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

關燈
薩。

    使知本覺無動。

    而身界之動。

    皆風力所轉。

    琉璃光。

    因是觀界。

    觀世。

    觀身觀心。

    遷流運止。

    悉唯風力。

    故曰諸動無二。

    由是覺了。

    大千群動皆即狂勞。

    猶百蚊蚋鼓于方寸耳。

    既了狂勞。

    乃見不動佛也。

    東為群動之本。

    而佛号不動。

    乃即動而靜者也。

    能即動而靜。

    故身心無礙也。

    傳一妙心者。

    知風力無依萬動皆妄。

    而獨證無動本覺也。

     △五空大。

     虛空藏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與如來。

    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

    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又于自心。

    現大圓鏡。

    内放十種微妙寶光。

    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虛空不相妨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

    得大随順。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

    妄想生滅虛空無二。

    佛國本同。

    于同發明得無生忍。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虛空無邊。

    入三摩地。

    妙力圓明。

    斯為第一。

     因證空性故。

    性中所有一切皆空。

    身與刹海涉入無礙。

    号虛空藏。

    定光即然燈佛也。

    于定光所得無邊身者。

    法身如空。

    無有邊際。

    必假心燈寂照而後發明也。

    執四寶珠等者。

    由觀四大無依。

    妙力圓明。

    而照了法界。

    一切皆空。

    所謂虛空無二佛國本同也。

    又于自心現大圓鏡等者。

    亦由四大無依。

    妙力圓明。

    于圓洞心。

    内瑩發光。

    而交徹融攝也。

    幢王刹即華嚴法界刹名。

     △六識大。

     彌勒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

    經微塵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

    入三摩地。

    曆劫已來。

    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于世。

    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

    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今得授記。

    次補佛處。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十方唯識。

    識心圓明。

    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及遍計執。

    得無生忍。

    斯為第一。

     彌勒此雲慈氏。

    為慈隆即世悲臻後劫。

    愍物迷識。

    故示迹發明也。

    心重世名好遊族姓者。

    迷識着境。

    故外慕妄求也。

    從燈明教而名心頓歇者。

    了識依智。

    則迷妄自除也。

    然燈佛現乃成妙圓者。

    迷妄既除。

    心燈即現。

    心燈既現。

    則萬境妙圓矣。

    得是妙圓三昧。

    遂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故盡空如來皆我心變。

    國土淨穢亦我心變。

    無量佛性從此發揮。

    是謂流出無量如來。

    至得補處。

    亦不離此也。

    識心圓明入圓成實等者。

    由妙圓識心。

    證入實智。

    不複迷識逐境種種計着也。

     △七根大。

    前雲見大。

    此雲根大者。

    前舉一例諸。

    此舉總兼别。

     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大勢至。

    亦名無量光。

    觀經雲。

    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令離三塗得無上力。

    名大勢至。

    今表念佛三昧。

    能發智光。

    離三塗苦。

    其力無上也。

    所值之佛。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最後名超日月者。

    表念佛之人自性如來。

    十二時中淨念相繼。

    則無量性光終自發明超于日月也。

    觀經曰。

    夫念佛者。

    不得一彈指間念世五欲。

    是謂系念。

    脫能如此。

    一無間雜。

    則無量性光自然發明。

    下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

    此也。

    譬如下。

    示必須系念。

    然後相應。

    不專念佛。

    則雖逢不逢。

    雖見不見也。

    染香則襲香。

    念佛則見佛。

    故以念佛妙薰。

    名香光莊嚴也。

    念佛得忍者。

    蓋以淨念蠲濁想。

    正念滅邪受。

    邪濁既遣。

    心境空寂一切不生名無生忍。

    如此則自性佛土淨矣。

    故可攝行人同歸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 音切 隘 (烏介切)。

     填 (音田)。

     阛 (音還)。

     阓 (胡對切)。

     推 (他罔切)。

     液 (餘石切)。

     窺 (去規切)。

     稚 (直利切)。

     捷 (疾葉切)。

     激 (音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