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授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五特标耳根。
總諸圓通二十五門。
此最當機。
故特标也。
文三。
一叙本修證二。
初叙圓證。
爾時觀世音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世尊。
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
于時有佛出現于世。
名觀世音。
我于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音者。
觀世言音。
圓悟圓應之号也。
于音言觀者。
以觀智照之。
不以耳識聞之也。
所謂入流亡所。
則以觀不以聞可知矣。
所師之佛亦名觀音者。
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釋從三慧入圓通也。
達耳之謂聞。
着心之謂思。
治習之謂修。
三者圓明。
是名三慧。
入流亡所者。
不随聲塵。
頓入法流。
而亡其所入也。
音聲之性。
由動靜顯故。
所入既寂。
則動靜不生。
此聞慧也。
既達乎耳。
複著于心。
如水之漸。
如土之增。
使能聞所聞情境俱泯。
而盡聞之心亦複不住。
以合真覺。
此思慧也。
既著于心。
還以治習。
使能覺所覺皆合妙空。
則空覺不二。
是謂極圓。
能空所空亦複不立。
乃為盡道。
此修慧也。
夫然後生滅滅生。
情境俱盡。
而真寂真滅圓通之體。
于是現前。
即所謂入三摩地也。
以圓覺配之。
入流亡所等。
即應當遠離幻妄境界也。
如是漸增等。
即心如幻者亦複遠離也。
覺所覺空。
即遠離為幻亦複遠離也。
空所空滅。
即離遠離幻亦複遠離也。
生滅既滅。
則得無所離即除諸幻也。
寂滅現前。
即譬如磨鏡垢盡明現也。
造至于此。
則圓通之體極矣。
△二叙圓用二。
一總。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由根境圓融故。
世出世法。
不能限礙。
而十方法界圓明洞達也。
惟其圓洞。
故上合諸佛下合群生無間然者。
上合諸佛。
故能愍物興慈。
應機與樂。
即三十二應是也。
下合群生。
故知其悲仰。
随與拔苦。
即十四無畏是也。
△二别三。
一三十二應。
此現十法界身。
圓應群機也。
開有三十二。
合惟四聖六凡。
攝盡群類。
文三。
一總舉。
世尊。
由我供養觀音如來。
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幻人作為。
本于無作。
故此言如幻三昧。
後言無作妙力。
此之三昧。
由聞慧熏修以成。
而無能沮壞。
故稱金剛。
依此三昧。
随緣應化。
凡皆如幻而已。
△二詳列二。
一四聖四。
一佛。
世尊。
若諸菩薩。
入三摩地。
進修無漏。
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修正定。
取正果。
曰進修無漏。
境智雙忘。
情解俱泯。
名勝解現圓。
斯可以得佛。
故現佛身為說果法也。
第十地菩薩。
坐華王座。
垂成正覺。
亦須别佛說教。
斷最後無明。
方成佛道。
△二辟支。
若諸有學。
寂靜妙明。
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現獨覺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有學小聲聞也。
獨覺亦曰麟喻。
喻麟之獨也。
出無佛世。
觀物變易。
自覺無生。
故号獨覺。
樂獨善寂。
求自然慧。
故曰寂靜妙明。
能妙萬物。
以明自性。
故曰勝妙。
△三緣覺。
若諸有學。
斷十二緣。
緣斷勝性。
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現緣覺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知迷勝性。
由十二緣。
于是斷之。
自無明滅。
至憂悲苦惱滅。
則緣斷而性現矣。
性因緣斷而現。
故曰緣斷勝性。
由觀緣悟道。
名緣覺乘。
△四聲聞。
若諸有學。
得四谛空。
修道入滅。
勝性現圓。
我于彼前現聲聞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斷四谛下粗惑。
名得四谛空。
依道谛修而證滅谛果。
名修道入滅。
此未能妙物。
獨證空性。
故曰勝性現圓也。
四聖不舉菩薩者。
兼在佛位。
△二六凡三。
一天。
若諸衆生。
欲心明悟不犯欲塵。
欲身清淨。
我于彼前現梵王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衆生。
欲為天主統領諸天。
我于彼前現帝釋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梵天超出欲界故。
心能明悟。
不犯欲塵。
身根清淨。
即得生彼也。
帝釋為忉利天主。
統三十三天。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遊行十方。
我于彼前現自在天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飛行虛空。
我于彼前現大自在天身。
而為
總諸圓通二十五門。
此最當機。
故特标也。
文三。
一叙本修證二。
初叙圓證。
爾時觀世音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世尊。
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
于時有佛出現于世。
名觀世音。
我于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音者。
觀世言音。
圓悟圓應之号也。
于音言觀者。
以觀智照之。
不以耳識聞之也。
所謂入流亡所。
則以觀不以聞可知矣。
所師之佛亦名觀音者。
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釋從三慧入圓通也。
達耳之謂聞。
着心之謂思。
治習之謂修。
三者圓明。
是名三慧。
入流亡所者。
不随聲塵。
頓入法流。
而亡其所入也。
音聲之性。
由動靜顯故。
所入既寂。
則動靜不生。
此聞慧也。
既達乎耳。
複著于心。
如水之漸。
如土之增。
使能聞所聞情境俱泯。
而盡聞之心亦複不住。
以合真覺。
此思慧也。
既著于心。
還以治習。
使能覺所覺皆合妙空。
則空覺不二。
是謂極圓。
能空所空亦複不立。
乃為盡道。
此修慧也。
夫然後生滅滅生。
情境俱盡。
而真寂真滅圓通之體。
于是現前。
即所謂入三摩地也。
以圓覺配之。
入流亡所等。
即應當遠離幻妄境界也。
如是漸增等。
即心如幻者亦複遠離也。
覺所覺空。
即遠離為幻亦複遠離也。
空所空滅。
即離遠離幻亦複遠離也。
生滅既滅。
則得無所離即除諸幻也。
寂滅現前。
即譬如磨鏡垢盡明現也。
造至于此。
則圓通之體極矣。
△二叙圓用二。
一總。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由根境圓融故。
世出世法。
不能限礙。
而十方法界圓明洞達也。
惟其圓洞。
故上合諸佛下合群生無間然者。
上合諸佛。
故能愍物興慈。
應機與樂。
即三十二應是也。
下合群生。
故知其悲仰。
随與拔苦。
即十四無畏是也。
△二别三。
一三十二應。
此現十法界身。
圓應群機也。
開有三十二。
合惟四聖六凡。
攝盡群類。
文三。
一總舉。
世尊。
由我供養觀音如來。
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幻人作為。
本于無作。
故此言如幻三昧。
後言無作妙力。
此之三昧。
由聞慧熏修以成。
而無能沮壞。
故稱金剛。
依此三昧。
随緣應化。
凡皆如幻而已。
△二詳列二。
一四聖四。
一佛。
世尊。
若諸菩薩。
入三摩地。
進修無漏。
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修正定。
取正果。
曰進修無漏。
境智雙忘。
情解俱泯。
名勝解現圓。
斯可以得佛。
故現佛身為說果法也。
第十地菩薩。
坐華王座。
垂成正覺。
亦須别佛說教。
斷最後無明。
方成佛道。
△二辟支。
若諸有學。
寂靜妙明。
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現獨覺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有學小聲聞也。
獨覺亦曰麟喻。
喻麟之獨也。
出無佛世。
觀物變易。
自覺無生。
故号獨覺。
樂獨善寂。
求自然慧。
故曰寂靜妙明。
能妙萬物。
以明自性。
故曰勝妙。
△三緣覺。
若諸有學。
斷十二緣。
緣斷勝性。
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現緣覺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知迷勝性。
由十二緣。
于是斷之。
自無明滅。
至憂悲苦惱滅。
則緣斷而性現矣。
性因緣斷而現。
故曰緣斷勝性。
由觀緣悟道。
名緣覺乘。
△四聲聞。
若諸有學。
得四谛空。
修道入滅。
勝性現圓。
我于彼前現聲聞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斷四谛下粗惑。
名得四谛空。
依道谛修而證滅谛果。
名修道入滅。
此未能妙物。
獨證空性。
故曰勝性現圓也。
四聖不舉菩薩者。
兼在佛位。
△二六凡三。
一天。
若諸衆生。
欲心明悟不犯欲塵。
欲身清淨。
我于彼前現梵王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衆生。
欲為天主統領諸天。
我于彼前現帝釋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梵天超出欲界故。
心能明悟。
不犯欲塵。
身根清淨。
即得生彼也。
帝釋為忉利天主。
統三十三天。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遊行十方。
我于彼前現自在天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飛行虛空。
我于彼前現大自在天身。
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