。
前說圓通之法。
此顯圓通之瑞而應之也。
諸佛五體同放寶光者。
表證性明極。
則寶覺圓融全體發現也。
互相灌頂者。
頂為圓極之相。
表諸佛證性圓極。
于此會中菩薩羅漢。
即二十四聖之俦。
佛光亦灌其頂者。
印其修證等無優劣也。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者。
圓通現前。
則一切聲是佛聲。
一切色是佛色。
無非悟入之處。
無非圓通之理也。
大衆普獲金剛三昧者。
因此皆能破惑障悟圓通也。
天雨寶華。
空現寶色。
地隐山河。
界含塵刹者。
表證圓通性。
則無作妙行自然分披。
寶明空覺自然發現。
有為習漏。
當不複生衆塵廓然。
無複隔越也。
梵呗詠歌自然敷奏者。
能使法界永離衆苦。
常得妙樂也。
聖人所演圓通法門。
奧旨妙利。
詳悉若是。
故衆瑞詳而應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一 音切 驅 (丘于切)。
暴 (簿報切)。
割 (音葛)。
忿 (敷蘊切)。
垣 (胡官切)。
言初獲者。
指本因也。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
如是乃至一百八首。
千首萬首。
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
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
千臂萬臂。
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
如是乃至一百八目。
千目萬目。
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護衆生。
得大自在。
首為六用之總。
臂表提接之悲。
目表照了之智。
各依本數充之。
以至八萬四千者。
表依根本六用根本智悲。
而泛應塵勞。
得大自在。
此十一地等覺妙行也。
華嚴十地已前。
猶依本智。
長養大悲。
至十一地。
長養功終。
純是大悲。
為法界體。
與智圓現故。
觀音手眼通身遍身。
而以大悲稱也。
一體之中。
塵勞萬法。
慈威定慧。
無所不備。
而繼二十四聖示現者。
明彼所現。
雖各一端圓。
而會之鹹極于此。
使悟入者。
不止二十五門。
頓了八萬塵勞。
法界理事。
曾不離吾一圓融淨覺之體。
能同能異。
即一即多。
無邊刹海德用遍周。
十方身土境相相入。
邪正吉兇之術。
養生安物之方。
法法圓通。
塵塵具足矣。
或曰八萬四千特表法耳。
一身何所施乎。
是特以有思惟心。
測度菩薩圓通境界也。
夫身含十虛。
毛端現刹。
彼空與刹。
又不啻如首臂而已。
彼現八萬四千首臂。
猶人之八萬四千毛孔耳。
未足異也。
聖人之言。
即理即事。
既曰不思議德。
無以限意思之議之。
爍迦羅雲金剛堅固不壞也。
母陀羅雲印。
各有妙印也。
清淨寶目。
離塵合覺也。
慈以攝化。
威以折伏。
定以複湛。
慧以開覺。
通指衆多妙容也。
△二說咒。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
如聲度垣。
不能為礙。
故我妙能。
現一一形。
誦一一咒。
其形其咒。
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是故十方微塵國土。
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以聞思慧脫塵不礙故。
現形誦咒。
神變妙力。
一一無礙。
是謂妙能。
△三攝化。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
所遊世界。
皆令衆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本根清淨。
則一切無著故。
能令衆生舍諸悭着也。
求我哀愍者。
哀愍為受。
而施作佛事也。
△四應求。
四者我得佛心。
證于究竟。
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
旁及法界六道衆生。
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長壽得長壽。
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得佛心證。
慧足也。
珍寶供養。
福足也。
福慧兩足故。
餘波傍及。
使彼所求世出世法無不随願。
△二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從耳門圓照三昧。
緣心自在。
因入流相。
得三摩提。
成就菩提。
斯為第一。
初于聞中。
入流亡所。
是從耳門得圓照也。
由得圓照故。
随緣應化得大自在。
次又漸增以至圓空覺證寂滅。
是因入流相。
成就菩提也。
△三結顯圓号。
世尊。
彼佛如來。
歎我善得圓通法門。
于大會中。
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因能觀聽故果号觀音。
實洞十方故名亦遍界。
△三瑞應。
爾時世尊。
于師子座。
從其五體同放寶光。
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
彼諸如來。
亦于五體同放寶光。
從微塵方來灌佛頂。
并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
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是諸大衆得未曾有。
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
青黃赤白。
間錯紛糅。
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
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
梵呗詠歌。
自然敷奏。
前說圓通之法。
此顯圓通之瑞而應之也。
諸佛五體同放寶光者。
表證性明極。
則寶覺圓融全體發現也。
互相灌頂者。
頂為圓極之相。
表諸佛證性圓極。
于此會中菩薩羅漢。
即二十四聖之俦。
佛光亦灌其頂者。
印其修證等無優劣也。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者。
圓通現前。
則一切聲是佛聲。
一切色是佛色。
無非悟入之處。
無非圓通之理也。
大衆普獲金剛三昧者。
因此皆能破惑障悟圓通也。
天雨寶華。
空現寶色。
地隐山河。
界含塵刹者。
表證圓通性。
則無作妙行自然分披。
寶明空覺自然發現。
有為習漏。
當不複生衆塵廓然。
無複隔越也。
梵呗詠歌自然敷奏者。
能使法界永離衆苦。
常得妙樂也。
聖人所演圓通法門。
奧旨妙利。
詳悉若是。
故衆瑞詳而應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一 音切 驅 (丘于切)。
暴 (簿報切)。
割 (音葛)。
忿 (敷蘊切)。
垣 (胡官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