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不解脫一切煩惱。
不空如來藏。
具河沙佛不思議法。
空不空如來藏。
随為色空。
普應一切。
後二随用得名。
獨空如來藏為真體。
故為果号。
世尊。
若離明暗。
見畢竟空。
如無前塵。
念自性滅。
進退循環。
微細推求。
本無我心及我心所。
将誰立因求無上覺。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
違越誠言。
終成戲論。
雲何如來真實語者。
唯垂大慈。
開我蒙吝。
複揣六用疑若斷滅。
而反以佛說湛常為不誠。
而近乎戲論。
不得為真實語者。
△二與審二。
一辨迷三。
一叙迷。
佛告阿難。
汝學多聞。
未盡諸漏。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現前。
實未能識。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
吾今試将塵俗諸事。
當除汝疑。
倒因即疑妄分别也。
真倒即執常為斷也。
△二驗倒二。
一約根驗。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
問阿難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俱言我聞。
鐘歇無聲。
佛又問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俱言不聞。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
佛又問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
汝雲何聞。
雲何不聞。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
則我得聞。
擊久聲銷音響雙絕。
則名無聞。
此但無聲非謂無聞。
必再擊疊問者。
欲令審辨而有悟也。
△二約塵驗。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
問阿難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俱言有聲。
少選聲銷。
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答言無聲。
有頃羅睺更來撞鐘。
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俱言有聲。
佛問阿難。
汝雲何聲。
雲何無聲。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
則名有聲。
擊久聲銷音響雙絕。
則名無聲。
上答為倒。
此答為正。
蓋聲有生滅。
聞性常在。
迷情不了。
以聞同聲。
是以常為斷也。
△三責惑。
佛語阿難及諸大衆。
汝今雲何自語矯亂。
大衆阿難俱時問佛。
我今雲何名為矯亂。
佛言。
我問汝聞。
汝則言聞。
又問汝聲。
汝則言聲。
唯聞與聲報答無定。
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二正審四。
一顯常。
阿難。
聲銷無響。
汝說無聞。
若實無聞。
聞性已滅同于枯木。
鐘聲更擊汝雲何知。
知有知無。
自是聲塵。
或無或有。
豈彼聞性為汝有無。
聞實雲無。
誰知無者。
聲塵或有或無。
聞性未嘗有無。
所謂聲無亦非滅。
聲有亦非生。
此即不生不滅真常性也。
夫知無者亦因聞根。
不可謂無聲則無聞也。
是故阿難。
聲于聞中自有生滅。
非為汝聞聲生聲滅。
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牒上顯常也。
△二警發。
汝尚颠倒。
惑聲為聞。
何怪昏迷以常為斷。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牒上警發。
使悟常性也。
△三驗常。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
于彼睡時。
搗練舂米。
其人夢中。
聞舂搗聲别作他物。
或為擊鼓。
或為撞鐘。
即于夢時。
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于時忽寤。
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
我正夢時。
惑此舂音将為鼓響。
阿難。
是人夢中。
豈憶靜搖開閉通塞。
其形雖寐。
聞性不昏。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
此性雲何為汝銷滅。
此驗勞生雖在倒妄。
生死常性不昏不滅也。
△四結告。
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不循所常。
逐諸生滅。
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若棄生滅。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二俱遠離。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不悟性常故逐諸生滅。
能守常性常果可冀矣。
前令審擇常性為因地心。
而阿難牒難。
故此結告也。
常光現前根塵消落者。
謂得其常心則妄塵自滅。
妄塵既滅法眼自明。
以此為因。
則七常住果于是可獲。
故曰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八 音切 繄 (烏奚切)。
泊 (步各切)。
捐 (與專切)。
汩 (古忽切)。
媒 (莫杯切)。
織 (音職)。
貿 (亡候切)。
黏 (女廉切)。
恬 (徒廉切)。
颡 (蘇朗切)。
殑 (其證切)。
黯 (乙湛切)。
怪 (昔怪)。
選 (先充切)。
頃 (傷并切)。
舂 (書容切)。
遄 (市緣切)。
不空如來藏。
具河沙佛不思議法。
空不空如來藏。
随為色空。
普應一切。
後二随用得名。
獨空如來藏為真體。
故為果号。
世尊。
若離明暗。
見畢竟空。
如無前塵。
念自性滅。
進退循環。
微細推求。
本無我心及我心所。
将誰立因求無上覺。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
違越誠言。
終成戲論。
雲何如來真實語者。
唯垂大慈。
開我蒙吝。
複揣六用疑若斷滅。
而反以佛說湛常為不誠。
而近乎戲論。
不得為真實語者。
△二與審二。
一辨迷三。
一叙迷。
佛告阿難。
汝學多聞。
未盡諸漏。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現前。
實未能識。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
吾今試将塵俗諸事。
當除汝疑。
倒因即疑妄分别也。
真倒即執常為斷也。
△二驗倒二。
一約根驗。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
問阿難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俱言我聞。
鐘歇無聲。
佛又問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俱言不聞。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
佛又問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
汝雲何聞。
雲何不聞。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
則我得聞。
擊久聲銷音響雙絕。
則名無聞。
此但無聲非謂無聞。
必再擊疊問者。
欲令審辨而有悟也。
△二約塵驗。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
問阿難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俱言有聲。
少選聲銷。
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答言無聲。
有頃羅睺更來撞鐘。
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俱言有聲。
佛問阿難。
汝雲何聲。
雲何無聲。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
則名有聲。
擊久聲銷音響雙絕。
則名無聲。
上答為倒。
此答為正。
蓋聲有生滅。
聞性常在。
迷情不了。
以聞同聲。
是以常為斷也。
△三責惑。
佛語阿難及諸大衆。
汝今雲何自語矯亂。
大衆阿難俱時問佛。
我今雲何名為矯亂。
佛言。
我問汝聞。
汝則言聞。
又問汝聲。
汝則言聲。
唯聞與聲報答無定。
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二正審四。
一顯常。
阿難。
聲銷無響。
汝說無聞。
若實無聞。
聞性已滅同于枯木。
鐘聲更擊汝雲何知。
知有知無。
自是聲塵。
或無或有。
豈彼聞性為汝有無。
聞實雲無。
誰知無者。
聲塵或有或無。
聞性未嘗有無。
所謂聲無亦非滅。
聲有亦非生。
此即不生不滅真常性也。
夫知無者亦因聞根。
不可謂無聲則無聞也。
是故阿難。
聲于聞中自有生滅。
非為汝聞聲生聲滅。
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牒上顯常也。
△二警發。
汝尚颠倒。
惑聲為聞。
何怪昏迷以常為斷。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牒上警發。
使悟常性也。
△三驗常。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
于彼睡時。
搗練舂米。
其人夢中。
聞舂搗聲别作他物。
或為擊鼓。
或為撞鐘。
即于夢時。
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于時忽寤。
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
我正夢時。
惑此舂音将為鼓響。
阿難。
是人夢中。
豈憶靜搖開閉通塞。
其形雖寐。
聞性不昏。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
此性雲何為汝銷滅。
此驗勞生雖在倒妄。
生死常性不昏不滅也。
△四結告。
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不循所常。
逐諸生滅。
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若棄生滅。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二俱遠離。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不悟性常故逐諸生滅。
能守常性常果可冀矣。
前令審擇常性為因地心。
而阿難牒難。
故此結告也。
常光現前根塵消落者。
謂得其常心則妄塵自滅。
妄塵既滅法眼自明。
以此為因。
則七常住果于是可獲。
故曰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八 音切 繄 (烏奚切)。
泊 (步各切)。
捐 (與專切)。
汩 (古忽切)。
媒 (莫杯切)。
織 (音職)。
貿 (亡候切)。
黏 (女廉切)。
恬 (徒廉切)。
颡 (蘇朗切)。
殑 (其證切)。
黯 (乙湛切)。
怪 (昔怪)。
選 (先充切)。
頃 (傷并切)。
舂 (書容切)。
遄 (市緣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