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八

關燈
六塵境。

    根境煩構。

    以惱湛性名煩惱濁。

     △四衆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

    相織妄成。

    是第四重名衆生濁。

     朝夕生滅。

    即造業相也。

    知見欲留。

    即戀着三界。

    業運常遷。

    即随趣受生。

    此所以為衆生也。

     △五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

    衆塵隔越。

    無狀異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

    相織妄成。

    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見聞自湛圓而分故。

    元無異性。

    衆塵隔圓融之體故。

    無端成異。

    自性觀之同一真常。

    故曰相知。

    自用觀之互起生滅。

    故曰相背。

    真常生滅。

    同異和合。

    失其準常。

    是命濁之妄織也。

    五濁從細至粗。

    有生皆具。

    所謂生死根本虛妄滅生者也。

     △二審真。

     阿難。

    汝今欲令見聞覺知。

    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伏還元覺。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

    為因地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貯于靜器。

    靜深不動。

    沙土自沉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明相精純。

    一切變現。

    不為煩惱。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見聞覺知。

    六受用根也。

    常樂我淨。

    涅槃妙德也。

    生死根本。

    五濁業用也。

    夫欲反妄契真。

    先當擇去生死妄本。

    依不生滅圓湛之性。

    以成其功。

    如澄濁水必于靜器。

    以湛旋其虛妄。

    使伏還元覺。

    如以靜沉其沙土使清水現前也。

    此則初伏客塵煩惱而已。

    蓋方旋之使伏非真無生滅性也。

    及得其本元真明之覺無生滅性。

    則無明之根本永斷。

    而覺湛明相于是精純。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

    如去泥鈍水一任攪淘無複汩濁。

    乃可為因地心也。

    因心如此。

    則果地修證無有不圓。

    涅槃妙德無有不合。

    故因心不可不審也。

     △二審業本五。

    一總教審察。

     第二義者。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

    于菩薩乘生大勇猛。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

    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阿難。

    汝修菩提。

    若不審觀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颠倒。

    處尚不知。

    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無明發業。

    愛取潤生。

    六識能作。

    梨耶能受。

    潛為煩惱根本。

    發為虛妄根塵。

    知之乃可降伏。

    降之乃可取果。

     阿難。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見所結。

    雲何知解。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

    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釋上須知其處也。

    引空義者。

    謂除無結則無解。

    而孰能無結哉。

     △二正示業本。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

    六為賊媒。

    自劫家寶。

    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

    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示虛妄根塵颠倒處也。

    眼耳六賊妄根也。

    媒引六境妄塵也。

    自劫真性自生纏縛颠倒也。

    衆生世界即根身也。

    器世間即三界也。

     △三廣明妙用。

     阿難。

    雲何名為衆生世界。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汝今當知。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

    過去末來現在為世。

    方位有十。

    流數有三。

    一切衆生織妄相成。

    身中貿遷。

    世界相涉。

     衆生世界亦具四方。

    即左右前後是也。

    世者三際疊遷。

    界者各有定位。

    界位有十。

    世數有三。

    一身所具。

    理自互涉。

    故曰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

    定位可明。

    世間秪目東西南北。

    上下無位。

    中無定方。

     方雖有十。

    常數唯四。

     四數必明。

    與世相涉。

    三四四三宛轉十二。

    流變三疊一十百千。

    總括始終。

    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三四互涉。

    故曰宛轉。

    三世流變。

    故有三疊。

    自一疊十。

    十疊百。

    百疊千。

    成千二百。

    六根各具。

    然此權依世論。

    以顯妙用大略耳。

    若夫六解一亡。

    互用圓照。

    夫何數量所及。

     阿難。

    汝複于中克定優劣。

    如眼觀見。

    後暗前明。

    前方全明。

    後方全暗。

    左右傍觀三分之二。

    統論所作。

    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

    一分無德。

    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依四方論。

    則一方三百。

    以三分言。

    則一分四百。

    先顯織妄。

    欲明根結之始使知所解也。

    次辯優劣。

    欲明耳根圓通使知所選也。

     如耳周聽。

    十方無遺。

    動若迩遙。

    靜無邊際。

    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能周聽故功全也。

    動若等者。

    随彼之動則似有近遠。

    在我之靜則周聽無邊。

     如鼻嗅聞。

    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

    而阙中交。

    驗于鼻根三分阙一。

    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能取香。

    入能聞香。

    出入之中無能。

    故阙中交。

     如舌宣揚。

    盡諸世間出世間智。

    言有方分。

    理無窮盡。

    當知舌