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八

關燈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二修道分。

    雖見性真。

    非修莫證。

    故即前了義。

    示修行門。

    文三。

    初修行真基二。

    初阿難伸請。

     阿難及諸大衆。

    聞佛示誨。

    疑惑銷除。

    心悟實相。

    身意輕安。

    得未曾有。

    重複悲淚。

    頂禮佛足。

    長跪合掌。

    而白佛言。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

    善開我心。

    能以如是種種因緣。

    方便提獎。

    引諸沉冥。

    出于苦海。

     贊謝前法也。

    惑消心悟。

    身意輕安。

    謝發明覺性決通疑滞之益也。

    多方誨示。

    為無上大悲。

    洗我沉垢。

    為清淨寶王。

     世尊。

    我今雖承如是法音。

    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引前請後也。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唯願如來不舍大悲。

    示我在會諸蒙暗者。

    捐舍小乘。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令有學有從何攝伏疇昔攀緣。

    得陀羅尼。

    入佛知見。

     失性如旅泊。

    見性如華屋。

    見性不修。

    如獲屋不入。

    故請如來本發心路。

    冀入佛知見也。

    無餘涅槃。

    圓果也。

    本發心路。

    圓因也。

    陀羅尼圓行也。

    佛知見圓解也。

    既已見性。

    又求入佛知見者。

    見方開示。

    修乃悟入。

    周稱天子曰天王。

    簡諸王也。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在會一心。

    伫佛慈旨。

     △二佛慈開示二。

    初叙意标宗。

     爾時世尊。

    哀愍會中緣覺聲聞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發菩提心。

    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宣示阿難及諸大衆。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于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妙三摩提。

    即首楞正定。

    二決定義。

    即因心業本也。

     △二開示二義二。

    一審因心二。

    一總教。

     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

    第一義者。

    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

    若于因地。

    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不滅不生合如來藏為同。

    以生滅心求常住果為異。

     △二審察二。

    一外審。

     以是義故。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

    皆從變滅。

    阿難。

    汝觀世間可作之法。

    誰為不壞。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

    何以故。

    空非可作。

    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使先審有為法無非幻妄。

    例明己身即幻妄本。

    唯湛圓真體。

    終無滅壞。

    是為真基也。

     △二内審二。

    一明妄三。

    一示濁因。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

    潤濕為水。

    暖觸為火。

    動搖為風。

    由此四纏。

    分汝湛圓妙覺明心。

    為視。

    為聽。

    為覺。

    為察。

    從始入終。

    五疊渾濁。

     四大假幻妄之身。

    縛性為纏。

    五疊織見覺之妄。

    汩湛為濁。

    纏為生死根本。

    濁為惑業根本。

    故應審明。

     △二明濁相。

     雲何為濁。

    阿難。

    譬如清水清潔本然。

    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

    二體法爾。

    性不相循。

    有世間人。

    取彼土塵投于淨水。

    土失留礙。

    水亡清潔。

    容貌汩然。

    名之為濁。

    汝濁五重亦複如是。

     清水覺湛明性也。

    塵沙煩惱惑業也。

    性不相循真妄染淨異也。

    世間人非出世智也。

    故起惑擾湛。

    使性渾濁。

     △三釋濁義。

    此五濁義。

    與法華别。

    蓋彼依果言。

    此依因言也。

    因者。

    由于覺湛明性瞥起妄惑。

    汩湛成濁。

    次第有五。

    劫濁者。

    劫雲時分。

    即三細初。

    不覺心動之相。

    為無明初起之時。

    非劫末之劫濁也。

    見濁即轉相現相也。

    煩惱濁即六粗前四。

    衆生濁即業相。

    命濁業系苦相也。

    文五。

    一劫濁。

     阿難。

    汝見虛空。

    遍十方界。

    空見不分。

    有空無體。

    有見無覺。

    相織妄成。

    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覺非空色。

    由一念不覺妄見空相。

    以生發遍迷故空見不分。

    以不分故有空無體。

    為雜于見也。

    有見無覺。

    為雜于空也。

    此無明初起混茫之相也。

    故為第一重。

     △二見濁。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見聞覺知壅令留礙。

    水火風土。

    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

    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真性廓湛。

    本無見覺。

    由四大抟結以成根隔。

    故見覺生而廓湛壅。

    四大旋而覺知生。

    是謂相織。

     △三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

    性發知見。

    容現六塵。

    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

    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憶識誦習。

    即智及相續執取計名之事也。

    由是于性之内分發六知根。

    容之外分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